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大军阀-第7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五是配合官办教育机构,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是吴绍霆单独特别做出的指示,他决定在日后所有官办的小学、中学都保留部分古代科举的惯例,一个是“举孝廉”,另外一个是“时评”。
当然,这些内容自然不会是照样全搬,所取的只是目的,形式上必然会有更改。他规定但凡有孝廉品性的学龄人,在经过举荐和考核之后,可以免除所有费用就读官办小学和中学,并且由国家承担在读书期间的所有生活费用。“时评”则是指在地方拥有良好声誉,公认具备有过人的特性,比如有什么小发明创造之类,经过举荐和核查之后,同样可以享受国家的教育补贴。
这两个项目不止是在入学之前,哪怕是在入学之后有诸如此类的突出表现,同样可以享受国家补助的待遇。
不过,为了防止有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吴绍霆还制订了一套严酷的法令,但凡发现违规造假骗取国家资源者,轻则罚款十倍学费,重则处以牢狱之罚。而所参与其中的官员,一律免职入狱,并永世不被官方机构录用。
这五点内容就是中央政府重点着手的文化发展项目,虽然这些对文化发展来说仍然只是表层次的皮毛,但其目的是起到引导作用。中央政府能做的很有限,关键还是要政府与民间共同协力才行。
到了六月底,这套方案总算水落石出。
吴绍霆亲自参加了文化教育发展政策的新闻发布会,这次大手笔、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发展很快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震动。前有七年发展计划,现在又有文化教育方面的大投入,足以彰显在三年对外战争结束之后,元首吴绍霆对内发展的雄大决心。
然而没过多久,针对这次文化教育的发展外界渐渐传出来一些异样的声音。
不知道是什么人挑起了这个头,有人开始质疑保留所谓的“举孝廉”和“时评”制度,结合前不久刚刚发生过的国家荣誉改制事件,让人总感觉到吴绍霆隐隐约约是在做着什么铺垫准备似的。很快,这股声音越来越明显,更多阴谋论者加入其中,一个个煽风点火,各种理论所得天花乱坠,总而言之就是认为这种方式颇为不当。
更有甚者,直截了当的指出元首吴绍霆有称帝的野心,认为这件事绝非偶然,既然前面有荣誉改制的先例,那么这次利用所谓的文化教育发展计划做掩护,搬出一些封建时代的旧有传统来兴风作浪,谁敢保证以后还不会有其他的动作?
尽管说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但元首吴绍霆的声誉早已今非昔比,老百姓们不管什么国家制度,只知道元首当政解决了许多生活问题,降低了税负、提高了福利,这可是一百年来难得一见的肯为国家百姓干实事的领袖。对于他们来所,就算吴绍霆当上皇帝又如何?一个填不饱肚子的共和国家,难道能比一个吃饱穿暖的君主国家要好吗?
不过,这件事最终还是传到南京总统府,秘书厅派人将消息汇总起来递交到侍从处,很快就送到了大总统办公室的桌案上。吴绍霆在听闻了这个消息之后,心情一下震怒起来,虽然身为一个国家领袖应该懂得控制个人情绪,但是在这件事上却实在难以噎下这口气。
在没有办事之前有人直闯总统府提意见,在办完事情之后又有一些刁钻的小人恶意中伤。当然,如果单纯是刁钻的小人话,吴绍霆倒是可以忽略不计,自己完全没有必要理会这些人。可问题是,一般的阴险小人根本不敢在这个时候公然指责中央政府,显而易见,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的事件。
吴绍霆意识到国内隐隐约约还藏着一股反对势力,这些人巴不得兴风作浪来影响中央政府的权威,以及他个人的统治地位。面对这种只是为了单纯政治目的的反对派,他绝对不会姑息养奸,一定要深究到底,趁着这些人得势之前彻底扼杀他们。
当即,吴绍霆找来了中情局所有高级官员,向他们下达命令,立刻调动所有可以使用的情报资源,追查究竟是什么人在制造这样的言论。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48章,新的格局
众官员接到这项命令之后,都感到情况很严重,这种严重一方面是站在元首的角度,另外一方面则是站在外人的角度。前者自然不必多说,既然都能让元首雷霆大怒,可见不是一般的事情,而后者却是外人感到元首对此事颇有重视,或多或少都觉得其中有内幕,难道说这些谣言真的说中了一些内容,所以才让元首感到愤怒?
