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口才学-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只能谈不认识的人或众所周知的名人、明星,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去掉自己的孤独感。现在城市里的家庭主妇,已很少和邻居交谈,更容易产生专谈不认识人的特异现象。
由此可见,喜欢谈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并非出于支配欲,而与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去驱散寂寞无聊的心情有关。有的人是出自自己的爱憎之情,有的人是表现自己见多识广。
受到压抑的意识经常以一种扭曲的形态表现出来,话题内容与真正欲望竟完全不一致。转移话题的目的有时是含沙射影,借题发挥。
以上我们是从话题与对话者关系的密切度来看深层心理;下面我们将从话题的展开方式去探索深层心理。事实上,人们的爱好与关心不一定直接表现在话题中,社会的结构愈复杂,人类意识受到压抑的感觉也愈强烈,而受到压抑的意识自然会以一种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话题的内容经常会和人的真正欲望不同,而一旦你能分清意识与话题之间的扭曲形态,深层心理便被揭示出来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最关心的是汽车,目前的汽车杂志和音乐杂志一样,销售量都很大。年轻人的话题总是围绕汽车的性能和马力打转。
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年轻的男女在一起,总是甜甜美美地谈着汉堡包和冰淇淋,但现在不同了,女孩子总抱怨男孩子们只爱谈汽车,根本不理会她们。由于这种不满越来越多,美国心理辅导杂志曾针对这种不满,作出如下答复:“你可能不相信,其实他们是借汽车来影射自己性器官的大小和能力。
因为他们在女孩子面前不能公开以性器官为题,就热衷于谈汽车。你不应该因此给予他们不好的脸色。只要你专心听,即可让他们的男性自尊获得满足。”看起来好象显得荒诞。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奇怪,而是性欲被压抑,将话题转移,以借题发挥罢了。
女性喜欢谈情说爱与这种现象也有相似之外,因为不能公开谈爱,就以诗情画意及浪漫色彩的外衣,将自己的深层心理包装起来。尤其是已有相当年纪、并非是理想化的女性,如整天爱呀爱的不离口,你可认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无法满足的性欲。
闪烁于表面的言词,往往是为内心的错误想法寻求“合理化”的借口,正如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因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以便堂而皇之地溜之大吉。
欲求不满更多表现在工作岗位上,在高楼林立的地区,只要在进餐时间走进餐厅或咖啡厅,一定可以听到一些人发泄对工作不满或分配不平的情绪。这类话题集中的程度,有时竟然使你怀疑,这些上班的人们是否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说。但也正因为如此,常使人感到被安排到公司组织里的人非常脆弱,他们在说不平与不满时,竟都成为不自觉的行动。主要的原因,这也是由于长期压抑的结果。
出现于言词不满和内心真正的意识往往也有不同之处。
有时,表面的言词是一种借口,而内心的想法却是另外一回事。对二者的关系,一位瑞典学者曾作过一项有趣调查,他以将近两百名女性职员为对象,作面对面的谈话,结果发现越是对工资不满的人,也越是无法热衷于工作的人。她们口头上虽说因为工资低而无法热衷工作,实际上她们讨厌本职工作的情绪完全超过对工资的不满。
这种说法,与伊索寓言里狐狸的逻辑相同,狐狸因为没能吃上葡萄,失败的痛楚和自卑感在作怪,急于要找个正当的理由开脱,不说自己无能反说葡萄酸,堂而皇之地溜走。心理学上将这种找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行为,称之为寻求“合理化”。如果你周围遇到一有机会就抱怨待遇低的人,其人必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以工资低为名,使自己工作不负责任的事实“合理化”。
