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 >

第28章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28章

小说: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介 词

【要点点击】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目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以、为、于、与。

【示例平台】

1。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常见的用法有五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相当于“在”。它组成的介宾词组,通常是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也有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的。第二种,表示动作行为所从出或所归向,相当于“从、由、到”等。它所组成的介宾词组,通常放在动词的后面。第三种,引进动作行为的或叙述的对象,相当于“对、向、给”等。它所组成的介宾词组,常放在动词的后面,也有放在动词前面的。第四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到”。第五种,引进用来比较的事物,相当于“比”,一般用在描写句中作谓语的形容词的后面。例如:

(188)会于西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与“西河”组成介宾词组,说明动词“会”的处所,作补语。

(189)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于:和“宇下”组成介宾词组,表示动词“追”的归向,作补语。

(190)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于:与“孙将军”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动词“求救”的对象,作补语。

(191)余将告于莅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与“莅事者”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叙述的对象,作补语。

(19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于:与“其身”组成介宾词组,引进陈述对象,作状语。

(19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第一个“于”:与“蓝”组成介宾词组,表示动作行为“取”所从出,作补语;第二、三两个“于”:分别与“蓝”“水”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和“青”“冰”作比较的事物,作补语。

(19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于:与“人”组成介宾词组,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作状语。

(19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2。以

“以”本来是个动词,意思是“用”、“以为”。介词“以”就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用法主要有:①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用、凭、靠、根据、按照”。它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在动词后。②引进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一般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从”,一般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④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一般起提宾作用。例如:

(196)余船以次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以:和“次”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动词“进”所凭借的方式,作状语。

(197)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以城予赵”即“予赵城”,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以”起提宾作用。

(19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以:和“物”“己”组成介宾词组,表示动作“喜”“悲”的原因,作状语。

(19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姚鼐:《登泰山记》)

——以:和“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组成介宾词组,表示动词“至”的时间,作状语。

(20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以:和“事”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动词“告”的内容,作补语。

3。为

“为”也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介词。“为”作为介词读wèi,常见的用法有三种: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目的,相当于“因为、为了”。②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跟现代汉语的“给”、“替”的用法略同。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所向,跟现代汉语“对”、“向”、“跟”的用法略同。例如:

(20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为:与“尧”、“桀”分别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动词“存”“亡”的原因,作状语。

(20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成,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后两个“为”: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当“因为”讲。

(20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为:和“外人”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动词“道”的对象。

(20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赤壁之战》)

——为:跟“所”结合,构成“为……所”结构,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操”,表被动。

(20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

——第一个“为”:介词,和“大王”组成介宾词组,说明是给谁制定这个计策的,作状语。第二个“为”:动词。

(206)请为将军筹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为:和“将军”组成介宾词组,说明“筹”这动作行为是“跟您(将军)筹谋”的。

4。与

“与”也是由动词转化来的介词。主要用法有两种;①引进共同去做某种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它所组成的介宾词组,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②引进动作行为为谁进行的对象,和现代汉语“给、替”等介词的用法相同。例如:

(20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

——与:和代词“之”组成介宾词组,引进动词“乘”偕同的对象,作状语。

(208)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与:跟“人”组成介宾词组,引进为谁“佣耕”的对象作状语。

【相关链接】

以上分别介绍了“以”、“为”、“于”、“与”四个介词的主要用法。这些词不仅经常作介词,有些还经常作动词、连词。

对一个可能是介词也可能是动词的词,应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它跟别的词的关系来判断。首先看句中有无别的词作谓语,如果没有,它可能是动词;如果有了动词谓语,它可能是介词。

至于介词和连词怎样区别呢?主要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介词后面带有宾语,组成介宾词组,它就能作状语或补语,修饰动词谓语;而连词只能在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这些词或词组在句中是什么成分,是由它们本身在句中的地位来决定,并不是连词作用的结果。

(三)连 词

【要点点击】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常见的表示并列关系的有:与、及、而、从、且、则、且……且、既……且。表示层进关系的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表示选择关系的有:如、抑、其、或、非……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有:而、乃、则、遂、即、于是、然后。表示转折关系的有:而、然、但、则、乃、顾、虽。表示因果目的关系的有:以、为、故、是故、是以。表示假设关系的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表示修饰关系的有:而、以。

下面介绍几个最常见的连词的用法。

【示例平台】

1。而

“而”经常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质的联系;有时连接分句,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它一般不连接名词和名词性词组。

从“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意义关系来看,有表示并列、偏正、顺承、转折四种关系。例如:

(209)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而:连接“六跪”、“二螯”两个名词短语,表示两种情况存在。

(210)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第一个“而”:连接“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和“(将军)内怀犹豫之计”两个分句;第二个“而”;连接“事急”和“(将军)不断”两个主谓词组,都是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并列关系。

(211)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第一、三、四,三个“而”:都是表示修饰关系(偏正)的连词。第一、三,两个“而”把“恂恂”“弛然”两个形容词状语和“起”、“卧”两个动词谓语连接起来,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第四个“而”把作状语的时间名词“时”和动词谓语“献”连接起来,构成限制性的偏正关系。第二个“而”,把前后句所说的两件事情连接起来,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212)夜则以兵围所寓所,而予不得归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而:连接由因到果的顺承关系的连词。

(2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意思上是相反的,不协调的,表示转折关系。

(21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而:表示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2。以

连词“以”的用法和连词“而”相近,它也是经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质的关系,有时也连接分句,表示两件事情的关系。从“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来说,主要有五种用法: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②表示目的关系。③表示因果关系。④表示承接关系。⑤表示修饰关系。例如:

(21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连接“夷”、“近”两个形容词。表示两种情形的并列关系。

(2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连接“拥火”、“入”,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方式。

(217)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以:连接“作《师说》”、“贻之”两个动宾词组,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

(218)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

——第三个“以”:连接分句,连接的后项是前项的原因。

(2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连接状语“欣欣”和中心词“向荣”,表示修饰关系。

(2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以:连接作状语的“船载”和动词“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3。则

连词“则”的用法,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前后为承接关系。

连词“则”还可表示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转折、让步关系。例如:

(221)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史记·鸿门宴》)

——则:连接“曰”和“与”两件事,后一事是在前一事发生后接着发生的。

(22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蒲松龄《促织》)

——则:连接“闻声”和“舞”两件事,前后紧紧相承。

(22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表示假设关系,“久已病”是由“不为斯役”推断出来的结果。

(22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则:用在后一分句,与前一分句意思相反,表示转折关系,当“却”讲。

(22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则:连接的前项“受绳”、“就砺”是条件,后项“直”、“利”是结果。

(226)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连接的前项是一种愿望,后项是推断的结果。

(227)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连接的前项是假设的条件,后项是推断的结果。

4。且

连词“且”通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