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现实当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为核心的还是资金周转效率和资金利润贡献率。这两个指标,直接决定了限定时间内,在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本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你的利润水平如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你流动资金投入2万元,一个月周转3次,每次可获利2000元,每个月下来经营所得利润就是6000元,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资金一个月周转4次,每月下来利润就是8000元,倘若一个月周转仅仅只有1次,则利润只有2000元。如果你的项目雇用了两名员工,每人月薪1500元,在资金不同循环周期下,盈亏情况差异就变得相当大了。
再举一个例子,项目流动资金的投入还是2万元,资金一个月周转2次,你经营甲产品每次周转可获利1000元,5%的毛利率;经营乙产品每次周转可获利2000元,10%的毛利率;经营丙产品每次周转可获利4000元,20%的毛利率;在这三种不同的利润空间下,每月分别能够获得2000元、4000元或者8000元的利润。倘若你聘请了三名员工,月薪都是1000元,在不同的利润空间下,项目盈亏情况同样差异巨大。
以上是两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现实中的情况往往会复杂得多,基本上都是两个变量同时在发生变化。事实上,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和资金利润贡献率这两个变量的因素很多,不同种类的产品,同类产品不同牌子,产品之间的不同组合,不同的经营地段,以及不同的客户定位,这两个指标上的差异都非常大。说白了,商业模式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资源周转效率和资金利润贡献率。在那么多因素当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可能这两个指标就都不一样了,比如第一个案例中所代理的品牌,第二个案例中的产品组合。
对创业者而言,我们需要去不断完善和颠覆自己的思维模式,看到本质揭示规律,而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从中抽象出便于掌握和推广的模式。我们不妨在选择商业模式的时候,按照资金周转效率和资金利润贡献率这两个指标,沿着“高——低”两个向度来划分象限,第一个象限为“高资金周转效率,高资金利润贡献率”,第二个象限为“低资金周转效率,高资金利润贡献率”,第三个象限为“低资金周转效率,低资金利润贡献率”,第四个象限为“高资金周转效率,低资金利润贡献率”。我们选择商业模式,就尽量在第一个象限里面寻找项目,而尽可能避免所选择的项目落入第三个象限之中,倘若项目选择不慎,木已成舟,那就需要在可控的范围内,通过一些变量的调整来优化这两个指标。
如果你的项目是在第三象限运行,能生存下来就已经算是不错了,赢利能力不能支撑雇用大量的员工,一旦雇人,利润会就大幅下降,老板没员工拿得多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甚至还会出现亏损。如果不对自己的经营模式进行反思,而只是将利润水平大幅降低的原因归结在雇用人员上面,那可能永远只会处于个体户的发展阶段之上,不要说三五年的时间,就是给上二十年,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果你的项目在第一象限运行,并不断优化,处于更好的位阶上,就足以有实力和能力去雇人经营,具有良好的做大做强潜力。对已经形成的模式,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推倒重来,但仍有办法不断去改良和优化,毕竟变量很多,其中还是存在很多调整余地,就看如何去把握了。坦率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对原来的做法感到悔恨,一名合格的创业者,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更具价值的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把握一些可控因素,有意而为地在那两个关键指标上作出努力,尽可能提高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为规模快速扩张奠定良好基础。
铁律61 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就要提前占位
很多项目,虽然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确非常好,但等到成为大热门的时候你再去运作,就为时已晚。因此对此类项目,我们需要提前占位,尽管这样做在头几年内会出现较大亏损,但只要数额可控,还是值得去实施的。
不少创业者,总热衷于追逐热点,看别人现在干什么赚钱就去干什么,看哪里是热门区域就往哪里跑。可上天总喜欢捉弄人,你明明看上去不错的机会,好不容易削尖脑袋挤了进去,可又因为刚刚起步竞争不过对手,有时候甚至挤都挤不进去。其实,事物发展总是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在其真正来临之前,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预兆,如果我们认真去观察,还是能够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感受得到。
如果我们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能够在别人还未行动甚至是浑然未觉之时出手,就能提前占位、占尽先机,当别人发现热门之后再行进去,我们已经牢牢站稳脚跟,再难以同我们相抗衡。当然,这样操作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先期介入的几年内,需要承受没有赢利或者利润很少的痛苦,对资金实力和个人毅力都有很大的考验。
北京很多新建小区,设计户数超过1000户的不在少数,我们就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经营便利超市、蔬菜水果、主食厨房、特色餐馆的店面,在小区刚刚建成不久、入住率非常低的时候,就开始运营,当然在头两年内,生意非常惨淡,赚不上钱不说,基本还要亏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进入,也不断有人退出,但总归有人还是自始至终坚持了下来。也许有人开始嘲笑这帮人傻,住户还没有多少,周围环境也偏僻得很,还去开这开那,不是自找倒霉吗?
