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斯蒂·高斯来到此地勘探,意外地发现这块巨石。起初,他还以为是虚无缥缈、似是而非的海市蜃楼。在证实了眼前的奇景确是事实后,他兴奋地来到山下,并设法爬上山顶,极目远眺,但见莽莽原野更显辽阔,粗犷的大漠风光尽收眼底。在一片静谧之中,人与自然仿佛合二而一,使高斯疲劳顿消,一时忘却人间万事,如同神游太虚幻境。他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当时的心声:“太值得了!美景给了我报偿。”
为了纪念这次难忘的发现,高斯以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以后,探访者纷至沓来,巨石名声大噪。如今这里早已辟为国家公园,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有10多万游客不远万里,慕名前来一睹艾尔斯巨石特有的风采。
从远处望去,艾尔斯巨石外表圆滑光亮,寸草不生,浑然一体,游客可从不同的角度,凭各自的想象,在心目中留下自己认为维妙维肖的造型。最令游客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的是巨石一天之中不断变幻的斑斓色彩。每当晨曦微露,旭日东升,巨岩通体浅红,妩媚多姿;及至中午,烈日当空,它又变成橙红色,与骄阳遥相呼应;傍晚夕阳西下时,巨石呈深红甚至紫色,在蓝天的映衬下,犹如《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景色最为瑰丽壮观;夜幕降临,它又换上黄褐色外衣,与周围荒原融为一色,仿佛重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若逢天降甘霖,骤雨初歇,巨岩复呈银灰略黑之色,浑如卧滩之豹。
大自然的神奇魔力真是太迷人了!
“海底仙宫”大堡礁
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南太平洋珊瑚海西部,自托雷斯海峡至南回归线以南,有一系列南北绵延长达2000余公里的珊瑚礁群。它宛如一座水上长城,更酷似一座海上城堡,忠实地守卫着千里海岸,因此名叫大堡礁。这还是1770年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首次发现它时命名的,一直延用至今。
大堡礁有岛礁约3000个,分布面积达20。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
大堡礁之所以驰名全球,除了它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外,更由于它风光旖旎,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奇景。堡礁大部分没入水中,退潮时略露礁顶。
常年出露海面的珊瑚岛约有600个。从空中俯瞰,礁岛仿佛一颗颗碧绿的翡翠,熠熠生辉;若隐若现的礁顶则像五彩缤纷的花朵,竞相怒放。然而大堡礁真正的魅力主要还在水下。这里的珊瑚多达350多种,赤橙黄绿青蓝紫,呈现各种不同的色泽和形状。“海底城堡”的常装居民”有1500多种色彩斑斓的热带鱼类,1万多种海绵,4000多种软体动物,150多种棘皮动物以及各种珍稀的海龟、海蟹、蚌蛤和海藻等。独特的海洋生物群落使大堡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动物园,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蜂拥而来,一睹海底仙境的绚丽景色。
游客可乘坐镶有玻璃底的游艇,在海上任意游弋,“走马观花”,透过清澈见底的海水,俯视多彩多姿、变幻无穷的海底景物;也可进入通向海底的水下观察室,透过四周宽大透明的玻璃窗,观赏丛生的珊瑚和穿梭其间的游鱼,身临其境,感受亲切。呈现在游客眼前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牡丹,鲜红的花瓣簇拥着金黄的花蕊,娇媚无比;有的像怒放的秋菊,玉色花瓣,晶莹透明,清纯高雅;有的像翠绿的荷叶,在水中轻轻飘荡;有的像玉树琼花,枝干上缀满光彩夺目的珠宝;还有的像灵芝、香草、玉米、蘑菇、绣球、鹿角、彩扇、洞箫。。争奇斗艳,各显风采。置身其中,仿佛进入百花盛开的海底花园;又像来到超凡脱俗的神仙世界,令游客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举世无双的大堡礁是大自然借小小珊瑚虫而苦心营造了几千万年的杰作,也是澳大利亚人民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为了保护这块热带海洋生物的乐园和无比珍贵的旅游资源,澳大利亚政府已划定大堡礁自然保护区,宣布禁止在大堡礁探矿采油和滥采珊瑚。
东非大裂谷
在非洲东部高原上,有一条闻名世界的大裂谷。裂谷带全长约7000多公里,宽48~65公里,是世界大陆地壳上最大的断裂带,被形象地比喻为“地球上的伤疤”。宇航员驾驶飞船巡天鸟瞰,在太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地球裂缝。