有人经常以抨击上司来抬高自己;有人靠炫耀过去来掩盖现在,这些都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在展开话题,以发泄不满。
和对待遇的不满一样,工作人员的不平与不满往往从言论上司的话中展现出来。比如说,自己想出人头地,却又无能升官,就抬出上司因有后台而升官的说法,奇书网来为自己没能升官的事实寻求“合理化”。比如说:“某某科长如果没有和总经理的女儿结婚,他早被派到分公司去了,因为他毫无能力,废物一个!”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上司强,只是因为没有后台才上不去。其实,这种看法未必客观,某某科长如果真是废物一个,总经理怎么会看上他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逻辑,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去展开话题,打击他人,抬高自己,以发泄不满,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而已。
还有些年纪大有一定资历的人,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升迁的路子已经封闭了,也会成为对现实不满的人。不过,他表述不满的方式不是抱怨现实对他的不公,而是经常以做梦般的神情去炫耀自己的过去。偶而在餐厅里,你会发现有这种人,对同桌的青年人畅谈自己过去的功劳与光荣往事。然而,他越谈得开心,越容易造成周围的冷场。实质上这种人也是在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求助于过去的心理机制就像有些儿童本已不尿床,却因为母亲生了弟弟或妹妹,无法继续独占父母的爱。就又开始尿床的心态一样。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现象谓之“退化”。这样说也许过于刻薄一些,然而,过于救助过去往往是徒劳的,当人们总是萦回梦绕于光荣的过去时,的确已潜在着无可救药的退化意识。
另外有些人的不满,一旦直接表现出来,往往会受到无情的指责,又无从寻求“合理化”以自慰,也无从以声东击西的办法发泄出来。于是,只好把不满压抑下来,日积月累,终将以特异的形态发出来,然而仍不可直接对不满对象进行抨击,于是就表现为转弯抹角的谩骂,以假代真,使人无从进行反击。这些方式虽然卑劣,但由此解开了心结,对其心理的压抑,也有缓和的作用。
从话题展开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明显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特殊的心理状态如前所述,由话题呈现的深层心理,除了从话题的内容去看,还要注意话题展开的方式。如有人不管大家正在说话,突然站起来提出与讨论问题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人们都很反感的举动。例如,大家正在谈仓库管理问题时,突然有位主管站起来说:“哦!对了,明天的会议取消,我要去打高尔夫球。”可以说这样的主管是相当霸道而不得人心的,而且工作草率,不负责任。这种人多半支配欲、自我显示欲都很强,而且蔑视他人,唯我独尊。当然更谈不上顾全大局关心他人。
因此,他很难合群相处。
在与外商洽谈中,你常常还可以看到有一些人故意制造激烈的话题。这种人是唯恐他人取得说话的主动权,而极力保持自己在洽谈中的优势。因为如果自己不能抢先提出话题,对方就会不断依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提出话题,在话题逐步改变中,你就逐步就范于对方,结论当然也会倾向于对方最有利的方向。因此,在话题上无法控制主动权时,就意味着你已输定了。
在很多优秀的新闻采访人员中,你还会发现其中不少人从不提出话题,却经常追踪对方的话题,而且还会使对方提出的话题更加扩展开来,结果,往往能够将对方知道的情况全部引导出来。这种人真可谓是谈话专家。当然,在其他工作人员中,也有这种很注意倾听别人谈话,并善于诱导的人。
就其性格来说,这种人拥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能够深入了解他人。
此外,还有一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抓不住中心,“东扯葫芦西扯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规则地不断改变话题。
这种人如果不是意向奔逸的狂躁病患者,就是无法进行逻辑思考的人,或者是心中有什么不安,情绪不稳定,思绪万千,而无法系统归纳,以致使谈话的内容支离破碎,听起来使人非常无聊,而我们决不会认为他话题丰富。
