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18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18章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在别处”现在很流行,逃离自己现在生活的城市。例如看过一本浪漫的书以后兴起的去法国普罗旺斯地方。《托斯卡那阳光下》也是一部让人的心灵暂时逃离的电影。黛安莲恩饰演的弗朗西丝是美国的一位作家,因为离婚——曾经深爱过的人居然会如此猥琐恶毒地伤害你、以及创作上也不如意,她来到意大利的托斯卡那地区旅行。一时冲动下她在当地买下了一栋房子,不过在以后的十年里,她为这个英明的决定而感谢上帝。她重新装修房子,学习烹制美食……在这般田园诗的生活中,虽然经过一些挫折,爱情也最终来到了(当然爱情是选择中最需要考虑的东西)。影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的同名自传体游记小说,曾连续两年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小说文字细腻优美,就像一幅水彩风景画:“顺着山谷方向望去,就可以看见亚平宁山脉,下雨或者光线变幻的时候,房子的正面就会变成金色、浓黄色和赭色……”我还喜欢老电影《上帝也疯狂》,在大城市中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报社女编辑,选择了去非洲当土著村庄里的教师。电影充满了一种非洲的野性美,还有英式的幽默。

作息时间

香港设计师邓达智说自己每年总有两三个月关掉手机,什么生意也不管,去世界各地旅行。自己在北京开一间私立英语学校的罗勃特,他的时间表是下午和前半夜工作,后半夜和上午睡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作息时间,小到每一天的工作时段,大到每一年有几个月工作,以及10年或者20年中有多少时间工作的规划。上班族朝九晚五,虽然乏味,却也有规律的好处。一般来说,写东西的人通常都是要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写得出来。让他朝九晚五地坐在那里,没办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一些报刊记者的时间表看起来很舒服,一个星期只用去办公室一次——周五开一个选题会,其他时间都可以在外面采访或者呆在家里。

也许很多人会说:如果可以的话,自己什么也不想干,无所事事最好了。其实也许你真的在家里呆上三个月,会腻烦不得了。一些公司实行的“弹性工作制”、或者“在家办公”听起来也让人向往。可是我的一位旧同事满怀期待地换了一份新工作,一周只用去办公室一次,结果又怀念起以前天天可以和同事见面的日子来。以前每天中午可以和同事约着出去AA制吃饭,聊聊天,有的时候还要吃一盆美味的水煮鱼,想起来都觉得幸福。

当你真正地决定了自己想要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工作不只是有薪水报酬不同,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选择。例如是需要每天规律地上班还是按任务考核、但是时间随便,如果你的效率一向比普通人都高,那么可以选择第二种工作方式,一星期可以白白多出一两天假期;话又说回来,单身汉喜欢天天去和同事见面,晚上还能直接约两个同事出去吃吃饭、娱乐一下。如果一个人总呆在家里,更懒得出门了,更觉得郁闷了。还有的招聘广告上直接写上要求——“需要经常出差”,已经去过全国差不多大多数城市而且也有家庭的人恐怕就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工作;而职场新人,特别喜欢出差多的工作,可以顺便去各地看一看。很多美术工作者都在做自己的工作室,公寓一半布置成工作的地方,一半自己住。一天工作三个小时,通过网络接受订单和汇款。而专职摄影的人靠卖照片度日,开着吉普车一出去就是半年,拍一批照片回来可以休息两个月,然后再出发。

习惯

我曾经的英文老师Paul说他怀念美国家乡的食物,那其实只是他们家附近街角的一间没有名字的小店,卖的一种披萨。那间店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由一个家庭打理,他从小就在那儿吃东西。每次回家还没放下包,都会先直奔那里吃饭。没想到,一向被认为食物种类贫乏而且极其标准化(如机器炸的薯条、汉堡)的美国人也有这样的情结。还以为只有生长于中国江南的周作人才会念念不忘家乡的莼菜汤,我们还有“江上鲈鱼美”的风景。张爱玲离开大陆去美国之前,特地去了一趟西湖,到“楼外楼”要了一份蟹粉汤面,只喝了她最爱的面汤而把面剩下了。出国以后就再也吃不到这样的好滋味了。

