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华夏立国传 >

第267章

华夏立国传-第267章

小说: 华夏立国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盟。大势所趋,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数百年前他们留在漠北的族人一样,融入到华夏之中去。而且大将军曾华已经保证给予他们富足的生活,怎么不让他们怦然心动,在西匈奴“代表团”中许多人地眼里,他就是在长安当一个乞丐也比在里海草原上当一个首领强一百倍。

看到代表各部族的长老纷纷同意归顺华夏北府,巴拉米扬走上前去,单腿跪在地上,用匈奴人地礼仪行曾华行了一个非常恭敬地礼仪。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件物品,呈给曾华,并说道这是西匈奴人的象征,由大首领世世代代传袭护卫。

曾华打开外面重重包裹地羊皮,发现里面是一方三指款驼钮金印,四角和顶上地两峰骆驼都被磨得异常的光滑,看上去有数百年的历史,却依然是金光闪闪。曾华翻过一看,发现印文正是“匈奴归汉君”五个篆文,再看看金印旁边却是模模糊糊的几个字“汉建元……敕”。看到这里。曾华的眼睛不由一热,历史总是那么让人感叹和富有戏剧性,让匈奴人被前汉赶出了漠北。开始漫长的西迁。在西迁过程中,他们慢慢与漠北故地割断了联系,甚至连以前的话音和风俗都发生了改变,但是这个不知怎么碾转到西匈奴人手里的汉武帝颁发给归降匈奴人的金印却成了西匈奴人的最高象征。

即日,曾华上表朝廷,为巴拉米扬请封归汉侯,其余各首领贵族封爵不一。并拔出巨款,为众归顺地西匈奴首领贵族在长安、洛阳、城等地置办府邸产业。

过了几日,曾华又命燕凤为里海安抚使,薛赞为里海断事官,重新安置归附的西匈奴人。安置的大略方针是将三十余万人口回迁昭州和西州安置,然后再从朔州西迁原拓跋鲜卑,雍州上郡、北地郡原铁弗、贺兰部,凉州原河西鲜卑三十余万,以倍授永业牧场和赋税牧场地方式充实新地。并抽调传教士、官吏等上万人。陆续发往昭州和新地,并鼓励商队前往昭州和新地。共通有无。展开贸易。

忙完这些,曾华把永和西征大捷写了一个奏章。检了些战利品,然后再让波斯、贵霜、天竺驻北府使节派出副使,一起去江左建业打个转,应个景。而正在这个时候,却从江左传来个惊天动的消息,桓温行霍光事,废帝并立了曾华的岳父…会稽王、丞相司马

原来桓温听了弟弟桓冲的建议后,觉得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和超进一步商定计策。他们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当今皇帝没有大的过错,要废他就得找个象样的理由。

于是就说皇帝陛下阳痿,并无生育,他生的三个“皇子”,是由宫人相龙、计好和朱录宝等人代劳,与美人田氏和孟氏所生,并宣称将来若立这三个孩子之一为君,将变改皇家血统。

两人把所有地细节想好之后,便分工合作,桓温从广陵赶回建业逼宫,而超遣人在民间和士子们中传播这种“谣言”。

等桓温回到建业,整个扬州百姓和士子们都传得沸沸扬扬,于是桓温便理直气壮的求见褚太后,并说明了情况,要求改立丞相司马,还暗示道:“会稽王仁德遍天下,并有麒麟佳婿,当立!”

看到褚太后不敢回应,桓温便拿出早就起草好的诏书让褚太后批准。褚太后被逼得没办法,只得说:“我也有这种怀疑。”犹豫了很久好一会儿,才拿起笔来,在诏书上批下一句含糊不清的话:“未亡人不幸遭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桓温拿到了太后的批示后如获至宝,立即召集朝廷百官,商议废立之事。但这种事几百年都难得遇上,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操办。于是商量来商量去,都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桓温主持朝会,听大家议论纷纷,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心里七下八下的,有些动摇了。但转念一想,这事要是办砸了,他就完了。于是,桓温发了狠,点名叫王彪之拿主意。王彪之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想阻止也是办不到了,就命人取来《霍光传》,按照霍光废昌邑王刘贺的过程,依礼而行。于是把以褚太后名义诏行天下,废当今皇上为东海王,由司马继承大统(就是历史上的简文帝)。

