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帝国-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地形地质条件
漏水水库地层中应有埋藏不深的强透水层,以便尽快地把漏下的水量输送到远处。透水的砂卵石层埋藏过深,无疑将增加漏水井的造价。在石质山区,河床往往就由砂卵石层组成,若在其上筑坝,由坝基潜流很快就会汇入下游河道中,达不到转化为地下水的目标,因而不宜修建漏水水库。
所以,漏水水库的建设。最好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黄土层地漏水性能好。而且到水属于竖向导水,不会出现回流河道的现象。适宜修建漏水水库地地形条件原则上与普通水库一样,即山谷漏水水库宜修建在口小肚大的山谷中,而平原漏水水库则宜修建在河道两侧洼地中。这样在洪水到来之时,可以有效的截流洪水。
2。水文气象条件
漏水水库适宜于修建夏季降雨比较集中的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地下水位降低过多的地区。这些地区要满足以4条件:总体上水资源不足;季节性水资源过剩,不得不排入海中;蒸发量较大;
足够的贮水空间。具体来说就是三北地区。包括华北西部和河南及陕西部分地区。
3。漏水水库的布置
在山区小支流上可以布置出口控制型漏水水库,对于水量比较大地支流,则可以修建梯级拦蓄型漏水水库。漏水水库应当与淤地坝和普通水库综合规划,当地条件适合于建哪种工程就建哪种。
在平原地区,漏水水库可按长藤结瓜型布置,即沿河道两侧的低洼地修建。与一般滞洪区不同的是,漏水水库应当用堤坝围起来以增加蓄水的深度,从而达到较小淹没面积内尽可能多蓄水的目的。当然,水库内还要布置漏水井。
4。库容设计和运行控制
只能按半拦型设计。平原漏水水库的库容则应根据地形条件和淹没损失的情况确定。原则上水库围堤的顶高应略低于河堤地顶高。以便尽可能增大库容。漏水水库的运行方式可分多年一次分水型和每年分水型两类。
前一种是遇到较大洪水时就分洪,例如按5一次的频率计;后一种则每年汛期都要分水入库,以达到减少入海水量的目标。显然,后一种运行方式是以增加淹没损失为代价地。因为以每年两季收获为准。5分洪一次的损失率为10%,而每年分洪一次的损失率则达到50%。当然,这是粗略估算。实际是每年一次的汛期水位不会太高,淹没区地范围当然要小一些。
漏水水库也可以保留一部分库容作为永久蓄水之用。以满足库区及周边地区用水的需求。
这习内容不过是泛泛之谈,赵刚一目十行,翻翻就过去了,下面的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分成了四点,详细进行了论述,看来这些东西在黄万里心中并非一日。所以才能在短短三天内写成。
漏水水库主要建筑物并不多,与普通大坝相比,多了一个漏水井,而对于大堤的要求可以说极低,远远低于大水坝的要求,只相当于一般小型水坝的要求。
漏水水库以中小型工程为主,且一般修建在覆盖层上,故挡水建筑物应以土质堤坝为主,一般可设计为均质土坝。鉴于漏水水库地特点,其建筑标准可以降低。
首先是没有防渗要求,即使是砂卵石,也可以用来筑坝。其次是挡水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月,黏性土均质坝内不易形成浸润线,上游也没有水位突降问题,坝体的填筑密度及坝坡坡比要求均可以降低。
所以,坝体可以采用比较快速低廉的定向爆破法或水力冲填法填筑。采用后一种方法时,可辅以真空抽水让填土加速固结。但是,为了保证渗透稳定性,仍要求采取措施防止产生管涌。
漏水井是漏水水库的关键设施,必须保证其长期运行而不被淤堵。它与土坝中为降低浸润线而设置的排水井不同,必须保证单井有足够的排水能力。单井排水量和井数应以100内排干库区积水为准,以保证农田的淹没损失只限于秋季作物。井底端应当深入到砂卵石层,但进水口应如何设置,其高程是随库水位而变,还是固定在某一高程上,它的设计和布置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平原漏水水库与河道之间需要修建分水闸坝。但是,它与常规意义上用于分洪区的分水闸不同,流入漏水水库的水量自动渗入地下,不必等洪水退去时反流入河道,因此它只须按单向流动进行设计即可。最简单的方案是采用混凝土滚水坝,上面用橡胶坝接高,甚至采用自溃式土质子~。:。有效的。
如果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山区漏水水库不能把来水全部拦蓄而必须以半拦蓄方式运行时,就需要布置泄洪设施,例如,坝顶溢洪道或坝基泄洪洞。小型工程可采用坝顶溢洪加土工布防护的办法。中型工程如在两岸没有条件修建溢洪道,应考虑坝基埋设泄洪洞。如坝基有松软土层,为避免沉降而发生断裂,可以在坝体填筑完成后采用顶管方式修建。