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口以南,向北延伸到马拉维湖北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主裂谷,又称中央裂谷。它穿越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经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然后再一分为二:一支形成亚丁湾,另一支沿红海北上,直抵亚喀巴湾、死海和约旦河谷。实际上,它已超越东非范围,与西亚裂谷一脉相承,首尾相连。西支裂谷循扎伊尔东部边境,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蒙博托湖,抵尼罗河上游谷地。裂谷带两侧悬崖壁立,高峻陡峭,分布着许多死火山和活火山;谷底平坦,湖泊成串,狭长而深邃。大裂谷底部与两侧高原之间高差达一二千米。登临两侧断崖顶部,但见巉岩峭壁,形如刀切,谷深莫测,逶迤天际。大裂谷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东非大裂谷两侧火山众多,既有死火山,也有活火山。其中尤以乞力马扎罗山和尼拉贡戈火山最为著名。乞力马扎罗山雄踞坦桑尼亚东北边境,是一座休眠火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第一高峰。山体拔地而起,万里晴空时,远在数十公里之外,就能看到它的英姿。尽管乞力马扎罗山坐落在南纬3°4′,北距赤道仅300公里,但山顶却终年白雪皑皑,寒气逼人,气温竟达…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
东非大裂谷的奇异风光,吸引了无数旅游爱好者,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好风光之余,不禁要问,这条“地球上最长的伤疤”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考证,大裂谷是在1000多万年前第三纪后期的中新世形成的。在这个时期,整个地球经历了剧烈的造山运动,许多地区地壳发生巨大断层或大幅度上升形成山脉,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和落基山等。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发生巨大断裂而形成的断层陷落带。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东非大裂谷正处在非洲板块、索马里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交界处,是陆块分离之处。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流向两侧,形成地幔热对流。它的上升作用,使东非地壳隆起成为高原;流向两侧的张力,又使地壳断裂,形成东非大裂谷。岩浆涌出地表,形成裂谷带的众多火山,裂谷底部则形成成串的断层湖。1000万年以来,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张。据推算,近200万年内平均每年扩张速度为2~4厘米,如继续按照这样的速度扩张,1亿年后这里将诞生一个新的海洋。
撒哈拉大沙漠
在非洲北部,从大西洋岸向东直抵红海之滨,横亘着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曾在此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遏制了纳粹德国的攻势。台湾已故著名女作家三毛也曾以此为背景,演绎出风情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并非一个陌生的地名,在阿拉伯语中,它是“大荒漠”的意思。沙漠东西绵延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横跨埃及、苏丹、利比亚、乍得、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突尼斯、摩洛哥、马里、毛里塔尼亚和西撒哈拉等国家和地区,总面积86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非洲大陆的30%。习惯上,人们把撒哈拉笼统地称为沙漠,但实际上应称荒漠更为确切,因为撒哈拉除了沙丘广布、流沙遍地的典型沙漠外,还有大面积岩石裸露或仅有薄薄一层岩屑的石漠(石质荒漠)和遍地粗砾和碎石的砾漠(戈壁)。
