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武夫当国 >

第119章

武夫当国-第119章

小说: 武夫当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出面这两项工程万无一失”,“一开始若是由自己来处理难民,根本不会发生今天的困境”,甚至还十分郑重的提及“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
  参与会商的士绅官吏、财主地主们或多或少都意识到袁肃的意思,可说到底大家也都只是闷在心里胡思乱想,不管想的对与错,任谁都不敢轻易点破这层窗户纸。
  倒是只有吴立可是全然醒悟过来,要说之前与袁肃谈话时是模棱两可,可结合这几天的交往已经再清楚不过。袁肃摆明是要把吴承禄取而代之,而这也能解释对方为什么会如此热忱投资这两个大项目。
  然而,吴立可的态度与其他人一样,同样是闷在心里拿捏不定。
  至于第三件事,还是焦急的催促北京政府下拨赈济物资。袁肃每隔两天都会向北京去一封电报,他没有把目前稳定的局势如实上报,一旦上面知道这里还能支撑得住,办事效率必然会愈发低下。所有发往北京的电文基本都很短,三言两语把情况描述一下,接着则是苦口婆心的急催救援物资。
  只是尽管他如此这般殷情的发电报催促,但北京方面却丝毫没有同样的热情,除了八月一日这一天回了一封官腔官调且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电文之外,其他发过去的电文一律是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北京方面的反应是在袁肃的意料之中,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十万人规模的灾情几乎很少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在很多当权者的眼里,哪怕是一艘洋人的火轮在中国海域发生沉船事故,都远远要比十万人受灾值得重视。
  这也是为什么山海关总兵吴承禄妄图隐瞒灾情的原因,十万不到的灾民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报上去未必会得到国府的重视,但一定会遭到国府的训斥,何必还要自讨苦吃?
  袁肃之所以乐此不疲的每隔两天向北京发去一封电文,目的是希望北京方面知道他对这次赈灾的认真和尽职,同时若当真能够起到催促作用当然也是最好不过。