吃,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使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人,看起来他们的娱乐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把吃看作生活的第一乐趣。何况在中国人看来他们还没什么可吃的,哪有中国菜的菜色丰富。都说理想的生活是“拿美国工资、享受欧洲假期、娶日本太太、吃中国食物”。带着辣椒酱、自制泡菜旅行的中国人现在是日渐少了,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离家两条街之内有我最爱的饭馆,任何时候想去就可以方便地去。不会像传说中的白秋练,本来来自洞庭,却嫁了一个外地的夫婿。家翁每年外出做生意的时候,会给她带一坛子洞庭湖的水回去,如果喝光了、而洞庭湖水又迟迟未到的话,她就性命堪忧了。

情结就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有时候,简直没有道理可言。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细节,或者说个人难以舍弃的习惯。最好让自己生活在可以实现“习惯”的舒适环境中。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建一个自己的角落

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避无可避的小孩子最后通常会躲到大大的衣橱里边去。关上柜门,坐在黑暗当中,这时候争吵会渐渐远去,感觉是那么温暖而安全。

一位作家说,尝试写作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有一扇你可以随手关上的门。使你可以安静的一个人呆着,并且无声地告诉别人:你正在做重要的事情,请勿打扰!

这两段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那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角落。现在有的人装修的时候在卫生间下了很大的工夫,恐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卫生间是最私密的地方,关上门,谁也管不了你在里面做什么。有的人爱在卫生间读书、泡澡的时候看电视,现在的新式住宅卫生间都扩展成10平方米的一大间了,清洁而且时髦。但是你毕竟不能长久地霸占卫生间。“自己的角落”也最好不要放在卫生间里。

灵活的办公场所

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已经流行了一阵儿了,而且我想“在家办公”还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原因包括观念的转变、大量的城市郊区开发成住宅区使上下班的交通时间变长、业务“外包”趋势带来的非全职员工的增加、善意地保留怀孕期间的女员王的工作等等,最关键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切可以变成现实。理论上来说,除了工作的氛围不同,在家和在办公室的办公条件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有电话、电脑,可以上网,家中也很容易配备传真机和打印机,虽然这两种东西不一定每种工作都需要,如果需要的话10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搞定。

“7/24/365”是现在许多服务型公司承诺的关于客户服务标准的口号,意思是任何一天、以及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提供同样质量的服务,不会有一秒种的停顿。而很多人的生活其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工作其实越来越不定时了,很多人工作在“朝九晚五”之外,如夜班工人,手机和网络的发明也使得雇员“随时”可以被老板找到,而在家中开始工作起来。城市已经真的开始变成“不夜城”。

处处皆是office!除了许多专业人士以外,恐怕大多数人也需要在家中为自己设置一个办公空间。

有的人有一间很大的书房,里面是花梨木的大书桌,舒适的真皮转椅,还有整面墙的书架。艺术家和音乐人的“工作间”设计更为夸张,我们经常可以从一些家居杂志里看到这些照片。把一整间废弃的工厂改建过来,摆满了20世纪各种经典的波普设计作品的房间,有最好隔音效果的隔间等等。

其实一张小桌子、一盏台灯、再有一个笔记本电脑已经可以构成一个舒适的工作的角落了。

心灵休憩的角落

有一次去拜访一位老先生,简直被他家中阳台上的一片翠绿惊呆了。正是初春时节,起码有二三十盆枝叶秀美的绿色植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老先生介绍有兰花、芦荟,中间还夹杂着两盆开着鲜艳花朵的杜鹃,其他很多我们都叫不上名字。两枝剪下来的富贵竹插在装满清水的玻璃瓶子里,摆在客厅。这是他心灵休憩的地方。

