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袋出奇的大。他们的外表是可怕的,他们的内心也如同畜牲一般。他们的食物根本不经过烧煮,也不加任何调料,他们只吃野草根和被马鞍压软了的肉。他们不知道犁的使用,更不知道房屋是用来居住的。他们是永远的游牧者,从小就习惯了寒冷、饥饿和干渴。他们的牧群拉着装载他们家属的大车随着他们迁徙。在车上,他们的妻子纺着线,缝制他们的衣服,生育和抚养他们的小孩。如果问到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就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他们平时只穿一件麻料裤子和一件用碎野鼠皮缝制的宽袖上衣。暗色的裤子有时会腐烂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除了不穿它时,从来不知道更换。再加上一顶有前檐的帽子或一个帽顶堆在后面的无檐的帽,以及缠在他们长毛腿周围的山羊皮,这些就是他们全部的行装。他们的鞋子没有式样和大小,十分不利于行走,因此他们的步兵是不堪一击的。但只要一跨上马,他们就像被钉在马背上一样。他们的马又小又难看,但它们不知道疲乏,奔跑时像闪电一般。他们在马上度过一生,有时骑在马背上,有时则像妇女一样侧身坐在马背上。他们在马背上开会、做买卖、吃、喝,甚至将上身趴在马颈上睡觉。在战场上袭击敌人时,他们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如果发现有抵抗,他们很快便逃走,但以同样的速度再回来时,则一直向前冲击,冲破面前的一切障碍。他们不知道如何攻下一个要塞和击破一个有防御的阵地。但他们具有无可比拟的射击术,他们能从惊人的距离射出由尖骨制成的像铁一样坚硬的并能致命的箭。”
西多因·阿波勒额尔认为,匈奴人的体格是在童年时受到一种人为的变形的结果。他告诉我们,这些扁平头的人样子十分可怕。他们的鼻子是塌的(“一种畸形的扁平瘤”),颧骨是突出的,眼睛深陷在山洞似的眼眶里,“但锐利的目光时刻警觉地注视着远方。游牧人鹰一般的眼睛习惯于侦察无穷无尽的空间,会辨别出直至草原边际的人群或马群。西多因·阿波勒额尔还用一句诗来描写草原上令人惊奇的骑士模样:“当他们站立的时候,是中等以下的身材;而在马上时,则显得很高大。”
把他们的形象同中国史学家眼中的匈奴人形象作一个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的外貌和气质完全相同,与中国和基督教信徒眼中的蒙古人的形象完全相同(公元13世纪)。他们是突厥或蒙古人,是草原上的人,是经常骑马的游牧者,他们有扁平的头,强壮的身体,短的腿,是亚洲高原上窥视农业地区边际的“骑射手”。奇Qīsūu。сom书在将近150年的时间里,他们对定居者的文明世界进行过无数次的掠夺。
由于阿兰人与东哥特人的降服,以及西哥特人的流亡,匈奴人成为从乌拉尔山到喀尔巴阡山之间所有大平原的主人。占领了喀尔巴阡山的瓦拉吉亚平原之后,他们紧接着又占领了匈牙利平原,将格比德人变成了他们的属民。在那里,他们将领地扩充到多瑙河的南岸(公元405年)。此时,他们分作三个游牧部落,由三个领袖(三个兄弟)统治着,分别是罗干思、孟卓克及韩克答儿。公元425年,他们同时在位。公元434年,孟卓克的两个儿子布列达与阿提拉成为统治者,但很快后者就把前者除掉了。
于是,阿提拉便开始了他的征服。公元441年,他向东罗马帝国宣战,渡过多瑙河,夺取了塞尔维亚的埃苏斯城,抢掠了菲力波波利,蹂躏了色雷斯,并抢劫了阿喀迪鄂波利。公元448年,东罗马帝国与阿提拉签定和约,割让给他从多瑙河到尼什高地的一块长方形土地(现在的贝尔格莱德与乞思朵洼之间)。
公元451年1~2月间,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集中兵力,率军出征高卢,在到达莱茵河北岸时与日耳曼人会合。渡过莱茵河之后,他进攻罗马帝国的高卢(当时由罗马贵族艾茨统治)。同年4月7日,他焚毁了梅斯,进而包围奥尔良。6月14日,由于艾茨所率领的罗马帝国军队和国王狄奥多里所率领的西哥特军队同时进行抵抗,该城被解围。在特罗耶以西的莫里亚库斯的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中,阿提拉被罗马人与西哥特人挡了回去。这次战役(公元451年6月底)拯救了西方世界。