当然,身为情报部门的官员,他们接触的政治内幕多得去,不管元首是否真的想要称帝,与他们本身的关系并不太大。在这一行业能坐到现在这个位置,最基础的条件就是需要有足够的政治忠诚度。
不过为了让元首能知道这件事的潜在影响,情报分析部主管陈振还是向吴绍霆提示了道:“元首,这件事总归来说只是微乎甚微的一小部分人在作祟,这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底下少不了有几只害群之马。只是,为了这件事如此劳师动众,并非我等不愿意,倒是怕事情传了出去,会让很多人对元首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在场的所有人听完这番话,都知道陈振想要说什么,有几个官员还点头附和了起来。
吴绍霆当然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无非是生怕外人以为这是“欲盖弥彰”,他正色的说道:“外人对我的看法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害群之马显然是有备而来,否则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怎么可能形成这样一股歪风邪气?我势必要追查到底,看看究竟是什么人在搞鬼。我既然能站在这个位置上,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可是一旦这些人得寸进尺,耍出一些更下作的手段,到那个时候可不单单是个人荣辱的事情了。”
陈振问道:“元首,这件事背后真的有人?”
吴绍霆严肃的说道:“我也只是猜测,所以才让你们去调查。我不希望等到事情闹大之后才做出反应,后知后觉是从政者的大忌,凡事一定要有防患于未然之心。”
另外一名官员点了点头,郑重其事的说道:“既然如此,我等一定尽快完成任务。”
吴绍霆接着说道:“你们担心这件事会让不知情的人误会,说实话,这一点确实不得不小心。但是话又说回来,你们是干什么?你们是干情报工作的人,隐蔽行事是家常便饭,要不然我又何必来找你们做事!”
陈振连忙说道:“元首教训的是,我等一定不负所托,竭尽所能办好此事。”
从这天开始,中央情报局部署在全国各地的情报站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不仅要追查元首交代下来的任务,同时还要监测民间舆论的动向,针对每一次攻击中央政府或者元首的言论进行时刻跟踪分析,了解这些言论对民间的影响力,从而规划安全等级。
当然,重点工作依然是在追查之前的造谣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出去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水如大川,要想找到是谁泼出来的,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要困难。不过情报人员自然有一套办事方法,他们先从那些信从这些言论的人下手,对这些人进行密切的监视,全面调查他们的背景。既然这些人相信谣言,那自然有不安分的原因,要么他们就是主谋,要么主谋就在他们身边。
经过几天时间的忙碌,中情局总算找到了一些头绪,在他们入手调查的几十个对象当中,有八个人是中华革命党的党员,另外五、六个人则分别与这八个人是认识的,当然至于认识的关系程度还有待追查。
虽然这算得上一条线索,但仍然很难有精准的证据,毕竟中华革命党一直以来都是反对党身份,只不过势单力薄所以没什么做为和影响。另外这八个党员以前都是同盟会在地方的骨干成员,属于那种激进的政治活动者,之前还一直反对荣誉改制,现在反对“举孝廉”和“时评”教育手段也很正常,这暂时不能说明他们是有阴谋的行为,或许仅仅只是跟风。
一九一七年七月份,世界格局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种僵持。
自从中华民国先后与英国、俄国议和之后,可以说是彻底脱离了世界大战的战场,仅仅是保留着一个同盟国的名份而已。只是,这看似与大局并无直接联系的事情,却间接的给欧洲战场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英国从南亚战场上抽调了全部的战略资源,转而投向法国正面战场上面。这一举虽然有几分强弩之末的虚张声势,但不可不否认,时至七个月之久德国主力部队仍然被困在巴黎,未能再向西边挺进半步。至于做为“奇兵”的意大利,除了发动突袭抢占了里昂之外,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做为,甚至即便有多余的兵力继续组织进攻,也装出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只是一味的巩固占领区,并在占领区内大肆掠夺,就好像他们的战场就局限于此似的。
