一品江山-第3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龙昌期还是比较有个性的,竟还礼道:“草民见过学士大人。”他故意只说陈恪一个,是告诉二苏他们,我不针对你们。
“老先生折杀晚生了。”但陈恪在官场上,也有些时日了,早就练就了一套水磨工夫。只见他恭声道:“在你老面前,我们都是后学末进,谁也称不得大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龙昌期伸手请陈恪坐正位道:“老朽这个败军之将,安敢在大人面前言勇?”
“唉,”陈恪坚决不坐正位,只在东面的一溜椅上坐下,叹气道:“老先生这话,就像剜晚生的心一样。”
见他不坐,龙昌期便自己坐下,淡淡道:“难道不是事实么?”
“老先生的学养,比晚生深厚太多太多,只是那《竹书纪年》已经在民间失传,只有皇宫中还保存着。”陈恪肃然道:“你老一生在野,自然无缘一睹,晚生则正是集贤殿修撰,机缘巧合,看到了这本书,所以才偶有所得。”说着正色道:“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不能说,寸就比尺长。”
陈恪为何要带这么多同乡来,就是为了当着他们的面说出这番话,给老先生顺气。
龙昌期活了九十岁,怎会不明白他的意思?虽然面上不动声色,语气却缓和了许多:“学士不必安慰我,这次来京里才知道,老夫确实坐井观天了。”
“老先生休要自我否定,”陈恪叹口气道:“其实咱们大宋朝的读书人,都实在坐井观天。既不知先秦百家,更遑论上古三皇。又不知山外有山,海外有陆,天下还有若干丝毫不比咱们差的文明。”
“哦?”人因无知而妄自尊大,宋朝人也有这个毛病,总以为华夏之外皆夷狄,而夷狄有什么学问?无非就是兽语鸟言罢了,龙昌期也不能免俗。不过对陈恪所言‘既不知先秦百家、更遑论上古三皇’,他还是很赞同的。所以没有立即反驳。
“老先生不信,可以在京城盘桓数日。”陈恪笑道:“晚生从海外请来的学者,买来的图书,已经抵达大宋,估计用不了十天半个月,就能进京。他们到底有没有料,到时一看便知。”
龙昌期颇为意动。中国人对‘先进’的东西,是最乐于学习的,甚至能轻易抛弃自己的传统,这一点宋朝人也不例外。但是也只是稍稍意动,他摇摇头道:“老朽后日就动身离京,怕是看不到了。”
“现在不能走。”陈恪断然道:“晚生会一点歧黄之术,观老先生年事已高,从蜀中千里迢迢而来,已是元气大亏。之前,是有一股虚火顶着,故而一直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这会儿,已是贼去楼空,精气神都衰弱到极点了。”顿一下,他恳切道:“此时,老先生最需要的是静修调养,我再开个方子,你老服用一冬,明春即可复原。若是强要动身的话,马上就天寒地冻了,加上路上颠簸,怕是撑不住的。”
这也是陈恪最担心的,因为他记得历史上,这老头就是在回去的路上挂掉的。要是让历史重演的话,这笔账非得算到自己身上!
是以为了留住他,陈恪是实话,好话、歹话都说了,龙昌期还没怎样,他的学生们先担心起来,劝道:“老师,就听陈学士的吧,路上有个好歹,弟子们可没法交代……”
任凭众人如何劝,龙昌期只淡淡一笑道:“九十老翁何所惧?我已经说了要走,怎么能随便改呢?”
“计划赶不上变化吧?”陈恪听出有门,陪笑道:“你老之前哪知道那些西洋学者、还有大食书籍会来到汴京啊。而且看不到《竹书纪年》你老会甘心么?”
“……”这最后一句,挠中了龙老儿的痒处,他不禁嘟囔道:“无非就是那么些事儿罢了。”
“大错特错,”一旁的苏轼插言道:“现在欧阳公专心破译此书,虽然还没完成,但仅就目前的结果,便令人无比震惊。”
“哦?”学者,毕竟还是要用学术来勾住的。
“譬如我们之前,一直以为,上古三皇是和平禅让的。然而《竹书》上却记载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还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是舜的亲信,所以按《竹书纪年》上的记载,是舜监禁了尧,流放了尧的儿子,才登上王位的,哪里有什么禅让?
