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167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67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奎宁的发现与制取
  奎宁是存在于金鸡纳树皮中的生物碱,对于治疗疟疾有特殊的疗效。金鸡纳树生长在拉丁美洲。在17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生活在拉丁美洲的人们常因蚊子的传播倍受疟疾病的折磨。当时,美国耶稣会的一个传教士,发现了金鸡纳树皮有治疟疾的作用,虽然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但退烧效果是其他方法难以相比的。因此,当地人很快就把金鸡纳树皮信奉成一种万应灵药,并称之为“耶稣会的皮”。这种治病方法在17世纪40年代传入欧洲,金鸡纳树皮的医疗价值迅速引起欧洲许多医学家的重视。 
  1820年,法国药剂师佩尔蒂埃和卡芳杜经过长时期的试验,终于在金鸡纳树皮中离析出一种生物碱,就是奎宁。奎宁的人工制取成功,对于人类征服疟疾具有重大意义。1836年,法国军队在征服阿尔及利亚之初,疟疾的流行成为法军行动的一大障碍。法国军医马约放弃了限制饮食和放血等传统的治疗措施,采用奎宁作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保证了法军的人员健康。20世纪初,奥地利有些地区疟病流行,耀雷格奔赴病区,用奎宁治疗后收到了显著效果。奎宁从引入西方医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0年间,是唯一有效的抗疟药。1944年,随着化学合成的发展,奎宁在实验室合成成功。




华佗与麻沸散
  华佗(约141——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外科学家。华佗年轻时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针灸等,尤擅长外科手术。 
  华佗为发展中国医药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首创用酒内服“麻沸散”的全身麻醉术。最早在使用药物全麻的情况下,为病人施行手术。他根据乌头、莨菪子、麻蕡、羊踯躅的功能和药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把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编为一组药方。经过反复实验证明,确有麻醉功效。华佗将这组药方取名为:麻沸散。华佗从醉酒不醒人事得到启发,手术前,将“麻沸散”和酒一起吞服,病人会很快地入睡。这是中国1700年前首创的麻醉术,也是世界外科麻醉学上的创举。 
  根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当疾病郁结在人体内部,用针灸与服药方法不能治愈时,让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犹如酒醉而失去痛觉时,就可动手术。切开腹腔或背部,把“积聚”(病症)切除。如在胃肠,则切断胃肠,除去“疾秽”,清洗干净后缝合伤口,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即可愈合,一月恢复正常。史书记述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胃肠吻合等大手术。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的医生在金创、痈疽、骨科等手术治疗和麻醉药使用方面有所发展,然而都是在华佗的启发下发展的,所以后世的医生尊华佗为中国外科的始祖。华佗发明的麻醉剂,还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西欧的《世界药学史》鲁化说:“阿拉伯医学家知用一种吸入的麻醉剂,恐从中国人学来,称为中国希波克拉底的华佗,很精通此种技术。”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生于苏格兰。1908年毕业于英国圣玛丽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学位。翌年,他又通过考试,成为皇家外科学会的正式会员。早在1906年,他就开始跟随当时英国著名传染病学家赖特从事传染病的预防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很多医学论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莱明服兵役并从事创伤病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于1919年又回到了圣玛丽医院,重新开始了他的细菌研究工作。1922年,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不久,他与VD阿里森合作,在进行广泛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合写了一篇《关于在组织和分泌液中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溶解成分》的论文。 
  1928年夏季的一天,弗莱明正准备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时,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支被污染的培养皿上。细心的弗莱明发现,培养皿有一种来自空气中的绿色霉菌并已开始繁殖,而绿色霉菌的周围,原来生长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他把这一奇怪现象记录下来,并小心地将这种霉菌培养起来。他推断,这种霉菌一定产生了某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物质。 
  于是,他又和助手们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和实验性研究,均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弗莱明把这一重大发明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1929年英国皇家《实验病理季刊》上,并把这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命名为青霉素。由于当时埃尔利希的666正名声大噪,多马克的碘胺也举世瞩目,加之弗莱明的实验还没有完结,青霉素还不能大量很快分离出来,所以他的发现被人们忽略了。 
  过了十多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佛洛理和德国化学家钱恩合作,又提取了青霉素并肯定了其治疗价值,这才使这种抗菌素在医学界得到承认。1944年,医用青霉素正式问世,被广泛运用医疗。青霉素的发现与研制成功成为医学史上的一项奇迹。1945年,弗莱明与佛洛理和钱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斯匹林的首次制取
  阿斯匹林是治疗发烧和偏头痛的速效化学药物,其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医疗用途在古代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国古代医书对柳树和菊花的配方,以及其功能的研究有多次记载。在希波克拉底医学时代,人们从柳树和绣线菊中提取水杨酸已很普遍。 
  1853年,法国人热拉尔首次在试验室中直接制取了阿斯匹林药剂,并创造了利用化学合成制取阿斯匹林的方法,为大规模生产阿斯匹林奠定了基矗1899年,德国化学家冯·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使阿斯匹林的生产与使用遍及全世界。直至目前,阿斯匹林仍然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常用解热镇痛药物。




体温计的发明
  体温计是在温度计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初期研制的体温表是把盛着酒精的玻璃管放在冰雪和盐的混合物里,看玻璃管内酒精降到哪里,刻上一条线,然后把表含入口中,看酒精升到哪里,又刻上一条线。把这两条线作为固定点,再把两条线之间分成0~96°。这就是初期的体温计。后来,华海伦特把冰点定为32°,沸点为212°,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又发明了0~100°的摄氏温标,从此实现了体温计的刻度标准化。 
  1865年,英国的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很有特色的体温计,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当体温计接触人体后,水银很快升到人体实际体温处,取出后水银柱不下降,而是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部分始终保持体温度数。这种温度计受到了临床的欢迎和普及应用。




