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麦的栽培
大麦是由野生大麦演化而来,现今尚有与栽培大麦中亲缘关系密切的野生二棱大麦和野生六棱大麦。分布中心是亚洲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一带及中国的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
大麦栽培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中东、埃及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麦遗物。通常认为,大麦原产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后传至东亚、北非和欧洲。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都有关于大麦的文字记载,中国殷代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说明大麦在这些地区已有广泛栽培。古代欧洲人曾以大麦为主食,直到16世纪才为小麦所替代。
大麦是典型的自花传粉作物。它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是耕层疏松深厚,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忌潮湿与高温。人们通过理化诱变、综合杂交等手段,培育出抗倒、抗并稳产和高产品种。大麦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既是优质饲料,又是啤酒酿制的主要原料。
玉米的起源
玉米因籽粒晶莹而得名。早在公元前7000年,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最早的玉米化石标本,是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马克尼施在墨西哥城东南梯华肯山谷中的一个洞内发现的,这些标本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些玉米果穗只有几厘米长,但具有现代玉米的一切植物学特征。此外,从美洲的亚利桑那州到危地马拉之间的许多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25000个玉米果穗化石,进一步证明了玉米起源于美洲。马克尼施研究后认为,栽培玉米最早出现在墨西哥城南和恰帕斯及墨西哥北部一个较小的地区内,而且约在4000年以前就已被改良。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在古巴发现了玉米。1494年,哥伦布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很快传播到整个欧洲。随后,玉米便在全世界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大量种植。
大豆的栽培
大豆原产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的祖先是野生大豆,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大豆的古名“菽”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山西侯马出土了10粒战国时期的尚未炭化的大豆;黑龙江安县出土了2300多年前的炭化大豆实物;河南洛阳汉墓中发掘出距今2000多年前的陶制粮仓,上有用朱砂写的“大豆万石”4字。至秦代,大豆东传至朝鲜、日本。19世纪70年代引入欧洲试种。1882年美国开始试种。20世纪初,大豆和茶、丝成为中国三大出口产品。
中国大豆栽培发展迅速,西周、春秋时已成为仅次于黍稷的重要粮食作物。战国时大豆与谷子同为主粮。大豆种植有增进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中国农民很早就学会了大豆与其他作物的混种技术。西汉《汜胜之书》和北魏《齐民要术》中均有记载。清代蒲松龄在《农蚕经》中提及豆、麻间作有利于麻的增产和防治豆虫。同时,人们还十分重视大豆的品种选育,至今已有5000多种。无霜期长于100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大豆。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两广,都有大豆栽培。东北地区、黄河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产量居全国之首。
在世界上,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大豆主要生产国;其他如巴拉圭、加拿大、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也有少量生产。大豆营养十分丰富,蛋白质含量达40~50%,油分含量达20%左右,有“植物肉”之称。大豆还有广泛的用途,是工业和医药的重要原料。因此,大豆的栽培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中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
中国酿酒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石器时代,就已开始酿酒。
在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酒器。古籍《本记》也有“帝女仪狄作酒醪,变五味”和“杜康作酒”的记载。商代酒的加工工艺有了新的发展,人们用黍蒸饭酿酒,即后世称谓的黄酒;用稻蒸饭酿成的酒叫醴,即后世称谓的甜酒;用黑黍酿成的酒叫鬯,即后世加有香料的白酒。周代,已会制造酒曲,并用曲作甜酒。春秋战国时代,酿酒技术已经达到成熟程度,并有明确的记载。《礼记·月令》记曰:“乃命大酋,稻秫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天酋兼之,无有差货。”
汉代酿酒技术又有新发展,出现了饼曲酿酒、加温发酵、连续发酵新工艺,还出现了用杨梅造酒,是中国果酒最早的记载。约在公元304年,出现了曲中加草药的“草曲”酿酒,其味绝美。
12世纪初,宋代人创造了以酵母菌为主的酒曲“干酵”。元代始创烧酒之法。《物理小识·饮食类·烧酒》记载:“稻、黍、杂粮等皆可烧。先煮熟铺地,候冷和曲,盖之,对昼则发热,炙手摊之。取入坛中,泥封其口,或三朝或七日乃蒸而取其气水。”从此,中国酿酒技术越发精深,并酿出了茅台等多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名酒。
苹果的栽培
苹果是欧洲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现在广泛栽培的苹果原产地在高加索以南、黑海与里海之间。在欧洲中部、东南部湖栖居民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苹果果实。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加图就指出当时的苹果达7个品种,但这些品种主要是用来制酒的小苹果。16世纪,英国人嫁接培育出苹果的现代生食品种,并于17世纪传至美洲。在北美经过选择培育,发展为一系列苹果品种类群,19世纪传布世界各地。
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与现在广泛栽培的西洋苹果同种,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唐代人将苹果分为柰、林檎、楸子三大类。柰即绵苹果和槟子类;林檎即沙果;楸子即海棠果。中国栽培的西洋苹果来自多种渠道。最早于1870年前后,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山东烟台。以后又从德、法、英、俄、日等国引入其他品种。1930年前后,形成了胶东、辽南两大苹果产区。以后,黄河故道、秦岭北麓、河北、山西等地形成了一些新的苹果基地,并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全世界苹果品种已超过8000个,但经济栽培品种仅100个左右。
