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

第41章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41章

小说: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世纪的哲学家、教育家爱德华?谢根博士提出了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提高思考能力的方法,即把物品的名称分三个阶段教给孩子。比如,把铅笔、圆珠笔和毛笔拿给孩子看,第一阶段首先拿出铅笔,指着铅笔对孩子说:“这是铅笔。”第二阶段是并排拿着3枝笔问:“哪支是铅笔呢?”并让孩子自己选择。第三阶段是拿着铅笔问:“这是什么?”这种以“这个”、“哪个”、“什么”询问孩子,让孩子回答的方法即为“谢根三阶段”,以这种方法反复提问来便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常常有人问多湖辉:“从几岁开始教孩子学认字和算术比较合适?邻居家4岁的孩子已经会写全部平假名,而我家同年龄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是否是智力低呢?”听到这样的询问,多湖辉深切地感到自以为对孩子什么都了解的父母,实际上什么都不了解。
    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个人差异。而孩子的智力发育速度也因每个孩子的身长和体重不同而各异,在我们周围,既有1岁半就能像大人一样说话的孩子,也有过了5岁什么话都不会说的孩子,这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差别,而是语言发育速度快慢的区别。
    因此,对于从几岁开始教孩子认字的问题,我们不能无视发育速度一概而论。
    父母必须懂得教孩子学什么不是时期的问题,而应该看孩子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就是其学习的时机,对此没有过早过晚的问题。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如何与孩子交流
    报纸、杂志记者在采访时有一个秘诀,即向对方提不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例如,“你是千叶大学的学生吗?”“是,”,“是工学部吗?”“是的,”这样的提问,从对方那里除了得到“是”与“不是”的回答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把问话稍微改变一下,问:“你认为千叶大学如何?”回答者在归纳自己意见找到答案之前,必须动脑思考。因此,一个优秀的采访者,不会让被采访者进行谁都能回答的固定的答法,而是在诱导被采访者发挥独立性和个性。这种“采访方式”在与孩子谈话时也能发挥作用。
    多湖辉发现在母亲当中,经常有人从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发言的语气跟孩子谈话,“那边是邮筒吧?”这么一问,孩子能够回答的范围就完全被固定了,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应该把“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什么”、“你认为怎么样”等作为能够让孩子回答的提问,这从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来看,也是有作用的。
    不仅向孩子提问要讲究技巧,对于孩子的问题,大人也要非常认真地回答。大多数人在跟孩子谈话时,使用孩子的语言,似乎有一种把自己降低到孩子智力水平的感觉。特别是当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问题时,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到了嘲笑。
    有一次多湖辉在美国街头看见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子,抓住一位留着乱蓬蓬胡须的嬉皮士问:“对不起,你为什么赤着脚走路呢?脚不痛吗?”那位男子注视着孩子的脸慢慢地、像对大人一样地说:“这是我的哲学,不想隔着鞋,想直接与地球接触。”这个孩子像是终于理解了,于是小声地说:“好,是哲学。”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必定是切身理解了“哲学”这句话。所以,这位男子像对待普通大人一样认真地回答问题,使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问得到了回答的价值。相反,如果大人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孩子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缩手缩脚。
    有时候,父母经常以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有失身价,就容易把回答问题想得很复杂。因此,当孩子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大人就含混地回答说:“以后再告诉你吧”、“大概是这么回事吧”;相反,对于自己会的问题就想全部告诉孩子。多湖辉则认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岁,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孩子开始萌发了求知欲,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问题,而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采用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都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没有必要一定坚持完全正确性。
    相反,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提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这种办法并不是对孩子随意的提问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且启发他自己找出答案。比如,对于孩子“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就促使孩子从各个方面探讨所产生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答案。
    这样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起到暗示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目的。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孩子面临学习和考试的负担,以及不能顺利应付考试时,做父母的应该想办法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在对孩子讲话时,多湖辉希望父母思考一下“办事靠会说话”这一问题。要想一想除了一再劝说“你要用功呀”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办法;除了“不要光看电视”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说法。父母应找到比这几句未加认真思考的话更尊重孩子心理的表达方式。
    某一杂志上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该杂志对两个犯同样错误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对其中一个孩子说:“这像是这个孩子犯的错误。”对另一个孩子说:“这不会是另一个孩子犯的错误。”那么这个孩子肯定地说:“反正我会犯这样的错误。”而另一个思考后说:“我为什么要犯这样的错误呢?”这么一来问题就搞清楚了。
    因此,当遇到必须要对孩子说的问题时,作为母亲必须要考虑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让孩子更能接受的说法。
