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自我论 >

第38章

自我论-第38章

小说: 自我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使人联想到对社会无益的感觉。正因为这样,人们都极力逃避老年或至少也要缩短老龄期,这表现在人们不愿意使用老年这个词,常常用“上年纪”或“长者”代替它,也表现在企图在寿命延长的同时也延长劳动能力。

    但是,如果说老年的社会文化形象不是单义的,那么一致的老龄自我意识就尤其不存在了。

    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一个人自己通常是不会觉察到自己衰老的,对他自己来说,他始终是他那个他。

    “我感到年老的自己依然是那么年轻,血气方刚……可是在镜子里,竟然是一个老人在望着里外都仍年轻的我……简直象是梦幻!简直象是演戏!”

    ①奥廖沙这样写道。但周围人的态度比镜子更可怕。每个人的生活中迟早都会有这样一个时刻到来,“到那时他会发现,他只是他现在的他。总有一天他会认识到,世界再也不肯以他的未来做抵押而向他提供信贷了,再也不肯让他把自己看作他本来可以会成为的那种人了……再也没有人问他:‘你将做什么?

    ‘人人都会坚定地、明确地、毫不犹豫地断言:’你已经完成任务了。

    ‘他不得不承认,别人已经权衡了他的得失,并且对他是个什

    ①奥廖沙,。

    :《无日不写》,第171页。

    R

…… 273

    862自 我 论

    么人已经盖棺论定了。“

    ①青年人是“将来”

    ,中年人是“现在”

    ,老年人则是“以往”。

    当然,衰老是客观过程。老年的到来,总是同体质和体力的衰退、社会职业角色数量的减少和结构的改变以及同时发生的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和损失等联系在一起。但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一过程发生的时间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在想象中推测老年的情景,比现实更令人痛苦。

    例如,许多一生习惯劳动的人,由于预感到物质上的拮据、自我感觉的恶化、社会贡献的减少和孤独等等,在退休前感到恐惧。

    然而,对不久前才退休的、不在职的莫斯科人(60岁至63岁的男子和55岁至58岁的妇女)所作的调查表明,认为自我感觉恶化者占12%(退休前担心者占34%)

    ,认为出现物质拮据者占20%(退休前担心者占36%)

    ,自感无益于社会者占19%(退休前担心者占32%)

    ,感到孤独者占8%(退休前担心者占23%)。

    而且这些不愉快现象中,有些已经从积极的变化中得到了补偿,如闲暇时间增多了,身体方面的自我感觉改善了(占不在职的领退休金者的47%)

    ,如此等等。

    总的说来,6%的妇女和61%的男子对退休表示满意②。许多人到了退休年龄仍继续工作。

    人的衰老进程如同成年进程一样,不是均衡的,这在他的自我意识中也产生不同的折射。遗憾的是,我国老年学对

    ①艾默里,J。

    :《论老年:反抗和顺从》,斯图加特,197,第65页。

    ②沙皮罗,B。。

    :《领养老金的人》,莫斯科,1980;同上作者:《苏联老V年人的社会活动》,莫斯科,1983。

…… 274

    自 我 论962

    老年人心理生理过程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研究大大超过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的研究。国外关于老年人自我意识的研究资料也是相当不完整的①。

    与普遍流行的看法相反,老年人一般并不更多忧虑自己的社会认定性和个人认定性。当然,处世观和自我观的总格调和情感色彩则随着年龄而变化。老龄者(尤其是男性)比起青年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个人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是他们以至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的。这就使他们的处世观带有宿命论、与世无争、听天由命的色彩。这固然可以说是一种宁愿与世界求得和谐而不愿去统治世界的明智表现(这正符合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原则的现代生态学观念)

    ,但这一定势也反映了精神疲倦、体力衰退、主观时间远景缩短。

    自尊和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一说也未得到印证。从平均数字看,老年人(极老年则另当别论)对自己的理解和评价都是相当肯定的,绝不低于中年人。自尊心低的只是那些自认为是失败者的人,或者陷身于极其不利的社会环境的人,感到被人抛弃、无能为力和无人理睬的人。

    一般地说,随着年龄而变化的不是自我评价的水平,而是自我评价的价值等级和标准。老年人对自己的仪表不大在意,但

    ①关于经验调查资料,参见下列著作:赖利,M。

    W。和福纳,A。编:《老年和社会》,第1卷:调查报告著录,纽约,1968,第3章;比伦,J。

    E。

    和沙耶,R。

    W。

    编:《老年心理学手册》,纽约,1976;古特曼,D。

    :《老人国:晚年生活心理交叉文化研究》,载多纳休,W。

    编:《老年学论文集》,安阿伯—密执安,1969;古林,G。

    、维洛夫,J。

    和费尔德,S。

    :《美国人对自己心理健康的看法:一次全国性采访调查》,纽约,1960。

…… 275

    072自 我 论

    很重视身心状况、自我感觉。从总体上看,他们对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予肯定的评价,虽则比青年人要谦虚些。不过,他们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更注重道德品质。

    人越老,越倾向于首先用道德用语评价别人和别人的品行。道德评价是最具有概括性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比任何其它评价都更倾向于严格遵循非此即彼的原则。一些老年人道德意识的增强同认识过程的年龄僵化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狂热的偏执心理和说教癖。

    另外一些老年人眼界比较开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得温和,认为只要不超出某些一般原则的限度,别人也可以有与他们当年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这种豁达的态度一般是针对自己的孙辈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性别差异,特别是男女极端对立、水火不容的特征取向,都逐渐减弱。但男子即使到了老年其自我批判精神也不如妇女。

