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初步-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综合了起来。
任何复杂观念都由简单观念组成,反过来它们也可以分解还原为简单的观念。因此,它们只是简单观念的组合,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洛克将观念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表明他试图解决自培根以来一直未得解决的关于具有概括性的抽象观念形成的认识基础问题,即感性经验材料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问题。这标志着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和深化,然而,他对于人的理性在形成复杂观念过程中的作用的看法,仍然未能摆脱英国经验论传统的局限,即将理性思维降低为感性认识的水平。
以上讲的是观念在认识主体方面的情形,洛克指明了观念起源于对外界对象的经验这一路径。那么,作为认识对象的外物的情况又如何呢?换言之,我们的经验有没有客观的来源呢?这取决于我们的对象的性质本身。这也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与主体相对的认识的客体问题。
…… 167
西方哲学初步361
洛克与伽利略、霍布斯和波义耳等人一样,将客观物体的性质区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两种。第一性质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凝性、形状、广延性、运动、静止和数目等原始属性,无论物体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性质始终为物体所保有,感官也仍然可以感觉到。一粒麦子磨成粉,它依旧具有麦子的性质。第二性质不是物体所固有的性质,而是物体具备的一种内在的能力,它可以借助第一性质,在某种特殊形式下,使感官产生颜色、声音、气味和滋味等观念。例如,颜色并非物体的本身属性,但物体具有使人产生颜色的能力,当不同波长的光波投射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人眼就能看到不同物体的颜色。
显然,第一性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与感官无关,无论你是否感觉到它,它都存在着,因此,它是我们关于第一性质的感觉的原型,我们的感觉是对它的直接反映。
相反,第二性质只是一种潜在的性质(或能力)
,只有当它与感官相联系时,才会呈现出来,因此,我们的感觉反映不是第二性质本身的“肖像”
,而是由它引起而与它有关的一种主观感觉。
譬如,一张方桌子在我们看来是方形的,因为它本身具有方形的特征(第一性质)
;但它表面的棕颜色则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涂在其表面的颜色在光波的作用下于我们眼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当光线发生变化(如天暗下来)时,其颜色也将变化。所以,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假如我们闭目塞听,那么世界上将不会有颜色和声音;倘若我们戴起厚实口罩,什么气味也都不再存在。这时,剩下的只有一系列人们感官觉察不到的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物质微粒在虚空中自由地运
…… 168
461西方哲学初步
动。这在一个无人的世界是完全可能出现的情景,犹如在盲人和聋子的世界里一样。这绝不是什么唯心主义的诡辩,而是一种更为精致的唯物主义。洛克提出第二性质的学说,表明他明确地意识到,感觉经验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不是客体的直观反映,看到了主体与对象之间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
这种看法与17世纪的科学成就是相符合的,比起那种将感官当成一面镜子、把认识看作照相式的朴素直观反映论要深刻多了。
说了半天,我们只讨论了观念的来源、性质和分类的问题,还不曾涉及到什么是知识这个重要的问题。按照洛克的看法,知识便是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人心对两个或多个观念之间是否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知觉。当我们在进行思维活动(如推理、归纳等)时,如果感觉到两种以上的观念相互符合或不符合,便会得到某种知识。例如,“白不是黑”这个判断之所以成为一个知识,就因为我们知道白色观念与黑色观念是不相符合的事实;而当人们意识到,“三角形三内角和”与“两个直角”这两个观念是一致时,就获得了“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两直角”的知识判断。
洛克进一步根据知识的确定性高低的不同,把知识分成三大等级:直觉知识、论证知识和感觉知识。所谓直觉知识就是,不必借助其他观念作媒介,就可直接感觉到两个观念是否相符合而产生的知识。如白非黑、圆形不是三角形,一看便知。直觉知识最明白、最确定无疑,是所有知识中确实性最高的,也是其他类型知识的基础。
确定性比直觉知识稍逊的是证明的知识。这是借助其他
…… 169
西方哲学初步561
观念为中介来考察观念间符合与否而产生的知识。譬如,要获得“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两直角”这一推论,我们必须通过“三角形三内角和与两直角和均等于180度”这个中介判断。由于证明知识须经如此曲折的过程,因而减弱了其清晰度,它虽则有可靠性,但不如直觉知识那样一目了然,确实性有所折扣。
确定性水平最低的是感觉的知识。它是关于外界特殊事物的知识,是感觉对当时感觉得到的事物的反映。人们无法知道自己感觉到的火是否确实可靠,但可以明瞭梦见的火与感觉到的火是相差甚远的。因此,感觉知识虽然缺乏普遍必然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即或然性)。
《人类理解论》这部著作的基本宗旨在于,判明人类知识的范围与限度,即人的认识能力的大小问题。
通过上述考察,洛克得出一个较为悲观的结论:全部知识都奠基于从经验而来的观念,但许多观念并非对象性质的反映,而是一些主观感觉(例如对第二性质的感觉)
,即使是对第一性质的观念也只能接触事物的表面性质(如大小、形状、重要等)
,而不能深达其内在结构或本质;另一方面,人的经验范围也是有限的,遥远高渺的天体、微若粉尘的物质粒子,是经验无法达到的领域,即使有朝一日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眼界和视野日益扩大和深入,但仍然有层出不穷的新领域是人所未知的。正是由于观念和经验天生的这种局限,给知识加上了种种限制,使人无法了解宇宙和事物的全部本质,而使人类永远都不能建立绝对完善的自然科学体系。
