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233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33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除了先进技术轰炸机正在试飞行外,实用的隐身巡航导弹、隐身飞机等都将问世。




昆虫楫翅的启示
  苍蝇等双翅目昆虫后翅的痕迹器官——楫翅,不但能使昆虫不用跑道而直接起飞,而且是使昆虫保持航向的天然导航器官,因此又称为平衡棒。昆虫飞行时,楫翅以330次/秒的频率不停地振动着。当虫体倾斜、俯仰或偏离航向时,楫翅振动平面的变化便被其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觉。昆虫脑分析了这一偏离的信号后,便向一定部位的肌肉组织发出指令去纠正偏离的航向。 
  人们根据昆虫楫翅的导航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种“振动陀螺仪”。它的主要组成部件形似一个双臂音叉,通过中柱固定在基座上。音叉两臂的四周装有电磁铁,使其产生固定振幅和频率的振动,以模拟昆虫楫翅的陀螺效应。 
  当航向偏离时,音叉基座随之旋转,致使中柱产生扭转振动,中柱上的弹性杆亦随之振动,并将这一振动转变成一定的电信号传送给转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纠正了。由于这种“振动陀螺仪”没有普通惯性导航仪的那种高速旋转的转子,因而体积大大缩校受到这类生物导航原理的启示,人们逐渐地发展了陀螺的新概念,还制成了高精度的小型“振弦角速率陀螺”和“振动梁角速度陀螺”。这些新型导航仪现已用于高速飞行的火箭和飞机,能自动停止危险的“翻滚飞行”,自动平衡各种程度的倾斜,可靠地保障了飞行的稳定性。




蝇眼的启示
  人的眼睛是球形的,苍蝇的眼睛却是半球形的。蝇眼不能像人眼那样转动,苍蝇看东西,要靠脖子和身子灵活转动,才能把眼睛朝向物体。苍蝇的眼睛没有眼窝,没有眼皮也没有眼球,眼睛外层的角膜是直接与头部的表面连在一起的。 
  从外面看上去,蝇眼表面(角膜)是光滑平整的,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人们就会发现蝇眼是由许多个小六角形的结构拼成的。每个小六角形都是一只小眼睛,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小眼。在一只蝇眼里,有3000多只小眼,一双蝇眼就有6000多只小眼。这样由许多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 
  蝇眼中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都有由角膜和晶维组成的成象系统,有由对光敏感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还有通向脑的视神经。因此,每只小眼都单独看东西。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蝇眼的角膜剥离下来作照相镜头,放在显微镜下照相,一下子就可以照出几百个相同的象。 
  世界上,长有复眼的动物可多了,差不多有1/4的动物是用复眼看东西的。像常见的蜻蜓、蜜蜂、萤火虫、金龟子、蚊子、蛾子等昆虫,以及虾、蟹等甲壳动物都长着复眼。 
  科学家对蝇眼发生兴趣,还由于蝇眼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功能。 
  如果人的头部不动,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不会超过180度,身体背后有东西看不到。可是,苍蝇的眼睛能看到350度,差不多可以看一圈,只差脑后勺边很窄的一小条看不见。 
  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而蝇眼却能看到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要看快速运动的物体,人眼就更比不上蝇眼了。一般说来,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楚物体的轮廓,而蝇眼只要0。01秒就行了。 
  蝇眼还是一个天然测速仪,能随时测出自己的飞行速度,因此能够在快速飞行中追踪目标。 
  根据这种原理,目前人们研制出了一种测量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的电子仪器,叫做“飞机地速指示器”,已在飞机上试用。这种仪器的构造,简单说来就是:在机身上安装两个互成一定角度的光电接收器(或在机头、机尾各装一个光电接收器),依次接收地面上同一点的光信号。根据两个接收器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并测量当时的飞行高度,经过电子计算机的计算,即可在仪表上指示出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了。 
  眼睛所看到的,是通过光传导的信息。不过眼睛并没有把它所看到的全部信息都上报给大脑,而是经过挑选把少量最重要的信息传给大脑。蝇眼这种接收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人们制造出来的任何自动控制机都要高明。 
  现在研究人员还模仿苍蝇的联立型复眼光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用许多块具有特定性质的小透镜,将它们有规则地紧密排列粘合起来,制成了“复眼透镜”,也叫“蝇眼透镜”。 
  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复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象来,用这种照相机可以进行邮票印刷的制版工作。如果一块版上印25张邮票,一次拍照就可以制成一块版,而不必像用普通照相机那样,要一张张地拍照25次。如果用在邮票套色印刷中,那就更方便,可以减少近百次的拍照。复眼照相机还可用来大量复制集成电路的模板,工效与质量将大大提高。