“所以《韩非子。说疑》一言以蔽之:’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苏轼越说越兴奋道:“老先生,不把这些事儿弄明白了,你怎么可以走呢…………今天晚上,跟几个搞哲学的朋友一直聊天,请他们帮着完善陈恪未来的思想体系,这很重要,因为我一人计短啊。又没法跟大家请假,所以今天只能两更。
明天三更保底,争取四更,这是保证。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奇书网—http://。Qisuu。
第三三四章宜男花正好(上)
'奇·书·网]更新时间:201313117:39:48本章字数:4470
陈恪翻译《竹书纪年》,绝不只是为了证明‘金縢’确实存在那么简单,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颠覆读书人的理想国,即所谓的‘三代之治’!
‘三代之治’是汉儒所提出的观念。三代,指中国最早三个统一政权——夏、商、周。汉儒们认为,夏、商、周是中国治理得最好的三个典范朝代,‘三代’的政治形式是最有利于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三代’之时帝王的道德人品和治国态度,乃是后世帝王的楷模。当然不包括夏桀、商纣、周幽王三个末帝和其他个别昏庸君王……
因此,士大夫们喜欢言必称‘三代’,将之当做一种政治理想国来作为当世的参照标准。他们认为只要君主效仿三代帝王,尤其是夏禹、商汤、周文这‘三王’的道德操行、政治理念,社会的一切弊端就会迎刃而解。
但事实上,‘三代’,尤其夏、商两代,并没有可靠的信史留下,因此所谓‘三代’之治,很大程度上只是古人的一种想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年代过于久远,史料湮没于战乱之外,还离不开一位伟人的贡献。
那便是传说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英明神武、光耀千古、威而不猛、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
孔子生活在东周,那时候算是三代末年,作为历史最悠久鲁国的史官,还能看到三代的真实史料,知道上古时代根本不像传说的那么淳朴,而是与后世宫廷政治一样的血腥。
但孔夫子满眼望去,天下礼崩乐坏、纲常沦丧、诸侯混战不休、百姓如猪狗一般,泱泱神州哪里还有乐土?
作为周公的信徒,孔子自然痛苦不堪,他为了宣传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今世的‘礼崩乐坏’相比较。唤起诸侯尊王复礼之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么‘一字褒贬’、‘为尊者讳’等等,也就是传说中的‘春秋笔法’!
不管当时孔子的初衷如何,后世所谓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都是从他这里学来的。历史的真相便随着人们的需要被随意篡改,面目全非……
所以孔子才痛苦的叹息道:‘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但无论如何。所谓三代之治。其实就是孔子为了引导人们向善,而美化出的一个乌托邦。后来又渐渐成了人们无法解决问题时,逃避现实的避风港。更进化为阻碍一切改革,一切变化的拦路虎!
春秋笔法误我华夏,绝非妄言哉……
而《竹书纪年》是一部西晋时。从魏安釐王墓中出土的编年体史书,所以能够避过秦始皇挟书令导致的焚书运动。它记录了从夏朝到战国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其翻译成功,将夏朝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毫无保留的展示在人们面前,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
譬如,儒家著名的‘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段子,说当初商王太甲无道,被宰相伊尹放置桐宫。太甲三年改过自新,伊尹又将其迎立为帝,交还国政。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在孔子描述的这个故事中,伊尹高风亮节、太甲浪子回头,皆是万代楷模。和谐的不得了。
然而,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哪有什么圣君贤主?还不是一样的阴谋暴力!
所以《竹书纪年》不仅是对人们历史知识的冲击,更是对儒家所构建的‘三代之治’理想国的动摇!
是动摇。不是摧毁。毕竟陈恪也不知道‘清华简’埋在哪儿,无法为《竹书纪年》提供佐证,在史学上,可是孤证不立的……而且那些学了一辈子儒家的士大夫们,岂是那么容易就放弃信仰、否定先贤?那跟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毁灭有何区别?
