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龙争大唐 >

第254章

龙争大唐-第254章

小说: 龙争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肆,大胆,尔等安敢如此无礼!”王栓不过一文士而已,虽也能骑马射箭,可却不是以此见长,哪能跟战场上打滚出来的厮杀汉相比,立时被摁倒在地,挣扎着怒骂着,只可惜那帮子军汉根本没理会王栓的骚动,七手八脚地将王栓脱下来的衣裤七歪八斜地又给他套了回去,这才押着王栓行出了凤舞阁的大门。

“放开本官,尔等欲造反乎?万仲鸣,尔竟敢如此无礼,目无上官,老夫定要参尔一本,你等着!”王栓无法挣脱那群军汉的挟持,只能是跳着脚,破口大骂不止。

万仲鸣虽是御史,手中握有弹劾百官的权利,可毕竟只是八品官,比起王栓的正四品下却是差了老大一截,也没有节制王栓的权利,此时心中虽气,却也发作不得,可刘七却不同了,他是镇守使,也是正四品下,官阶并不在王栓之下,又是直属于大都护府的管辖,并非王栓的属官,哪能容得王栓在此放肆,见王栓到了此时尚胡言乱语,立时断喝一声道:“闭嘴!尔死倒眼前了,还敢如此放肆,再欲胡言,修怪本将掌尔之嘴!”

“尔是何人?竟敢对本官如此无礼?”王栓并没有把刘七看在眼中,此时见刘七出头,便斜着眼问道。

刘七冷冷一笑道:“嘿嘿,问得好,本将刘七,乃是伊州新任镇守使,尔身为刺史却罔顾国法,光天化日之下只顾着行苟且之事,不遵国法,有失朝廷体面不说,贻误政事,险些酿成民变大事却是饶尔不得!”

王栓不是傻子,一听刘七是新任镇守使,便已知不妙,再一听刘七拿着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哪还沉得住气,顿时大叫了起来:“放屁,本官何曾……”

“放肆,本将岂会诬陷于尔,来人,带人证!”刘七根本不给王栓辩解的机会,大吼一声,打断了王栓的话头。

人证来得很快,不过片刻工夫,伊州首富王乾便领着十数名城中富豪走了进来,一见到刘七与万仲鸣,立马跪倒在地,高声喊起冤来:“刘将军,万御史,两位大人可要为小的们做主啊,小的们前后数次上刺史府请求发放棉田津贴而不可得,今日击鼓鸣冤,又不见王刺史接状,这才鼓噪,并非要生变,若是小的们知晓刺史大人在这铃兰楼,也不会去击鼓了,实是不知之故也,怪不得小人们啊。”

王栓虽是个率性行事之人,但却不是傻子,一见到王乾露面,便已然明白自己中了暗算,心顿时疼得厉害,可脑筋却高速转了起来,想着脱身的法子——大都护府所颁布的棉田推广令早已下达到了伊州,不过王栓却并未放在心上,虽也派人在伊州三县之地张贴了几份告示,却并没有派人去忙活,甚至不曾管过此事,自然也就没有去统计所谓的棉田数量,当然,也不曾有人到衙门里来要过津贴,此为其一,此次凤舞阁之事乃是出自王乾的安排,此为其二,这两条都是可资利用的破绽,王栓想要脱险,只能从这两条上做文章,故此,尽管心中怒火直冒,却也没有急着出言打断王乾的话头,直到王乾陈述已毕,王栓这才冷笑着说道:“欲嫁之罪,何患无辞耶,本官行得正,自是不怕影子歪,王乾,尔好大的狗胆,竟敢以诬蔑之辞扰乱视听,本官势不于尔干休!”

“王乾,王刺史所言尔都听到了,尔有何话可说?”刘七一待王栓言毕,立马断喝道。

王乾身子一个哆嗦,大声呼冤了起来:“冤枉啊,大人,小的只是一介草民,若非走头无路,怎敢以民告官,小民实不知王刺史所言何事啊,大人。”

“放屁,大胆王乾,本官何时接过尔等的请求,又何曾拖欠过甚津贴不津贴的,哼,本官今日来此也是出自尔之手笔,本官以为尔此举乃是故意陷本官与不义,待某回衙之后再与尔分说!”王栓冷然一笑,破口大骂着便打算穿过人群,溜回自己的衙门,却不曾想刘七根本就没打算让他走,他才刚一抬脚,就见刘七大手一抬,已然挡住了去路。