    一般自信心显然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这是由于客观的身心变化(记忆力衰退、体力减弱、容貌魅力下降)和社会性变化(社会角色范围缩小)所致。但这也取决于各人的个体特点及活动领域。可以举出许多创作寿命长得惊人的杰出人物的名字(索福克勒斯、提香、米开朗基罗、毕加索、歌德、托尔斯泰、威尔第以及一些学者和政治家)

    ,他们的成就非但不因年龄增长而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自我知觉和自我年龄归类也相应地有所变化。长者一般都赞同自己社会圈内的生命全程分期以及与此相关的年龄期范型。但是甘心“服老”的人却比较不多,多数人宁肯把自己列入“中年”。感到自己衰老,承认自己由于年龄原因而发

…… 276

    自 我 论172

    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病人或晚境不佳者的典型特征。虽然老年人从总体上赞同社会意识中通行的老年范型,但他们对老年的评价比起青年人对老年的评价要更为肯定,而且他们的“自我”形象多半不包括范型式老年形象的缺陷,虽然认为把这些缺陷加诸其他同年龄人身上是恰当的。其实,各种年龄期的人都是如此行事的。

    老年人的时间远景变化也是因人而异的。与世俗偏见相反,老年人绝不只是关心自己的个人问题、内心问题。他们对世界命运的关切,比青年人更强烈,只是往往持悲观看法罢了。沉缅于往事的只是年事极高的老人,一般老年人思考和谈论的多是未来,虽则时间远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缩短。如同儿童一样,在老年人意识中近期的未来超过远期的未来。他们的个人生命远景也逐渐缩短。

    将老年人的时间形象同比较年轻的人的时间形象加以比较可以看到,越是接近老年,一方面越觉得时光流逝得太快,另一方面越觉得时间“无所作为”

    和缺少多种多样的事件。

    尽管如此,积极参与生活的人更关注未来,以隐退反应为主的消极者则更关注过去。

    前者更富乐观,对未来抱有更大信心。

    在问到生命的哪一时期在人们看来是最好的时期时,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说是青春时代或青年时代。其实这种评价取决于被询问者的年龄和许多其它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希望比实际年轻些。但在调查的时候,35岁以下的人说20岁是一生最好的年华,35岁以上的人认为30岁左右是最好的时光,而四分之一的65岁的人则把幸福的年龄划在40岁至50岁之间。

    对最差年龄的看法也不一致。

    美国学者洛温

…… 277

    272自 我 论

    撒尔调查过的17岁、23岁至25岁、48岁至52岁和58岁至61岁的人当中,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少年期和青春期是最痛苦的年龄期①。

    “理想年龄”

    随着自己衰老而提高,这部分地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效应所致,说明个体试图使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接近自己的实际年龄。然而这未必是唯一的原因。

    心理学界早就有人提出,各人对同一生命周期的体验是不同的。有些人(如马赛。普鲁斯特或让。科克托)

    ,用安德雷。莫洛亚的话说,永远“刻着童年印记”

    ②:他们不能抛弃童年时代依附于母亲卵翼之下的那种温柔枷锁,严酷而又充满活力的成人世界使他们本能地感到格格不入。

    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是朝气蓬勃、变幻莫测的青春时代。许多文艺理论家描述过诗人勃洛克为人处世的永葆春青的特征。沃兹涅先斯基称帕斯捷尔纳克为永远青春年少的人。帕斯捷尔纳克在自己的诗中只有一次以作者自称的方式说过自己的年龄:“我十四岁……”

    有些人则是到了富有创造和建树的成熟年龄时才大显身手。

    老年除了各种痛苦外,也有它的积极方面。魏列萨耶夫青年时代极端害怕衰老,但到了晚年却说这种恐惧是多余的,从经验中获得的才智弥补了无法避免的损失。

    “我常忆起青年时代的满腹忧虑,自尊心所受的痛苦折磨,急剧肿胀的心灵

    ①洛温撒尔,M。

    F。等:《生命的四个时期》,旧金山,197,第133页。

    ②莫洛亚:《文学群像》,第235页。

…… 278

    自 我 论372

    脓疮,狂烈的、玷辱身体的情欲,在成堆的问题包围中狂奔乱闯的情形,对自己的不了解,不善于走向人生的窘态……

    如今呢,心灵犹如被一块牢固的盾牌保护起来,因而外部的灾难、凌虐、挫辱不那么容易伤害它了;手中仿佛握着万无一失的罗盘,深山密林也不可怕了;心灵的眼睛擦亮了,内心豁然明朗,信心坚定,对生活萌发了感激之情。“

    ①关于生命的价值随着年龄而提高的见解,从托尔斯泰的日记中也可以读到,本书这一节开头的题词就是引自他的日记②。

    老年如同生命的其它年龄期一样,首先取决于它从事怎样的活动。老年人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社会心理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活动型、创造型老年,例如有些老人长期不肯告老退休,即使脱离职业性劳动,仍继续参与社会生活、青年教育,总之,仍过着饱满充实的生活,丝毫不感到有什么损失。

    第二种类型的老年人也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但这种退休老人的精力主要用在个人生活安排上——追求物质上的顺遂,颐养天年,从事娱乐活动和自学进修,而从前他们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做这些事的。

    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妇女,她们主要把精力放在家庭上。

    家务事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她们无暇感到忧郁或寂寞,但她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一般都低于前两类人。

    第四种类型的人把关心个人健康作为自己的生活目的。

    ①《魏列萨耶夫全集》,五卷本,莫斯科,1961,第5卷,第179页。

    ②参见《托尔斯泰全集》,二十卷本,莫斯科,1965,第20卷,第21页。

…… 279

    472自 我 论

    这种关心不仅促进人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