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律15 老客户和口碑更大程度上决定你能否做大做强
回头客和良好的口碑,对于绝大多数公司,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创业者在这个方面说得多做得少,认为这样得不偿失。没有老客户,口碑不太好,并不意味着项目坚持不下去,但经营状况肯定不会理想,发展速度自然要慢得多。
一位哥们儿在中关村经销液晶显示器,从2005年开始做,起步并不算晚。但刚做理念就发生了偏差,认为客户需要的是便宜货,价格低就好卖。于是他们就从深圳找了家专门组装机器的小厂子,出来的产品没有标明厂家地址、没有生产日期、没有检验合格证,更没有三包,只是定做了一批标签自己贴。准确地说,他们卖的产品属于别人代加工,但又缺乏必要的完整手续,与严格意义上的委托生产还不太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起初还打算坚守质量方针,通过几年的时间做大做强,但后来越做好像越不对劲。由于产品是小厂子购置低质廉价零部件组装的,虽然价格上看上去很有竞争优势,无奈质量很不稳定,返修率超过了30%,而且绝大多数故障是用不了几天就出现黑屏。当然,几乎所有的故障产品经过售后技术服务还是能够修理好的,但其商誉还是严重受损。
好在他们所处的中关村属于华北地区最大的电子类产品集散地,无论零售还是批发,客流量都非常大,靠每天上门的客户就基本能够维持生存。几年下来,大钱虽然没有赚多少,小钱还是没少赚,不过一直没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并不理想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在不断想办法,譬如给网吧、KTV和单位用户供货,发展区域分销商,给下游客户一定账期,等等。像他们这样故障率比较高的产品,做散户还行,大不了你把产品拿来,给换一台新的,毕竟三星、飞利浦这样的大牌子,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肯定不会出问题。但一遇到网吧等团购客户,就比较麻烦,人家用了你一百多台机器,最后二三十台屏幕不亮,你能交代过去吗?!即使最后全部修好,想结算余款,难度也超乎想象。尽管这样,他们还一次又一次抱着侥幸心理,去开发大的终端用户,然而每一次结果都大同小异。有一次,河北的一个网吧从他们那里拿了200多台机器,当面谈得非常合得来,付了一半款,回去以后一安装,有20多台不亮。人家就找上门来,非但余款不付,还以他们产品属于“三无”产品为由,要求给五万元私下了结。经过一番周旋,最终五万元倒是没有付,但上万元的余款还是打了水漂。
液晶显示器这种单品,终端用户产生回头客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运作得当,还是能够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分销商。如果那位哥们儿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五年下来,生意依旧有机会渐渐做大,不至于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天天抱怨显示器行业江河日下,四处寻找新的项目。退一步来讲,液晶显示器可能真的不行了,但整个IT产品行业肯定不会垮掉,只要你手中掌握了较为牢固的分销网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导入其他相关产品。事实上,在中关村还有另一家经营液晶显示器的,2007年才起步,比他们晚两年多。三年下来,人家做得风生水起,规模是他们的好几倍,项目也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客户的贡献率要比上面那位哥们儿高很多。
谈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像超市、饭馆、便利店和发廊等类似的店面,以及食品、饮料、水果和服装这样的快速消费品,比较容易产生回头客;像冰箱、洗衣机、电脑这样生命周期较长的耐用品,也可以产生关联产品和分销渠道回头客。那像房子、瓷砖和装修这样的消费,无论你做得是好是坏,客户很有可能这辈子就消费你一次,有必要非得做得那么好吗?蒙混过关,差不多就行了。这个说法貌似非常有理,实际上似是而非。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生命周期确实差别很大,有的可能每隔几天就得消费一次,属于快速消费品;有的每隔四五年就得更换一次,属于普通耐用品,像小家电和床上用品;有的消费周期长达数十年之久,比如房子和装修服务,则属于周期超长的耐用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都能感受得到,生命周期越短的消费品,人们消费的随意性越强,而生命周期越长的消费品,人们在购买之前越谨慎。
就拿装修这点事来说吧,买瓷砖、厨卫、电器、涂料等产品,尽管大家事先都不是太了解,但基本都会先上网去查一下网友们的评价,或者向亲朋好友们打听打听,自己再不断地去问一些懂行人,比较一下各个牌子的材料和性能。选择装修公司或者施工队的时候,一般也更倾向于朋友介绍,而且能够亲眼看到实际效果的。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在生命周期超长的耐用品消费时,更为偏重专业人士推荐或者社会上的口碑,那些口碑较好且受到懂行人推荐的产品和服务,自然会受到更多被选择的机会。如果认为人家只消费一次,干好干坏都是一锤子买卖,能蒙就蒙、能骗就骗的话,也许维持生存没问题,但做大做强基本上没戏。
我认识一支装修队,领头的是安徽阜阳人,他们在北京做装修差不多有20年的时间了。虽然并没有注册公司,要价也不比装修公司低,但想找他们干活,需要提前两到三个月预约,如果预约晚了,轮都轮不上。他们的业务一年到头都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业务基本上都是靠他们服务过的客户介绍。我也在很多建材城旁边看到过一些拿着工具待雇的泥瓦工、腻子工、水电工,有的好像一整天都没有什么活,干脆躺在路边睡大觉。估计这样的人给人干活的时候,就是糊弄了事。
很多人天天抱怨时运不济,这么多年来,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人做事情一直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能够做到这三点,你就能顺风顺水。如果做不到,难免会波折不断、磕磕碰碰。实际上要做到这三点,更大程度上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天时”和“地利”更多讲的是环境和你自己的资源储备,而“人和”更多的是别人对你的态度和评价。“人”更为重要,是“天”与“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果缺乏“人和”,你的“天时”和“地利”再好,也只能处于潜发状态,难以激活。应用到创业和经商当中,老客户和口碑对你的项目是非常关键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你能否做大做强,甚至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创业者的命运,更大程度上存在于别人的口中。