在这次失败后,阿提拉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多瑙河,并在那里渡过了冬天。第二年春季,他入侵意大利。在长时间围攻阿乞烈后,终于攻克该城,并进入城内进行破坏。夺取米兰和巴威亚后,阿提拉立即宣称要进军罗马。当时罗马的皇帝瓦伦丁三世已经逃走了。不过,阿提拉被罗马圣来奥大主教说服|Qī…shū…ωǎng|,没有向罗马推进。在接受罗马的贡物,并和凯撒的一个公主敬诺里亚结婚(公元452年7月6日)之后,阿提拉重新回到班诺尼亚,并于第二年去世。
哥特史学家约南德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凡的阿提拉形象,他是典型的匈奴人,身材短小,胸部宽阔,头大,眼睛小而深陷,鼻塌,面色暗淡,胡须了了无几;他发怒时很可怕,他把给别人带来的这种恐怖当作政治工具;他所使用的计谋与中国六朝时匈奴征服者所使用的几乎是一样的;他说话时总是将事实夸大,这种险恶的居心被用在了破坏活动(阿乞烈城被彻底夷为平地,自阿提拉走后再也没有把它重建起来)和集体屠杀中,主要目的是给对方一些教训。除此以外,约南德斯与普里司可斯把阿提拉描写成一个正直的审判官,他对仆人们十分优待,对被降服的人十分仁慈。他在奢侈的野蛮人中间过着简朴的生活,别人都在使用金质碗碟的时候,他却在用木制的器具。同一个史料提供给我们他的另一面,他很迷信,盲目地轻信萨满教,他的酒瘾会使典礼变成一幅醉鬼图。同时,他对待大臣与书记官,则有所顾虑,就像希腊人对待鄂尼格思,罗马人对待鄂烈思忒,日耳曼人对待埃德科一样。最令人惊奇的,这位游牧部落领袖的特征是常常选用灵活多变的政治策略,而不使用战争。就是在战争中,他也首先是一位指挥官而不是一员大将。另外,这个蛮族人在执法时显得有些刚愎自用,总能给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些特点与另外一位草原英雄成吉思汗有些相似。
阿提拉的帝国以突厥人为核心,同时包括散布于乌拉尔山与莱茵河之间的所有蛮族,如萨尔马特人、阿兰人、东哥特人、格比德人等。与成吉思汗的帝国一样,在蒙古大旗下的不仅仅是蒙古人,还有突厥人和通古斯人。阿提拉于公元453年过早地去世,这个混杂的帝国也就随之自行灭亡了。东哥特人与格比德人首先叛变,他们在班诺尼亚的一次大的战役中将匈奴人人击败,阿提拉的长子埃拉克在此次战役中被杀(公元454年)。
这时,匈奴人在阿提拉的儿子腾吉齐克的率领下又重新回到俄罗斯草原,而阿提拉的其他的儿子则来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将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埃讷克安置在多布鲁甲,另外两个儿子额木尼查尔与乌金都尔安置在麦西亚。而腾吉齐克又一次率领匈奴人在多瑙河下游攻击东罗马帝国,结果战败并被杀死。他的头颅被陈列在君士坦丁堡的马戏场里(公元468年)。
之后,残留下来的匈奴人部落分为两部分,生存于黑海以北的地方,库特里果尔匈奴游牧于亚速海以北,兀都果尔匈奴人则流浪于顿河入海口入附近。这两个匈奴人部落很快就变成了仇敌。他们之间的分裂是拜占廷运用外交手段在暗中进行挑拨引起的。公元545年左右,查士丁尼大帝曾鼓动兀都果尔的散的勒克王子去攻击敌库特里果尔的匈奴部落,库特里果尔人遭到散的勒克王的屠杀。但他们在国王匝别干统治的时候得到了复兴。公元558~559年冬季,匝别干和他的部落从冰上渡过多瑙河,出人意料地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出现。但由于贝塞留将军拯救了首都,匝别干又重新回到顿河草原,在那里继续和散的勒克国王进行斗争。两个兄弟部落间的战争再次开始之后,一直难以和解。当第三个游牧部落,阿瓦尔人从亚洲到来的时候,这场战争还在进行着。阿瓦尔人把他们都击败后,全部占领了俄罗斯草原帝国。这次新的侵略引起了亚洲高原的几次革命,是突厥历史上的奇迹。
c
成吉思汗
12世纪的蒙古 (1)
