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199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99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一起努力植树造林,建立全球性植树造林奖,让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以严厉的法律手段制止乱砍滥伐。 
  ——迅速减少污染性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给地球打把“遮阳杀。即用很薄的不传导性的太空屏蔽来部分地遮挡阳光,以保持或降低地球上的温度,把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反折回去。 
  ——模拟火山爆发过程中的降温效应,将数以百万吨计的二氧化硫喷射到同温层上去,在上层大气中化合组成硫酸,让它们起着挡住太阳光的缓冲板的作用。 
  ——反射大群太阳能卫星,将太阳能转变为微波,再将微波转化为电能。 
  这些巨大的电能可以有效地让人类不再使用矿物燃料,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含量。 
  ——地球上发射巨大的强红外线激光束,引爆大气层中的三氯化碳氟化合物,破坏和瓦解这种气体分子。 
  ——用各种方法(包括往海洋里加特种“肥料”——铁),使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藻类微生物大量繁殖,这些海洋生物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送到海底。如:将火力发电厂和工厂排放气中回收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送入海底,它和海水反应,可变成很难扩散的“笼形包合物”沉积起来。 
  ——为抵御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洪灾,应规划修筑堤坝和蓄洪水库,以阻遏洪水肆虐。 
  ——抓紧培育适应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以免临阵磨枪措手不及。




有关垃圾的话题
  人们生活越现代化,每天产生的垃圾就越多。越来越多的垃圾成为环保工作的一大难题。各国科学家千方百计化害为利,开辟了垃圾的新用途。 
  垃圾门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们只要在街上拾一袋垃圾,或捡几片落叶交到公园和游泳池的垃圾站,就可免费入内。这或许是瑞典首都成为世界最清洁城市之一的奥秘所在。 
  加拿大的普罗·维斯堡市有一家游泳池,也以垃圾作为门票。 
  垃圾雕塑位于法国的欧洲第一峰勃朗峰,近年来因游客数量猛增,人为污染非常严重。于是有关部门在它附近的迈尔杰—格拉斯冰川中心,用游客丢弃的罐头、碑酒瓶、塑料袋等垃圾,搭建了一座高6米、重1吨的巨大雕塑,以告诫人们要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 
  轮胎公园日本的汽车极多,被誉为“载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而越来越多的废旧轮胎却令环保部门一筹莫展。在东京一家公园里,设计师用大小不一的废弃轮胎搭配组合成造型奇特的儿童游乐器械,不仅深受孩子们喜爱,也为废旧轮胎找到了新的出路。 
  垃圾纪念碑意大利的菲腊奥市位于利古里亚海滨,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胜地。许多游客在尽情地享受日光浴和海水浴后,把各种饮料、食品垃圾扔在大海里,造成了环境污染。为此,当地政府特意在此修建了一座垃圾纪念碑,碑上写着:“请保护大自然。这里展出的所有废物,都捞自海中。” 
  垃圾博物馆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一座垃圾博物馆,展示现代生活废弃物品:四周墙壁都用垃圾堆积而成,连地面和天花板也布满垃圾。这座造价达40万美元的博物馆试图告诉人们:自觉的消费者决不随意乱扔垃圾,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不乱扔垃圾。 
  垃圾公园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座垃圾公园,游乐设备都是以垃圾为原料做成的,它的目的是告诫人们:身在优美的环境中,要注意对垃圾的利用。 
  在印度北部的冒迪加尔也有一座垃圾公园,公园里的动物造型、人物塑象都是用垃圾做的。公园还用垃圾作肥料,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供人观赏。 
  垃圾作为罚款在泰国曼谷,有些少年结伴作案,从事非法买卖,如果警察抓住他们,就扣留一人作为人质,让其他的儿童去捡垃圾,用垃圾作为罚款来赎回自己的同伴。 
  垃圾发电澳大利亚、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推广一种全新的垃圾处理法。先把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一部分可重新利用的,将剩下的倒入一种特制的焚烧炉;再通过涡轮发动机进行发电。这样不仅处理了垃圾,还缓解了地区用电矛盾。 
  垃圾墙芬兰科学家把炉渣、破布、硬纸、麦秆等垃圾混合捣碎,经过高温、高压制成一种墙体材料。用这种材料砌筑的墙壁十分坚固,不怕酸碱。 
  垃圾房屋有个叫查尔的建筑师,他家的房子都是用垃圾建造的:墙壁用饮料罐砌成,窗户用废弃的船的舷窗改建,门的把手是用废油筒盖做的。 
  垃圾节日本东京曾举办过垃圾节,展品都是从垃圾堆里拣出来的,有各种家用电器、家具、玩具等。其目的在于提倡节俭之风,不要任意挥霍浪费。 
  垃圾作为燃料为充分利用垃圾,许多国家正在着手制订废品回收法,建立垃圾回收协会。日本在这方面领先了一步,目前日本已有113个特种燃烧设备,使垃圾变成了燃料。 
  扫垃圾代坐牢美国交通发达,高速公路密布全国,公路两旁的清扫工作十分繁重,常感人手不足。而监狱里却人满为患。于是加利福尼亚州当局想出了一个妙法,让刑期低于120天的轻罪犯人去清扫高速公路的垃圾,以此来代替坐牢。真是一举两得。 
  垃圾摄影赛意大利环保部门经常举办“垃圾摄影赛”,展出拍摄的垃圾照片,哪张照片上的垃圾最脏、最乱,哪张照片就能获头奖。办赛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加强环保意识,不要乱扔垃圾。




