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体解剖图首次绘出
1490年,意大利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第一个用精湛的绘画艺术绘出人体解剖图。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科学家。他冲破中世纪宗教信仰统治,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认识自然,他为了获得真实、系统的人体解剖学资料,不顾教会的反对与制止,冒着受迫害的威胁解剖了30多具尸体,前后绘制出将近1000幅解剖图。并随手写了许多解剖学札记,为此后医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达·芬奇用高超的绘画艺术,对人体各个年龄,各个局部结构作了极为真实细致的描述。第一个正确描述了子宫形态结构和胎儿在子宫中的通常位置。首次绘出人体骨骼图和心脏瓣膜图。第一个发现上颌窦和心室内连锁带。
达·芬奇在绘画解剖图中,完全以尸体为标本,坚持实际真实的原则。
他说:“许多人认为有权非难我,说我的论证反对了处于崇高地位若干人士的权威。没看出我的论据乃是出于朴素而真实的实验,这种实验才是真正的导师。”他的素描艺术特别翔实,特别逼真。令人惊讶的是从作品中可看出心、脑、肺、子宫与肌肉的微细结构。他所描绘的解剖图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世界医学解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格测验法的建立
人格测验又称个性测验,是评定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技术,在临床上作为心理诊断的一个方法。
1921年,瑞士的精神科医生洛夏首创投射性试验。他受到从事美术工作的父亲的启发,想了解病人精神障碍时对感觉有何影响,于是,他用图画来测验病人,促使病人的内心活动投射出来,从而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这些图片是用墨迹制成的,又叫墨迹测验。他在纸上涂墨迹,未干时对折,形成浓淡不一,完全对称的墨迹图。他从成千幅图画中选取出10张,其中3张为水墨迹图,7张为彩色图,并按顺序把这些图逐一给病人看,让病人讲出在图上看到什么,加以记录,最后进行分析评定。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这是适于成人和儿童的良好的人格投射测验方法,对于诊断异常人格有一定价值,因而曾风行一时,至今仍被认为是传统的心理测验方法之一。
1943年,美国的哈特卫和墨金利编制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简称MMPI)。此表采用问卷测验法,共有566个采用自我叙述语形式的题目,被试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是”与“否”的回答,若不能判定时则不作答。
这是目前各国广泛应用的一种量表。此表除用于临床诊断外,还可作为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价。它已成为精神科、内科及心理卫生界良好的筛选工具。
后来,英国的艾森克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该卷由4个量表构成: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EPQ分为大人和小孩使用的两套问卷,小孩量表有97项,大人量表有101项,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测试后根据各量表的计算标准评分,并参照相应的常模来解释。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研究所有关人格研究的测定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广泛。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探明
美国医学教授迈克尔·布朗与约瑟夫·戈尔斯坦长期合作,提出胆固醇代谢规律,为探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共同荣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体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等。这些脂质只有与球蛋白结合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循环利用。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临床证明,主要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祸首。那么,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1981年,布朗和戈尔斯坦经过研究终于探明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肝脏细胞和肝外其他组织细胞膜上有一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这种受体的功能是帮助吸收血液中的胆固醇粒子,调节体内脂蛋白的吸收和降解,控制血浆胆固醇水平。当人体各型细胞细胞膜上缺少这种受体时,低密度脂蛋白便不能正常地进入细胞而被利用。这样,留在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就会增多,从而引起高胆固醇症,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因。
同年,这两位学者还发表了胆固醇代谢规律的研究成果。胆固醇被肝脏产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带入血流。这些低密度脂蛋白分子内的胆固醇颗粒被包裹起来而挤进细胞内,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附着于细胞膜受体凹陷处。胆固醇进入细胞后,便激活细胞内的胆固醇贮存系统,从而抑制细胞本身合成胆固醇的机能,并停止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受体合成受反馈调节,即当细胞吸收胆固醇不足时,又重新产生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这种受体担负着清除血液中75%的胆固醇的使命。这两位学者还指出:遗传基因、饮食和内分泌三者相互作用,参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减少,动脉壁里胆固醇过多的积聚,可造成内膜局部隆起,形如粥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病变是多年形成的,除遗传因素外,大量食用脂肪,及高血压、神经高度紧张和吸烟等,都是重要原因。
1981年,他们研究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一是促进脂蛋白受体的产生,二是提高血浆胆固醇的运转效率。从而,开创了征服动脉粥样硬化的道路。
经络之谜新探索
虽说中国古代人发现经络现象已有2000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经络的内在机制的认识,一直是一个谜。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医学家们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经络进行了实验研究。1971年的一天,一位重感冒患者来到北京309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决定给他扎合谷穴治疗。针刚扎下去不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位病人突然感到好像有什么东西沿着体表在走。这是一种麻、热、酸、胀混合在一起的难以言状的感觉,像流水一样的一条线从针刺的合谷穴沿着食指,经过前臂上缘,再向上从上臂外则一直走到肩上,最后从头到达口唇上方。这种典型的经络传感现象,再一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近些年来,中国医学家们利用声发射探测和计算机结合频谱技术,发现人体的经络敏感线具有特殊的导音性。还有人利用振动方法证明这条经络线像琴弦一样能发出高亢而宏大的声谱来。中国科学院设计出一套能测几个光子的高度敏感器,发现这条经络线上发出的光子较非经络线高1。5倍。有的科学家用红外热象仪拍摄出经络线上的皮肤表面温度与非经络线有很大差别。这些实验都肯定了经络及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并首次证实人体气血沿经络运行呈波动状态。尤其是发现了在截下的人的肢体上经络现象依然存在,直接证明了经络是与神经、血管有别的独立系统,它的存在与皮肤和皮下组织有关。人们准确地描绘出14条宽约1毫米的人体经络循行线。
国际上对经络的研究也很热烈,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法国学者对中国科学家50年代运用踪元素发现的经络线进行了验证。他们通过在穴位上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γ射线使照相机底片曝光,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观察到了经络。但如果不在穴位注射,锝则得不到行走扩散。
日本学者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的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一种组织的“集合团”。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有效地控制人体的各种平衡。一些学者通过现代解剖手段研究发现,穴位多半分布在神经末梢。神经束或神经丛丰富的部位,也有相当一部分穴位与动静脉及淋巴管有关。有的学者用生物控制论观点研究经络现象,认为经络是在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传递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
器官移植
汽车、机器的零件坏了,可以用新的好的零件替换,我们人体器官坏了,也能替换吗?
