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

第164章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第164章

小说: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5 月间,华东海军在上海建成的第一支可用于作战的舰艇部队——海军第四舰队,装备大型坦克登陆舰10艘,中型坦克登陆舰9 艘。

为了确保这次登陆作战的胜利,第三野战军集中了大部分机动力量,原计划渡海攻台的第九兵团也用于舟山作战了。由于海军舰只少,渡海还主要靠木帆船。华东党政机关从山东和苏皖内地征集了大量帆船,由铁路运至浙东、苏南沿海,连同当地原有的船只共达2000余艘,并将其中一部分改装成机帆船。在海军空军的掩护下,这时已有把握一次运载10万人以上的部队登陆。

5 月1 日,第四野战军胜利解放了海南岛,消息传到浙东前线,积极准备对舟山登陆作战的第三野战军渡海部队为之振奋。

海南岛的失守引起舟山守军的惊慌。舟山守将石觉尽管得到大批部队增援,仍感到舟山易主不可避免,有心主动撤退,无奈穷途末路的蒋介石像抓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舟山不放,严令坚守,只得作罢。

5 月10日,石觉奉命飞赴台北,参加紧急最高作战会议。返回舟山后,石觉下令马上关闭通信,封锁交通,控制码头,掌握船舶,对舟山各岛实行全面戒严。此举在舟山引起了不小波动,下级军官和士兵们得到的命令是:“准备对共匪发动攻势作战。”

其实,所谓的“攻势作战”是蒋介石为了撤走舟山国民党守军所施放的烟幕。

此时的蒋介石在海南岛失守后,重新考虑了舟山的命运。海南之战解放军是10万人乘木船进行的,而舟山面对的将是20万有备之师,且有海空军配合。舟山12万守军相当于国民党当时仅剩的陆军部队的三分之一,一旦再遭歼灭,守备台湾就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集中力量固守台湾,蒋介石不得不作出痛苦的选择:从舟山撤军。

5 月11日上午,舟山定海机场上,国民党副参谋总长郭寄峤、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海军代副总司令马纪壮等奉蒋介石之命,前来舟山亲自组织撤退。

一下飞机,郭寄峤就把蒋介石的亲笔函交给前来迎接的舟山防卫司令石觉,只见上面写着:“此时防务匪机突然来定轰炸我运输舰船,比防范其陆军渡海来攻本岛更为重要,故应从速准备,以防万一。并期于本月15日至迟16日上午,必须完成全部工作,是为至要。”

5 月13日黄昏,舟山守军各部开始分批行动。为保守秘密,各种无线电通讯全部停止,全区实行戒严,军、师长待部队集结上船后才被告知航海路线和目的地。与此同时,又派出81架次的飞机对大陆前沿阵地进行轰炸扫射,予以干扰。装甲兵和75毫米以上的炮兵部队第一天登船,定海本岛的守备部队于第二天晚登船,前沿岛屿及岱山、普陀、长白山、秀山诸地区的守备部队第三天登船,到16日,舟山群岛的部队全部秘密撤走。在撤退军队的同时,蒋介石还命令把岛上的两万多名男女青年强行拉上船撤到台湾。

16日晚7 时,郭寄峤、桂永清、王叔铭等乘坐最后一架C —46飞机起飞。

飞机刚一升空,花费4000万银元修建的定海机场在一阵爆炸声中化为灰烬。

蒋介石终于赶在解放军进攻舟山之前,安排守军悄悄撤离。自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指挥得最好、进行得最顺利的军事行动就是舟山逃跑。

海南、舟山的大撤退引起退守台湾国民党人士的不安。为了对撤军行动有所交待,5 月16日,蒋介石发表了《为撤退海南、舟山国军告全国同胞书》。

他说:“当时衡量客观现实的情势,估计我们政府所有的实力,若非集中一切兵力与共匪作战,我们就无最后胜利的把握,反将要被共匪各个消灭。”