我们前面曾一再强调,对自己的题目要有深切的感受,这一点极为重要。除非对自己所选择的题目有着特别偏爱的情感,否则就甭期望听众会相信你那一套话。道理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对选择的题目有实际接触与经验,对它充满热诚,那么就不愁到时会不热心了。二十多年前,卡耐基在纽约遇到一场讲演,其热诚所造成的说服力,至今无有出其右者。卡耐基说这次讲演是真诚战胜常识的绝例。
在纽约一家售卖公司里,有个一流的销货员提出反常的论调,说他已经能够使“兰草”在无种籽、无草根的情形之下生长。根据他的经验,他将山胡桃木的灰烬撒在新犁过的土壤里,然后一眨眼间兰草便出现了!他坚决相信山胡桃木灰、而且只有山胡桃木灰是兰草长出的原因。
评论他的讲演时,卡耐基曾温和地对他指出,他这种非凡的发现,如果是真的,将使他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因为兰草种籽每公斤价值好几块钱。卡耐基还告诉他,这项发现会使他成为人类史上一位极杰出的科学家。其他人也都觉得他说的非常荒谬,而他连一点点的领悟也没有。他对自己的立论非常热烈,热得不可救药。他即刻站起来告诉卡耐基,他没有错。他抗议说,他并未引据理论,只是陈述自己的经验而已。他说他知道自己说话的对象的,并继续往下说,扩大了原先的论述,提出更多的资料,举出更多的证据,他的声音充满着真诚与诚实。
事情的发展简直令不可思议。好几个学生都给站到他那边去了,许多人开始怀疑。卡耐基也知道一半以上的人将会站在他那边。于是就问那些站到他那边的人,是什么动摇了他们原先的观点的?他们一个接一个,都说是讲演者的热诚和笃信使他们自己怀疑起常识的观点来。
由于人们如此易于轻信,卡耐基只得写信给农业部请教这个问题。果然,农业部的人答复说,要使兰草或其他活的东西自山桃木灰里长出,是不可能的,他们并加上说,他们还从纽约收到另一封信,也是问这样的问题。原来那位销售员对自己的主张太有把握了,因此回去后也即刻写了封信。
这种事给了卡耐基一个难忘的启示。讲演者若是热切强烈地相信某件事,并热切强烈地演讲它,便能获得人们对他的信任和的拥护,即使是他宣称自己能由山胡桃木灰当中培植出兰草也无妨。既然这样,我们所归纳、整理出来的信念,即使在常识和真理这边,又会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几乎所有的讲演者都会怀疑,自己选择的题目是否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只有一个方法保证会教他们感兴趣,那就是点燃自己对题目的狂热,就不怕不能把握人们的兴趣了。
前不久,卡耐基听到一个人在演说中警告听众,如果任由人们在奇沙比克湾捕石鱼的方法继续下去,而且不出数年这个品种便会绝迹。他对自己的题目确实感受深刻,对它是真诚热烈之至,他的内容及态度实在都显示出这一点。其实,在他起初讲话时,卡耐基也不晓得奇沙比克湾里有什么石鱼这玩意儿。他猜想多数听众也和他一样孤陋寡闻,并且缺乏兴趣。可是,这个讲演者尚未讲完,卡耐基说恐怕我们全体已经愿意联名向立法机关请求立法、保护石鱼了。
有一次,有人问起前美国驻意大利大使理查·华须本·乔尔德,他何以能成为一位意趣无穷的作家?成功的窍门在哪里?他回答说:“我非常热爱生命,因而无法静下来不动,只是觉得必须告诉人们这点而已。”遇上象他这样的讲演者或作者,也由不得不为他所吸引了。
在伦敦,有一次卡耐基和一行人听完演讲后,其中一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说这场讲演的最后一部分要比第一部分更令他所欣赏。卡耐基问他何以如此,他回答说:“讲演者本身似乎对最后一部分兴趣较大,而我一向都是依赖讲演人来为我提供热情和兴趣的。”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卡耐基告诉我们,在讲演中,除了要热切强烈地投入演讲之中外,还要仔细地选好讲题,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慎选题目的重要性。
一次傅零先生的演说是描述美国的首都。他的事实,是从当地一家报社所发行的一本小册子里仓猝而浮浅地搜集来的,听起来枯燥、不连贯、未经消化。他只是一味念诵着一连串枯燥无味的事实,下面的人听着难过,他自己也讲得痛苦。
谁料,两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事情,把傅零先生给害惨了:
他有辆新车停放在街上,一个不知名的车撞上来,把它撞个稀烂,事后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