回答是肯定的。医学上把它叫做器官移植,就是用健康的动物器官或人体器官替换病人损坏了的器官。这种手术最初是在肾脏上做起来的。1954年,世界上第一次肾移植手术是在一对双胞胎姐妹间做的,如今她俩已成为各有5个孩子的妈妈了。
1984年10月12日出生的费伊,长着棕色的头发和一对明亮的蓝眼睛,非常讨人爱。可惜,她心脏发育不良,出生后,小费伊的病情急剧恶化。为了挽救费伊的生命,美国加州巴斯塔尔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贝利医生,提出为费伊移植狒狒的心脏,费伊的父母同意了。贝利医生和他的手术小组,从6只来自圣托尼生物医学研究会的狒狒中,选择一只最适宜为费伊提供心脏的狒狒。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最后,狒狒的心脏终于在费伊的胸膛里跳动了。手术后,费伊和正常婴儿一样,在床上伸展着肢体,有时打哈欠,有时贪婪地吸着奶瓶,她手足有力,食欲很好,当她妈妈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摇动时,啼哭声就变成咯咯的笑声。在手术后1个月零3天,费伊的肾脏出了毛病,医生竭力抢救,仍无法挽回她的生命,费伊的心脏,应该说是狒狒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费伊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动物心脏的人,她虽然死了,但科学家仍在继续探索器官移植的方法,使得病人的存活时间愈来愈长。
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医院里,一位18岁的少女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她在一场车祸中,头部严重受伤,大脑已经死亡。现在,她嘴里插着一根导管,靠人工呼吸维持呼吸和心脏跳动,确切地说,她已是一具尸体。征得家属的同意,医生迅速切开她的腹腔,取出鲜红的光滑柔软的肝脏,经过一番处理后,肝脏冷却到10℃以下,放在特殊溶液中,装入手提的冷藏保险箱中,立即用飞机送到匹兹堡大学医院。
在匹兹堡大学医院的手术台上躺着一位晚期肝癌的病人,医生们把送来的人体肝脏给他换上。利用人体肝脏的移植,目前世界上存活最长的一例已生存19年。
1967年12月30日,南非开普敦格鲁特·舒尔医院,世界上第一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成功。接受心脏移植的是55岁的路易斯·沃希肯斯基,捐献心脏的是因病去世的25岁的达维尔小姐,病人在手术成功后活了18天。
献出器官的人可以是健康人,如父母为了抢救孩子,宁愿献出自己身上的一个肾脏,但更多的是取自尸体,因为像心脏等器官只有一个,是不能取自活人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但是,这个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出入。
如果是陌生人,我们就不会让他进入,如果是强盗、小偷,我们会把他捉住;只有亲戚、朋友和熟悉的人才能被允许进入。同样,我们人体内有一支防御大军,叫淋巴细胞,它们专门对付外来的“陌生人”,如细菌、病毒和癌细胞等,把它们消灭掉;即使是“亲戚朋友”,只要淋巴细胞不认识它们,也会被认为是异体物质或异体细胞而予以消灭,这就造成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常常会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斥反应。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是,有了器官移植后,有可能要改变这句话。58岁的长途货车司机詹姆斯·麦卡锡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后,他的妻子高兴极了,因为,手术前,麦卡锡把脑筋都钻进了钱、女人和酒里头,手术后,却变得温文尔雅,对音乐会、歌剧等艺术着迷,经常和妻子一起去欣赏。原来捐出心脏的是一位大学艺术系的老师。住在纽约的文森特太太原来喜欢呆在家里,像看家狗一样,哪儿都不去。接受心脏移植后,她却一反常态,喜欢东逛西跑,常和丈夫一块儿去外地旅行。原来捐心脏给她的是一位旅游书作者。心脏移植专家说:“我们要作深入调查才可找出原因。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只知道新器官移植人体后,那附近的组织是会有改变的,但连思想也改变了,倒是想不到的。”
到1989年,器官移植技术日趋成熟,英国的亚库布教授在近10年时间进行了1000例心脏移植手术,5年以上存活率约80%。1989年,美国进行了世界首例心、肝、肾同时手术。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太田和夫教授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异血型肾移植手术,将一B血型母亲的肾脏移植于她的O型儿子的身上。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还进行了活供体肝脏移植手术,如把母亲的肝的一部分移植给其肝损伤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