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钱镖-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白羽
【,】
作者简介
白羽(1899…1966年),山东东阿人,出生于天津市。本名宫竹心,少年爱好文学,二十年代初亲聆鲁迅教诲,承蒙鲁迅修订多篇创作、译作,推荐给北京《晨报》等报刊发表。二十年代中期投身报界,1928年由京迁津,历任天津《商报》等报刊校对、编辑、总编。1938年2月以“白羽”笔名撰写武侠小说《十二金钱镖》,刊于天津《庸报》,一举成名,此后成为职业作家;兼办正华学校、正华出版部。解放后,先后任天津《新津画报》社长、天津人民出版社特约编辑,并被选为天津市文学工作协会(“作协”前身)常务理事、天津文联委员,后任天津文史馆馆员。
出版说明
在我国,武侠小说的创作和阅读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现代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的创作成果,无疑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为了做好这项文化积累工作,北岳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了《宫白羽武侠小说全集》,共22种。现在我们从中精选白羽的代表作《十二金钱镖》系列作,经过整理、再修订,印行这部“钱镖四部稿”(白羽晚年自拟之名)。
白羽(1899…1966年),山东东阿人;本名宫竹心,少时爱好文学,“五四”前后居于北京。二十年代初亲聆鲁迅教诲,承蒙鲁迅修订多篇创作、译作,推荐在北京《晨报》等报刊发表。二十年代中期投身报界,1928年由京迁津,历任天津《商报》等报刊校对、记者、编辑、总编。1937年天津沦陷,1938年以“白羽”笔名撰写武侠小说《十二金钱镖》,1938年2月刊于天津《庸报》,一举成名。此后成为职业作家,兼办正华学校、正华出版部。解放后,先后任天津《新津画报》社长、天津人民出版社特约编辑,并被选为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协”前身)常务理事、天津文联委员,后任天津文史馆馆员。
白羽是“五四”以来将新文艺思想引入武侠小说创作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几十年来海内外不断重印白羽著作。
白羽武侠小说主要还是“金钱镖系列作”,含:(1)初部作(本传)《十二金钱镖》;(2)二部作(别传)《血涤寒光剑》及其续集《毒砂掌》;(3)三部作(前传)《武林争雄记》及其续集《牧野雄风》;(4)四部作(后传)《联镖记》及其续集《大泽龙蛇传》。另外,《偷拳》影响较大。
上述五部著作大都写于1938…1942年间,是白羽写作武侠小说的鼎盛时期。但由于逐日撰写,常常最初构思与后来编著的故事,情节差异很大,并结构混乱,尤其1943年以后写的部分作品,有的是别人代撰,有的前后情节、人物性格矛盾。
白羽哲嗣宫以仁教授、孙女宫捷硕士,将“钱镖四部稿”重新整理、修订,在保持白羽作品原有风格基础上,在内容上作较大调整,也删去数十万字;又据白羽生前设想,补写十余万字。整理者并加数万字批注。除笔者自撰注解外,另引用台湾武侠小说研究专家叶洪生在“台湾联经版”该著中的评介和“眉批”。叶洪生从文学理论、小说写作技巧等角度评批,很值得一读。这个整理修订本,拟名《十二金钱镖全传》。其中包括:初部作(本传)《十二金钱镖》;二部作(别传)《杨柳情缘》;三部作(前传)《武林争雄记》;四部作(后传)《大泽龙蛇传》。本社拟陆续推出。
编辑说明
《十二金钱镖》是宫白羽武侠小说的成名作,始刊于1938年2月天津《庸报》,卷一初版于同年11月,由天津书局印行。40年代在天津《天声报》继续连载,更名《豹爪青锋》。到1943年,共出版16卷80章,1946年天津《建国日报》续载最后5章,更名《丰林豹变记》。从1938年至1949年,由天津正华出版部等,共再版6次。最后一版是上海“百新书店”印行的12卷,作者在文字上作了较大修改。