动物远程导航的启示
  候鸟南来北往,沿着一定的路线飞行。科学家用雷达观察,发现在夜里飞行的候鸟比在白天飞行的多得多。这真奇怪,难道夜里比白天更容易识别方向吗?人们因而想到,也许有的候鸟是靠星星来认路的。 
  为了证明这种猜想,科学家对北极的白喉莺进行了实验。这种鸟每年秋天从巴尔干半岛向东南飞,越过地中海,到达非洲,再沿着尼罗河向南飞,到这条河的上游去过冬。它主要在夜间飞行。 
  科学家把白喉莺装在笼子里,带进了天象馆里,那里有人造的星空。当天象馆的圆顶上映现出北极秋季夜空的时候,站在笼子里的白喉莺便把头转向东南,就是在秋季飞行的那个方向。然后,人造星空根据白喉莺飞行的方向逐渐改变位置,白喉莺随着星象的变化,使自己始终朝着它所要飞行的方向,仿佛正在作一番长途的秋季旅行。 
  这个实验证明,白喉莺能根据它看到的天空里的星星,来辨别自己的航向。 
  人们还发现,在大海中回游的生物也有这种本领。 
  鱼类和海龟迁徙的准确性也不逊色。一种鳗鱼从内河游入波罗的海、横过北海和大西洋,而后便准确地到达百慕大和巴哈马群岛附近产卵。生活在巴西沿海的绿色海龟,每年3月便成群结队地游向2200公里之外的产卵地——大西洋中长仅几公里的阿森匈岛,在岛上产卵后,6月间又游回巴西沿海。 
  动物远程导航的奇异本领,以及它们精巧的天然导航仪,长时间以来一直吸引着许多研究工作者。人们逐渐弄清楚,许多鸟类和其他动物体内都有精确计算时间的“生物时钟”,可以根据时间确定太阳或星星的方位,因而能够利用太阳或星星作为定向标;而另外一些种类的动物则可利用海流、海水化学成分、地磁尝重力场等进行导航。 
  人类早就知道在航行中利用星星来辨别方向了。然而利用眼睛识别星星的本领,比起那些动物来差多了。 
  现在人们设计了一种由光敏元件,电子计算机和操纵机构组成的导航仪。光敏元件就像“眼睛”,它能够一直瞄准星星,当星光偏离预定航线时,“眼睛”就会向“电子计算机”这个大脑报告,“大脑”马上就能计算出应当校正的误差,命令操纵机构自动调整航向。




鲸类潜水的启示
  鲸类是兽类中的潜水冠军。抹香鲸可潜到1000多米的海洋深处,最长可在水下滞留两个多小时。海洋中,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大一个大气压,所以1000多米的海洋处,压力高达100~200个大气压。目前人类就是穿上带有水下呼吸设备的最先进的潜水服,下潜极限也只有上百米,时间限制在数十分钟,再深了,人体就受不了那过高的压力。 
  但鲸类体内却有一系列与深潜相适应的结构与功能。鲸的气管由肌肉膜隔成一个个腔室,并有软骨锁住的阀门系统,可使胸腹腔、肺气管及其他内脏的内部压力与海水压力维持平衡。另外,鲸的血红素含量特别高,抹香鲸的肌肉因此而红得发黑。血红素含量高能结合更多的氧,保持体内供氧充分。 
  鲸在深水中还能大大减慢心跳,降低血液流速,节约氧消耗。它的大脑呼吸中枢能忍受高浓度CO2的积累,从而减少呼吸次数,而一般陆上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鲸类的潜水能力给人类提供了启示,指明了提高潜水能力的目标和方向。例如寻找一种药物,增加人类肌肉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储藏更多的氧,再寻找一种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积累敏感性的方法,以减少呼吸次数。 
  同时为了承受深海高压,可模拟一套阀门装置,防止肺中空气被压出,或者穿上保护外衣。这样人类的深潜能力就能大大增强,人类就有可能深入实地去探明海下的秘密。