在后面,黄万里还详细写了如何进行淤积水库的改造,使之成为漏水水库的方法。
淤积严重而基本失去蓄水功能的山区水库,如有条件可以加设漏水井,使之成为漏水水库,以利用被淹没的土地资源。平原滞洪区,如不加围堤任其泛滥,淹没损失将会很大。如果把比较贫脊的低洼地围起来改造成漏水水库,虽然投资大一些,但可以放心地多次使用,可能还是合算的。
另外漏水水库也会像普通水库一样逐渐淤塞,有的最终可能要淤废。黄万里对这种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为了减轻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期,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坝底用顶管法加设排沙洞。用淤积土加高堤坝或堤坝采用边拦蓄边加高的办法。这样,可减少堤坝工程一次性投资的费用。人工挖泥,挖出的淤泥用于周边地区农田的改良。
赵刚看完之后,对于黄万里的想法颇为认同。对于北方半干旱地区来说,增加水资源供给量的途径只可能有两条:一是从别的地方调水,即中国渠工程;二是立足于当地的降水,即多拦蓄、少蒸发。
以年降水500mm地区为例,如果汛期降水占60%,且其中有10%的降水(30mm)蓄到地下,而对面积达几百万平。}30mm的总水量即达到一百五十多立方公里由此可见地下水库的巨大蓄水能力,一旦推广开之后,中国渠的调水量就可以降低一半以上。
不久之后,中国渠计划进行调整,调水量由65立方公里:方公里,而中国渠的长度也缩短了2/3,1/3。漏水水库的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此后的重要经济建设之前,总要进行反复的专家论证,已得到最科学的研究数据,以便最有效地进行建设。
第九卷 盛世卷
第三十九节 … 水库三日谈(三)
里的漏水水库相对照的,是另外一种低成本的水利建水库的普遍适应性相比,这种水利设备的适应性局限在黄土高原一地。不过与漏水水库相比,他的造价更加低廉,而且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所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是与科学研究分不开的。从西周到晚清,自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坡地修梯田,沟壑筑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其试验研究工作也就相运而生。新中国建国初期,水利部就开始推动淤地坝建设的。
李仪址是最早提出在沟道中修筑淤地坝,防治沟壑扩展,减少入黄泥沙的技术方案,作为治黄方略的水利专家。不过在那个时候,这个符合大众利益的方案被束之高阁,那些为了各种目的的大工程收到水利部的青睐,即便是水利部长黄万里的支持也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建国初期的水利部实在是一个弱小的部门,话语权被几个强大的部门所把持。
李仪址没有灰心,而是一个人打起包袱,默默地进行找自己的实验,将淤地坝付诸实施,并确的宝贵的数据。没有官方的资助,他就变卖家产,在天水建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1901年由陕西省投资一半,他自己在西安市郊荆沟流域上建成。通过在支沟上修建留淤土坝一座,可以控制流域面积2。6+坝。
此坝建成后。成为研究淤地坝的重要据点,随着水土保持地良性发展,看到了美好前景的水利工作者开始云集陕西,水保科研机构也相应地得到了大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时期地工作需要,李仪址通过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试验相结合。与教学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联合攻关等不同形式,开展科学研究。
在沟道侵蚀机理、淤地坝规划布局、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监测技术、管理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他的不停奔走下,建设淤地坝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连皇帝都通过报纸知道了这件事情。
在否定了黄河修建系列大坝之后,皇帝曾经问过:“李仪址这人在哪里?”