“刘将军,尔这是何意?本官乃是刺史,非尔之属下,尔欲乱政乎?”王栓见刘七挡住了去路,心知不妙,却也不甘示弱,大声嚷了起来。

刘七不动声色地道:“有理不在声高,王刺史既然自问清白,那多留片刻,一辩曲直岂不是更好。”

“放肆,本官乃是一州刺史,没有圣命谁敢动我?”王栓见走不脱,登时就急了,口不择言地叫道。

“王刺史说得好,尔既为朝廷命官,便该知朝廷规矩,如今王刺史行为已险些酿成民变,若不说情缘由,王刺史怕是交待不过去罢。”始终默默不语的万仲鸣见王栓发飙,不冷不热地插了一句。

王栓眼见一时走不脱,心中虽又急又气,却也无可奈何,索性放声大笑起来道:“好,好,好,公道自在人心,辩就辩个水落石出好了,某之所以来此,全是出自王乾贼子的安排,万御史只消召掌柜的来,一问便知,至于津贴一事,本官更是未曾有所耳闻,若是此贼曾上书刺史府,那府中自有文字记载,一查便能分明,何须本官多做解释。”

“好,就是这话,来人,带铃兰楼掌柜!”刘七不待万仲鸣开口,直截了当地下了令,须臾,一名掌柜模样的汉子被带了过来,一见到刘、万二人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高声道:“草民陈耀之叩见两位大人。”

“陈掌柜的莫慌,本将只问尔一事,今日王刺史包下凤舞阁是出自谁的安排?”刘七轻挥了下手,示意陈掌柜起身,面无表情地问了一句。

“这……”陈掌柜似乎有些子难言之隐,迟疑着不敢答话。

“尔有话尽管说,本将在此,无人敢害尔性命。”刘七见陈掌柜不敢开口,鼓励地说道。

陈掌柜巴扎了下嘴,似乎咬了咬牙,这才壮着胆子开口道:“大人,那小的就直说了,今日一早,小的本要对外开业,可刺史府却派了人来说,说是王刺史要包楼,还让小的准备最好的女子,并对外说是伊州首富王乾包的楼,小的是生意人,本不想答应,可却不过刺史大人的威风,这才……”

“放屁,尔血口喷人!,本官何曾如此行事!”王栓一听之下,大急了起来,立马出言反驳道。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王刺史急个甚子?”刘七冷笑了一声,不再理会王栓,转过身来,看着一众亲兵护卫,慢条斯理地道:“来人,去看看刺史府文书可曾带到?”

刘七话音刚落,数名军汉捧着一叠子文稿从后头挤了出来,高声道:“报,刘将军,刺史府文档已带到,据查,城中富户曾数次上文,请求发放津贴,皆留有底稿在,请将军与万御史详查。”

“诬蔑,诬蔑,这是诬蔑……”事已至此,王栓知道自己算是彻底完了,顿时高叫了起来,气急攻心之下,一口血没憋住,喷将出来,身子摇了摇,往后便倒,立时陷入了昏迷之中,人群顿时为之一片大乱……

第二百六十七章整装待发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三,安西都督越王李贞长子淮南王李纯满月;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越王李贞纳龟兹国明月公主为孺人,西域各国纷纷来贺,并借此机会达成密约十数份,除与吐蕃签署友好通商之和议外,昭武九姓国中之康国、安国、曹同、火寻国四国皆上表请求内附大唐,余下之休国、吐火罗等五国虽不曾上表请求内附,却也表达了欲与大唐友好通商之意,而吐谷浑更是与越王李贞签订了攻守同盟之约,所达成之各色密约李贞均未进行最后之拍板,而是以八百里加急之军报送往长安由太宗李世民进行最后的定夺。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九,安西大都护府下属之伊州因刺史王栓行为乖张,白昼宣/淫,罔顾国法,以致险生民变,幸得前往伊吾城视察之督察御史万仲鸣处置得当,始幸免成难,越王李贞自感御下不严,以致有此变故,特上表自请处分,并以安西大都护府之名下令暂免王栓伊州刺史之职位,由伊州司马李斌暂署伊州政事,并请求圣上早派新任刺史前来伊州履任。

贞观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安西军报抵京,朝野为之一震,对于是否要接纳四国内附之事众说纷纭,朝堂间为此展开激辩,赞成者以为此举乃是扬我国威,扩大疆土之大好事,而反对者则以为诸国远离中原,不好管束,况且皆离西突厥近在咫尺,一旦受攻,我大唐无法及时援救,易损国威,再者,万里发兵出击也非易事,建议暂时搁置不理,以待来日,几经激辩后,上纳兵部尚书李道宗之言,准四国归附,设为四州,隶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各国国君皆封世袭刺史,并诏令在四州内推行汉学,由礼部、安西大都护府共同负责此事。