    比如对学习负担重的孩子可以采取“心理换位”的方法,减轻其负担。但如果确定学习指标,当考试的日期一临近,不爱学习的孩子就会突然产生压力感。例如,让孩子用一个月的时间做完有300道题的比较厚的习题集,或者是3天后就要考试,可是孩子还没有充分地复习,这样的情况就是如此。并且一旦这种压力增大,孩子就很难以平静的心理状态坐下来读书。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以采用心理换位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说明。以前面的例子为例,比如说:“做10道题就可以了”“还有72小时的时间呢”。这样做,就可以大大减轻孩子因300道题的数量之多和3日的数量之少而形成的心理负担。表达同一个事实,只要变换单位来表达,也会使孩子接受的印象有一个180度的变化。多湖辉把这个称为代理换算,是纠正孩子厌学时所广泛采用的心理手法之一。
    多湖辉的父亲是工作狂,所以父子的接触并不太多。但是他的父亲偶尔闲下来与他谈话时,总是说:“看来你很努力,可是不要过于用功搞坏身体。”其实他并不太用功学习,面对绝对信任的父亲,既感到羞愧,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多湖辉“必须更加努力学习”的热情。
    而现在的父亲对孩子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即对孩子管束得太多,他们对孩子的谈话往往易于说成“你要给我……”的命令型。命令型是大人与孩子思想交流的单方面行为,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孩子势必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反抗的态度。聪明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会想办法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此如,以“某某,如果你试着……如何?”来代替之,采用这种“建议型”也是一种好方法。只从形式上看这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做孩子必定会认真听。并且,“建议型”是让对方做出决断,所以利于自然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引导方法的策略之一,就是预先有意识地选择提问的内容。不了解这种策略的人很容易被诱导。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学习。比如,当发现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说:“你说清楚是学习还是出去玩?”而可以一开始就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呢?”有一句格言说“欲速则不达”。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同样不能采取这种急于求成的方法。大人为了让孩子尽快由厌学变为喜欢学习,对孩子毫不留情地说“你给我学习,你要喜欢学习”,这反倒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使其越来越厌学。在这方面,与其说直接让孩子学习,莫不如改变一下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状态,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担,是一条使孩子喜欢学习的捷径。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消除成绩所造成的压力
    成绩比别人稍微差的孩子,如果也认定“只有自己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越来越讨厌学习。并且产生不安感。如何引导有这种想法的孩子,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孩子有时会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哪怕是轻微的怨言,都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知道一次或两次考试失败就会失去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时,不只对学习,甚至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也会变得很糟糕。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时候无论如何批评都无济于事。父母需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孩子,暂时帮助他们忘掉学习的烦恼,对孩子所做的一切要大加赞扬:“妈妈相信你,你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
    一些平时学习用功、成绩也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运气不佳,正好碰上自己感到棘手的问题,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家长和老师只关心考试成绩而对孩子大加训斥,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垂头丧气,转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当孩子把考得不好的成绩拿回家时,家长往往会不由得大发脾气,指责孩子:“怎么才考这么点分?”这样做会刺伤孩子的心,以至于使他们在做别的事情时也显得不知所措。其实,考得不好受打击最大的应该是本人,孩子会对自己能力不够感到内疚。如果家长这时再火上浇油的话,只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
    一些发展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的中学生杀了全家的事件,其原因与这些少年对未来的不安和绝望密切相关。为了不使孩子对未来的希望破灭,为了使孩子感到未来不是梦,父母对孩子进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当父母看到孩子通知书上的成绩不好时应如何对待呢?多湖辉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办的问题,希望通过下述一些考虑,采取一些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办法去加以解决。首先,对孩子成绩不佳不应“且喜且忧”,而应以“有苦就有乐”来对待。父母与孩子一起为成绩的提高而高兴“一喜”是可以的,但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无论如何不能反复表现出“一忧”,这样会使孩子彻底失去信心,永远无法改变讨厌学习的心情。
    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要过于刺激孩子,要给其留有余地。比如说“妈妈也有过成绩不好的时候,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即不是以“且喜且忧”,而是以“有苦就有乐”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绩。如果这样能消除成绩所造成的压力,孩子也就能自己消除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了。
    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来说,成绩单似乎是苦恼的最大根源。因为讨厌就不学习,不学习成绩就不好,因为成绩不好就惹母亲生气,因为母亲生气孩子的成绩就越来越不好。这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恶性循环”。
    在孩子决定是学还是不学之前,大人对成绩单的评价对孩子是一种压力。为了消除这种压力,即使孩子把成绩单拿回家,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让看,父母就不要硬去看。如果大人能这样做,孩子一定会主动地把成绩单拿出来给父母看的。
    表扬、斥责往往是在与什么对象相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