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16章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16章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自己买房子。

而且在她们结婚以后,很多人还希望继续保留这个“自己的私人空间”。烦恼的时候可以去暂避一避。

让男性恐慌的是,很多已婚妇女也要求购置属于自己的另一套小公寓,完全按照自己的品位来装饰,不让丈夫的东西渗透进来。一周五天大家可以分开住,到了周末可以在两套房子中任何一处约会,久违了的浪漫感觉似乎又回来了。曾经“流浪的小孩”伊能静现在家庭幸福,跟丈夫、孩子以及婆婆同住。不过看见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自己还在外面另外租了一个小房间,有时候会一个人去呆一会儿。此种行为很多现代女性都颇能理解。当然这的确是稍微有点太任性了的行为,要慎之又慎。有一个在网上写文章的女子说原本两个人说好:丈夫住市区,方便在金融区忙碌;妻子住郊外,因为不用天天上班,喜欢听风声闻花香。周末再过高质量的二人生活。可是渐渐的丈夫觉得没必要去郊外,妻子也不喜欢市区,干脆周末夫妻也懒得做,一拍两散。

独居应该只是生活中一段时间的状态,不必一直恋恋不舍。

独自应对生活

独居一年,除了形式上的问题,关键还是意味着要自己独自应对生活,无论是悲苦或者欢乐。

你有生存能力吗?也许你的回答肯定而又不屑,自己是成年人,怎会没有生存能力?这其实很难说。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如果你没有独自生活过的话。很多女人就是在自己安不上电灯泡而哭泣时,有个男人恰好出现帮助了她,或者只是他帮她提了一下重物,她就因此投奔他的怀抱而去。生活中有各种的突发事件,如果你必须独自应对所有的事情,还真是不简单呢。

在单身公寓里,安顿好自己的书、唱片、微波食品,或者还有一只宠物陪伴,安顿好自己的的情绪和生活状态,单独生活至少一年。久了就腻烦了。

有几个师姐,都35大几了,在一个小区临近各自买了小户型。平日里独来独往,周末聚在一起玩乐,做了好菜也互相送来送去的。这样保留个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又还遥相呼应,真是理想状态吧。可是这样过久了就不想结婚了。

最幸福的还是按着正常生活轨迹前行。曲终会散,最惨的是到头来发现只剩下了自己。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去一趟香港

其实这个题目也可以换成“去一趟法国”、“去一趟非洲”,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意思就是应该去体验一下和你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的地方的生活。35岁以前,你至少应该去一趟自己梦想的目的地。如果条件不够,那么华洋杂处的香港是一个理想的旅行目的地。旅费便宜,证件容易办,又因都是中国人而减轻了不适应。

当然,最理想的是能够像几个世纪以前的欧洲贵族子弟一样,到18岁成年以后花上两三年的时间做一趟横跨欧洲大陆的“大旅行”。途经多个不同的国家,在旅行中感触历史和艺术,参加各大著名城市的社交活动,结交朋友,为将来的铺路。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堂“必修科”。

开阔眼界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了解得越多,才会更加宽容,人也会变得Open(开放)。

其实生活也可以这样

从小我们受的教育都是人生要“天天向上”,可是法国人也颓废得很美丽。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会打扮,男人整天都微醺着,葡萄酒不离手。我们以为只有早睡早起、日日进步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否则就是不正常,需要改正。殊不知世界之大,有靠吃利息过活的、有以流浪为业的;钟镇涛的前妻章小蕙——已经不年轻了,背着“败家”的骂名,带着孩子、有巨额债务,时时还有流氓欺负,可是还不是花枝招展地活着。你也许不欣赏,可是不得不她佩服生命力的顽强。