人体肌肉的启示
  科学家们一直对人的肌肉运动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的肌肉是最简单的生物机械装置。 
  人的肌肉占了人体重量的40%。活的肌肉,是一台没有齿轮、活塞和杠杆的神奇“发动机”。它具有惊人的动力,能提起比它自身重许多倍的重物。 
  任何现代机器都要由“动力设备”(内燃机、电动机等)和“工作机械”两部分所组成。然而在活肌肉里,这两者却是合为一体的。人造机器结构复杂,高速运转,磨损和维修是个大问题,因此是“短命”的机器。而活肌肉则是“自我维修”的机器,因而是“长命”的。 
  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是肌肉在把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时只需一步:在神经信号的刺激下,肌肉收缩变短变粗,直接把食物的能量转变为机械动力,牵引肌腱而使人运动。这里,肌肉是把食物的化学能直接变成了机械能,效率高达80%。而人造机器则必须先把燃料的能量变成热或电,然后再转换为机械能,产生运动。显然,能量的转换每增加一个步骤,就必定要损失掉一部分,从而降低了机械的效率。涡轮机是一种高效率的热机,但它的效率只有40%。 
  人们模仿活肌肉的这种优异特性,用聚丙烯酸等聚合物,制成了“人工肌肉”。把它放在不同的介质(碱、酸等)之中,便会有效地收缩或者松弛。 
  这种可以直接把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机器,我们把它叫做“机械—化学机”。如再配合以一定的机械装置,它就能提起重物,或者实现机件的往返运动。 
  活肌肉是一种新型的机器。人们模仿肌肉的工作原理,用包在纤维编织成的套筒里的橡胶管,或用含有纵向排列的纤维(钢丝、尼龙丝等)的橡胶管,制成了“类肌肉装置”。它可以带动残废者的假肢,也能开动其他机器。 
  此外,目前人们还制成了一种“肌飞器”——扑翼机;并且模仿人的膝关节和肌肉系统制成了“液压运动模型”,它使“机器人”像真人那样行走。 
  人体的大多数肌肉都是以“颉颃[音xiéháng]急的形式成对地排列的。就是说,一束肌肉生长在牵引肢体向上运动的位置,而另一束肌肉则生长在牵引肢体向下运动的位置。例如,在身体前侧向下拉的那些肌肉阻止身体后仰,而后面向下拉的那些肌肉则阻止身体前倾,这种成对排列的肌肉组成了保持人体直立的颉颃迹研究表明,生物界的这种用两个产生拉力的“单向力装置”组成的双向运动机械系统,远比工程技术上惯用的用一个推拉“双向力装置”组成的系统优越得多。只要在成对的颉颃肌上施加不同的张力,就能使人和动物体的骨架(机械杠杆)在任何位置保持稳定。颉颃肌的杠杆,能够承受从最轻到最重的各种压力。对颉颃肌的模拟,可以圆满解决各种“机器人”、“步行机”等的行走机构的设计。人们研制了一种“步行机”,它有强有力的手臂和两条长腿,能越野行走、搬运重物。这种“步行机”腿长3。6米,能走斜坡、转弯、横向跨步,能跨越障碍,步行速度可达56公里/小时。操作人员做一定的动作,“步行机”就跟着做近似的动作。 
  根据肌肉和关节活动原理,科学家们最近研制出了一种用于森林和农田除草的“机器昆虫”。它有6条腿,每条都有压缩空气驱动,可以跨越1。80米高的障碍物。它还可以分辨出树木和杂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家们的精心研究,必定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奇异的机器出现,它们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夜蛾的启示
  炎夏之夜,万籁俱寂,一场无声的“空战”正进行得十分激烈:号称“活雷达”的蝙蝠跟踪着夜蛾,步步进逼!啊,蝙蝠张开了嘴巴,夜蛾的性命危在旦夕。。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夜蛾连翻几个筋斗,收起了翅膀,落到地上,它竟然溜之大吉了! 
  众所周知,蝙蝠有着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