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户人家-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清瑶也不理会四儿等人,仰着头,直接就往前走去。耳中只听得后头雪儿在笑嗔:“妞儿,你真是个傻的,叫你打你就用那么大力?连手都红了……”
目光微闪,于清瑶抿起嘴角笑了笑,转上青石径,眼角瞥见后面一群媳妇子正往四儿身边围去……
四儿被她当着这么多人面发作,丢了脸面,可这些媳妇子却仍是围上前去。看来,四儿这些日子来还真是混得不错……
也不能说她人缘多好,想来,是和她嫁的那个赵管事有些关系才是。倒不得不说,这个四儿,选男人的眼光还是有的。说不定,以后在这府里,这四儿还真是个麻烦了……
心中算计着,于清瑶垂下眼帘,暗暗想着以后该如何做事。不知不觉间,听到前面的声音,她才恍然,竟已走到了宣华院门前……
第五十章一团和气谁知真假
虽然一行人已经走到宣华院的门前,可听着里面,却并没有什么动静。
于清瑶暗在心中思忖,且不说前宅门房上是不是有人早来禀告,就是刚才在园中那般吵闹,也早该有人回禀了。可此刻,宣华院中却仍安静如斯,分明就是故意的。
垂下眼帘,于清瑶暗自笑笑,仍是面色如常地走进院中。
走进院中,才有在院中候着的仆妇“唉哟”一声:“四太太回来了啊?还不快去禀告夫人!”
于清瑶面上平淡,露出矜持之色,直到正房里有人匆匆撩帘而出,迎上来,她才抿唇浅笑。
“晴好姑娘,多日不见,可又漂亮三分了。”她淡淡笑着,仍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言词间却更为圆滑。
这晴好姑娘,却是赵氏身边最得力的两个一等丫鬟之一。虽然之前接触得不是很多,可于清瑶却知道,赵氏身边的大事小情,倒有一半是这个晴好在做的。
虽然是受宠的丫头,可晴好比起四儿,反倒更谦卑十分。迎上于清瑶,便先矮身施礼:“四太太才是,比起之前气色可好多了,想来农庄的水土就是比京里滋养人。”
于清瑶笑了笑,柔声道:“我给母亲大人带回些鲜笋,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可胜在一个新鲜。一会儿倒可叫小厨房烹制了请母亲尝尝鲜。”
晴好应下,笑着招呼人去接那篓筐。虽然瞧见搬东西进来的是外宅的婆子,却仍不动声色,不显半分异样。
于清瑶却是笑着又道:“适才无人帮手,我叫了两个婆子帮忙。晴好姑娘却要记得替我和外宅上的管事婆子说上一声,莫让这两位妈妈受了非难。”
“四太太太谦了,您是主子,叫下人做事,本是应当。那管事婆子也不是个没眼色的,怎么会非难她们呢?”头一句说得恭顺无比,可话才说完,晴好就又道:“若是陈婆子说些什么,你们只管把我刚才的话同她说就是。”
两个婆子千恩万谢,谢了于清瑶又谢晴好。于清瑶也不多说,只是笑盈盈地叫雪儿打赏。两个婆子谢了一圈,才从雪儿手里领了赏钱退了出去。
“这晴好姑娘,说话还真是……”雪儿嘀咕的声音甚小,可于清瑶却还是听得真切。回眸看去,她皱眉道:“雪儿,咱们初回府里,兰院中想是没有收拾。你且带着香坠和妞儿回去收拾整齐罢了。这里只留五儿侍候就是。”
被她宠得骄了,雪儿的心虽然好,可有时却有些不顾场合什么话都说。哪怕声音再低,晴好也似没有听到。可还是不要带她进去的好。而且……
于清瑶看看因她的一句话而面露尴尬之色的晴好,嘴角笑意更深三分。哪怕正房里等着她的那些个人,打着让她即刻返回农庄的主意,她却也是不会答应的。
晴好撩了帘子,于清瑶缓步而入。正厅里却是空无一人。她还未曾转目,东侧暖阁里已传来笑声:
“四弟妹可是回来了?再不回来,娘可要想得哭坏了眼睛呢!”
听到这熟悉的笑声,于清瑶不由笑起来。只是这笑却未曾深入眼眸,垂眸间,那一抹嘲弄之色就流露无遗。
笑着迎上站起身来,亲亲热热地挽住她的何氏,于清瑶柔声道:“我和夫君离家在外,何尝不是想念母亲想像得夜夜流泪呢?”
