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延徽说到这里,抬头看了看李诚中,得到李诚中的肯定后,继续禀告:“在第三次互市上,出现了另一个大粮商的字号,商铺为蒋记。蒋记出手就是五千石粮食,同时购买了价值一万贯的关外出产,手笔相当惊人。统战处随后行文调查统计局,请高观察派员对蒋记进行调查,经核实,蒋记的后台是汴州兵马使蒋玄晖。”
在宣武军体系内,区区一州兵马使并不是高官,因为宣武军控制的地盘太大,领近百州十数节度,领兵重将们起步就是某某节度副使,比如现在围困河东南面的行军总管葛从周,头上就挂着一个泰宁军节度使的帽子,又比如在晋州统兵攻伐河东的朱友宁和氏叔琮,分别是建武军节度使和保大军节度使。
相较而言,蒋玄晖的品级说实话并不高,但没人敢小看这个汴州兵马使。东平王的大本营就在汴州,王府设于汴州城内的开封县(汴州州城有附廓两县,为浚仪和开封,朱全忠立大梁后,定都汴州,这才将汴州更名为开封府),蒋玄晖这个汴州兵马使掌汴州禁防,是个极为重要的关键位置,由此可以看出东平王对蒋玄晖有多信任!
李诚中听着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但他没有太过在意。卢龙是大唐重镇,到了他这个地步,以卢龙军节度使的身份,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已经快要和李克用、朱全忠、杨行密、钱镏、王建、李茂贞等人并立了,一个汴州兵马使还不放在他的眼里。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再过两年,天子李晔将死于蒋玄晖之手。
稍微解释了一下蒋玄晖的背景,韩延徽接着道:“预计第四次互市,蒋记将加大粮食的投放量,同时,因袁氏和蒋记的带动,还会有更多的中原商贾参与其中。我们希望至年底,在互市上收足六十万石粮食缺额,满足节度府的粮食需要。”
李诚中舒了口气,问:“互市规模这么大,会不会引起朱全忠的注意?”
对这个问题,韩延徽无法作答,但他预测道:“目前不清楚袁象先和蒋玄晖在宣武军内部到底能压住多少反响,以统战处的评估来看,估计瞒不了多久。除了互市规模越来越大外,还需要考虑魏博的反应,按照调查统计局的情报,皇甫峻对互市持抵制态度,此人对卢龙报有浓烈的敌视,他很可能会向汴州报告此事。”
李诚中皱眉道:“袁象先不是说需要战马和盐么?宣武缺乏这两样物资,他不是说可以以此为借口来解释互市一事么?”
韩延徽道:“咱们已向深州互市投放驮马五十匹、驽马百匹,但袁象先说,这些马不够,他还需要更多,除了驮马和驽马外,最好还有战马。不知大帅是否答允?”
李诚中想了想,点头道:“下次互市送五十匹战马过去,只要能将互市拖到年底,咱们的粮荒就可以解决了,这个时候不要在意区区几十匹马。还有盐,多卖一些给他们,不要因小失大。至于魏博……”
李诚中还没想好这个问题,于是又问:“义武军王处直那边如何?”
韩延徽道:“易、定二州的官道已经修缮,姚记准备开始扩充这两条官道。统战处组织了第一批商贾经官道前往河东,就在后日出发。路线是经定州而至恒州,王处直答允不加阻拦和干涉,到了恒州后,可西入太原府,直抵晋阳。”
打通与河东的联系,是卢龙军的总方略之一。如果没有义武军的默许,从幽州派出的商贾就必须自妫州绕行关外,跋涉数百里后再从河东最北面云州入关,南下朔州、代州、忻州。最后抵达太原府。比起现在,关外这条路要耗时近两月之久。如今打通了义武军,商贾在通畅的官道上直接向西,半个月便能将货物送到晋阳。又方便又省力,还减少了大量消耗。
对此,李诚中嘱咐道:“晋阳被封锁了大半年,晋中平原屡遭宣武军滋扰。粮食极度困乏,此次前往河东,必以粮食和肥羊为主。以坚晋王抵抗之心。”
韩延徽点头:“粮食是从深州互市直接拉到恒州的,首批共计三千石,统战处还采购了一千只肥羊,目前已经送到易县,此外还有弓五百张、箭矢两千匣、刀枪若干。河东监军张承业已到承天军,准备迎候商队。张承业派人送信来,说晋王感激大帅高义,必誓死与宣武周旋。咱们派往河东的监军使张居翰也来信说,义武商路的开通,令晋阳城内一片振奋!”