  第89章,先入铺垫
  到了八月四日这天下午,袁肃刚刚会见过陈文年和赵山河,将第一混成旅所招募的五百名杂役与三百名工人的名单圈定下来。前前后后只用了四天时间就完成了八百名额的招募,这不能说是办事有效率,而是前来应募的人实在太多。流水线般进行筛选和检查,哪怕有再多不合格的人被甄出,可照样还是招募到不少达到标准的人,毕竟所谓的标准也不是太高。
  陈文年和赵山河才离去不久,杜预便快步迎进来通报,称临榆县县长吴立可有要事求见。
  袁肃以为吴立可是来找自己谈论项目的事,于是随便问了一句一共来了多少人,之前商谈这件事时都会有许多相关人士陪同,就在昨天连抚宁县陶县长还专门赶过来了一趟。
  杜预却回答说只有吴立可一人,而且神色看上去很奇怪。袁肃沉吟片刻,随即让杜预去请吴立可到书房来相见。
  少顷片刻,杜预带着吴立可来到了书房门口,杜预没有进来,只是站在门槛外对吴立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吴立可一提褶子,跨过门槛走进了房门,脸上的神色一眼可见显得十分沉重,隐隐约约还能看到额头上涔出的汗水。
  “吴大人来了?来来,快请坐。”袁肃没有起身,坐在书桌后面笑着对吴立可说道。
  吴立可勉强的寒暄问礼过后,这才带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落座下来。
  “瞧吴大人的脸色,莫非今日前来是有什么要紧事吗?”袁肃试探着问道。
  “呃……也不算是什么要紧事,只是最近几日一直在心里有所惦记,因而才冒昧的前来叨扰袁大人,希望袁大人能指教一二。”吴立可尴尬的笑着说道。
  “吴大人言重了,单管直言。”袁肃似笑非笑的说道。
  “自袁大人上任赈灾总司令这段时日,局势逐显稳定,彻底化解这次灾况也是指日可待。正因为如此,近日……小道耳闻袁大人似有秋后算账之举……当然,临榆县诸官吏与山海关防务任上的众人确有失职之罪,但好歹念在我等知错就改,这段时日积极配合袁大人……”
  “吴大人!”袁肃不轻不重的打断了吴立可的话。
  “呃,袁大人请示下。”吴立可赶紧改变态度,恭恭敬敬的请问到。
  袁肃不是傻子,就算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外来人,但如今临榆县的情况自己还是能掌握七、八分,首先一点就是吴立可所谓的“小道消息”根本是不存在的。岂不说他没有收到一丝一毫的风声,更何况自己压根就没有开始着手秋后算账,又如何引的吴立可惶惶不安?
  可想而知,唯一的解释就是吴立可故意拿这件事当借口,想借机试探一下口风。
  不过话又说回来,吴立可如此煞费苦心的捏造借口,恰恰也能印证一个实事,那就是袁肃在之前几天对以吴立可为首的官绅阶级做出一连串的暗示有了效果。即便其他人还是半懂半不懂,只要吴立可一个人心知肚明那就是足矣。
  “你刚才所说的话,你我都很清楚有没有这回事。此处只有你与我二人,吴大人心中真有什么顾虑,不妨坦言直白。”袁肃摆出一副好整以暇的姿态,不疾不徐的说道。
  “袁大人果然英明,不过在下之前的话并非空穴来风。在下只是担心袁大人近日的打算会弄巧成拙,因而才不得不专程赶来单独拜会袁大人。”吴立可言辞恳切的说道。
  “如果弄巧成拙?”袁肃微微眯着眼睛,带着几分认真问道。
  “斗胆试问袁大人,您是不是打算在灾情平定之后降罪于镇守使大人?”吴立可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果然是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这件事。
  袁肃再次陷入一阵沉默,早先他多次加以暗示,目的自然是希望吴立可能意识到这一点。诚实的说,他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觊觎山海关镇守使的地盘,然而当自己发现明明有借口也有关系趁这次赈灾的机会赶走吴承禄时,野心的苗头便渐渐深根开芽。
  山海关镇守使所辖治的临榆县、抚宁县与北戴河三县实际上是归于永平府,只是清末民初时期军人干政,永平府这个空壳子政府早已无力约束地方割据。就连滦州严格的来说同样是永平府辖区,现在与通永镇三县一起成了袁肃东直隶护军使的防区。
  用不了多久,今后的中国所谓的“防区”亦就是“辖区”。
  早在前几年,吴承禄还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然而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对方居然从一个封疆大吏混到一个只有数千人的小军阀。只能说此人暗弱已久,要么是从来没把势力角逐放在心上,要么是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格局变化之迅速。
  不管是哪一个原因,在袁肃看来吴承禄要比王怀庆更不值一提,当初他能凭四百人的兵力兵不血刃赶走王怀庆,今日同样也能赶走吴承禄。
  除了势力和实力上的差别,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山海关镇守使治下的北戴河县。自从一八九八年清政府开放北戴河为外国侨民避暑聚集地之后,这里一下子涌出了许多洋教区,很快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洋人镇。
  能在北戴河获得居住权并买下一栋房子的外国人,不是大富豪就是大权贵。六国八方有身份、有地位、有资本的洋人,在这里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再加上现如今欧洲局势异常紧张,自然也使得居住在北戴河的各国人士颇有锋对。
  以吴承禄的德性根本不可能处理好与各国洋人的关系,从这段时间的打听来看,吴承禄在对北戴河的态度上俨然是不闻不问,就彷佛北戴河是一个洋人的租界似的。想必吴承禄自己同样很清楚,自己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才能维持北戴河的局面。
  对于袁肃而言,他不仅与英国人建立了一层关系,同时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有清晰得预见,自己完全有信心也有能力处理好北戴河错综复杂的关系。当然,重点不在于谁能处理好与洋人的关系,重点是在谁能利用洋人的关系来推波助澜。
  一番冗长的沉默过后,袁肃忽然笑了起来,不置可否的反问道:“吴大人,难道你认为吴承禄不应该为这件事负上责任吗?”
  吴立可怔了怔,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若是从法纪上来说,吴承禄确实有罪,而且还不止吴承禄有罪,就连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临榆县大大小小官吏都难逃其责。然而若是从惯例上来说,这次灾情根本算不上什么撼世大灾,关起门谈这件事的时,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略略停顿了片刻,袁肃很快又收起了脸上的笑容,似认真又非认真的说道:“如果换做我是吴大人你,我现在是不会考虑山海关镇守使的前景,而是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得与失。”
  吴立可喉头哽动了一下,额头又忍不住涔出汗渍,一方面是天气渐热,另外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的焦动。过了一会儿之后,他才用凝重的语气开口说道:“袁大人所言极是,自身难保岂有多余的心力顾及他人。”
  袁肃罢了罢手,煞有其事的说道:“吴大人这话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自身难保’也要具体看是什么时候。不妨与吴大人直说,此次袁某主持赈灾,前前后后协助操劳的就只有吴大人一人,至于另外一位吴大人,整日只知道捧着一杆大烟枪,凡事不仅没有主见,更是毫无作为。”
  听到这里,吴立可心绪稍有安慰,他此次前来除了想弄清楚袁肃具体的打算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还是确定个人处境。
  虽然前阵子他多多少少意识到袁肃是在有意拉拢,更何况以袁肃的口气断然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斩草除根”,要想除掉镇守使吴承禄,没有本地势力的支持哪有这么容易办成?不过,他还是要听到袁肃亲口的承诺,这样才有一个心理上的保障。
  “有袁大人这番话,在下心里甚感欣慰。吴某在临榆县任上十多年,一心只懂得理清楚分内工作,至于其他种种大多是不敢奢望。只是常言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袁大人何必要把这件事处理的如此认真呢?”
  “吴大人,昨天晚上我收到下面送上来的一份统计,在过去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关口饿死的难民人数超过两千人。这两千的数字尚且还是有记录的,我相信真实的数字远远不止两千。这可是人命,不是钱也不是粮食。”袁肃义正严词的说道。
  “这……”
  “你莫不是要告诉我,死千把人的事根本不算事?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人命关天’四个字,我且问你,什么叫人命关天?”袁肃咄咄逼人的追问道。
  “袁大人,这个道理在下是明白的。只是……”吴立可支支吾吾的说道。



