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

第47章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47章

小说: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同志指出,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地区的综合平衡。现在,不少省、区实际上只能搞粮食、劳动力和砖、瓦、沙、石的平衡,其他方面,摸不着底,沾不到边,搞不了平衡。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上述问题由来已久,国家有关领导早在计划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的1956年八大前后就已察觉。在1956…1964年一再集中提出改革计划工作的要求。

但是拘泥于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传统理论,改革总是不尽如人意。

1956年开出的处方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于1958年形成了一条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工农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为基本点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行政性分权改革。在工业企业管理方面,作为大跃进制度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放运动,所起的消极作用远远大干宅的积极作用。因为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本质决定了要求社会的高度集中统一,由行政性分权造成的分权型命令经济体制既不符合计划经济的这种要求,又因为造成地区分割而与建立统一市场的要求南辕北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行政性分权的做法在60年代初期暂停后,6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恢复了正常发展。正值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蓬勃发展之际,陈伯达就发展电子化学工业,提出改变计划体制下条块分割、资源不能综合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建议,毛泽东就此再次严厉批评计委,责令其改革工作。但是在1964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对于如何改革意见很不一致。地方普遍要求扩大自主权,而国防与国家工交部门要求进一步加强集中统一、建托拉斯。

1964年毛泽东批评计委工作之后,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各级计划干部作了一次集中的反省。华东沿海的老城市对技术改造问题的意见尤其突出。他们算了一笔账:改造一个冷轧带钢厂只花90万元,但从1958年到1963年就上缴了利润2700万元,支援了19个省市和70个军工单位生产的需要。改造一个钟表元件厂只花99万元,三年上缴利润183万元。上海有个乐器厂,厂房是竹棚的,只要花12万元改造,每年就可增加利润25万元,可生产一流产品,出口创汇增加一倍。可见改造老厂比新建厂投资省、收效快。但是在国家计划中只有基本建设计划,没有技术改造计划。技术改造缺少投资、设备和物资。在第=个五年计划期间,天津市90%以上的投资用在扩建项目上,用于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只占7%-8%,结果老企业设备失修,技术落后,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增加。而基本建设也由于战线长,半截工程很多,1958-1960年投资转为固定资产的只占60%左右,形成综合生产能力的就更少了。特别是在计划体制的企业财务制度中,将技术组织措施、零星固定资产购置、新产品试制等三项费用,都由基本折旧费解决,更不利于地方老企业的改造。因为这些企业设备陈旧,固定资产不值钱,折旧费少,解决设备更新问题虽然迫切,难度却更大。他们希望将生产性开支摊入成本,或从利润提成中解决,这就涉及到价格、税收和利润上缴或国家补贴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特别是经济规模大起来之后,这种宏观的、复杂的、涉及全局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在1962年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计划工作的问题集中到教条主义与群众路线方面,上纲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1964年以后,计划工作革命被要求以1942年延安整风的方式,在整个经济部门的干部中,拿毛泽东思想主文就要集中领导,分级管理。要反对个人独裁,就要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有事都同大家商量,有的经济部门的同志,上不联系中央,下不联系群众,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四时八节,强迫签字。我说再看一年,不行就换班。有人劝我不要等了,现在就可以换。有的经济部门指谁,毛泽东没有点明,但很明显,指的是李富春和国家计委(《李富春传》,第605-606页)作武器,以反对三个主义为内容,革资产阶级思想,立毛泽东思想。计委党组在《年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用整风精神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肃清主观主义、分散主义、官僚主义,在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进一步革命化。由于改革和革命没有从体制上找准方向和目标,上述革命化的要求虽然使各级计划干部提高了严格要求自己的标准,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得更加努力和刻苦,但是计划管理本身的上述问题没有解决。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在继续调整的三年中,我国的计划管理形成一些特色:1。加强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集中力量支援农业。2。调整基本建设的规模和结构,提高投资效益;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谷底,度过了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1963年开始,投资规模有所回升,逐步走人正轨。至1964年已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965年则超过了一五时期年投资的最高额。投资的部门分配结构有了改善,农业投资比重增加,重工业投资比重下降。基本建设投资的地区布局结构也有所改善,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有了提高,内地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所改观,沿海工业基地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在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申,非生产性投资比重有了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改观,骨头与肉的关系趋于协调。基本建设投资效果也有好转。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逐年上升;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1965年达到22。9%,大大超过1960年的98%水平,仅次于历史最好水平的1957年(26。4%);每百元投资增加的国民收入有所增长:一五时期为54元,大跃进时期降为31元,1963年和1964年分别为77元和115元,1965年增加到123元,约为大跃进时期的4倍。从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看一五计划时期为32元,大跃进时期平均为245元,1961年降到-115元,1964年和1965年提高到63元和61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3努力稳定和调剂市场供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4改进企业管理。

