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江山-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允贤的脑袋里。填的是柴草么?”高智升怒哼一声道:“我凭什么帮着他造反?”
“应该是父亲一直劝和。让他始终抱着幻想。”高升泰道:“现在听说宋军入京,杨家自然病急乱投医……”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高智升又哼一声道:“当初听我的。他杨家仍可以毫发不伤。现在倒好,损兵折将不说,人家段思廉也没兴趣跟他谈了!”
“有消息说。吐蕃人不习惯大理夏天的天气湿热,军中疫病流行,已经撤走了大半。还有人说,是吐蕃人嫌攻城损失太大,已经得不偿失,不愿再帮着杨家了。”高升泰轻声道:“无论如何,吐蕃人正在撤军,这是事实。”顿一下又道:“而且他们沿途大肆劫掠,造孽深重。”
“那是必然的。贼不走空,何况吐蕃人本来是强盗成性。”高智升淡淡道:“这笔账,国人肯定算在杨家头上了。”
“父亲。咱们该怎么办?还死保杨家么?”高升泰轻声问道。
“唉……”高智升吐出长长一口浊气道:“不保怎么办?有杨家在。咱们才安全。要是杨家不在了,段思廉靠着宋朝。肯定不放过咱们。”说着看看儿子道:“不过这边的事情,你就别操心了,为父会处理好。你赶紧回滇东,去迎接宋军。再晚一会儿,我们的那点老本,就要被他们收编干净了。”
“是。”高升泰应一声。
“无论用什么办法,拖住他们,不要让他们来大理城。”高智升又吩咐道:“为父会尽快督促杨家停战的。”
“是。”高升泰又应一声。
宋军前锋营中,范镇等了一宿,终于见到了领着七八百蕃部青年返回的陈恪。
“让大帅久等了,罪过罪过。”久与蛮番打交道,陈恪似乎也沾染上些野气,从马背上翻身而下,大笑着朝他走来。
“无妨。”范镇看着那些用黑布缠头的赤脚青年,正鱼贯往大营里走去,本想笑一笑,却实在笑不出来:“陈判官这又招兵了?”
“是啊,”陈恪点点头道:“征兵三万的任务太重了。没法子,只能边走边征了。”
“那也不能滥竽充数啊。”范镇绷不住了,埋怨道:“你难道不知道,邕州招峒兵的教训么?”他说的是四年前,邕州方面奏请朝廷,招募数万峒兵,以蛮制蛮。朝廷认为是个好主意,便批准了。谁知道推行几年下来,空耗了巨额的钱粮,募到的峒兵却一盘散沙,作风萎靡。甚至一有军事行动,便先给敌方通风报信,不仅没什么作用,反而严重拖了剿匪的后腿。
后来,邕州知州萧固实在忍受不了,想要解散峒兵,谁知却引起了哗变,知州衙门都被乱兵攻占了。得亏王罕等人临危不乱,调集大军包围了乱军,这才没有使事态扩大。但最后为了安抚峒人,还是保留一半的建制。
这件事成了官场的笑柄,打那之后,再没人敢招番人为兵。所以范镇一看到满营的蛮番就头皮发麻,心里一个劲儿的埋怨陈恪年轻不懂事,这才一见面,就教训上了。
陈恪却不以为意道:“大帅只管放心,我招的夷兵,不会走峒兵的老路。”
“你哪来的信心?”范镇冷笑道:“年轻人就是这样,没出事前,都觉着自己天下无敌。”
“下官的信心,首先来自于精心的选材。”陈恪也不生气,依旧笑眯眯道:“这些家伙,都是我严格挑选出来的,一准不会让大帅失望。”
“我看除了样子千奇百怪,面带憨相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范镇不屑道:“连汉话都不会说,怎么当我汉家的兵?”
“样子奇怪不要紧,换了衣裳剃了头,就全都一个样了。”陈恪笑道:“至于‘面带憨相、不会说汉话’,正是我征兵条件中的两个。”
“此话怎讲?”范镇惊奇道。
“我在征兵时,除了身强力壮、手长脚长,不满四十之外。还有十不要——家里独生的不要;在大理或大宋待过半年以上的不要;会说汉话的不要;在寨子里当官的不要;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不要;长得白的不要;太聪明的不要;偏见执拗也不用;胆子小的不要;但平日里不服管束的也不要。”
范镇听得一愣一愣,半晌合不拢嘴道:“你这是挑女婿还是征兵啊?”