当时作为水利部长的黄万里自责没有尽到任务,皇帝感慨道:
“没有把这样有才能,又肯努力做出成绩的人选到合适的位置,是宰相地过失呀!”
不过在其后的大水利建设中。水利部的话语权被皇帝陛下人为的强化了,之后拥有了自己的用人权(总理可以否决,但是提名权由水利部自己提)一票否决权的水利部更是与金融部,财政部。交通部几大步平起平坐,成为中国四大强部。
之后不久,李仪址进入水利部,在新成立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处担任处长。在他担任领导期间,淤地坝建设有小到大,又少到多,为治理黄毒高原水土流失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地区试点,从1903年开始,在陕西。|i。德水保站成立后,以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四县为重点试办区。积极宣传推广修坝淤地,两年内筑坝214,一般坝高5—10m0。5'
1904年后,在晋、陕、蒙得到大面。。;及。西峰水保站也重点开展了塬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的试办与推广,创建了南小河沟十八亩台沟壑土坝。
这一阶段地试办成功,实际上是因为很多因素,包括试点地区土情较好,而且科技人员支持力度大等原因。不过这些利好的因素被无意中忽略了,人们总是喜欢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就视而不见。
为了鼓励群众地积极性,李仪址制定了一项新政策,就是每个修淤地坝的人或者集体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补助,大约相当于淤地坝建设费用的50%。制定这项政策地初衷无疑是良好的,不过它忽略了人性。
如果不加奖励,群众看到筑坝的好处,自然会建坝。不过一旦把建坝作为一个盈利的手段,那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为了更快地拿到奖励,更多的拿到奖励,人们的心思开始变化了。
在淤地坝施工中,各地大搞技术革新现和工具改革,较多地采用爆破松土、拖拉机碾压、水枪冲土、水中倒土
法筑坝技术,淤地坝有了突破性进展,建坝工效成倍成本大幅度下降,不过在申报中,这个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提高。造成了修建一座淤地坝,国家的经费除了支付建设费之后,还有大量地剩余,建坝变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活。
仅1904年到1906年2年,共修淤地坝2。76万座,可淤地33万平方公里。陕西省榆林、延安地区1904—1906年新增坝地17。6亩;山西省1904—年3内新增坝地占全部新增坝地的90。6%;
内蒙古自治区黄甫川流域,几年所修淤地坝占淤地坝总数的61。但这段时间,有些地方在筑坝淤地中曾出现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偏向,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在1905年特大暴雨中,这部分工程遭不同程度的水毁损失。
对于这种情况,李仪址只是轻描淡写的淡到一些,而其它成绩则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段时期淤地坝的发展数量、坝系布设和施工技术都比过去有较大突破,而且在拦泥、淤地、增产上卓的成效。“
这种不正常的大幅度费用增长,引起了廉政公署的注意,廉政公署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史从文在黄土高原上从事考察工作,是从1901年开始的。前,也曾去到黄土高原上走过一些路程。其中可以略事提及的有两次:一次是1898年前往陕西榆林,一次是1900前往内蒙古杭锦后旗(当时称为陕坝,为绥远省政府所在地)。
这两处在以后的岁月中还曾再次到过,可是前后都有所不同。后来有了长途汽车,来往是方便的。可是在那时,全中国都在打仗,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中,困难重重,没路没汽车,乃是常事,长途旅行,只能骑牲口或者坐大车,就另是一种风味。
牲口和大车自然不能和汽车相提并论,只能慢腾腾地行走,是着急不得的。其实慢点也有好处,沿途可以了解更多的情况。当时所走的路程也就是和现在相同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