朝堂中为了诸国内附之事激辩不休,反倒因此而忽略了伊州刺史一案,满朝文武中竟无人对素以放纵而闻名的王栓施以援手,即便是吴王一系官员也因着此事实是荒谬绝伦而不敢沾手,督察御史万仲鸣之弹章一上,吏部、刑部皆通行无阻,上震怒之余,下诏将王栓贬为庶民,缉拿入京,交由有司加以议罪,并下诏调礼部员外郎程葛为伊州刺史,赶赴伊州就任。

贞观十七年五月初八,京师邸报传到安西大都护府,随同前来的还有密旨一封,乃是李世民之亲笔信,信中对李贞整体的战略布局加以肯定,但对于李贞提出的增加军队编制以及朝廷多拨兵器、粮秣一事却以户部资金调度困难为借口,予以否决,至于增派工部懂行之官员加强安西之棉田基地建设一事倒是大加赞赏,大笔一挥,立马从工部官吏中拨出十数名郎中之类的中层官吏率数百工匠前往安西,全盘负责安西棉田建设一事,以解决李贞的后顾之忧。

“父皇这是既要马跑,还要马不吃草,呵呵,还真是有趣的紧么。”李贞看完了李世民送来的密信,不由地露出了丝苦笑,无奈地耸了下肩头,随手将信递给了端坐在自个儿对面的莫离——诸国内附一事之处置本就在李贞的意料之中,至于老爷子派程葛来伊州当钉子李贞也能想得到,不过李贞却并不在意,无他,只要这个程葛能听从大都护府之调遣,安心处理好民政,李贞也不会去多计较,毕竟伊州虽重要却不是安西大都护府的中心,李贞那些个秘密机构并不是伊州官员所能接触得到的,最多也就是小心提防一下也就是了,碍不了甚大事,可派工部官员接手棉田建设以及不同意增加军队编制就令李贞头疼万分了——棉田的建设乃是安西的经济的命根子,关系到安西能否成为大唐固定疆土的要命问题,若是能成功,一来李贞的军政费用便有了可保障的来源,二来,因着棉田经济的发展也能有效地推动安西其余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安西的扩张势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今老爷子来上这么一手,先不说工部那帮子官吏能不能顶得起来,就算是能,李贞要想动用棉田建设之所得,只怕也得大费周章了,至于军队编制问题,乃是李贞立足安西以及东征西讨的本钱所在,以如今安西一万五千正规军,六千守备部队的规模而论,守有余,而攻不足,只能打些小规模的仗,若是想出击西突厥,就这么点兵力如何能够用?可老爷子的圣旨以下,就算李贞不服气也只能忍着,心里头的不爽自是难免的了。

“殿下莫急,圣上之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这只不过是担心殿下步伐太快,脚步不稳,以致前功尽弃罢了,并非有意为难殿下。”莫离飞快地看完了密信,不以为然地笑着劝解道。

“先生所言,本王自是理会得了,只是……,唉!”李贞心中何尝不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目下的安西唐军之规模来说,已经是比李贞刚来前扩张了近四倍,队伍固然是大了,可组成却是复杂了许多,整支唐军中西突厥降卒便占了一半还多,再加上其他族的兵丁,整支军队中真正的汉人仅勉强占了三分之一多一些,虽说训练上抓得很紧,可战斗力有所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此时要是再进一步扩军,一来效果未必好,二来么,若是因此而引起朝廷非议也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儿,只是道理归道理,哪个统军的大将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军队越多越好,李贞自也不例外。

李贞的心思自是瞒不过莫离,此时见李贞一脸子不爽/劲,顿时笑了起来道:“殿下何须多虑,陛下虽未同意殿下扩军之请求,可却并未禁止殿下调用内附诸国之兵,真到了该用兵之际,也不愁无兵可用。”

“嘿,就那些小国之兵?罢了,不说这个了,天山以北可有消息传来?”李贞压根儿就看不上那些内附诸国的兵马,眼瞅着发牢骚也于事无补,自是懒得再去扯那些没盐没醋的破事儿,转而问起了西突厥内乱之消息来。

“暂未有可靠消息,据三日前的情报,只是知晓阿史那瑟罗与乙毗咄陆还在忙着集结兵力,战事依旧未曾打开。”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