廿四节气在农业中的应用
  廿四节气是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与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节候,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同称节气,共24个。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 
  廿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春秋时期已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大节气。《吕氏春秋》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惊蛰、小暑、白露、霜降等节候名称。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廿四节气全名。廿四节气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依据,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为内容。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夏、冬的到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表示冬眠蛰虫开始复苏;清明表示天气转暖,草木吐绿;谷雨表示天气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茂盛,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表示农事繁忙季节,需及时夏收夏种;小暑大署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结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温差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天气渐冷,开始结霜;小雪、大雪表示降雪的季节;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廿四节气如实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点。 
  廿四节气的创立和发展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联的,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人类在认识自然并开发利用自然这一方面,真是越来越进步了。




创世纪年表
  前寒武纪4600—570(百万年) 
  浅海,只有简单生命 
  寒武纪570—510 
  辽阔广大的海,最初的硬壳动物 
  奥陶纪510—439 
  没有植物的干旱土地,接着是海洋,最早的鱼类志留纪439—409冰雪覆盖海洋,接着是开阔的海洋,最早的陆上植物泥盆纪409—363高山与湖泊,最早的两栖动物石炭纪363—290海洋、沼泽,然后是冰雪,最早的爬行动物二迭纪290—245高山与沙漠,爬行动物主宰陆地三迭纪245—208有沙漠的干旱陆地,最早的恐龙及哺乳动物侏罗纪208—146浅海,长林木的岛屿,最早的鸟类白垩纪146—65森林,浅海,最后恐龙灭绝古新世65—56。5森林,各种新的哺乳动物发展出来始新世56。5—35。5森林,哺乳动物广泛扩展渐新世35。5—23。5气候寒冷,哺乳动物开始像现代类型中新世23。5—5。2山脉形成,遍布吃草的奔跑哺乳动物上新世5。2—1。64气候寒冷,哺乳动物生命与现代相似更新世1。64—0。01冰河时期,哺乳动物包括最早的人类全新世0。01—0现代人类的起源不说许多人也知道,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因为按动物的分类,我们人属于动物中的灵长类,“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也在内的一类动物都被称为灵长类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严格地说这是“人类的起源”问题,要想大致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灵长类动物说起。 
  古生物学、生物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灵长类是有胎盘哺乳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动物,它和有胎盘类的主干——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食虫类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距今约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已出现了原始的食虫类,后来食虫类又分化出许多分支,其中的一支就是灵长类动物。 
  倘若,我们把现在还生存着的灵长类按照从低等到高等排列起来,下面的一些动物可以作为代表:树鼩—→猴和眼镜猴—→阔鼻猴和狭鼻猴—→猿—→人。这个顺序正好反映了灵长类的进化过程。 
  下面,我们首先说一说树鼩,它是灵长类与食虫类关系密切的最好证据。 
  如有一种叫“东方树鼩”的动物,现在仍然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海南岛和东南亚地区的树林中。它的身体只有松鼠那么大,有一个长的吻部和一条长的尾巴,脑子比较大,眼睛也大,眼眶和颞(niè)区之间有一块骨头隔开。 
  前后脚上的大拇趾和其他四趾有些分开。它的这些特征介于食虫类和灵长类之间,但更接近于灵长类。此外,东方树鼩的食性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食“虫”,而且还食“果食”以至杂食。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灵长类从食虫类分化出来,正是由于食性和生活习性的改变引起的。因为树鼩在树林里寻觅各种果实,最终改变了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为灵长类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随后,约在新生代6千万年前的古新世时,原始树鼩又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产生了原始的狐猴和眼镜猴。那时,狐猴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我国始新世地层中也曾找到过蓝田狐猴化石。但是,现在的狐猴只生活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近岛屿,身体较小,尾巴长,四肢长,还有能握住树枝的手脚。在古新世时,眼镜猴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我国也找到过始新世黄河猴等眼镜猴化石。但现代眼镜猴只分布在菲律宾南部以及加里曼丹等地,大小与松鼠差不多。它的一双大眼睛靠得很近,直视前方,活像戴着一副眼镜,所以叫眼镜猴。它吃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到了距今约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又从原始的狐猴发展成阔鼻猴、狭鼻猴和猿。阔鼻猴的形态很原始,由于它们的两个鼻孔之间相距很远,因此得名阔鼻猴。现在阔鼻猴只分布在中南美洲,所以又叫新大陆猴,如卷尾猴等。而狭鼻猴则是比阔鼻猴高等的灵长类,它们的两个鼻孔紧靠,孔口一般向下,因此而叫狭鼻猴。狭鼻猴的化石是很丰富的,它们的现生种类仍然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所以又叫旧大陆猴,如我们常见的猕猴、狒狒等。 
  猿,是比猴更进步的灵长类。它的躯体粗短,前肢比后肢长,没有尾,是一种能半直立姿态的动物。现代仍然生活着的猿类动物,有分布在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有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猩猩和长臂猿。但是,古代猿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最早的猿类化石,是在埃及渐新世(距今3千8百万年至2千6百万年)地层中发现的埃及猿。这种猿身材不大,脑量小,形态特点介于猴和猿之间。后来,由埃及猿又发展出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的化石开始发现于欧洲,后来在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都发现过这种化石。曾经有一个时期,科学家们认为森林古猿就是人类的祖先。然而,后来发现的越来越多的化石材料表明,森林古猿只是黑猩猩、大猩猩等现代猿的祖先,发展成人类的古猿则在森林古猿之前。有一种拉玛古猿,才是原始人类分化出来的起点。 
  就目前所知,拉玛古猿是本世纪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