我社此次出版的《十二金钱镖》,第1…60章根据“百新版”,第61…80章根据“正华版”,前75章中有若干章节残缺不全,也参考了台湾叶洪生先生的批校本。第81…85章从未出版单行本,由于连载的报稿至今未找到,由宫以仁根据原作十万字的大意,取其连载原题《丰林豹变记》,凭记忆写成一万字的故事梗概,以补其缺。为了理顺原著的结构,抽出《十二金钱镖》原著中的“杨柳情缘”故事,编入“二部作”中。
凡例
一、本书是白羽1938年至1949年创作的“钱镖四部稿”中的第一部。“钱镖四部稿”实为七部,笔者按作者生前原意改为四部。基本采用原来书名。
二、本书按当年出版时的原著排版。文字基本未动,只对原版中的错字、漏字、标点作了订正;原著不分段者,为方便读者,适当分段。在文法上保持当年原著的习惯,如“的”“地”“得”的使用,等等。
三、本书收入原著中作者的自序、题词、叙略、后记和文友的题序。
四、本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而有些缺遗,为了故事的完整,由宫以仁凭记忆,并根据白羽生前构思,补写简略情节。补写之处,均加以说明。
内容简介
《十二金钱镖》是白羽的成名作。全书以振通镖局胡孟刚镖头向十二金钱俞剑平求借镖旗开始,随即转入悬疑性的曲折故事,由探风、传警、改道、遇劫、拼斗、失镖,到盗踪飘忽,扑朔迷离,无人知其来历,寻镖人多次受骗、扑空,一步紧似一步,书中“扣子”搭得严丝合缝。小说人物刻画入微,生动活泼。如俞剑平的侠气横溢、老练精滑;飞豹子的神出鬼没、狡诈绝伦;黑砂掌的玩世不恭、热血心肠;九股烟的刻薄嘴脸、小人心性,及其色厉而内荏的意识活动,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十二金钱镖》:六十年间的评说(代序)
———评介白羽及其书
宫以仁 宫捷
“武侠小说永远是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这是台湾文学评论家陈晓林在“民俗文学源流与武侠小说的定位”一文的第一句话。纵观八十年(“五四”至今),横览海内外,确实都在争议。在早年的争议中,在正统文坛上,贬占绝对优势;书的销路武侠却占上风(当然也有靠淫盗取宠于读者的)。作者自卑,读者喜爱。白羽适逢此时,自然也不会例外。八十年代初大陆掀起武侠热,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在九十年代,在文学界对武林盟主金庸的作品,仍有人评头论足。笔者编纂一下这些评说,这不仅是对白羽的评价,也涉及对武侠小说整体的认识。
一、三四十年代的评介
最早评论白羽武侠小说的,是几位正统的爱国文人,大都是介绍白羽受鲁迅之影响,参与新文学运动,赞扬白羽的文笔,称其武侠作品着重写实,不致引诱青年上山学道或陷入淫盗;再为白羽写武侠说几句惋惜的话。
天津新闻文化界耆宿吴云心三十年代在“白羽自传《话柄》”序中以惋惜的笔调写道:“假若他(指白羽)那时生活安定,也许不想卖文教学,也许搁下笔,再不会有这些作品出现的。生活逼得他拿起笔来,生活逼得他写开了武侠小说,结果诗穷而后工,一直逼得他有了现在的成就。……我站在老友的地位上,对于他现在的成就并不满意。他为了生活而写武侠,而我认为这于他并不合。他的文章常常有一些幽默的气氛,并且蕴蓄着热,这在武侠小说里不好施展的。他对于现实生活看得很真切,写浪漫气息的故事未免舍其所长。如今《话柄》出版了,这册书表现着他的作风本来面目。我们从这册书,应该认识他不是一个武侠小说的作家!”白羽十分赞赏这篇序。(顺便提及:八十年代初,吴云心为白羽武侠小说作序,仍对白羽写武侠惋惜。八十年代末,笔者拜谒吴老时,他对武侠小说的评价有所变化,他说:“卑视武侠,是我们二三十年代那批文人的传统观念,至今仍发挥作用。”)