三、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到1965年底,1963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的1963-1965年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主要目标已经实现。

一是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同1957年相比,增长59。9%,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99%;工业总产值增长98%,都超过了1963年的预定目标。二是工农业生产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协调发展。

1965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0。4%。与1957年的43。3%…31。2%。25。5%大体接近,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国民经济生活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基本恢复正常。三年大跃进期间,积累率过高。1961年由于削减投资,积累率下降至19。2%。1962年又急剧下降至几乎没有扩大再生产的余力。经过三年继续调整,到1965年回升到27。1%。四是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二五计划前四年有较高的财政赤字,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收入超过支出累计达10。2亿元。

1965年我国提前还清外债。困难时期实行的高价商品和凭票供应等措施的实施范围也陆续取消或缩小。1965年,农业在耕地面积比1957年减少12亿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3890亿斤,接近1957年的水平,比1960年增加1020亿斤;棉花1965年达到4195万担,比1960年增加1969万担,增加了将近一倍。烤烟、油菜籽、甘蔗、甜菜等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产。肉类产品的产量1965年达到551万吨,比1962年增加18倍。

粮食、棉花和各种经济作物、肉类产品产量的增加,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生活和轻工业生产的需要。虽然1965年全国人均粮食、食油、棉花的消费量仍略低于1957年,但由于整个经济的恢复、国民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仍然有所改善。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编制长期计划与四个现代化任务的提出

1956年2月,在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计委制定了《国民经济十五年远景计划纲要》,这是第一个十年以上的关于国民经济系统的长期规划。此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受大跃进和反右倾等运动的影响,年度计划年年调整,甚至一年调整数次。国家计委的主要精力忙于年度计划,使得长期计划无暇顾及。

1963年,以李富春为首的中央计划领导小组开始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1964年月,国家计委提交中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放在第一位。1964年,国际形势变化将三线建设提到优先地位。

9月12日,国家计委制定出《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案)》,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这个提纲。由干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个提纲没有形成正式的三五计划。因此,第三个五年计划没有正式版本。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编制长期规划的任务被搁置了。直到1975年1月四届一次人大会议后,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全国经济形势好转,着手研究编制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包括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的设想。1975年3月16日,国家计委召开长远规划工作会议,全国性的长远规划工作继1956年以后基本中断了近20年方才正式开始。

尽管全国性的长期规划未能及时制定,部门的长期规划制定还是不失时机地开始了。1963年、1964年相继做出了教育、科学等长期规划,农业、工交的规划则伴随三五计划的制定而进行。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也被正式提出。

1954年以前,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目标的提法,在正式文献中,都是提工业化,而不是现代化。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孰不能达到目的。从此,有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明确起来。而且其中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后来改变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1964年12月21日,在调整国民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告!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具体地提出: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此,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四个现代化,明确地成为发展国民经济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4。二五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至今我国历经的五年计划中指标变化最多、变化幅度最大、实施效果最差、主要经济指标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严重的一个五年计划。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期间,国民缢济年平均增长0。65%,最高年32。2%,最低年31%。1962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19。9%,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在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在二五计划实施期间,1961-1962年开始实施调整方针,1963-1965年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工作,逐步地改变了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逐步转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起来说,调整计划比较踏实,执行得比较顺利。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