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

第85章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85章

小说: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观规律办事,方针任务和奋斗目标要恰当,注意留有余地。

六五一开始,针对过去30年只重速度、忽视效益的状况,也由于当前供需矛盾突出,新增生产能力赶不上需求的增长,迫切需要挖掘现有潜力,提高现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现实需要,国务院提出了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经济建设的10条方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有百计地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过去的32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很不理想,人民生活的改善同人民付出的劳动不相适应。当前,不少反映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不仅低于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低于我国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水平。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工业布局和经济布局都不很合理,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弊病,这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障碍。今后,我们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使我国经济更好地持续发展。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必须贯彻执行的10条方针是:1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的发展;2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4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5分批进行企业的全面整顿和必要改组;6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增加和节省建设资金;7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8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9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丈化水平,大力组织科研攻关;10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报告重申,在1981年到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和联合,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抓紧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党的十二大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要求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单纯追求速度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战略性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尽快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的关键。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建设之所以未能取得同我们付出的代价相应的成绩,经济效益太差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20年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历史的经验已经一再证明,那种不顾效益的所谓高速度足不能持久的,最后还得调下来。六五计划的五年间,仍将处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这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经济体制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能很高,财政收入也不可能有大的增加,而国家财政的各种必需开支逐年增加,能源、交通等建设都必须有一定的资金。解决这种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的出路就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在保持经济发展一定速度的条件下,着重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找出路,从生产、建设、流通各个环节上,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六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都是根据上述方针确定的。六五计划指导思想的第一条就是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求得国民经济按比例地长期稳定地增长。为此,六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扎扎实实的速度,是经济效益比过去好得多,又能够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力量、打好基础的速度:六五计划指标经过综合平衡,定得比较稳妥,要求工农业总产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平均每年增长4%,争取达到5%以便留出余地,创造条件,保证国民经济缩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五计划在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通过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国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前进。农业和工业的总产值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六五计划所规定的指标。但在六五计划中并没有把后3年计划要求的指标调高?六五计划突出强调,在1983-1985年的3年内,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完成六五计划中经济方面的任务。

·3。六五期间各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1981年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981年是六五计划的第一年。1981年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对六五计划的最终编制完成有重要影响。

早在1979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已经讨论了1981年的计划安排问题。

1980年8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批准并通过了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

会议通过的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预计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总产值增长6%。粮食34250万吨,棉花255万吨,钢3500万吨。进出口总额55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0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控制在55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1155亿元(包括借外国资金80亿元),财政支出1205亿元。1981年计划安排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是:1农业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作物。2轻工业要大力增加原料来源和加工能力,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高中档产品的比重。3必须大力节约能源。4抓紧改造和扩建通过能力薄弱的铁路区段和港口码头。5继续抓好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6基木建设投资必须量力而行,对各种渠道的建设资金加强计划指导,保证重点,合理使用。会议提出,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保证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特别要重视能源的开发和节约,重工业的调整,以及材料工业的加强,要加快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保护竞争,推动联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是,1981年计划安排中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仍然过大,有些指标偏高,财政赤字较多,因而在1980年11月全国计划会议上,对这个计划进行了调整。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就如何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打好六五计划开局第一个战役作了重要讲话,提出调整的总的要求和任务是:稳定经济,调整结构,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经过充分讨论,会议重新调整了1981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工农业总产值由6955亿元减为6800亿元,比上年预计增长由55%调整为37%,其中农业总产值比上年预计增长56%,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3%。财政收入减为1057亿元,比上年减少06%,财政支出减为1057亿元,做到收支平衡。基本建设投资由550亿元减为300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由241亿元减为170亿元。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关于经济上进一步实行调整的决定,当时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议讲话中对调整的必要性、要求和方案、调整和改革的关系作了说明,指出,1981年的调整工作总的要求是三条:一是基本上做到财政收支平衡;二是基本实现信贷收支平衡;三是把物价基本稳定下来。据此,1981年2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出关于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报告,对原定的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再次进行必要的修订。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均调减为976亿元,使收入和支出平衡,基本建设投资300亿元,各项事业费、行政费和国防开支共减少64亿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减少167亿元。会议批准了国务院调整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财政收支的报告。

为了保证1981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和措施:1。为了提高投资效益,减少国家财政支出,改变基本建设投资无偿使用的状况,决定从1981年起,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凡是实行独立核算、有还款能力的企业,进行基本建设所需的投资,除利用企业自有资金外,一律改为银行贷款。2。针对1980年全圉零售物价指数上升较多的情况,国务院于1980年12月7日发出通知,规定,从公布之日起,凡是国家规定牌价的工农业商品,一律不得提高零售价格;各种议价商品只能降低,不许提高。3。1981年1月26日、29日,国务院连续作出关于平衡财政收支、严格财政管理的决定和切实加强信贷管理、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要求采取措施,确保年财政收支平衡、消灭赤字,强调严格信贷发放,切实保证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4。1981年3月,国务院先后作出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计划管理、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的8项规定和关于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12项规定,以改变基建规模过大,项目过多,盲目建设,投资效益差的状况。

由于贯彻执行进一步调整的方针,1981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农村由于生产责任制的推行,生产发展速度加快。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比上年增长41%;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8%,比上年增长57%通过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比重发生变化。轻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1%,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9%上升到重工业比重下降力486%。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8亿元,比上年减少111亿元,压缩20。6%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208亿元,比上年减少73亿元,压缩26%。财政赤字由1980年的1275亿元减少为255亿元,基本上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1981年经济中的问题是,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是在大幅度紧缩支出的条件下实现的,因而是不巩固的;能源和交通运输还相当紧张;一部分消费品的增长还赶不上人民需要的增长;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还没有多大改变。

二、1982年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981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着重讨论并制定198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2年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做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工作,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发展消费品生产来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保证整个社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会议初步拟定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增长4%;粮食6670亿斤,棉花6000万担,钢3400万吨;财政收入1086亿元,支出11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80亿元,保持上年水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00亿元,增长8%。当时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议上讲话指出:1明年和今后几年,要继续巩固调整经济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现在,不稳定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和消除不稳定的因素。2要强调产晶的质量和适销对路,在此基础上求速度。明年保四争五必须是没有水分的、质量好的,是真正有经济效益的。3要把整顿企业放到重要位置上。4要继续压缩基本建设,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和企业结构。5要重视基本建设的效益问题。6技术改造是今后我国走向经济振兴的一项战略措施。同年11月的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原则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要点,并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计划草案中一些具体问题落实后,予以审议批准。会后,国务院对计划草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落实,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1982年4月的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批准。

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巩固和发展1981年稳定经济的成果,继续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和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比1981年有所提高。1982年各项具体任务和主要指标安排是:(1)争取农业有一个更好的收成,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计划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粮食产量33350万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