郭云岫(当时署名叶冷)在《白羽及其书》中写道:“白羽讨厌卖文,卖钱的文章毁灭了他的创作的爱好。白羽不穷到极点,不肯写稿。白羽的短篇创作是很有力的,饶幽默意,而刺激力很大,有时似一枚蘸了麻药的针,刺得你麻痒痒的痛,而他的文中又隐然含着鲜血,表面上却蒙着一层冰。可是造化弄人,不教他作他愿作的文艺创作,反而逼迫他自挝其面,以传奇的武侠故事出名,这一点,使他引以为辱,又引以为痛。但他的文字究竟够上水平线的。他的名作《十二金钱镖》虽是投时谐俗之作,自认为开倒车,但这部书到底与其它武侠故事不同:第一,他借径于大仲马,描写人物很活,所设故事亦极近人情,书中的英雄也都是人,而非‘超人’,好比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壮美的图画’;但非神话。第二,他借径于(西班牙)席文蒂思(宫注:今译塞万提斯,其名著《唐吉诃德》),作武侠传奇而奚落侠客行径,有如陆嗣清的‘行侠受窘’,柳叶青的‘比武招亲’,一尘道人的‘捉采花贼’,都是一种深刻的讽嘲。以及他另一部名著《偷拳》,写出访师学艺的一个少年杨露蝉,投师访艺,一遇秘惜绝技的太极陈,再遇收徒骗财的大杆子徐,三遇纠徒作奸的地堂曾,四遇‘得遇异人传授’的大骗手宗胜荪,几乎受了连累,这全是有意义的描写。看了他的书的少年,不致被武侠故事迷惑得‘入山学道’了吧。所以他的故事外形尽旧,而作者的态度、思想、文学技术,都是清新的、健全的。至少可说他的武侠三部作(宫注:当时白羽自拟“三部作”,至1946年,作者始改称“钱镖四部稿”。)是无毒的传奇,无害的人间英雄画;而不是诲淫、诲盗、诲人练剑练拳挡枪炮。我以为他的书恰可与英国的传奇作家斯蒂芬荪相比。他的书能够沸起读者的少年血,无形中给你一些生活力和一些勇、一些热。”(以上二文均刊于《话柄》)
六十年前,文艺评论已重视“写实”、“教化”之作用(相当于今日文艺理论之“现实主义”、“思想性”)。北京《晨报》编辑、文艺评论家张腾霄在1940年著文从这两方面评论了白羽作品。张大概也是新文学工作者,他首先批判了神仙故事和鸳鸯蝴蝶派小说,然后说:“白羽著述的优点很多,最大的一点就是切合人生,信意写出,信意读来,仿佛真有其人,实有其事的一样。而笔法的生动、叙述的流畅,还是小事。……白羽自然也是受到近世写实派的影响。”张腾霄在讲到“教化作用”时写道:“在《争雄记》的前几回中,已把袁振武的刚毅果敢的个性、忍辱学技的决心,表现无遗;后来袁振武获得绝艺,实非偶然。这正是中国的民族因循敷衍、不肯刻苦努力而妄冀成功的侥幸心理的对症良药。书中描写飞豹子出走寻师、蓄意营救鹰爪王,是何等真切有味而生动。鹰爪王的夫人及其内姐鲁老姑太的肝胆照人,和武林朋友那种勇于赴救的精神,也正是锻炼中国国魂的绝好榜样。比较一般武侠小说的诲盗滋乱,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评论家接着说:“一般人常说,为艺术而艺术,所以反对有训诲性的著作。但是为吃饭而吃饭的理由,终究不够理由。吃饭还有它的本来的功用。艺术既是文化的产物,而所谓文化者,当然是重在教化。无教化作用之艺术,究竟不成其为艺术了。白羽的武侠小说固然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教化之功用,仍然是不可抹杀。”(原载1940年版《武林争雄记》)在九十年代来看,这段教化作用的文艺理论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墨婴在1940年著文,从通俗文学与文学创作(注:即现代“纯文学”之意)的关系、白羽文笔特征、思想内容等方面作了评述,文章首先论述了体裁问题,他说:“白羽小说托体章回,从体裁上看是通俗小说;这在作者,也有创作的自觉。他在自序上很谦虚的说:‘武侠之作终落下乘,章回旧体实羞创作。’但是,文学的评价究不能拘于形式,他的每一部武侠故事,在人物描写上是这么生动,情节穿插上是这么合理,而故事进展上又这么自然;虽披着传奇故事的外表,可是书中人物的内心个个都有着现代的人性。这确已冲破了通俗小说的水平线,而侵入文学创作的领域了(宫注:墨婴仍卑视通俗文学)。白羽作品因袭着章回小说的体裁,而内在文心蕴着创作的‘新’与‘热’。”
墨婴评介白羽作品的文笔和内容时写道:“白羽写的是剑客拳师,可是善写人情世态。白羽创造出来的少年壮士,大都倔强,以致到处碰壁,也自讨苦吃。白羽的人物好抬杠,骂起人来是很峭的。白羽的笔‘健’、笔‘洁’,他的小说精严廉悍,力透纸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