铁律16 创业和打工,哪一个更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个人打工还是创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上讲,创业未必就比打工强,也许你打工所能达到的高度远远超越你创业所能达到的高度。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创业之前一定要想明白,打工和创业哪个更适合自己。
在不少人眼里,创业似乎就是走上了财富之路,其实未必。即使你的项目已经实现了赢利,其收益水平也不一定能够赶得上你上班。不但从短期来看是这样,从长期来看也可能是这样。当然,如果你是属于玩票儿那种类型的,纯属为了体验,那就另当别论。这里更多的是从个人机会成本和项目选择角度来探讨问题的。
深圳一位朋友的老婆,35岁上下,在某世界500强企业做财务工作,月薪17000元,早已有房有车。她本来日子过得蛮舒服的,但还是想去创业,看见人家7…11生意红火,于是开了家社区便利店,认为既能多一份人生体验,又能赚更多的钱,何乐而不为。在她的意识中,人家7…11雇工经营尚能赚钱,成为全球连锁企业中的翘楚,自己开家便利店,最起码收益也能比上班强。
但很多时候,鞋大鞋小只有自己知道,你远距离看,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目前在北京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家社区便利店的成本和收益大致如下:每月房租2000~3000元,水电话费200元上下,雇一个员工每月支出1000~1500元,每日流水1000~2000元,平均毛利15个点左右,每个月下来大致上可赢利1300~5800元。如果自己打理,每月可以省下1000多元,一般情况整体收益也就2300~6800元。如果经营良好,按每日流水3000元计算,每月的纯利润在一万元左右。日均3000元流水,在便利店当中虽然不算太好,但已属相当不易,能够超过这个数目的少之又少。当然,这里分析用的数据都是建立在个体创业者所开单店基础上的。如果是连锁便利店,特别是大型连锁机构,费用和流水可能跟个人创业者差不多,但采购量大,谈判能力强,最起码在毛利这块儿要多5~10个点。可能通过一些方式的推广和品牌的影响力,日流水能达到5000元左右。他们还可以向一些供应商收取进店费和促销费等来弥补一些成本。但这些绝非个人开便利店能够做到的。如果以这些大型连锁便利店作为参照系,认为人家能赚钱,自己就能赚,本身在方法论上就已经犯了一个大错误。
这位大姐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开店,她还算比较顺利。前两个月就小有盈余,运行半年多之后,经营就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基本上每月能够获利6000多元。当坚持到一年左右的时候,虽然她也在不断想办法,寻求新的突破,但似乎老天有意跟她开玩笑,营业额还是平缓地做着俯卧撑,并非她所愿。后来,她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很多东西,感觉自己即使再努力下去,也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自己身心疲惫,得不偿失,还不如上班过得潇洒。最终,店面在又坚持了几个月之后,转给了一位亲戚,自己又回去继续外企白领生涯了。
师兄C,早我两年毕业,先是在一家汽车经销公司干业务。2004年年底,跳槽到了给某国际大牌车企作整合营销外包的一家公关公司。从最基层的文案干起,到2009年年底,他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年薪二十多万。他们从事的是创意工作,压力相当大,很多时候为了应付客户临时的紧急任务,一天一夜都不能合眼。几年下来,收入确实能对得起自己了,但内心已经疲惫不堪,甚至是非常讨厌。2010年春节过后,他选择了辞职创业,在自己居住的燕郊开了家社区便利店,并代理某品牌儿童枕头。起初,他觉得自己策划能力强,开的店面营业状况应该比别人好得多。他倒是要求也不高,每月下来赚5000多元即可,能够还还房贷,有点零花钱,再做一个本地信息网站养着,坚持几年,就能实现真正的财富梦想。
经过半年多的运作,情况与想象中差别较大。房租一个月800元,水电和话费每个月100元,日均流水1000元,毛利15个点,一个月下来获利3600元左右。夫妻两人打理,人均产出1800元。虽然项目本身运作得还算顺利,但每个月需要还房贷1000多元,孩子上幼儿园花1000多元,剩下1600多元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费。他本来是为了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收入大幅下降也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会降得如此厉害,同时一大堆事情照样繁杂,千头万绪,忙里忙外,压力并没有减轻多少。他目前希望本地信息网站能够获得重大突破,也就不枉此番辛苦。
被誉为“中国打工皇帝”的唐骏,早年也曾创业,但似乎不是太成功。如果他的项目坚持到现在,很有可能也就是个有一定特色的中等规模的企业,他自己可能只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普通商人,名气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响。他后来选择了微软,一个已经成熟并处在高速发展期的平台,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一直干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后相继加盟盛大网络和新华都集团,年薪达到上亿元。按他一亿的年薪来算,实际上就相当于自己经营了一家年营业额为13亿~17亿的公司,大多数行业的纯利润率也就在6%~8%之间。在我国,年营业额超过13亿的民企虽然并不鲜见,但比例已经相当低了。按照正常发展水平,唐骏当年的项目坚持到现在,年营业额达到13亿的可能性也并不大。
诚然,唐骏的案例非常极端,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仍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每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和机遇都有很大差异,究竟是选择创业还是打工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本人也不敢妄言。如果能够找到一个非常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也许打工要比创业强得多。倘若您点儿背,职场发展流年不利,找不到合适环境,自己又确有能力创建更好的平台,也许选择创业更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铁律17 在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