事实也确实如此,《竹书纪年》在出土后,传承了六百多年,终在南宋亡佚。其原因完全可以想象出来,就是其内容被翻译出来后,与儒家史学体系冲突极大,理所当然地为儒学家们视为异端,不遗余力的湮灭掉了!
但陈恪用了很巧妙的一招,让士大夫们集体噤声——他以无可辩驳的考证,证明了《尚书》系伪作。将金縢存在的依据,系于《竹书纪年》之上,继而与大宋朝皇统传承的正义性联系起来。
除非大宋的士大夫们,能找出别的证据,证明金縢确有其事,否则谁都不敢说《竹书纪年》半个不字。
而且在历史上,《竹书纪年》的亡佚,是发生在南宋,那时候,二程的理学已经被朱熹发扬光大,儒家基本一统江湖,才有资格顺昌逆亡。但在北宋儒家思想混乱,山头林立之秋,也给了所谓异端存活的空间。
陈恪希望这本书,配合自己对《尚书》的否定,动摇人们对上古三代的认知,只需要撕开一个口子、嵌入一个楔子,自己便可藉机重新解释经典,为大宋朝构造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干翻他娘的程朱理学!
不过他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只是将破解《竹书纪年》的钥匙,教给了这个时代的大儒们,由他们来发现那个完全不同的真实世界!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有多可怕之前,所有人都无法拒绝这份邀请,龙昌期也不例外……
最终,老先生被一众同乡后生挽留下来,虽然没接受朝廷赐予的五品官职,但同意以布衣之身参与到《竹书纪年》的编修工作中。陈恪想将自己的外宅空出来,作老先生在京城颐养之所,但被龙昌期拒绝了。
龙老儿对陈恪,不可能没有怨气,但见对方以天子近臣、名儒之尊,如此客气的向自己赔不是,给自己挽回颜面,为自己开方抓药。人心都是肉长的,一个后辈能做到这一步,他个老头子岂能继续横眉冷对下去?
所以老先生拒绝的理由,是自己喜欢热闹,住在会馆中,可以多亲近同乡后辈。也算没让陈恪下不来台……
“这一关,算是过去了。”回去的路上,陈恪在马车上长舒口气道。
“你真是变了,”苏辙微笑道:“放在以前,万不会吃这份屈的。”
“想做事,就不能由着性子,是龙也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整天张牙舞爪的,是做不了正事的。”陈恪说着望向苏轼道:“这也是说你呢……”
“嘿……”苏轼不好意思的笑了。回到京城,加入文化圈子,才高八斗的苏子瞻自然如鱼得水。每日里,于纸醉金迷中吟风弄月,挥洒着无穷无尽的才华,享受着前所有为的尊崇。
与之前那些孤傲的才子不同,苏轼虽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却气质平和、为人豪迈、待人坦诚亲切,因此很快在京城拥有拥趸无数,无论是士子文人、还是歌伎乐女,都真心喜爱这位大才子。
尤其是陈恪准备改走稳重的学术路线,基本不再光顾名妓们的生意,也不大填诗作词后,更是没人和大苏争风月班头的名号。甚至于,他还遇到了昔日相熟的名妓,写帖子邀请自己携大舅哥光顾的糗事。
陈恪不禁暗暗感叹,汴京风月的变化真是太快,才几年不走马章台,便被妓女们当成了引玉的砖头……
陈恪没有一点嫉妒,因为大舅哥本来就是光耀千古的天皇巨星,光芒岂会被自己掩盖?只是他偶尔听说,苏轼在外说话言语无忌、行事放浪形骸,颇有些得意忘形之态,因此出言提醒。
不过苏轼正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觉着人生啊,怎么能这么美好呢?他苦恼的是,今晚到底该赴翠微居云仙儿的约,还是到汴河画舫上为张师师画像。是不会把陈恪的忠告听进去的……
陈恪正要再婆妈几句,马车停了,陈义掀开车帘道:“大人,绮大家在外面。”
“你们先回去吧,”陈恪从辽国回来后,一直忙于搞定两边岳家,几乎忘了这位红颜。
在苏家兄弟的怪笑声中,陈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