沙漠地区干燥少云,日照强烈,终年热浪滚滚,暑气逼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5℃以上,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常在35~37℃,且高温持续时间很长。1922年9月13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45公里的阿济济耶测得气温高达58℃,成为世界上的“热极”。沙漠白昼赤日炎炎,如同火烧,鸡蛋放在沙地上,用不了多少时间便能烤熟,但一到夜晚却寒风似刀,睡觉非盖被子不可,昼夜温差一般达15~30℃,绝对日较差可高达38。2℃。在这样剧烈的温度变化下,岩石常因热胀冷缩而崩裂分解,风化剥蚀严重。沙漠中还有频繁的风沙和尘暴,经常是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大量的沙尘被带到撒哈拉以南地区,甚至被带到大西洋中去。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等地区,常常出现降“沙雨”的天气。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些动植物仍然顽强地在撒哈拉沙漠中生存、繁衍。如根系发达的三芒草,叶子成刺、茎呈肉质的仙人掌,降雨后10分钟内发芽、10小时后便可扎根的假木贼等旱生、速生植物随处可见。鸵鸟、羚羊、跳鼠、蜥蜴等耐渴、善跑或穴居的动物也完全适应了撒哈拉严酷的自然环境。
在茫茫沙海中行走,前方突然会出现村庄、树木、水井、泉水,一旦走近又会烟消云散,无影无踪,这就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现象。它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产生折射,把远处的真实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而造成的“太虚幻境”。
怪石
走石
原苏联普列谢耶湖东北处,有一块可能联系着重力现象新奥秘的石头,这是一块能够自行移动位置的石头。该石呈蓝色,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
近300年来它已经数次变换位置。
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赛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1785年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为的是“镇妆它。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而到了1840年,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如今它向南移动了数千米。科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长时期的分析研究,但始终未能明白蓝色巨石同重力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无独有偶,在美国内华达山脉东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当地人称之为“死谷”。人们发现这里有许多石头会“走路”,并留下许多“足迹”,为此引起许多人的注目和好奇。美国科学家夏普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他把25块石头按顺序排列并逐个准确标出位置,定期进行测量。果然发现这些石头几乎全部改变了原先的位置,有几块石头竟然爬了几段山坡,“行走”了长达64米的路程。
飘石
在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斯特拉邦的希沃布里村,有一座苏菲派教徒圣人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的神庙。庙前空地有两块各重90公斤左右的“圣石”,能随人们的喊叫声而自动离地腾空。只要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圣石”下,异口同声且不停顿地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发“奇”字的声音尽可能拖得长一些,这样,沉重的石头就会像活人般顿时从地上弹跳起来,悬升到约2米的高度。直到人们喊得上气不接下气时,它才会落回到地上。石头升空这个过程,可以反复数次。从800年前起,人们就一直延用这个方法使石头腾空。
现在,尽管科学还无法解释石头升空的奥秘,但前去希沃布里村观看这一奇景的人却越来越多。印度一些杂志曾专题介绍过有关情况,电视片中也拍入了“圣石”升空的稀世镜头。
毒石
日本枥木县那须镇的山上,有一种毒石,昆虫爬上这种石头,飞鸟落在这种石头上,很快就会死亡。这种能杀死生物的毒石,当地人把它叫作“杀生石”。这种毒石多在火山口附近,由于被火山口喷出的亚硫酸气体和硫化氢浸熏,从而有了毒性。有些寺庙把它搬去,当作神物安放。
哭石
在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顶上有一块会“哭泣”的岩石。这块岩石的哭泣声像女人低声饮泣一样,听来十分伤感,因此吸引了许多游客。奇怪的是,这块岩石只有在晴天的傍晚才哭泣,而且时间只有一两分钟。所以,每当它要哭泣的时刻,四周总是挤得人山人海,以期能一听它那奇妙的啜泣声。
变纹石
在中美洲中部的卡隆芭拉地方,有一些卵形的石块,土著人一直把它们视为宝物。这些石块在下午时是平滑的,奇怪的是,经过一夜时间,所有石块上便会出现一些神秘的纹圈。经太阳晒过以后,到下午这些刻纹又会全部消失。好几千米范围内的石块都是如此。一夜之间在这么多的石块上弄出纹饰,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