说着话,她矮下身去,深深一福:“母亲……”一句话还未说完,泪已涌出。
“快快起来,让为娘好好看看……”赵氏似乎也甚是激动,立刻就叫左右上前去扶于清瑶。而何氏更是立刻拉起于清瑶,笑道:“快过去叫母亲好生看看吧!这些日子,母亲日日念着你们,让我都吃味了……”
“你个不知足的,好像为娘不疼你一样……”赵氏低嗔着,伸出手,拉着走到榻前的于清瑶让她坐下,这才细细打量于清瑶。
于清瑶在乡下一个多月,少有烦心之事,自然将养得好。肤如凝脂,目若黑漆,眼神清澈明亮。哪里找得到半分因为思念而憔悴的模样。
而赵氏,虽然年过四旬,可一向保养得当。什么燕窝、人参地进补着,脸色白里透红,较一般同龄妇人更别有一番风韵。又哪有日日啼哭的痕迹?
可是四目相对,一对婆媳却不均而同地道:“如斯苦想,今日得见,才放下心来……”
一句话说完,便都抿唇微笑。只是隐在眼底的那抹隐晦就只有她们自己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可不管怎么说,表面上,到底还是一团和气,其乐融融。再加上何氏在旁凑趣,很是说了几句笑话。气氛也就更热络起来。只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几人都没有提起林、于二人突然返京之事,更没有提及安乐侯府之事。
婆媳三人你说我笑,浑似全忘了了那震惊京中的的大事,更像有些隐在闺阁全不知外面发生什么事的无知妇人一般。只说一些家常里短的闲话。
她们说得热络,可一直坐在旁边的明氏的嘴角却越来越翘越高,一向冷淡的眼神更是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嘲弄之色。
“四弟妹,你此次回京可是为着探望太夫人?”在笑声稍歇时,明氏冷不丁地插了一句嘴。
虽然声音不高,却让众人的笑声立刻顿住。
赵氏瞥了眼大儿媳,虽然脸上还带着笑,可眼神却有几分犀利。只是明氏却浑似不知,仍淡淡道:“前些日子,于家派人过来请过你。只是那时候四弟妹在乡下,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目光微闪,于清瑶不知明氏到底是怀着何等心思。一时间,也就没有立刻应声。
赵氏却淡淡笑道:“太夫人想是想你了……”没有掩饰于家曾派人过来的事儿,可是赵氏却柔声道:“清瑶,你也莫怪母亲不曾打发人去接你。母亲也全是为了你考虑才做出如此安排的。虽然于家是你的娘家,可现在你嫁入咱们林家,那就该多为夫家考虑——毕竟,今后你要住一辈子,祸福相依的只能是夫家!”
看着于清瑶不动声色,脸上并无异样。赵氏笑了笑,也就继续说了下去:“你也不是那些小家小户的女儿,我也就不遮着掩着了。如今于家已失帝心,如果咱们林家还一昧与于家接触,只恐会惹怒圣上……再说,咱们家可不是那种有实权的人家,在圣上面前人微言轻啊!”
刻意把林家的权势说到最低。于清瑶一听,自然就明白过来赵氏的意思。想了想,她起身施了一礼,柔声道:“母亲所说甚是。清瑶既嫁为林家妇,自然要为林家考虑。母亲请放心,清瑶并非不知好歹之人,也知道有些事,要有分寸。所以,母亲但请放宽心。无论如何,我也不会答应娘家的无礼请求……只是,”
看着赵氏脸上赞许的笑容,于清瑶顿了顿,又道:“母亲,清瑶自幼便由家母带大。虽非亲生,却更甚亲生。此时此景,清瑶若就此绝了来往,甚至连登门探视都不去。岂非令人齿寒?!”
她仰起头,定定地望着赵氏,眼中尽是诚挚:“清瑶有失孝名,令人唾弃,还是小事。只怕因此而有损我们林家的清誉就实在是万死难辞了……母亲,圣上乃圣明天子,明辨是非。断不会因为清瑶一个小小女子的仁孝之举就迁怒于我们林家。说不定,圣上反觉咱们林家果然乃是君子之家呢!”
没有想到于清瑶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赵氏看着于清瑶,难掩眼中的惊讶之色。
最初,在林华清提出要娶安乐侯家的庶女时,她是仔细调查过的。虽然于清瑶那次在赏花会上给她的印象还算蛮深。可调查出来的那些事,却分明显示于清瑶是个性情怯懦的女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才那样爽快地去提亲。
两个庶子,她自然不会为他们迎娶可作靠山的妻子。二儿媳虽然家世不错,却不过是旁枝,表面上似乎有靠山,可其实根本对夫家没有什么帮助。
而于清瑶,性情怯懦,在娘家也并不多受宠,就是嫁过来也不会对林华清有任何助力。
那时候,赵氏是做如此想的。可今日突听于清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竟似乎不打算照她的意思与于家就此断了往来。不由得她不惊。
难道,之前她一直是看走了眼,错把老虎作小猫?!