压计的发明
  测量血压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1819年,法国医生、物理学家普瓦瑟尹尔为了测量血压(动脉压)发明了一种用水银压力计测血压的方法。从此,各种各样的血压计接连发明成功。1881年,奥地利人冯·巴施发明了一种装置,它可以灵敏地测得动脉搏动的情况。1889年,法国人普当发明了传感式血压描记器。1896年,意大利人瑞瓦·罗西发明了裹臂式血压计,可以均匀地紧压在人的胳臂上,准确地测量人的血压情况,从而取代了普当的血压描记计。 
  1905年,俄国人利罗特科夫进一步改进了这种裹臂式血压计,使其不用听诊,只用触诊法即可准确测定人的血压。




注射器的发明及应用
  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在15世纪就提出了注射器原理。但是,直到17世纪才由英国人雷恩在1657年第一次进行了人体试验。当时,雷恩用羽毛和狗的膀胱,制成了注射器的代用品,把药注入人的体内。在19世纪,路易十六的军队外科医生阿尔内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这种注射器是用银制作的,内部容量为1毫升,有一根有螺纹的活塞棒。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因其透明度好,可以随时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法国人吕易尔于1869年制造出第一个全玻璃注射器,从而大大改进了注射器的性能,井减少了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




牙科器械及辅助设备的发展
  1840年,布雷福斯泰尔在巴黎制成了第一个橡胶的牙齿整形装置,后来出现了拔齿钳。到19世纪,不但拔齿钳有了改进,而且其他牙科机械也接连不断地发明出来。1838年发明了手柄式牙钻;1888年发明了软索;1870~1876年发明了靠脚踏转动的牙钻;1891年发明了电动牙钻。牙科用的带头垫的扶手椅,首次出现于1848年。1850年,液压扶手椅问世,这种椅子可借助液压千斤顶升高座位。后来,经过进一步改进,借助于一个液压泵可使手椅呈各种角度的倾斜。1886年,惠特科姆对牙科所用痰盂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可以通入连续水流的痰盂。1881年,经约翰斯顿的改进,又增加了一个阀门和一个唾液泵,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卫生。自1929年以后,牙齿整形用的矫形器,多用不锈钢制作。




内窥镜的发明与应用
  内窥镜是用于深入人体内经过有视检查人体内部疾病并可辅助治疗的医疗器械。世界上最早的内窥镜是由法国医生德索谬萨克斯于1853年发明的尿道检查镜。西班牙人加西亚于1854年发明了喉镜。1865年,德索萨克斯又发明了膀胱镜。这一时期是内窥镜最初重要发展阶段。 
  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特别是微型灯泡发明后,临时安排的手术内窥也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1890年,德国人基利安制成了气管镜。20多年以后,在美国人薛瓦利埃·杰克逊的推动下,支气管镜进入了实用阶段,在常规的肺病检查中开始使用支气管镜。1862年,德国人库斯莫尔创造了食道镜,并由基利安在1898年完成了某些改进。1903年,美国人凯利创造了直肠镜,但直到1930年后才开始普遍使用。1931年,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镜检查法。1922年,美国人欣德勒发明了胃镜检查法。1928年,德国人卡尔克创立了腹镜检查法。1936年,美国人斯卡夫进行了脑室镜检试验,1962年,德国人克奥和弗累斯梯尔又发明了脑室检查法。从此形成了一整套内窥镜检查方法。 
  这一系列的发明与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使许多疾病可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进行治疗和手术,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




听诊方法的发明
  世界上第一次名符其实的听诊方法是由法国人雷奈克创用的。在1816年的一天,巴黎医学陆军教授雷奈克在检查一位患心瘤的年轻妇女时,由于病人太胖和羞怯,将耳朵靠近她的胸部,还是听不到心跳声。机智的雷奈克突然想起声音经过空中管道时会增大。于是他用一张纸卷成管状,一端放在病人心脏部位,然后倾听纸管的另一端。事后他回忆说:我当时既惊诧,又喜悦,我听见心跳声,而且比过去听过的要明显。为了更方便地使用这种方法诊断病情,他自制了一个木质的听诊器。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发现最适合做听诊器的材料,是各种轻质木材或藤。此后,听诊器就成了诊断肺部疾病的一种重要工具。 
  雷奈克的专著《间接听诊法》在1819年出版时,出版商随书赠送一个听诊器。在这本书中,雷奈克详细地记述了诊断的水泡音与轻罗音——经由听诊器所得的心与肺的声音。他还仔细地将各种诊音分类,并以临床观察和解剖为根据对各种声音做了解释。 
  雷奈克的听诊器后来经过奥地利人斯科达的改进,变成了非常好用的双耳听诊器,今天已普遍用于世界各地。雷奈克终年45岁,但他的影响很大。 
  正如著名学者李涂利所言:每位医师,就听诊而言,都是雷奈克的门生。




CT的临床应用
  CT—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仪,是电脑与X光扫描综合技术的产物,集中了当代一系列不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它能把人体一层一层地用彩色图像显现出来,检查出体内任何部位的微小病变。 
  CT的研制始于本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首先提出现实可行的图像重建的数学方法,并用于X线投影数据模型。以后又提出多种方法,不久便实现了临床应用。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亨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1969年,他制作了一架简单装置,用加强的X线为放射源,对人的头部进行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