张承业是朝廷派往河东的监军使,素为李克用信重,由他亲自赶赴河东与义武边界处等候,足见李克用对此事的重视。——也不由李克用不重视,被宣武困顿近年,河东已是人穷力乏了,从在晋阳负责联络的卢龙监军使张居翰的来信中,就可以看出晋阳对这批粮食有多么望眼欲穿了。
李诚中叹道:“东平王势大,如今之天下,能与东平王相争之兵,只剩河东与淮南了。晋王这个人,我还是很佩服的,希望他能够坚持下去,只要给咱们拖出两年工夫,咱们卢龙就不惧东平王了。”
韩延徽不住点头,忽然神色凝重,又似乎有些激动,道:“大帅,天子自凤翔发出敕令,加封东平王为梁王,以后朱全忠就是梁王了。”
朱全忠早先为东平郡王,后加封东平王,享亲王爵。此刻又由东平王改称梁王,其中意义颇为重大。
唐制,亲王又分两类,其中一字王是最尊贵的爵位,向例只封李姓皇室,到了唐末,一字王被加封于强镇节度使之上,但仍旧不出李姓,比如李茂贞,又比如李克用——李唐皇室赐他们李姓,宣称他们都是李氏血脉。
今年年初的时候,天子为了让朱全忠撤去围困凤翔的大军,想赐朱全忠李姓,让他和李茂贞结为兄弟,目的就是想让朱全忠也成为“李氏族人”,好给他加封一字王。但这个提议被朱全忠毫不留情的拒绝了,朱全忠不稀罕这个一字王爵,他不可能为了这个爵位而撤军。天子热脸贴了朱全忠的冷屁股,面子丢个精光,当时只得作罢。
但现在局势又不同了。朱全忠主力在晋州,打得河东军节节败退,眼看凤翔解围无望;宣武军偏师围困凤翔,让凤翔城困顿一年,如今天子在城内连饭都吃不饱了,李茂贞、韩全诲等人也开始饿肚子,再这么耗下去,谁也支撑不了。于是天子也不管朱全忠是不是姓李了,直接加其为一字王,指望朱全忠得了这个最尊贵的爵位,能够解除对凤翔的围困。
这不仅仅是一个爵位的问题,关键是爵位背后隐含的意思相当重大,分封外姓为一字王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天子和朝官们终于被迫达成了共识,准备“效战国”!(未完待续。。)
第七十一章 非常规战争(八)
ps: 兄弟们给了很多月票,老饭不一一列举了,向大家表示感谢。国庆节到了,老饭家里有事,可能要请假三天左右,抱歉抱歉。另外祝大家国庆快乐,开心度假!
什么是“效战国”?顾名思义,就是要比照战国成例。这一思潮并不是今日才有的,它来自肃代之际。
天宝变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平定,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死,也并没有真正让大唐获得天下承平。肃代之后的所谓天下承平不是兵力平定下去的,而是相互妥协下的结局。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兵祸并没有真正打出一个结果,安史系集团仍旧据有重兵,朝廷仍旧无力应对。
经过默契和妥协,代宗皇帝不得不承认了安史系集团事实上的尾大不掉,以安史系旧将中的代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这就是大唐藩镇割据之始,魏博、成德和卢龙也被称为河北三强藩。三镇各拥重兵、自立一方,仍然在事实上保有河北之地——也是当年安史系集团的发源地。
换句话说,打了八年惨烈的战争,河北仍是河北,朝廷仍是朝廷。安史系集团回到了原点,朝廷仍旧拿河北没辙。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诚中应当属于安史系集团的继承者之一,继承的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未竟事业。
再加上不久之后册封的缁青节度使李正己,这就是早期的四镇割据。李正己也是安史系旧将,只不过他没有跟从安禄山、史思明叛变,反而相应朝廷号召,参加了平叛战争。
所以,如果要认真分析的话,天宝变乱并非七年零两个月,而是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变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安史系集团进攻朝廷,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是朝廷反攻安史系集团控制的河北,同样以失败告终;第三个阶段是朝廷和由安史系集团发展起来的河北武人的对峙,最终朝廷方面越打越无力,平叛战争打崩了,导致天下离散,藩镇割据的火种也由河北、缁青而蔓延到了整个大唐,武人们登上了中国历史的顶峰!