两三年之后,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去审视这些店面,可能感觉就不太一样了。随着小区入住率的提高,这些配套店面的生意越来越火暴,只要是这几年坚持下来的,基本上获利情况都比较理想,特别是自成区域的地段,更是如此。一些人感到在这里开一家超市或者面馆生意会非常不错,但当你有这个想法,再去租赁商铺的时候,已经难以找到合适位置。
有位朋友,非常善于思考,总能捕捉到别人不太注意的一些东西,并将此转化成大大小小的商机。有次她找我聊天,说现在其实寻找项目很简单,我国出生率最集中的年份大致为1975…1982年,此后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出生率逐渐降低,现在选择项目可以跟着这群人走。当这群人需要买房子的时候,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肯定会火;当这群人集中结婚的年份,婚礼相关行当就会非常火;当这群人集中生小孩的时候,社会又集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婴儿潮,母婴用品就会非常火;当他们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相关产品会非常好。她又举例子说,从年份角度来讲,2006…2008年最适合经营婚礼用品,2008…2010年最适合经营母婴用品,2010…2012年,最适合经营幼儿相关产品。反正就是跟着新一轮婴儿潮出生的孩子走,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就经营什么,并提前一年左右布局,肯定没有错。我听后笑了笑说,很有道理。
我虽然对她所说的时间节点不是太认同,但仔细想一想,这种思维还是蛮清晰的,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这种波浪式的商机推进现象。经济和商业这类东西看上去似乎高深莫测,其实还不是一切以人为中心转移吗?这位朋友天分还是相当高的,她一语道破了天机。想想也是,什么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什么钢铁产业、食品产业,什么质量等级、产品营销,什么实体产业、金融服务,什么效益优先、以人为本,什么商业模式、赢利组合……说到底这些统统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还不是以“人”为中心不断变化,以人的需求转移而转移吗?
只要我们抓住特定人群,不断研究他们的需求演变方向以及变化的时间节点,大多数创业者是不难找到比较理想的一些项目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提前占位”,我们能够触及到的财富,就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创业者根本不会按照这个逻辑去琢磨市场,他们需要的是“短、平、快”,需要的是迅速致富,往往更多的是追逐热点,据说是这样来钱快。
运作项目很多时候跟炒股一样,当你看到这是个大热门的时候,再去动手,往往已经晚了,追逐热点,失败的概率高达90%以上。真正的高手,基本都是在涨停来临之前悄悄建仓。运作项目与炒股不同的是,绝大多数项目都存在一个导入期,如果你提前占位,当所从事领域真正变火的时候,导入期已经结束,能够直接借助东风直攻曹营;倘若当你看到某个行当现在十分火暴,再行进入,当你将诸多条件准备停当,即将大展宏图之时,整个领域已经开始大幅降温。
提前占位和先期介入策略,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但其实施的前提是要对发展趋势和时间节点有一个较为准确地把握。对发展趋势判断失误造成的危害,我们自不待言。但即使对趋势判断准确,而在时间节点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或者太过靠前,或者过于滞后,都会给项目运作带来巨大挫折。比如,某类项目本来20年之后才会变得很火,但你判断为5年,你在2年后开始筹备,最终消耗在这个上面的时间就要长达18年之久,这就意味着18年内不会真正赢利,需要苦苦撑着,期间的痛苦和代价可想而知。也许有人感觉这个难度太大了,非常人所能把握,但你别忘了,市场对创业者的要求本来就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铁律62 抱“大腿”也是迈出创业生涯第一步的一种办法
如果我们实力较小,没有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资源积累,不妨通过与大型企业或者政府部门配套,外包他们一部分业务,来迈出创业生涯的第一步。尽管这样做存在大量弊端,会对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但毕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转变。
尽管我们有长远的规划和宏伟的理想,但路总归是要一步步走的。千头万绪,关键还是要迈出第一步,想方设法掘到第一桶金。但第一步往往是最艰难的,我们在创业之前大多数没有多少积累,即使有些积累,也往往集中在某几个方向上,配套程度较低,不足以支撑功能完整的商业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功,项目的导入期会比较长,而且需要较大的资金量作为支撑。
但如果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选择与大型企业或者政府部门配套,我们的项目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生存下来,大大缩短了导入期,省去了在导入期为弥补诸多不足而不得不进行的巨大投入,可以利用赚到的钱去实现滚动发展,进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发展层面。如果在这一基础上再去努力积累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就要容易得多。解决了从无到有和项目生存的问题,再去解决模式调整、优化和转型的问题,是很多创业者非常现实的一个选择。我们可以将此称作“傍大模式”。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很多新兴企业都是通过这种模式来实现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比较典型的就有富士康和明基,还有沿海地区数以千计的服装、鞋袜、玩具代工企业,以及主流车厂的外协企业,都是靠“傍大模式”来起家的。
尽管目前不少代工厂家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傍大模式”在创业过程中的有效性。这些遇到问题的企业,都曾靠此实现了生存和发展,只是他们过于沉湎于自己的成功经验,未能对模式进行调整,实现转型,没有把潜在的一些风险规避掉。
我的一位师兄,2004年到一家刚刚成立的公关公司上班,这家公司发展到2009年,营业额就已经上亿元。这家公司的老板原来是汽车行业的一位资深人士,在圈内拥有良好的人脉资源和专业水准,创业之初,选择给一汽丰田做公关外包,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客户,但他们没有就此安于现状,而是一边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一边寻找新的客户,另外还通过从一汽丰田拿到的资金来拓展新的赢利点。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客户已经发展到了三家,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和一汽红旗,已经完全在汽车公关领域站稳了脚跟,员工也由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
还有一个朋友,来自农村,家里既没有钱也没有背景,擅长做市场分析和模式研究,多年下来,每月赚5000多元,但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照他的收入,买房买车、养家糊口还是存在很大压力。无奈之余,就想起了创业。他很有想法,前后用两年多时间,考察了很多项目,包括超市、饭馆、串吧、网站、书店、服装店、礼品店等,有的甚至进入了实操阶段,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自己不太懂行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