  第90章,拉拢进退
  “吴承禄隐瞒灾情,居心何在!说句难听的话,他早点把这件事上报到北京会掉他身上的一块肉吗?到头来这件事还是要上报到北京,这期间他又折腾出什么东西来,说白了也就是用这数千人的性命延缓了北京下来的责罚。批评而已,犯得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袁肃语气由弱渐强,说到最后时甚至有拍案而起的冲动。
  “袁大人教训的是,千不该万不该,都是吴镇守一时鬼迷心窍……不过……袁大人,您或许还不清楚吴镇守的背景,此人能在山海关把持这么多年,并非是没有门道的!”吴立可语重心长的说道。
  “我当然知道吴承禄的门道,他不就是段总长的外亲吗?”袁肃好整以暇的说道。
  早在几天前,他便已经派人去详细打听吴承禄的出身,既然要做大事,自然不能忽视细节。更何况,之前北京下达命令委任他出任前线赈灾总司令,那时自己就意识到这件事有几分蹊跷。上面没有及时对山海关一众官员赈灾不利进行惩处,相反还请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来主持大局,十之八九就是要保住吴承禄。
  根据调查的结果,吴承禄是段祺瑞正室吴夫人的族亲,论辈份是吴光新的叔叔,也是段祺瑞的舅亲。而且吴承禄混迹官场的时候,段祺瑞还在德国留学。尽管吴承禄是老字辈的人物,可终归时过境迁,现如今反倒让自己的外甥成了中央首屈一指的大员。
  至于吴承禄早年是否曾经帮助过段祺瑞,又或者段祺瑞掌权后是否帮助过吴承禄,眼下尚且不得而知。总而言之,吴、段终归是亲戚,而吴承禄能在山海关坐镇这么多年,多多少少肯定是有沾段祺瑞的光。
  不过即便如此,袁肃从始至终也没有怕过吴承禄,他知道吴承禄与吴夫人是族亲,但其中还是隔着一段距离,并不能算是很近的亲戚。再者此次吴承禄确实犯了极大的过错,这种过错放在前清那会儿可能会不当作一回事,现在若是没人声扬也会不了了之。
  可问题是,一旦有声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