桓温依礼前去见新帝,本来想解释一通废立的原因。司马刚经历大变,心中惶恐不安,看到桓温当即泪流满面,什么话都不说。桓温一见司马在流泪,知道这人后台也硬,心中十分害怕,也一句话说不出来,只得赶紧结束拜见之礼

桓温接着开始清除异己。因为当初殷浩死时,他派人前去吊,殷浩地弟弟和儿子不予答理,也不向桓温回谢,从此结下仇恨,于是桓温找了借口一口气杀了殷浩的几个弟弟。再找理由杀了得罪过他地倩等人。

桓温做完这些事情,上书朝廷,要求回姑孰军中。朝廷升他为丞相,大司马不变,留他在京城辅政。他坚决推辞,然后退回姑孰。刚回到姑孰便听说曾华回到长安了,不由吓出一身冷汗来。

曾华接到诏书当即有点傻了,看来桓老爷子还真想干出点大事情来,居然做起晋朝地霍光了,而且立了自己的岳父为新帝,让自己无话可说,真是好算计。看来咱们爷俩心里都透亮,都知道对方最终目地都是想把司马家拉下马,可是我顾忌你,你顾忌我。不过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曾华赶紧上了一表,坚决拥护桓温为首的朝廷重臣们的决定,并祝贺岳父老大人登基,还识相地送上五十万银圆做为贺礼。

很快便是金秋了,曾华以西征苦战数年为由,需要休息,便向三省请假。而且看到王猛由于日夜操劳,身体很差,便强行要求王猛“自动告假休息”,以张寿代行平章国事职,谢曙代行参知政事,与荀羡辅助张寿,其余不变。而朴看到曾华要去度假,立即也告了假,要求跟着曾华一起去“快活”。

秋八月,曾华一家并王猛、朴两家人三十余口,由何伏帝延、瓦勒良陪同,乘坐第一河防舰队的车轮船,沿着渭水,黄河,一路东进,准备去度假去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 洛阳

华一行东游的第一站就是洛阳城。永和九年八月大故都洛阳,此后数年间一直处于荆襄军的控制之中,不过周围诸地却全是北府的地盘,被团团包围,只有一条北府格外留出的孤道通到南阳宛城,以便荆州北运粮食,给洛阳的军民们吃。可以说,桓温从洛阳身上捞到了足够的名声,却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心思去修缮洛阳。数年过去了,洛阳还是那副刚刚从伪周国手里夺回来的德性,除了历次战乱留下的痕迹外,没有什么东西了。

后来北府的势力日渐渗透进洛阳,加上累次以恢复故都的名义迁徒近十万世家和百姓入洛阳,加上修建洛阳大学,司州大学,开设商号,逐渐掌握了洛阳的大部分治理权,到后来荆襄任命的留守官吏居然成了摆设。而桓温和洛阳守将沈劲也无可奈何,只好任由其发展,只要洛阳的防务还在手里就好,这样洛阳名以上还可以挂在桓温和荆州的头上。

到了太和元年间,由于搜捕逃入城中的伪周、伪燕余孽,驻防的荆襄军趁机扰民,激起了民变。沈劲严厉处理,谁知又激起了兵变,不但沈劲死于乱军之中,还祸及了上千士子和百姓,最后还是靠城外的北府驻军才平定了兵乱。此后桓温和江左都无意再背上洛阳这个包袱,顺手就交给了北府。

北府在名正言顺得到洛阳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极力扩修洛阳。由于洛阳名义上还是大晋地故都,北府只是“暂管”,所以北府在复健时可不敢修复城墙,好像北府打算要占着洛阳不还一样。虽然曾华和一干北府重臣也没打算还,但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于是下令,洛阳不但不修复城墙,反而以前残缺的城墙全部扒了,只留下还完好的几段城墙。加以修缮。于是洛阳便成了第一个有城墙(只是断断续续几段)),却没有城防的城市。

北府接着就对洛阳开始大修特修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曾华不但自己掏了数十万银圆的“赞助”,还分别拜访了各个“基金会”和商社,让这些富得流油的主出钱修复洛阳。

曾华的面子还是够大的,这些“基金会”和商社在听完曾华描述的前景之后,纷纷投钱去修复洛阳。学部共金会、良工共金会和咸阳、南郑等几家大工场一起投资修建了洛阳大学和洛阳工学院;圣教共金会捐钱修了洛阳神学院和洛阳大教堂外,还承包了各教区地小教堂和教会初学;几家财大气粗的商社承包了洛阳“商业街”和城中街道、水道等基础建设;军士共金会除了出资修建了洛阳陆军士官学院后,还承包了一片街坊房屋的建设,修好后直接卖给一些定居的世家和商人。

