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初步-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同作用”)
,它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某个人的特点纳入自己的人格中。有一些受到挫折和焦虑的人往往模仿成功者。
力图与其一致,从而使自己仿佛也取得了成功,这就叫“目标定向的求同作用”。例如,一个呼吸系统非常正
…… 286
282西方哲学初步
常的姑娘患了咳嗽病,经过精神分析才知道她是在模仿她的母亲(她母亲有严重的咳嗽病)
,以此与母亲求同,从而间接地满足恋父的情结。
有些人丧失了或不能获得他的发泄对象,他就可能力求自己模仿该对象,这叫“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属于这种作用。还有些人为了模仿某种东西就干脆把它吃掉,吃了狮子心就以为有了狮子胆,吃了老虎肉就以为有了老虎的本事,这也属于求同作用的表现。
第二种方法是“移置”与“升华”。儿童都有口唇欲,喜欢咂东西,咂母亲的奶头,咂自己的指头,但长大以后就不能如此满足了,就只好找一个替代的对象与方式,比如吸烟,吹口哨,接吻,唱歌,演讲等等,这就是“移置”
;如果替代的对象是文化中的高级目标,这样的移置就是“升华”
,莎士比亚的戏剧,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普鲁斯特的小说……即是恋母情结或同性恋欲望的升华,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让性的要求得到最充分的满足,只能寄意于艺术创作之中。移置与升华只能起一种补偿作用,成人的大多数兴趣与爱好都是对自己婴儿时受挫欲望的一种补偿,外科医生排解的是攻击冲动,心理学家潜心于性的研究,满足的是孩提期的窥淫欲等等。
第三种方法是“防御机制”。
“压抑”
即是其中的一种,另外还有“投射作用”
、“文饰作用”
、“反向作用”
、“固定作用”
、“倒退”等等。投射作用是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人们害怕自己的攻击本能便归咎于他人的攻击本能,总以为别人在和他作对,而实际上,富于攻击性不是别人恰恰是他
…… 287
西方哲学初步382
自己。
“文饰作用”指人们为了干那些超我不允许的事情,于是就到处界找理由以证明自己行为正当的。
“反向作用”
是指用对立面来掩盖某种无意识的动机,某个人在无意识中可能非常讨厌对方,但这又不符合超我的要求,于是在现实中他可能表现出对对方超乎寻常的爱与关心。
“固定作用”
指人的心理发展陷于停顿,大学一年级新生离开熟悉的老环境往往不适应新环境,便产生了“分离焦虑”
,如果这一焦虑过强,便会使人倾向固定在原来的生活方式止。
“倒退作用”
指人的心理发展到某一阶段因某种焦虑而退回到早期阶段。
总之自我会采取上述种种策略,来调节本能的冲动与现实的要求。可以说,人的意识行为实际上就是本能冲动与加以限制的外界现实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不只是一个外部现实的反映者,也不只是社会关系的代表者,在这一切的底下尚有一“本能的狡计”在暗中策划。
那么到底什么是本能呢?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有多少种天生的要求,就有多少种本能,在早期著作中,他认为有两种基本本能即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人格的发展是以性本能为核心,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来。
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嘴和唇是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母亲的乳房是幼儿性欲的第一个对象,不久婴儿就会将兴趣转向吸吮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吮吸手指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儿童喜欢观察自身、玩弄自身以得到快乐,这是典型的自恋期。我们切不要小看这口唇期,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一时期的口唇活动的方式往往会成为成年人格特征的原始模型。