四镇一建立,就“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俨然成为大唐的国中之国。其后,朝廷一直专事征剿,希望恢复天宝之前的大唐气象,但这不过是妄想而已。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四镇仿效战国诸侯之制,建号立国,时任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分别称赵王、冀王、魏王和齐王,并建置百官。史称“四镇之乱”或“四王事变”。需要注意的是,四位节度使自封的是一字外姓王爵,同时,各自的王号还带有地名。这已经不是唐制中正常的王爵了。按照当时安史系旧将们的话来说,这叫“效战国”!
当时的卢龙判官李子千、成德判官郑濡等安史系集团中坚曾经说过,“四国俱称王而不改年号,如昔诸侯奉周家正朔。筑坛同盟。有不如约者,众共伐之”。这就是要效仿东周战国时期的做法,奉大唐为正朔。建立各自的世袭小朝廷。
“效战国”,仿效七雄,奉大唐为共主,是其形制;“肱髀相依”,手足一体,共抗中央朝廷,是其延续之基;“以土地传子孙”,享受世袭,不受朝廷制约,是其根本诉求。
四王事变是不合时宜的,仅仅维系了不到两年,四位节度使便在全国的压力之下纷纷撤销了王号,但这一思想却传承了下来,成为各镇节度使梦寐以求的夙愿。
如今时代不同了,当年四镇自发而起的“效战国”成为了朝廷的共识,天子李晔准备放开这道闸门,以皇帝的名义承认“效战国”的合法性,恢复千年前周天子为共主、天下诸侯各据一方的体制,以求李唐皇室的血脉能够延续下去。
天子对外姓藩镇朱全忠封一字王的旨意便是启动闸门的第一步,尤其是这个“梁”字,不言而喻,意指朱全忠未来的封国就在汴州。
李诚中来到这个时代快四年了,耳濡目染之中,对这些事情都有所了解,所以听到韩延徽说,天子加朱全忠为梁王的时候,他不禁愣住了,恍然间似有所悟。天子希望用这个方式保住天家血脉,可能么?朱全忠受封梁王,朝廷认可他在汴州封国,这样的条件能够阻止他围困凤翔么?作为穿越者,李诚中知道答案,愿望很美好,事实很残酷!
说到“梁王”这个封爵,李诚中对年代的认知终于得到了明确,他知道朱全忠灭唐后建立了大梁,时间是公元906年或者907年,既然梁王这个词出现了,那么应该没有几年就会发生篡立事件了。就此估算的话,现在应该是公元901年到903年之间吧。
“除了东平王晋梁王外,还有谁受封?”
韩延徽道:“还有淮南杨行密,天子赐封吴王,镇海、镇东节度使、吴越王钱镏,进越王。”
又是两个以地封名的王爵!
李诚中喃喃盘算,如今已经有了晋王、岐王、梁王、吴王、越王,朝廷上“效战国”的体系开始确立了,接下来还会有谁?
听着李诚中的喃喃自语,韩延徽在一旁忍不住提醒道:“大帅不是与韩中尉有旧么?前几月来颁旨的枢密使周敬容,似乎也对大帅观感优厚,当此朝廷封国之机,大帅切不可坐等!”
李诚中一愣,看着满脸激动之色的韩延徽问:“你是说……”
韩延徽两手紧攒成拳,不可抑制的在胸前一挥,急道:“河北故为燕地,燕为战国七雄之一……”
明白人说话不用说太透,轻轻一点大家就都明白,李诚中沉吟不语,暗自思索是不是真的向天子索要一个燕王来玩玩。
“不太合适吧?哪有为臣子的主动要爵的?”经历过被拥立为留后的那次三辞三让后,李诚中越发矫情了。
对李诚中这个穿越者来说,当不当什么燕王都没关系,但对韩延徽这等士子而言,这件事情太有诱惑力了。一旦李诚中受封燕王,将来天子正式下诏答允“效战国”,那么河北大地上将建立一个天子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