“都是关系重大,宁缺毋滥啊!”陈恪淡淡笑道:“好在虽然要求高些,但还是有六七千人入选啊。”
“怪不得,你这营里的新兵,除去衣装,看上去都差不多一个样。”范镇恍然道。基本上,陈恪招来的,都是些手脚比较长,肌肉较结实,眼睛比较有神,看上去比较老实的小伙子。
“概括来说,就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命令不怕死的二愣子。”陈恪两手一摊道。
“噗……”范镇强忍住笑,陈恪身后的柳月娥却没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这一笑,却把她的女儿身份暴露了。
范镇先是一惊,旋即又露出释然的笑。士大夫的修养,让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接着问道:““这样子的兵有什么好处?”
“西北军为何还能保持战斗力,与西北民风纯朴,以奸猾畏死为耻。他们能父死子继、兄亡弟及,整个村子都成了寡妇村,却仍然争相从军,杀敌不休。”陈恪沉声道:“而在内地,人人好逸恶劳,贪生怕死。这种人组成的军队,根本不值得信任。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两广湖南军队的腐朽,深恨那种无处不在的奸猾习气。所以我招兵,第一条规矩,就是只吸收不投机取巧、不怕死的老实人当兵。因为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在战场上是绝不能投机取巧的,怕死的会先死,而老实人——终究不会吃亏。”
“这里多是与世隔绝的部落,其部民彪悍敏捷,是天生的山地战士。更难得的是,他们仍大都保留着纯朴的情操。就像一张张白纸一样,全看我们怎么教了。”陈恪笑笑道:“但这就要求从零开始了,下官实在是自讨苦吃。”
幸好他是戚大帅的粉丝,对《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还有些印象,再加上曾向狄青请教,又有杨文广就近指导,不然还真不敢揽这瓷器活。
不管怎样,他是把范夫子镇住了。范镇不再张口闭口的‘不行’了,丢下一句‘先练练看吧’,便要返回中军。
陈恪把他送到营门口,柳月娥败露了身份,自然不好意思相见,早就躲进营帐了。
“那个,还请大帅保密。”陈恪有些尴尬道。
按规定,军中是不能带女眷的,但对被宠坏了的文官来说,这一条形同虚设。范镇暧昧的笑笑道:“人不风流枉少年,不过得悠着点。小心日夜操劳,未老先衰啊。”
“大帅误会了,”陈恪哭笑不得。
“原先是误会了,”范镇哈哈笑道:“我们还以为,状元郎好男风呢,都不敢来你营里。我回去告诉他们,只管放心好了……状元郎的相好,其实是女的,哈哈哈哈!”
陈恪满脸黑线。
一晚上起来五次的新爹伤不起啊……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奇书网—http://。Qisuu。
第二八九章无耻的小陈(中)
'奇·书·网]更新时间:201211210:47:24本章字数:4433
其实就连陈恪自己,都对这支连汉话都听不懂的,朴实山里娃组成的杂牌军,在军事上不抱任何希望。他招募这些家伙,主要还是从大局出发……他深知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尤其对这种朝廷势力真空、充斥着蛮番部落的地区,若能得到一个安定的环境,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那如何才能办到呢?不是靠士大夫们所谓的‘道德教化’,那玩意儿对汉人都无甚效果,对不识字的少数民族兄弟,就更不管用了。唯一能打动他们的,只有利益——得让他们从你的计划中得到好处,人家才会跟你合作,不给你捣乱。
而且除了‘修路之后,分享路权’,这种远期的好处,还得有更加切身的眼前利益才行。但绝对不能直接给他们,若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就等着日后无节制索取吧。将来一旦不能满足他们,便生龃龉,后患无穷。
所以必须让他们明白付出才会有回报。而吸收各部落的年轻人参军,让他们的亲人成为军属,树立对大宋的归属感,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
陈恪从来没带过兵,更没练过兵,也不指望能把他们练成什么铁血雄师。他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至少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儿。是以招募这些新兵,头一条就要求听话,一切奸猾的老油条,都被他拒之门外。