至于塞尔维亚战场上,同盟国的三支大军疯狂的进攻之下,终于显出了防守松动的状况,但严格的来说同盟国军的进展依然不算有效率,哪怕塞尔维亚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也能继续坚持七、八个月之久。
因此,同盟国在声势上获得的绝对优势,但却没有办法全部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总体而言整个欧洲战场还是处于一种僵持状态。军事时评家们都看得出来,事实上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中国与英、俄议和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长久以来的大规模作战,使得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陷入了资源困乏状态。
正因为如此,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无法组织像之前那样有效率的作战,哪怕协约国处于弱势,但凭借战略防守的姿态还是能跟同盟国拼上一拼。相反,同盟国却因为战斗力锐减,而没有能力去跟对方硬拼。
当然,如果中国能够在亚洲将英国、俄国牵制的更久一些,同盟国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发动一次破釜沉舟似的总攻,趁势彻底击溃协约国的主力防线,那么剩下的作战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不必再担心有僵持的局面。
直到这个时候,西方国家才真正意识到中华民国这个东方“落后”国家的举足轻重,没想到最终能够影响整个世界大战局面的人竟然是这个不起眼的国家。
可惜事情已经成为定局,中国签订了两份停战和约,彻底置身于战争之外,以中国目前的态势显而易见是不可能再重新发起战争了。
然而,这种僵持实际上对协约国来说仍然是不利。目前协约国整体采取的是战略防守,这种战略部署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吸引同盟国的进攻,继而达到快速消耗敌军的目的。可是正因为同盟国阵营的内部情况同样不明朗,因此无论是德军还是奥军、意军,基本上都大幅缩减了主动进攻的力度。
也就是说,同盟国与协约国现在都进入了一种消极的防守作战状态,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力气发动一场可以摧毁对方的作战。如果单纯就这样消耗下去,做为主力部队的英法联军很快就会因为战略资源慢慢消耗完毕,最终导致连战略防守都无法进行下去。
毕竟英国从南亚抽调的资源十分有限,南亚大部分殖民地全部丧失,跟中国又打了一年之久的作战,英屬印度政府剩下的物资也不多。一旦在缓慢的对峙过程中用光了物资,英国、法国再也没有办法从海外争取到更多的援助,等待他们的就是弹尽粮绝的局面。
相对而言,同盟国虽然也面临战略资源紧缺的情况,但比起协约国来说,他们的状况显然要好很多,绝对能够比协约国坚持的更久。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49章,国际利益的诱因
这场战争如果继续僵持下去,不出五个月的时间,必将以协约国主动投降而告终。
这原本是欧洲各国普通老百姓所期待的情况,在他们眼里,不管是谁胜利,只要能够尽快结束这旷日持久的战争,让亲人们平安归来,让生活的负担释放下来,哪怕是敌人获得胜利都无所谓。欧洲人已经彻底被这场战争折磨到近乎疯狂的地步,骨子里对当权者不顾人民百姓生活问题早已产生了一股痛恨,一些激进分子甚至还巴不得自己国家战败,然后趁机推翻这个残暴不仁的政府。
可是,对于一些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来说,他们对这场战争还意犹未尽,因为这场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一直吸引着无数投机者,如果战争能继续持续下去,他们所能赚取的利益则会更多一筹。人总是有贪得无厌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前期投资失败的国家,好不容易赚回了本钱,怎么也要多捞一些利息才是。
美国在战前购买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