…… 288
482西方哲学初步
比如我们说某个人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这个“如饥似渴”
就是口唇期的特征,那些不知厌足地追求知识、金钱、权力的人往往正是那些在口唇期未得到足够食物和爱抚的人,在他们毫无厌足的追求底下,他们真正的欲求只不过慈母手中的食物。母亲通过喂奶的方法迫使儿童服从她的意志,但是如果母亲的控制过于严格,幼儿就会过分依赖母亲,他知道自己只要表现得乖就总能得到东西,这种性格就叫“嘴巴依赖型性格。”
第二阶段是肛门期,肛门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性感区。幼儿在这个时期通过排便的控制而得到性的快乐。我们也切不可小看这区区排便,儿童的粪便可是他给世界的第一件礼物哩,他后来对他人、对工作、对金钱、对艺术的态度大受这一排便过程的影响,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但要知道,儿童的排便往往受到父母的训诫、哄诱、恐吓,有的儿童故意闭便不解既取得肠壁产生的轻微压力而带来的快感,又以此对母亲表示轻蔑,这种忍便不解的倾向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肛门型性格”
,肛门型性格的人固执、吝啬,热衷于收集各种各样的物品。又此如有的母亲在儿童排便时再三恳求,过后又大加夸奖,小孩就可能视粪便为珍宝,长大以后,他就会慷慨好施,喜欢把东西送人就像小时靠解便讨母亲的欢心一样讨得他人的欢心。
第三个阶段是性器官期。在儿童3岁开始,儿童的性器官生活便开始了,儿童可以摆弄自己的性器官而得到一种快感。在这个时期由于男性性器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又被称为“男性性器官崇拜期”。
小女孩发展自己缺少男孩子
…… 289
西方哲学初步582
的性器,便深感欠缺,并开始产生对母亲的不满而对父亲则注以深情,这就是“恋父情结”。而男孩则将自己的母亲作为爱恋的对象,他总想取代父亲的位置而独占母亲,这就是“恋母情结”
,又叫“俄迪浦斯情结”。恋父与恋母的情结完全是无意识的,在意识中,它们仅仅表现为需要母亲或父亲的亲昵与爱抚以及男孩在父亲不在时或女孩在母亲不在时的快乐表情。
俄迪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顺利克服俄迪浦斯情结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从性器崇拜过渡到健全的人格期——生殖期。通常如果儿童坚持迷恋自己的母亲,就遭父亲的惩罚,父亲常常以割掉他那不听话的小玩意儿相威胁,在“阉割情结”的影响下,他会逐步放弃占有母亲的企图,这时他或模仿已丧失的对象即母亲或者强化对父亲的求同作用,这两种求同作用使“超我”得以最终形成。超我是俄迪浦斯情结的继承人。
这些大胆的思想越来越像诗人的想象了,他进而设想人类的宗教与道德都最终起源于俄迪浦斯情结。宗教中上帝的形象实际上是父亲的形象,因为在儿童的观念中父亲是全能的、全知的,他可以给儿童以保护,以知识,以戒律,这三方面职能恰恰是宗教中上帝的职能。弗洛伊德猜测原始人图腾崇敬中的图腾动物是父亲的化身,图腾崇拜的两条禁忌:不准杀图腾动物,不准娶同一图腾动物下的女性为妻,被弗洛伊德破译为不准杀父,不准娶母。弗洛伊德天才的想象力使他越走越远,他认为,起初必曾有一位强有力的父亲统治着原始部落,这位父亲独断专行,霸占了部落的所有女性,他的儿子们最终忍无可忍,联合起来杀死并吃掉了父亲,并分
…… 290
682西方哲学初步
有了他的女人,可是事后他们很快就后悔了,想到幼时父亲给他们的照顾与爱护,犯罪感开始萦绕在儿子们的心头,于是他们相互订立了“契约”并定下种种禁忌防止“杀父”
、“娶母”
悲剧的重演。
基督教中耶稣的牺牲及其赎罪观念亦应在此心理背景得到理解。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统称为前生殖期,这大约在出生后的最初5年里。从5岁到12岁性冲动处于抑制状态,这段时期称“潜伏期”
,进入青春期后,异性之间开始相互吸引,并最终达成性的结合,进入健全的“生殖期”。
随着一次世界大战的接近,弗洛伊德开始偏重强调人格中的各种破坏性冲动,他把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冲动合称“生本能”