应该布置这样一个自己可以随时进入,并且享受一下的地方。哪怕只是在屋中一个角落挂上两幅字画,一张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另一张是埃及沙漠风光。有的人在一整面墙上贴满他喜欢的电影海报,简直是精彩的个性化“电影之墙”。或者在窗台上摆两盆微型小植物,只有一点点绿,眼睛疲劳的时候,看两眼也是好的。找一个派不了什么大用场的房间小角落,摆上一张沙发、一个小圆几、一盏落地灯,就成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夜深人静或者周末的午后,可以好好地读两本书。冬天的时候,盖上羊毛毯子,就可以小憩一会儿。或者为你爱做的手工准备一张平整的大台子,还没拼好的碎纸版就散放在那里,也有一股别致的味道。

在真正的办公室也一样,电脑边摆一盆小植物、一个相架、塑料制的阿童木和茶水博士玩偶,隔板上贴一张风光画片,也会带给你片刻的休憩。

这样的个性化浪潮也蔓延到虚拟的世界。大部分的人都在时时更新自己电脑上的开机画面和屏幕保护程序,甚至设置不同的Windows界面。即或你信仰绝对的“无纸化办公”和极简主义,不用任何装饰品,也可以装饰你的电脑画面。把经过Photoshop精心修整过的最得意的照片、或者心爱的《星球大战》海报放在电脑上;把最新一次海外游历的系列图片做成屏幕保护程序,循环播放的时候不断自己重稳了一遍幸福的好时光,同事们也都会被吸引过来。

有太阳的时候,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闭上眼睛,身体后仰,可以想象自己已经在莱茵河畔。

第三地

除了办公室,除了家,最多的其他时间你在哪里?有人回答:“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全球最成功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就一直打着远离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的招牌。每天来星巴克、泡在固定的靠窗座位上已经是有些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喜欢泡在咖啡馆里工作,有时候观察别人,同时也被人观察。罗琳就是坐在街头的咖啡馆里,写出了让全球小孩和成年人都疯狂的《哈里波特》。巴黎左岸的咖啡馆更是著名,有毕加索坐过的位子、萨特看过的窗口。茶馆、酒吧都是类似的“第三地”。悠闲的四川人会整天泡在茶馆里,花一点钱算是“茶钱”,就可以坐一天。其实喝茶事小,几个角子喝到的也是“大路货”;关键是来找人聊天,感受生活。

还有的人是群体动物,喜欢文化氛围浓厚的沙龙或者主题Party。最早的沙龙诞生在16世纪的法国,第一位沙龙女主人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此后几百年来沙龙成为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当年德朗布依埃夫人和德莎伯勒夫人的沙龙是囊括了高乃依、巴尔扎克、黎塞留、大孔代、帕斯卡、阿尔诺、拉罗什福科等等文化名人的社交圈。

其实也不用故意攀附所谓的“高级聚会”。只要找到一个你能真正放松的小圈子,和适当的娱乐地方就可以。

理查德克莱恩写的《香烟》一书里恰当地分析了人们之所以爱吸烟的原因:吸烟并不能给人正面的美感,但由于充满了康德所说的“消极的快乐”而变得“超凡”。更重要的是“香烟安插了一段时间之外的时间,无论这段时间多么短暂。”

“偷得浮生半日闲”。碌碌人生当中,总要偶尔抽出一点时间来,在自己的角落里,稍稍地享受一下。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做一次志愿者

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选择了去青海“支教”一年,一年后可以回来本校念研究生。在那个遥远西部的极其偏僻的希望小学,风景却是格外地美;还有十几个孩子明亮的眼睛,他们专注、渴求的眼神是城里的孩子所没有的,看了让人感动。没有别的交通工具,每天早晨,这位同学就骑着马去上课;晚上又披着星光,骑着马回到住地。这样的经历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边也有一个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头:年轻的“我父亲”到乡下去当老师,他剃着特别有精神的短头发,耳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