撤退本是迫不得已之事,蒋介石却解释成是他复职后第一个计划的“完全实现”。他说他曾制定了一个大计划,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步“要集中一切兵力”;第二步“巩固台湾及其卫星岛屿”;第三步“反攻整个大陆,来拯救全国同胞”;第四步“复兴中华民国,建立三民主义独立、自由的新中国”。

为了替老蒋消愁与稳定社会情绪,蒋经国发表了一封《由定海到台湾》的公开信,说:“这次国军从舟山撤退到台湾,放弃了最接近大陆的陆海空

根据地,这当然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个惊人的举动。老实讲,我是一样的沉痛和难过,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有时会支持行动的,但是在环境愈是恶劣的时候,愈需要高度的理智,并且要拿出理智来控制感情,用理智来支配行动……保卫台湾是国民革命成败的关键,这一仗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准备,才能保证一定胜利。“

蒋介石的撤退出乎第三野战军的意料之外。5 月16日,我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现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离退后,立即以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军提前渡海。17日,上述三个军占领舟山本岛,可是国民党守军已经撤走。 19日,舟山群岛全部解放。

规模宏大的舟山群岛海陆空三军协同登陆战准备工作,虽然未能投入实战,但是对国民党军造成了重大威胁,促使其未开战就从岛上溜走,从此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长江口的封锁和对上海及江浙附近地区的空中威胁,同时使部队受到了渡海作战的训练,意义同样是十分重大的。

在第七、第九兵团积极准备攻打舟山群岛之际,我第十兵团于1950年5 月组织了对福建南部岛屿——东山岛的进攻战。

东山岛是福建省仅次于平潭岛的第二大岛,面积165 平方公里,人口8 万左右,是福建、广东海上交通要冲。由于该岛是国民党军联系台湾与广东万山群岛的重要交通枢纽,又是其向闽粤两省内地派遣特务武装的重要基地,因此岛上驻有国民党军新编第十七军的两个师约5000余人驻守。与金门岛相比较,东山岛离大陆较近,最近处仅隔500 米,属易攻难守之岛。

第十兵团根据金门作战的经验教训,为确保作战的胜利,集中了第三十一军的第九十一师和第三十二军的第九十四师,并加强了野炮1 个营、山炮2 个营,事先集中足够的船只,拟定好详细的作战方案,做好了各种准备。

5 月11日晚7 时,我第十兵团的九十一师和九十四师,在夜幕掩护、敌机不能干扰航渡的情况下,以岸上炮火掩护,开始跨海强渡。晚上10时,我登陆部队顺利占领北岸滩头阵地。守岛的国民党军见解放军大部队已经上岸,无力反击,纷纷向岛南端逃窜,觅船撤往金门,我登陆部队穷追猛打,到第二天天亮,全部占领了东山岛,俘虏了国民党军2000余人,其余3000余守军乘船逃走。

十六、放弃攻台魏道明突然失宠,陈诚带病受命,一个女人大骂:真是个老混蛋!美国人对陈诚说:蒋介石如来台湾,只能以避难者身份相待。茫茫九州无处藏身,蒋介石作了最坏的打算。阻止“祸水”来台,美国人一厢情愿。败有所悟,蒋介石不再玩花架子。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兴奋异常。美国出兵台湾海峡,攻台计划被迫搁浅。

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解放以后,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下一个目标便是台湾了。

而这正是蒋介石最最心忧的,蒋介石对台湾寄予了太多希望。

早在1946年10月,蒋介石就萌发了把美国人喻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台湾作为自己的退路和反共基地的想法。其时,蒋介石正偕夫人宋美龄巡视台湾岛。由于台湾人视之为收复宝岛的“领袖”,对他们颇为热情,因而这次巡行给蒋介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巡视台湾之收获,较巡视东北之收获尤大,得知全国民心之所向。”接着,蒋介石又说:“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诈百出,必欲亡我国家而甘心者,其将无奈我何乎?”