苹果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喜爱食品。
西瓜的栽培
西瓜是人们喜食的夏令水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消暑解渴。它原产非洲热带地区,至今南非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周围的热带高原地区仍有各种西瓜野生种的群落。考古学家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靠近原产地的埃及、印度、希腊等地,就出现了西瓜栽培。在中国,西瓜在五代(907~960),或更早时期自西域引入新疆,继而传入内地,故称为西瓜。直到16世纪,欧洲中西部地区才有西瓜栽培记载,并由此传入美洲。17世纪日本也引种了西瓜。
西瓜按照实用价值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食用类和籽用类。食用类西瓜果瓤汁多,味甜可口,作水果生食;籽用类西瓜果实较小,果肉不甜,种子多而大,以采收种子为主。此外,还有一种茎叶孝果实也很孝可作腌菜用的酱西瓜;另有一种果实大、皮厚、瓜瓤不甜的饲养西瓜。在长期西瓜种植的实践中,人们摸索出许多因地制宜的种植经验,从选种、育苗、施肥、浇水、管理、采收、贮运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柑橘的栽培
中国是世界柑橘类果树的重要发源地。枳属和金柑属中重要的品种,分别原产于中国中部和中南部。此外,亚洲南半部和大洋洲部分地区,也出产柑橘类许多品种。
中国栽培利用橘、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中已有记载。
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中发现有柑橘种子。周、秦以后出现成片的经济栽培。
南宋的韩彦直撰《橘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柑橘专著,书中所列柑橘品种达27个之多。
柑橘类传入欧美时间较晚。大约在公元前330年,枸橼经伊朗传到地中海沿岸。11~12世纪又有柠檬传入该地。15世纪初,葡萄牙人将甜橙从中国南部传入欧洲后,又由哥伦布于1493年带入海地。以后扩大到西印度群岛、再传入墨西哥和美国。1805年宽皮柑橘传入英国。1846年金柑也从中国传入英国。从此柑橘类在欧美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甜菜糖的发明
人类早在2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甘蔗汁熬糖的方法。但是,在气候寒冷的欧洲,甘蔗栽培不易,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决心在甘蔗之外的植物中提取砂糖。经过大量的化验分析,他于1747年发现甜菜根中含有甜菜糖。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著成《制糖的化学实验》一书。接着,他的学生阿哈德又继续研究,并发现了多糖的甜菜品种,于1801年创建了甜菜糖厂。与此同时,法国也积极推行了甜菜糖的研究,甜菜栽培技术和甜菜制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1812年,英国的霍瓦德发明了真空蒸发罐,把甜菜汁放进罐中,降低压力,可以使水分迅速蒸发。1830年,古巴的利留发明了连结三个蒸发罐的“三重效用罐”。其功能是:在第一个罐熬甜菜糖汁时,将第一个罐的蒸汽用于第二个罐加热,使糖汁的水分继续蒸发;再将这些蒸汽用于第三罐加热,使糖汁的水分再继续蒸发,于是便得到很浓的甜菜汁,冷却之后即成砂糖。但这种结晶仍混有水分,再经机械提取水分之后就成砂糖。
从甜菜中制取砂糖,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很快得到欧洲各国的欢迎,并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茶树的栽培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应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世纪,茶就已作为饮料。关于茶树栽培的详细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和韩鄂的《四时篡要》等著作中。780~783年,《膳夫经手录》中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名粥。至开元、天宝年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饶州、浮梁、今关西、山西,闾阖村落皆吃之,累日不得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813年,《元和郡县志》记载,采茶人数达3万人。对于茶树的栽培技术,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9~10世纪,茶树直播繁殖已有详细记载,人们已懂得茶籽需要一定的休眠期,并且要求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发芽。
古代劳动人民把成熟的茶籽,用湿沙土拌和,放在筐笼里,再加穰草覆盖,以免受冻,来年种在已经挖好并已上足基肥的茶坑里。到11世纪,对茶的习性已有了研究,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茶树是适宜短日照且耐阴的植物,一定的阳光照射能使茶树茂盛,但日光太强,叶老得快,制成的茶叶品质不好。云雾缭绕的山区出产的茶叶,又嫩又香,所谓“高山出名茶”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平地种茶,那就要开沟泄水,因为茶树根受水浸泡容易死去。宋代出现了茶桐间作法,并在茶园管理上采用了“开畬技术”,即每年盛夏,进行培土除草,剪去枯枝,追施肥料,以促进茶树生长。明代出现了育苗移栽、火刈更新技术。清代出现了扦插繁殖和茶树修剪技术。对于茶叶的加工制作,人们也早有研究,宋代出现花茶,明代出现晒青、炒青、红茶,清代还出现烘青,并发展成用机器制茶。
茶树早在805年就传到日本,后来又传到欧洲、印度、美国及其他国家。
茶叶不仅是一种可口的饮料,而且饮茶有益健康。正因为茶叶具有这种功能,所以茶叶一经传入欧洲,很快就同咖啡、可可一起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甘蔗的种植和利用
栽培甘蔗的起源,说法不一,大致有3种:第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印度。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三世在印度见当地人嚼食一种状如芦苇的甜秆植物。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南太平洋的伊里安岛一带。本世纪30年代,英国探险者在此岛采集到热带野生种甘蔗。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中国。在《楚辞·招魂》中记有“柘浆”一词,“柘”即“蔗”。东汉张衡的《七辩》中已有“砂糖”之称。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有“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的记载。
中国是中国种甘蔗的起源中心,在种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甘蔗栽培经验,很早就懂得选种的重要性。
中国种甘蔗于754年由鉴真和尚东渡传入日本,另由华侨传入东南亚,后传入中东,又经地中海传入西班牙。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