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猎杀"中国龙"? >

第4章

猎杀"中国龙"?-第4章

小说: 猎杀"中国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当利用话语权。跨国垄断资本及其代言人在相关市场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利用话语权谋取不当利益,进行市场投机。股票与房地产市场易于掀起泡沫,是跨国垄断资本投机的理想场所。跨国垄断资本及其代言人利用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利用大陆A股与香港H股之间的联动以人民币升值、宏观调控、市盈率高低等名义误导民众的预期,导致股市与楼市剧升剧降,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使中国企业家“英雄气短”,中国企业落入“引进,落伍;

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与产业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源泉。但是,跨国垄断资本实现与谋求垄断,严重抑制了本土企业家精神。

实施并购 乔治?J?斯蒂格勒在《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一文中认为“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发展成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 在华跨国公司需要能够执行其全球战略的经理人,而不是有独立意志的企业家。本土优势企业被收购后,虽然“本土品牌可能保持”,“团队可以继续经营”,但事实是本土企业成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棋子”,不少企业家变成了职业经理人,本土品牌与企业家的命运完全落在跨国公司董事会的手中,一些曾满怀豪情的企业家因此而悔恨不已。前文提到,在美国吉列对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平南孚公司实现控股后,南孚品牌虽然保留,但是南孚人昔日征战全球的雄心壮志已不复存在。

重金收买 外资一方面大肆偷税漏税,另一方面在吸引中国企业家、科研人员等方面则不惜重金。乐百事、双汇、徐工等知名本土企业的优秀管理团队以及企业家都是因为跨国垄断资本许诺并购后给予丰厚待遇而纷纷倒向外资的。当荷兰天地快运(TNT)与联邦快递(FedEx)以远远超出预期的价格分别收购华宇和大田两家中资物流企业后,众多曾誓言与外资物流公司一决高下的本土民营物流企业,便不约而同地集体投奔外资。跨国垄断资本凭着优厚的薪水和待遇,持续挖掘中国本土企业、机构的优秀科研人才。统计表明,中国最优秀人才的40%、优秀人才的45。7%都流向了外企或其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

严密设防 中国制造业在做大、做强或国际化的征程中,普遍遭遇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和专利、产业和技术标准方面设置的壁垒与陷阱,使中国企业家“英雄气短”。在强大的外资企业面前,一些本土企业陷入了“不搞研发等死、搞研发找死”的两难境地。“中外合资”一度是中国试图获得国外技术的理想方式。但是,一些外资通过多种手段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如在合资条款中,外方一般都要求中方,只有生产许可权而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不能对外方的产品技术进行任何修改和创新。不少国企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原有的研发机构被分拆,技术力量流失。

战略误导 在跨国垄断资本代言人的鼓捣下,中国长期推行“以市场换技术”而忽视“自主创新”战略,由此陷入了“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严重扼制了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还贻误了中国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产业发展的主导技术基本上依靠国外。制造光纤、集成电路、石油化工、轿车和数控机床的装备,依赖进口的比率分别达到100%、85%、80%、70%和70%。

“围剿”中国海外利益,欲使中国成为跨国垄断资本的“超级提款机”

战后,日本用了18年时间(1956~1973年),经济发达程度就赶上了美国,如今人均财富世界第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与当年日本相当,但是国家人均财富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中国的财富哪里去了?被跨国垄断资本卷走了!中国股市从6124高点,一度跌穿1700点,数以十万亿计的财富被“蒸发”,跨国垄断资本“功不可没”。

价格讹诈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对国际铁矿石的需求急剧增加,进口占世界需求量的1/3以上。按常理,中国具有战略买家优势,不仅拥有一般的定价“话语权”,甚至可以说具有定价“垄断权”。电子书。但在2006年进口价格谈判期间,跨国垄断资本与国内买办等联手大肆炒高铁矿石价格,导致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如此原本合同压价17%的期望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涨价19%。铁矿石定价只是个代表,“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说法的背后或多或少都隐藏着类似玄机。如今,被媒体近乎铺天盖地、热炒的“力拓案”只是揭示巨大玄机之冰山一角。

借机敲诈 由于国家严格限制外盘代理,中国期货经纪公司只能长期局限在国内市场。中资企业要参与国际套期保值一般需借助外资投行渠道,因此相关商业活动丝毫无机密可保,交易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被动。如中航油进行期权交易的渠道,是包括日本三井、法国兴业、英国巴克莱等在内的国际知名投资银行,与此同时这些投资银行也是中航油的交易对手,因此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4年进行5200万桶原油的投机交易时,对各大投资银行而言则是公开的秘密。有诸多报道显示,猎杀中航油、导致5。5亿美元巨亏的元凶正是这些投资银行,2005年国储铜巨亏6亿美元以及2008年东航巨亏7亿美元,近乎都是同样的问题。

将中国企业变成“圈钱道具” 伴随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摩根斯坦利、高盛等投资银行以及凯雷、华平等私人股本公司对中资企业的并购异常活跃,这是因为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有很好的海外退出渠道,将中国企业适度包装后于境外上市融资,一般三年左右就可以实现上市股权退出,赚取丰厚利润。因此,相关国际金融机构通常只关心企业的短期业绩,并不在意发展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这使得中资企业成为国际资本到股市圈钱的“道具”,伤害中资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破坏中资企业的长久声誉。

