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天读懂金融学 >

第21章

三天读懂金融学-第21章

小说: 三天读懂金融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利现值是指在计算复利的情况下,要达到未来某一特定的资金金额,现在必须投入的本金。

例如:30年之后要筹措到300万元的养老金,假定平均的年回报率是3%,那么,现在必须投入的本金是3000000×1/(1+3%)30。

可以说,复利是储蓄的吸引力所在。假定利率是8%,你每个月存入100元,月复一月,连续村上五年,你就总共存了6000元,而且由于复利,那时你再银行的实际储蓄将是7348元。如此,20年后,你的投资总收入将是58902元。此种定期投资所获甚为可观。

如果你每个月用100元购买年利率为12。5%的债券,20年后,你的投资总收入将是107000元,如果债券利率为15%的话,30年后,你将获得700000元的大丰收!哈哈,当然这样长期的高利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前面已经说过,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官方制定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包含信用风险与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例如,张某在银行存入100元的一年期存款,一年到期时获得5元利息,利率则为5%,这个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

名义利率并不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真实收益,还与货币的购买力有关。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会贬值,因此投资者所获得的真实收益必须剔出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是实际利率。简单的说,实际利率是从表面的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数字,即公式为:名义利率…通胀率(可用CPI增长率来代替)。

一般银行存款及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利率都是按名义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储户或投资者收到的利息回报就会被通胀侵蚀。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存在着下述关系:

一、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二、名义利率不能是完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才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以r表示实际利率,i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价格指数,那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为,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可以简化为r=i…p。

四、名义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值就越大。

例如,如果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而同期通胀率为3%,则储户存入的资金实际购买力在贬值。因此,扣除通胀成分后的实际利率才更具有实际意义。仍以上例,实际利率为2%…3%=…1%,也就是说,存在银行里是亏钱的。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通胀压力难以消化的长期格局下,很容易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即便央行不断加息,也难以消除。所以,名义利率可能越来越高,但理性的人士仍不会将主要资产以现金方式在银行储蓄,只有实际利率也为正时,资金才会从消费和投资逐步回流到储蓄。

第三节 央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什么关系——利率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正是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在本书的第三章,有专门一节介绍利率政策,在此不再赘述。那么,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又是怎么回事呢?

利率工具

如前章所述,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而“加息”,也就是提高利息率。从实际情况看,我们一般将“加息”理解为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Tips: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国家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关于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在之后的章节还要详细讲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即需要提交准备金的存款的种类和数额;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依据法律规定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提取准备金的比例;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只能是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资产不能冲作存款准备金;4。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提取时间。

因此,我们前面所说的“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形式,即由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提取比例进行调整。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换句话说,存款准备金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作为准备金,不得随意动用。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如果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0%,相当于老百姓在商业银行每存100元,就有10元被放进了央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这10元去放贷。

我们可以联想到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收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Tips: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或会有上升压力,都是金融紧缩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简单的说,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有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应的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利率就会有上升,这样人们的CPI指数就会下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通货膨胀率。

无论是加息,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用意都是为了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强化流动性管理。据测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能一次性锁定1500亿元资金。

同加息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体现了“区别对待”的调控原则。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直接针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似加息“一刀切”式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和百姓生活。例如,央行可以规定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就体现出央行加强农村金融的政策用意。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月息三分”——高利贷和民间信贷

什么是高利贷

昔日主要在街市放数,街市档口无论肉档菜档,遇有赌输钱,或周转不灵,便向“大耳窿”借钱,正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债仔有档口在街市,每日也要做生意,不怕走数,照借如仪。昔日钱银交易,大银码多数用“大头”(银元),小数目为“铜板”(铜仙),高利贷者收数后,多数将银元、铜仙之类塞在耳窿,日子有功,久而久之把耳窿也撑大,故称为“大耳窿”。

Tips: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高利贷,或叫大耳窿、地下钱庄,这些现今称为“放数”的放债人,向“高利贷”借钱,一般毋须抵押,甚至毋须立下字据。

经济史学者通常会按照如下方式定义高利贷:选定一个“我们觉得合适的”数字,比如20%的年利率,然后把利率超过了20%的任何借贷定义为高利贷。这样的定义从字面意思上看并没有错,因为超过20%的利率的确比较“高”。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下,“高利贷”这个概念往往跟负面的意识形态连在一起,如果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就会把所有超过20%年利率的借贷都认定为“坏的”。这种定义完全不顾借贷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契约执行环境、不顾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完全出于局外人的主观愿望。

第二种定义是历史学家方行在他发表在《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的文章中的解释:“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收益,属于高收益还是低收益,都会自然地同封建地主的土地收益相比较,并会以后者作为衡量准绳。”这种定义的意思是:如果土地投资收益很高,比如是30%,那么借贷利率即使为30%也不算不合理。如果我们对股票市场比较熟悉,就会知道这种定义方法相当于把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判断“资本回报率多少算合适”的参照点,但是,股票的实际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别可以非常大,两者可以背离很多。

《民法通则》规定,利息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4倍就属于高利贷。假设银行个人贷款利率是6个月至一年期为6。12%,1…3年期年利率为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