当时蒋介石还远没料到他会被赶到台湾,但是他却已看到了台湾的重要性及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经营台湾以作为内战后盾的设想。

随着内战局势的逐渐逆转,蒋介石的想法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成熟。

当1949年初面临第三次下野的唯一选择时,蒋介石更加坚定了另起炉灶,把台湾建成反共基地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事后,蒋介石讲到他为什么第三次下野时,曾对亲信们这样解释:我之所以下野,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台湾地位的重要。在俄帝集团的侵略下,宁可失了整个大陆,而台湾是不能不保的。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湾就不能兼顾,亦就不能成为‘反共抗俄’的堡垒。“

后来,蒋介石在国民党七大上作政治报告时称:“就算是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持着台湾,我就可以用来恢复大陆。因此,我就不顾一切毅然决然地下野。”

当然,蒋介石的这番言辞难免有粉饰自己被迫下野窘境的成分,但经营台湾,把它作为反共基地的想法却是真实无疑的。直至即将逃离大陆的最后关头,蒋介石仍然在强调:“在台湾要做最坏的打算。”

蒋介石之所以选中台湾作为“偏安求存”的基地,是因为台湾有以下几个便利条件:(一)便于避居困守。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位于距大陆100 多公里的海面上,东北隔着琉球群岛与日本遥遥相对;东面是浩翰无际的太平洋;西面和西南面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和广东省相望;南临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台湾处于西太平洋交通要道,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蒋介石认定、从最坏处考虑,万一大陆完全丢失,凭他手中现有的海、空军力量,跟几乎谈不上有这两方面力量的共产党军队隔海周旋、对峙,或许可以苟延残喘,香火续存;从好处着想,台湾有海路与舟山、厦门、上海相通,又便于由空中对这些地方策应,坚守东南沿海城市,既可以台湾为后援,稍缓后顾之忧,又便于调集转移兵力,把台湾作为最后

的退路。一旦在东南与共产党军队形成较长时间的对峙,则可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卷土重来。果真如此,从长远看,国共双方的这场角逐,最后究竟鹿死谁手,亦未可知也!

(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先进的工业。台湾省面积3。6 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等80余个大小岛屿。岛上有被誉为“台湾三宝”的米、糖、茶三大物产;有四季不断品种繁多的水果;有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积总和的“森林宝库”;有200 多种已探明的“地下矿藏”;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适应,台湾又是较早兴办洋务、修铁路、开矿山、办工厂的地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以后,在50年的时间内,为了榨取台湾人民的血汗与掠夺台湾资源,进行了广泛的投资,使发电、钢铁、机械、化学、金属等工业逐渐增长。交通、金融事业也很发达,农业亦有一定基础。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权接管了台湾的一切设施与行政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较先进的工业、交通基础成为国民党败军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三)便于同美国进一步勾结,获取美国援助。蒋介石一向重视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靠近海岸,便于直接得到盟国的支援。对于腰杆子一向不硬,总是祈求别国施舍过日子的蒋介石来说,此点十分重要。尽管美国已厌弃了蒋介石,总是想与他拉开距离,但从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贯立场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这一点蒋介石比别人都看得清楚。他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美国笑脸重现。只要美国反苏反共,总有一天,美国仍会需要他,给他大量援助的。

正是出于上述种种考虑,蒋介石在1949年初第三次下野前匆忙宣布:“发表陈诚为台湾省主席的任命。”

蒋介石的此举过于突兀。原台湾省主席魏道明事前对此竟完全不知,以至气得他老婆郑毓秀破口大骂:“我们做得这样好,换人他也不告一声,真是个老混蛋!老混蛋!”

她哪里知道,这是蒋介石下野前的一着“妙”棋。他在为后路着想。

对于蒋介石的这一“最后任命”,连当时“倒蒋”的副总统李宗仁也觉得突然,颇感意外。多年后他在《李宗仁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此次新职突然发表,前主席魏道明竟毫无所知。陈诚得令后,立即自草山迁过入台北。 38 年1 月5日便在台湾就职视事。行动之敏捷,为国民党执政以来所鲜见。由此可知蒋先生事前布置的周密。”

接着李宗仁又写道:“蒋先生在决定引退之前,即已准备放弃大陆,退保台湾,以贯彻其改造党的政策,成为三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