对于刚从宗教神学沉重的束缚下探出头来、为自然科学
…… 170
61西方哲学初步
迅速发展而欢呼喝彩的人们来说,洛克的结论似乎来得太早了。这种悲观的论调无疑给雄心勃勃、自信知识无界的科学家,给盲目乐观、自以为是的唯理论者,兜头泼了一飘冷水,而且对鼓吹知识万能的经验主义创始人培根来说,洛克对认识的谨慎态度也是始料未及的一个结局。当然,尽管洛克有些消极,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对人类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探讨的历史意义,他们这些研究触及了前人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在经验主义的原则下划定了认识的界限,仿佛捧出了一付醒酒药,使那些过分陶醉于知识的无限美好前景的人多少清醒了些,从而返过头来对认识本身进行更深入的反省。
洛克之后,贝克莱大主教夸大了洛克关于观念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学说,创立了英国经验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分支;而休谟则发展了洛克不可知论的方面,变成了不可知论的经验主义者。到了18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更是接过洛克的端绪,对人类知识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 171
西方哲学初步761
第七章 理性的故事
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当英国经验论的奠基者培根,在冰天雪地中为一个实验而劳碌奔波时;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尔,却安坐在温暖如春的火炉旁凝神沉思。这个鲜明的对比,恰好勾勒出经验论和唯理论南辕北辙的理论特征和学术风格:前者把知识建筑在经验的大地上,因此,注重事实、推崇实验;后者以理性为基础构建认识的大厦,所以,肯定原则、强调推理。于是,我们就很自然地目睹,培根如何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在实验场所鞠躬尽瘁;下面则让我们来看看,笛卡尔先生又是怎样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头脑里抽茧剥丝、并用之于建造形而上学体系的。
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出生于法国外省一个贵族家庭。他体质嬴弱、敏感多疑,这种天生的气质给他的哲学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耶稣会学校所受到的教育,为他打下了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数学基础,并从古典学中了解了以往的主要学问。后来,他前往巴黎学习法律,虽然
…… 172
861西方哲学初步
获得了硕士学位,但并没有从事法律工作,而且他作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当兵从军。理由很简单,因为充斥着学术文化界的都是些经院哲学的胡言乱语,只会误人子弟,要获得真知,只能到世界这本大书去寻找,而当兵则可以使他周游列国。
笛卡尔随军游历了荷兰和德国许多地方。
在服役期间,他的哲学思想渐趋成熟。
1691年冬一个严寒的日子,笛卡尔独自躲进一间小屋,面对火炉闲适安坐,炉火烤得人暖烘烘、懒洋洋的。他双眼漫不经心地瞟着火炉,飘忽跳跃的火苗慢慢地使他进入了一种似睡非睡的出神状态。这种凝神沉思的情景,对他已是家常便饭了。忽然间,一个观念异常清晰地跃上他的脑海:“我思故我在!”
他无比兴奋地紧紧抓住这一思想,一步步地推展下去,把以往零星分散的观念提纲挚领地串联起来,拧成了一个严谨的思想体系。于是,近代西方哲学终于在这个火炉旁悄悄地诞生了,而这位老是佩戴着一把长剑、爱睡懒觉和沉思冥想的笛卡尔先生,则因此被西方人尊奉为近代哲学之父。
为什么笛卡尔能享有如此殊荣?他到底创立了什么样的一门哲学学说呢?
“怀疑一切”
,这是文艺复兴时法国名作家蒙田(M。
E。
de
Montaigne,153—1592)的杀手锏,他祭出这一绝招,用以否定神学和经院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往前追溯,可以在古希腊的智者中找到一批最早的怀疑论者,他们目空一切、怀疑一切。怀疑作为一种方法,是理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怀疑论者好走极端,错将方法当目的,由怀疑
…… 173
西方哲学初步961
进而否定人类的一切知识。蒙田虽则未入智者窠臼,但他却无力在被他的怀疑方法所扫清的地基上,重新栽种下新哲学的树苗。笛卡尔与培根一样志存高远,决心放倒经院哲学这株老朽的枯树,并在新地基上重新树立新哲学的理性基础。
他接过怀疑的方法,作为扫荡经院哲学和一切旧知识的铁扫帚。
怀疑一切,便成为他的哲学出发点,也是他的科学方法的第一步。小时候,笛卡尔埋头研读各类经典,谁知越学越糊涂,敏感多疑的他不由得疑窦丛生:神学是教人练习升天堂的学问,除了天使和上帝,谁有能耐去理解和把握?哲学呢?千百年找不出一件事不在争论之中,从来就不曾给人任何确定无疑的东西。至于其他一切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学科,其可靠性就更不必提了。他由此联想到,我们所有的知识,无一不是在我们还没有学会用理性去独立思考之前,由别人从外面灌输给我们的,而灌输者也是从别人或前辈那里接受他们的意见的。这样陈陈相因、代代相传,谬种便日渐累积凝固,从而构成我们熟视无睹的所谓知识体系。
也许正是那团陪伴着笛卡尔陷入沉思的炉火,意外地给了他以灵感:必须在经院哲学和旧知识大厦中放上一把滔天巨火,让怀疑的烈焰将它们统统烧成灰烬,以便腾出空地,让位给经过理性反思的新学问。
普遍的怀疑,是笛卡尔方法论中第一个重要原则,其目的乃在于,在寻找确定可靠的知识以前,首先排除一切武断、偏见和迷信等错误的干扰,以便在清晰明白的心境中去鉴别真正的知识。这就引申出怀疑之后,确定知识可靠性的四条规则:
…… 174
071西方哲学初步
(1)除了根本无法怀疑的、清楚明白的观念以外,决不接受任何东西;(2)将所考察的任何问题,都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分成最小的部分;(3)思想必须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即便本身没有次序,亦应假定其有次序;(4)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始终进行彻底的审查,以确保毫无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