为了让新兵们听话,陈恪又规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不折不扣执行命令者,好吃好喝有奖金;执行不好只能吃粗食,不仅没有奖金,反而还要扣薪俸;若是故意偷奸耍滑懈怠者,则直接踢出军营去。
又有重重森严的军纪,违反者轻则挨军棍,重则枭首示众。陈恪还废除了给军卒黥面的恶习,不过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兵都剃了光头。因此他的军队又叫‘光头军’。
这时候,一水老实孩子的好处就显出来了,让练队列练队列,让越野跑越野跑,本本分分,没一个偷奸耍滑的,陈恪咋操练都没问题。
就这样一边操练一边行军。一个月后,宋军突然偏离了河道。迅速扑向北面百里以外的特磨道。
两天后的深夜。宋军抵达了特磨道的门户——西洋江畔的宝月关。
这时候,三军指挥是杨文广。陈恪怕范镇临场瞎指挥,让人在他的饮食中下了泻药。让范夫子不得不留在后方休养,他则带着军队和杨文广突袭特磨道。一离开范镇,陈恪便把指挥权交给了杨老将军。并保证全力配合,绝不干涉。
宋朝的文官,都是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像陈恪这样不装内行,大胆放权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杨文广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感动,暗下决心要打好这一仗,对得起陈判官的信任。
但是他并没有马上发动突袭。而是命令部下吃饭休息,一直等到拂晓,能看清四周了,才命令部队进兵。
怕陈恪误会,他告诉陈恪,大军进入大理一个半月,才抵达特磨道。已经没有突然性可言。侬部肯定早就在暗中监视我们,而且山高路陡,视线不好,一旦对方全力阻击,军队容易乱套。一败涂地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摆在宋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天亮后强攻入关。为此杨文广下令——‘兵置死地。敢言退者斩!’
其实,对于老西军的将士来说,打特磨寨是不需要动员的。他们对害自己五年不能回家的侬智高一族,绝对是恨之入骨。现在,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侬氏最后的老巢。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冲上山去,杀光他们好回家!
拂晓时分,设在半山腰上的宝月关已经隐约可见了。只见青石垒砌的石墙、哨所、战壕、碉堡……构成一道完备的防线,等待着宋军前来。
此时晨雾缭绕山间,天地一片静谧,杨文广终于下令大军夺关。
宋军出发之后,宝月关上依然十分安静,只有他们登山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气声。
渐渐地,脚下的山坡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窄了。这时,突听得一声炮响,关上突然涌出无数侬军,密密麻麻站满了城头。转瞬间,滚石擂木箭雨倾泻而下,劈头盖脸砸向宋军。
好在杨文广早有预料,安排身披双层铁甲,双手举着巨大的盾牌的健儿在最前面。一遇打击,赶紧死死立定,把盾牌支在地上,用肩膀顶住,为身后的袍泽抵挡攻击。
他们身后的宋军,赶紧取出弓弩,和关上的侬军展开对射。侬军居高临下,张弓抛射,威力倍增。好在宋军弓弩精良,射程远、精度高,虽然是以下射上,倒也不算吃亏。一时间满天箭如飞蝗,双方损失都不小。
宋军在杨文广亲自督战下舍命狂攻,每进一步,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但老西军的将士悍不畏死,顶着滚石擂木,嗷嗷叫着往关下冲去。若是到了关下,反而能安全些,因为侬智高修的关墙只有一丈高,宋军的弩弓可以箭不虚发。而且到处是可借力攀登之处,对于这些精锐宋军来说,几乎构不成障碍。
但侬族人也不傻,当宋军冲到近前时,他们竟悍然从关城上跃下。生长在山地上的侬族人最清楚,俯攻对仰攻,几乎是战无不胜的。
宋军没想到侬军不按章法守城,猝不及防之下,弩弓全都失去作用。更悲剧的是,前派的士兵是充当肉盾的,根本没有带兵器,一下子被冲乱了阵脚,立即就支持不住,开始败退。
杨文广气得脸都绿了,他亲自带人压阵,任何敢退到近前的宋军,全都杀无赦。
宋军见后退无门,只好转身和敌人厮杀。侬军有地利,且死战不退,宋军人数占优,兵甲精良……大宋每年上亿贯的军费,自然不是白花的。就算是普通的士卒,也有全套铠甲穿戴。而且铠甲的做工十分了得,侬军的弓矢射在上面,几乎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