,并提出与之相对的概念“死本能”。他猜测,既然生命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机物,那么那时便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返无机状态为目的。死本能主要表现为破坏本能和攻击本能,它遵循“强迫重复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生死本能是往往交融在一起的。比如说睡眠,它既是死本能的表现,身体的部分功能回复到无机物状态,又是生本能的恢复元气的过程。爱是生本能的表现,恨是死本能的表现,爱与恨常常纠结在一起的。实际上道德超我对代表生本能的自我的谴责与攻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攻击本能的一种表现,超我甚或可以说是攻击本能的反向作用形成的人格系统,在这种意义上超我是死本能的代理者。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响,尼采曾说在道德里面总有几分残忍的乐趣。
人类受死本能的支配总要找一个发泄的出路,但文明制
…… 291
西方哲学初步782
止了人类直接表现出敌意,因此人们往往将攻击本能指向陌生人、外国人。对人类命运攸关的问题是文明能否抑制住人类的死本能对公共活动的干扰以及能控制到什么程度。这位一生在非理性的本能领地上跋涉的思想家以一种颇为矛盾的心理表达了他对本能的看法,一方面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对人类的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贡献,另一方面他又声称“伊特所在之处,自我必将随之”。人不应是非理性的奴隶,一旦人意识到他的无意识,人就成了无意识的主人,人会按文明所许可的方式,通过升华作用来有效地控制无意识。万物都受无意识的支配,只有在人身上无意识才被意识到,这是人之为人的尊严!
人类的无意识终于在弗洛伊德天才的意识中被意识到,但是人们有理由要问弗洛伊德意识到他本人的无意识吗?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弗洛伊德本人精心阐发的精神分析视作是他本人种种无意识冲动的文饰?弗洛伊德所说俄迪浦斯情结难道不是他本人恋母情结的一种投射吗?要知道弗洛伊德对母亲从小就有着深厚的依恋,他也深得母亲的宠爱,小弗洛伊德两岁时还尿床,但母亲从不因此训斥他,父亲却非常严厉地对待此事,小小的弗洛伊德或许真地把父亲当作争夺母亲的情敌了。他八岁的时候还故意到父母的卧室中小便,这是占有父母卧室的一种象征行为,矛头显然是对准父亲的,怒气冲冲的父亲断言“这个孩子决不会有什么出息”。
或许弗洛伊德一生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都好象是在对父亲说:“你睁眼看看吧,我毕竟成了个人物。”在《图腾与禁忌》中他干脆让儿子们杀死自己的父亲,这多少也带有几分仇父的情结在里面。
…… 292
82西方哲学初步
至于弗洛伊德身上带有的种种社会偏见,在他的后继者那里——都得到了揭示,就让看看其中的荦荦大者吧。
四、弗洛伊德之后
弗洛伊德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人们可以批判他,可以赞成他,但决不能忽视他,20世纪的哲人谈论人性、道德、尊严,不能不面对弗洛伊德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
人的尊严与道德是否只是罩在人类自己动物本性上的一层面纱?是否只是人之外的权威的内在化以便控制本能的一种结果?
人的一切追求是否只是本能的直接或替代性满足?
攻击本能(恶)是否是人之最初的、独立的本能禀性?生本能与死本能、无意识与意识、自然性与社会性是否是人性永恒的二元对立?
首先起来发难的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们。
荣格指出,在弗洛伊德所宣称的无意识底下,尚有一层更原初的集体无意识,这才是人格的根基,它是自发性、创造性、洞察力以及一切完美人性所必备的源泉,个人意识一旦失掉与之的联系,人就会丧失生机与活力。因此恰恰应与弗洛伊德以理性抑制本能冲动的主张相反,一切个体的成长与实现皆须达到这一“自我中心”
,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于一边,而直抵无意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