曾华带头在洛阳南城洛水边修建了一座行在别府。其余各文官武将和大商人们也纷纷在南城修建别府,占了位置再说。

所以这个时候的洛阳正是大建设的时候,接着太和西征大捷的顺风。北府的财政富足了很多,所以投入到洛阳的资金也更多了,司州大学,洛阳藏书馆,洛阳印书馆等等开始建设了。

曾华一行在河阴(今河南孟津北)上岸,在两千侍卫军的护卫下很快便赶到了洛阳。在行在休息一晚后,曾华一行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晋室陵墓。已尽人臣之道。

晋室陵园都在首阳山(即今邙山),据记载应该有五个陵墓,即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按照晋宣帝司马懿地“家训”不封不树不谒陵,隐秘地埋在首阳山上,原本以为经过时间的掩埋,可以安静地躲在地上永远保存。可惜司马懿的子孙不争气,短短几十年便分崩瓦解。永嘉之乱时,刘渊遣石勒攻破长安。烧毁宫室,大掘陵墓。再后来就是上百年地改朝换代。无尽无止的战乱。

这五座陵墓早就被盗掘一空,败落不堪了。

桓温收复洛阳后。江左很是花了些钱修缮祖宗陵园,可是不管怎么修缮,也改变不了这已经变成空墓的结局。

曾华、王猛、朴等人身穿朝服,执臣子之礼,在崇阳陵前的晋陵祭殿隆重行礼,好生祭祀了一番晋室的祖宗,而身为司马宗室的桂阳公主更是哭得稀里哗啦。祭拜完后,众人登上了祭殿后的高台,这里是用来行春秋大祭地。

站在高台上,看到远处的陵墓山丘在西斜的阳光下昏昏沉沉,还算整齐的陵道和寂静的山林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处处杂草显现出的苍凉,再远处是隐现在橘黄色阳光中的山峦,那里是后汉的诸帝陵墓,它们已经在后汉末年董卓之乱中被一把大火化为废墟。

不管他生前是怎样的威震天下,多么地富足四海,死后还不是一抨黄土。曾华看着远处的山峦陵墓,心里暗自感叹着。在曾华地眼里,那些陵墓不正代表着后汉(东汉)和晋朝吗?不管它修得如何气势恢宏,最后地下场就如同这陵墓隐现在杂草之中一样,黯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回想那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地人物,死后连安身之地都荡然无存,而他们创立的所谓不世之功,也跟着烟消云散了。

曾华不由想到自己身后事,自己现在已经开创了一段新历史,带着华夏民族走上了一条新路,只是不知道历史会不会跟自己开一个玩笑,在自己死后不知不觉让流淌的长河拐了一个弯,又回到以前的轨迹上。自己所建立的功勋和事业会不会和这晋室陵墓一样。在杂草夕阳中黯然败落。可是自己又怎么管得到后人地想法和命运的改变呢?

曾华不由抬起头看着这苍茫的天地在西斜的阳光中变得萧然肃穆,心绪暗暗变得更加沉重,不由自主地念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

一旁的王猛和朴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喃喃地念着这首苍凉悲壮的诗句,在慢慢体会着其中俯仰古今的味道的时候,不由想起了晋室的败落,想起中原的战乱,想起了自己和万千百姓都因此而颠沛流离。想起了永嘉年间洛阳地那把大火,想起了这百余年间中原无数的两腿羊在苦苦地挣扎,不由从心底涌起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

王猛和朴细细体会着诗句中曾华的感受,无数的先人,无论是旷世豪杰还是普通百姓都已经消失在茫茫的黄土中,而现在北府创立的不世功绩会不会因为后继无人或者是后人无能,和这汉帝秦皇、魏武晋文一样,最后消失在

天地间?想到这里,王猛和朴两人悄然着流着眼泪古伤今。忧国忧民的悲凉。

许久,曾华等人才从这种情绪中恢复过来,收拾好了便走下台来。王猛摇头道:“大将军许久没有做诗词了。想不到今日的一首诗让王某感触万千,竟然失态了。”

旁边的朴接言道:“正是,此情,此诗,真是让人情不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