垂眉敛目,赵氏正在沉吟,明氏已经笑着赞道:“果然是名门淑女,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看来田太夫人果然训导有方……虽然如今安乐侯府声名扫地,可你也莫要为此自怨自艾,若真先把自己看低了,那旁的人自然就更把你看低了……”
明氏的话说得并不动听,语调也不柔和,可细想来,却绝对是道理。两下对比,林家的妇人中,倒数明氏待她最为宽善了。
于清瑶感念于心,当下立刻站起身来,恭敬地对着明氏一礼,道谢的态度诚恳万分。
赵氏默默看着,并不说话,可何氏的表情却明显有些不悦。睨着明氏,不冷不热地笑道:“大嫂书香世家,所说的尽是大道理,四弟妹听她的,可倒真是错不了……”
声音里难免带出一丝酸意。赵氏瞥她一眼,正待说话,外面已传来丫鬟的招呼声:“四爷回来了……”
第五十一章物是人非心怅然
马车缓行,自纱帘后看到熟悉的街巷,看到那熟悉的朱红高门……
可是,马车没有停,就那样一直缓缓地驶过。看清门上贴着的红色封条,于清瑶才终于有了一分真实感。
那个曾经宾客盈门的豪门之家,如果真的是已经败落了。虽然才刚刚被封上门,可是这样远远看着,已有一种萧条之感。
马车缓缓驶过长巷,也不知是辗到什么东西,轮下一颠,发出“吱呀”的一声轻响。
雪儿趴在窗上,往外看。低声嘀咕:“可惜了,树上的杏,掉在地上都没人理……”
因为雪儿的话,于清瑶转目看去,果然,自院内探出来的一枝树梢上,坠着几颗尚未掉下来的红杏。想来,刚才车轮辗过的就是这熟透了却无人摘取的杏子吧?
垂眉敛目,于清瑶心底不由升起一抹怅然之意。
家门败落,她不是第一次经历。前世里,圣旨送达侯府时,她也是在的。还记得那一场混乱,也记得田氏软倒在地,一病不起的情形……那个时候,她怕得要死哪怕来查封的官兵仍给了几分薄面,不曾查抄内宅闺阁,可前院里那喧哗之声,喝斥之声,却让她噤若寒蝉,恐慌无比。也因为那样深刻的记忆,在前世嫁与杜东元时,较从前更为谨慎、胆怯……
这样看着这座寂静得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宅院,想着从前每天都会听到的丝竹舞乐之声,不由得她不感慨。哪怕已经从心底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却仍难免唏嘘。
不知是不是察觉到她有些情绪低落,林华清放缓马速,伴在车畔,笑着同她低语轻笑。因为林华清的打岔,原本的阴郁渐渐消散。于清瑶的脸上也浮上一抹笑意。
车子拐进巷子深处,又行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停在一道小门前。这道小门,离前面街上的朱门距离很远。门上的朱漆也早就斑驳脱落,乍一看,很不起眼。而此时,于家的人就住在这座院子里。说是院子,其实这并不是住宅,而是祠堂。而且,平常若有什么事,也多是从侯府那边连通过来的甬道进了祠堂。所以,外头那扇小门,才那样破旧。想来,就是主持中馈的孟慧娘也不曾在这座祠堂上用过太多的心思。竟至忘了这里还有一道小门的事儿。
可偏偏,如今于家败落,御赐的宅院、田产都被一一收回,只有这座祠堂,仍得以保留。
不算多宽敞的两进院落,后面就是祠堂。不似普通民间一大族才建一座祠堂。似侯府勋之家,却是一家一祠。祠堂中陈列着祖先的牌位,逢年节或有大事时,必入祠祭祀。
而外面这座院子,却是用作族中族学的。只不过在京中,安乐侯府人丁不旺,所以根本就未建族学。这些年来,却是一直空着的。如今,正好安置。
这院子,自然是比不得旧居。看起来也不过是比于清瑶陪嫁中的农庄略大了些。可是,这样的院子,对一向住惯了大宅的于家人来说,未免就太挤了些。
许是因为太过拥挤了,又不好往后院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