由上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12世纪末期,亚洲已经形成了如下的版图:首先看中国,它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南宋王朝所统治,建都于杭州;北部被通古斯族女真人的金朝所占据,建都于北京。而在中国的西北部,即今天的鄂尔多斯及甘肃境内,盘踞着唐古忒人建立的西夏王国,他们同吐蕃人有着血缘关系。此时,突厥回纥人已经开化,并有着深厚的佛教与景教文化背景,他们生活在塔里木盆地东北从吐蕃到库车的地带。哈喇契丹人的帝国占据了伊塞克湖与楚河流域地区以及喀什噶尔,他们是蒙古人的后裔,但却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花剌子模王国的疆域包括阿姆河地区以及今天伊朗的绝大部分国土,那里的苏丹是突厥人的后代,信仰伊斯兰教,崇尚阿拉伯-波斯文化。在穆斯林聚居区,阿拔思王朝的哈里发生活在今天的巴格达境内;艾育卜王朝的苏丹们则生活在今天的叙利亚与埃及境内,他们是库尔德人,崇尚阿拉伯文化;受伊朗文化影响极深的塞尔柱苏丹是突厥人的后裔,他们占据了今天的小亚细亚。
由此再往北是西伯利亚-蒙古边境,在阿尔泰山、杭爱山与肯特山一带戈壁北面的莽莽草原上,生活着成群的游牧部落,这些人是突厥、蒙古与通古斯人的后代,他们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他们在亚洲高原相同的气候条件下,过着同样的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从人种的角度讲他们是极为相似并有着血亲关系的。旅行家格勒纳尔这样描绘他们的面貌,“他们的脸都比较宽阔,塌鼻子、高颧骨、小眼睛、厚嘴唇、胡须稀少、头发黑硬,皮肤因长期经受日晒雨淋而呈深褐色,身躯短而粗壮。”这一描写同马赛林、鲁卜鲁克以及中国史学家们的记载基本相同。这是一种典型的匈奴人或蒙古人的相貌特征,那里气候恶劣,冬日冰天雪地、狂风肆虐,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在这种长期同自然斗争的生存条件下,他们渐渐形成了强壮而富有活力的身体条件与相貌特征,可以同爱斯基摩人或者法兰西戈斯的农民相媲美。
这些部族中,有几个部落的确切地理位置到目前为止还难以确定,因此只能根据他们的大概情况作假定的推断。
乃蛮部落属于突厥-蒙古族,大概生活在今天的科布多地区与乌布苏湖一带,它的西端直至黑额尔齐斯河与斋桑湖附近,东端则达色楞格河上游一带。“乃蛮为蒙古语,意思是‘数字8’。虽然它的名字是蒙古语,但他们的官方语言却是突厥语,由此推断,乃蛮人很可能是蒙古化了的突厥人。”部落中许多人是景教的忠实信徒。《世界征服者史》书中这样写道:“景教在乃蛮部落中拥有大量的信徒,特别是公元13世纪时,该族王位继承人、著名的屈出律就是由这个宗教培养起来的。”不过,《秘史》指出,萨满教对乃蛮人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该教的影响,他们在战争中甚至能够呼风唤雨。在文化方面,乃蛮人受居住在他们南面的回纥人影响较大。公元13世纪初,回纥籍学者塔塔统阿(汉字音译)被乃蛮国王任命为掌印和记事官,回纥突厥文成为乃蛮部落的官方通用文字。同样,中国(当时为女真或金朝)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乃蛮国王的名号“塔阳”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证,因为这曾经是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的自称,是从汉语“大王”一词而来的,而塔阳可汗的父亲亦难赤·必勒格同样是驰骋南北的领袖人物。
乃蛮部落以北,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居住着突厥人的部落黠戛斯人,他们的酋长被称为“亦讷儿”。公元920年前后,黠戛斯人遭到了契丹人的痛击,他们被从鄂尔浑河上游地区赶走,之后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在同乃蛮人争夺鄂尔浑河上游的战争中,克烈部落也曾声威远震。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到底居住在哪里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许多东方史学家认为他们应该居住在鄂尔浑河上游色楞河的南部,即土拉河与翁金河流域,也就是近代的三音那颜部的领土上。也有一些东方史学家们则认为,乃蛮人的足迹曾经延伸到了更遥远的东方,一直到和林地区,因此克烈部落的领地也许应从那里开始。克烈人通常被认为是突厥人的一支。“由于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