在德国,许多公司实行小时工作制。对特别优秀的专业人士,公司才会跟你签下每周越长的工作时间,这意味着对你越需要;经济不景气时也可减“小时数”以避免裁员。至于个人,你可以一周工作10小时或者50小时,在一家或者多家公司。大公司流程较为完善,网络化和项目制的工作方式很普遍。在德国西门子,一般只有技术专家才能获得一周工作35小时的签约合同;平常的员工,公司只跟你签一周25…35小时的工作时间。这都算是fulltime(全职)的。Team Assistant(助理)一般签20小时或更少,因为公司觉得这样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工作来说已经足够完成。最短的就是兼职的了,有一周工作10小时的;还有更少的就是临时的了。你可以选择一天工作12小时,剩下几天做份兼职或者享受人生;也可以每天来工作两小时。上下班也不用打卡。考勤用电话,上班时在个人的分机上按一个键,下班时再按一下,中间就记录下工作的时间。很少有人在9点钟前上班。很多同事在一层楼面工作三年了也互相不认识,因为大家总是先来后到,工作时间参错不齐。

华人像蒲公英一样散布世界各地,靠着勤劳生根发芽。听朋友说起出差去到德国的慕尼黑,夏末时已经颇有凉意。这个城市与森林互相交错,开了一段车程以后以为已经出了城,进入了森林;没想到转过森林又是一片城区。个子高高的导游李先生大概年过四十五,颇为骄傲地跟客人讲起自己在城郊的一栋两层的房子。李先生原来在国内是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到德国已经十多年,孩子都上高中了。在有40%…50%的人租房住的慕尼黑,李先生已经当上了房东,小洋楼一层自住、一层出租。现在慕尼黑市区的一套小公寓或近郊一套稍大的房子至少也要35万欧元(最近行情是1欧元差不多等于10元人民币),远郊的再便宜一点。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一般员工收入不过一月两千五到三千欧元,主管职位有四千欧元,在整个欧洲算比较高的了。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落地生根,有家有业。克己置产,为家人谋福利让他们有满足感。李先生每周在一家公司上一定小时数的班,这家公司为他开据有固定工作的证明;同时还兼做导游。据说他最多时同时打着三四份工。

可是多数德国人更乐于享受生活,每年去意大利度半个月或一个月的假期。家里除了水管还有接啤酒的管子,许多德国人真是拿啤酒当水喝。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欧洲人颇为“能屈能伸”。Mikeal是瑞典人,学通信的博士。他原来工作的通信公司不景气。现在Mikeal每天仪表整洁、心情愉快地开旅游大车,他很高兴“这份工作更加稳定”。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以前多是来观光的,现在来工作的也不少。林立的英语培训学校里都挤满了打临时工的老外。以前遇到过一个来自加拿大的老师,大概以前在国内也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做过许多种工作,也去过很多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他说自己有一段时间以乞讨为生,而且觉得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北京的一个英语学校里工作了两三个月以后,他攒够了钱,就买了一辆摩托车,说要一直开到印度去游历。

香港这个地方

每个地方的人生活真是大不同。可以拿最近的香港为例。

到香港的酒店,你会一下子被华丽精致的感觉击中。繁华、夜夜笙歌、来来往往的精彩人物、忙碌,一切让你舍不得停下来。“只要在这个星球,约在哪里都可以”,在香港地铁站里曾挂着这样的大幅广告语。这是一种很有勇气而且开朗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看来,世界很小。华人聚居的新加坡、加拿大甚至澳大利亚,已经来往得再熟悉不过,同时还可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游走欧美。香港人其实是很理想的中国人的状态,中西合璧——传统的东西保留得那么好;西方的东西如果好,就直接拿来用,但并不觉得洋人有多么了不起,“中环的门缝里扫一扫就有一大堆”,没看见香港电影里总是拿洋人开涮吗。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必须非常smart(聪敏),那么会过得很好。没有人会照顾你,如果适应了行色匆匆的环境,那么也会觉得很好。

若有人问“香港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他的答案:自由港,中国人心目中的外国、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东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描述的“姑妈的屋子”也可以用来形容香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地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现在的香港,高科技的建筑耸立于古老的庙宇之间,西化得这么厉害,可老传统哪儿也没这里保持得那么多。