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庇护下,一些跨国公司长期漠视中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至于相关劳动纠纷愈演愈烈。恶劣的工作条件、低廉的工资水平、缺乏各类劳动保障等因素,使各地职工群体性事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引发社会动荡,威胁经济安全。2005年10月,因严重不满资方加班超时、加大劳动强度等举措,大连一家日资公司员工发起罢工,由此引爆长期潜伏在外企的劳资矛盾,一场原本一家企业五六百人的罢工迅速蔓延成当地20多家日资企业3万多名员工。

此外,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近十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中国调查的50万件腐败案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国外中国问题专家警告,中国产业正日趋“边缘化”、“外围化”,“进步中的贫困”正加速生成。在跨国垄断资本的催化下,中国两极分化加剧,社会冲突日趋尖锐,资源急剧耗尽、生态严重破坏,民族工业加速解体,科技创新不断滞后,社会经济愈发呈现出某些“增长而不发展”的迹象,这是否表明中国正步入“拉美化”境地?

“家贼”与“内鬼”值得关注

跨国垄断资本之所以能对中国经济安全实施越来越大的危害,主要在于某些学者的误导、舆论的追捧、买办的帮忙;在于政府的错误决策、监管能力不足、监管行为滞后;在于某些中央政府部门利益膨胀、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

学者的误导、舆论的追捧、买办的帮忙

跨国垄断资本在华网罗了一大批依附力量,形成了以跨国垄断资本为核心的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

学者误导 长期以来,新自由主义者主导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话语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国的重大决策。这些学者或学者型官员食洋不化,对外国的资本、技术、管理以及生活习俗等迷信备至,崇拜有加,在平时的思考与决策中,自觉与不自觉地站在跨国垄断资本的立场,有些甚至为跨国垄断资本代言。例如,陷入“GDP增长”迷思,鼓吹跨国垄断资本已是中国经济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陷入“经济效益”迷思,鼓吹“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执迷“以市场换技术”;陷入“私有产权”迷思,鼓吹以西方的产权制度、经济运行机制来全面置换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等等。

舆论追捧 伴随地方政府的红地毯,面对新闻媒体的镁光灯,在各地方,跨国公司CEO往往被大群记者众星拱月般簇拥,其音容笑貌总能进入电视的黄金时段、报纸的头版头条。舆论这种对跨国垄断资本的极力跟从、无限追捧,客观上赋予了跨国垄断资本越来越显赫的地位,以及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买办帮忙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大批依附于跨国垄断资本的、为其鞍前马后效力的买办阶层。其中一些买办有着复杂乃至显赫的背景,法力极大,影响力无边,与跨国垄断资本形成日趋紧密的“共生”态势,为跨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发展壮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不仅随意接受,而且还主动寻求跨国公司的资助,名为专事跨国公司研究和咨询的机构,但众多业内人士与广大网民早就“认定”其为跨国公司在华的“话语中心”、“政策公关中心”。每年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对跨国公司近乎充满了肯定和赞誉。

此外,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近十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中国调查的50万件腐败案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国外中国问题专家警告,中国产业正日趋“边缘化”、“外围化”,“进步中的贫困”正加速生成。在跨国垄断资本的催化下,中国两极分化加剧,社会冲突日趋尖锐,资源急剧耗尽、生态严重破坏,民族工业加速解体,科技创新不断滞后,社会经济愈发呈现出某些“增长而不发展”的迹象,这是否表明中国正步入“拉美化”境地?

都能找到政府“不当决策”的影子

跨国垄断资本在华的每一次扩张,都能找到政府“不当决策”的影子

由于政府职能僵化、一些部门衙门化与领导官僚化,民主决策难以落实,决策科学性每每出现问题,导致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形成对跨国垄断资本的全方位依赖。

资金方面 中国储蓄率居世界前列,中资银行虽然存差高达数万亿元,但仍迷信外资为所谓“高功能货币”(可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增加本土市场的竞争活力)给予各种优惠(包括税收减免、优惠的用地用水用电、降低环保与劳工标准)吸引外资。由此,导致外资对内资日益严重的替代与排挤,金融市场发育严重滞后。

技术方面 迷信盲从新自由主义者鼓吹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偏方,满足于引进“适用”技术,放弃自主研发,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关键技术、高新技术没换来,反而令诸多重要的国内市场纷纷被外资抢占,原有技术与研究团队被肢解,自主创新之梦逐一被粉碎,类似“运十”飞机、汽车行业等悲剧一再发生。

管理方面 自轻、自暴、自弃,迷信“外来和尚念好经”,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相关监管部门颁布一纸文书,要求上市公司融资时,财务报告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由此迅速占领并垄断中国审计市场。实际表明,这些国际事务所在“道德风险”上丝毫不逊色于国内同行。

市场方面 迷信“GDP增长”,迷信外汇储备(实际就是国外印刷的纸张)的“战略价值”,不惜资源、环境与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等进行出口与创汇,导致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日益激烈,外经外贸乃至部分外交受制于人。

宏观调控方面 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形下,没有因时、因地制宜,仓促出台措施,而且“一刀切”,使得国民经济与关键行业大起大落,导致外资乘虚而入,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如1992年银根松弛,银行对企业大规模放款。1993~1994年银根紧缩,清理“三角债”,融资渠道堵塞,本土企业举步维艰,纷纷转向与外资合作,导致外资大规模扩张。新一轮外资在华并购扩张,则与2004年开始的紧缩银根,抑制部分行业过热紧密相关。

日益膨胀的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助纣为虐”。。

日益膨胀的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助纣为虐”

部门挟洋以自重 随着开放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机构打着“国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