香港独有“丝袜奶茶”。在香港喝咖啡,永远加了太多的奶与糖,让人感叹“确是在中国呀!”“饮茶”时吃广式点心,就想起周润发曾扯着嗓子唱:“叉烧包呀叉烧包……”

前港督府、汇丰银行总行所在的中环是昂贵的代名词。亦舒笔下“高贵的中环名店”是绝不打折的,摆卖着世界顶尖级的名牌,只伺候那些最有品位和实力的客人。旺角、油麻地一带有很多的露天市场,古旧的街道,在晚上逛去,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香港故事”。卖的东西都是真真假假的各式“古董”、外国人喜欢的宽大的丝绸袍子、还是各种印有香港字样的T恤衫、纪念品。在著名的浅水湾海滩附近的赤柱,古老街道上摆卖的“中国东西”真是比任何地方都要丰富,更“像中国”。西方人也许以为这就是东方、这就是中国了;而中国人也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属于过去记忆:色泽富丽的鸟形漆器、檀木箱子、玉簪、软缎的小荷包……一些离岛上如大澳渔港还保留有传统的水上棚屋,十分趣怪。村里古老的房舍里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在海边用许多大缸做虾酱,生活节奏十分缓慢,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无间道》里出现的大屿山青铜佛像的确非常壮观,汽车还隔得很远,绕着山路,经过碧湖,就看见远处山峦之间我佛端坐莲花,如生天地之间,心中充满了景仰之情。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露天青铜佛祖坐像。站在佛祖端坐的一瓣莲花的阴影下,已觉安然受到了庇佑。上面是纯净的蓝天,下面是浩瀚的大海,隐约可见几处小岛,颇有“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况味。

在香港可以去一些老街里看粤语大戏,戏院门口赫然摆着好些捧角儿的花牌,“角儿”们叫“新剑郎、陈好逑、赛麒麟、林宝珠……”,诸如此类的名字。后台供着神龛,烧着香,好像仍在《胭脂扣》的年代。

街角,一个颤巍巍的老头儿也开个“两替”店,给游客换人民币和港币,赚一点差价。每天有大量的大陆游客在香港街头的诸多“两替”店换钱,不用担心假钞。可是这些“两替”店的汇率并不一样,相隔五步远的两家店可能会有一两个点的差额,工作日与周末的汇率又不一样,甚至上午下午汇率也在变化。你能从最末端感受到快速的经济脉动。开店的老头儿已经那么老了,可是还挺“门儿清”。想想战乱年代,只是手帕里包着两小条黄金,其他再无长物,夫妻俩拖儿带女来到这陌生的地方,没有房子、也没有朋友关系,还不是挣扎着活下来。后来买房子置地,还把生意做得很大。这种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值得学习。到老了也要自坚自强。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培养一种趣味

伟大的灵魂也曾隐藏在平凡琐碎的生活当中。作曲家亚历山大伯罗丁在谱写《伊戈尔王子》的时候,他正在圣彼得堡的军事医学院中当化学教授;诗人弗农沃特金斯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斯旺西的一家银行工作;T。S。爱略特写出《荒原》的时候还是一个银行官员,他着装得体,每天9:35上班,下午5:35下班,每四周有一个星期六加班,与其他人一样。

八小时人人都在工作,可是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当你充分地享受个人爱好和趣味,也许最终会成就一个完全不同的你。

八小时的“阴谋”

工作的时间法定是每天八小时。这绝对是个“阴谋”。公司里基本上实行“朝九晚六”,就意味着有九个小时要呆在工作单位。当然其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不过乏味而紧张的工作餐多数时间是凑合而已,并不放松。就算你能在时针刚指向六点的时候就跳起来利索地下班,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还要花至少一个小时回家,早上上班的路程当然也是一个小时。除非你不买房子,能随时租住距离公司最近的房子。否则没天花在上下班交通上的时间可能两个小时都不止。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