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根据上述两种情况让我们来做一个设想,珠克家族中的某个人,当他还是婴儿时,就被爱德华家族抱养,那这个人又将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反之又会怎样?家族最初及持续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将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两个英国家族留给后人的启示。
第三部分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这是对人生幸福的一种言简意赅的描述。拥有身体和精神双方面的健康,就可以拥有一切;而如果身体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就算得到了一切也没有用。在精神方面不尽健全的人肯定无法找到完美的途径把事情做得漂亮;而如果天生体质不尽如人意,再有能力也注定做起事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此,洛克提出了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
——孩子穿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
孩子刚刚生下来的时候,脸部的耐寒能力并不比身体的其他部分更强。后来脸之所以比其他部分更能耐寒,只是因为老是露在外面而习惯了温度的变化。只要从小就形成了习惯,有许多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孩子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如果孩子从小就穿着紧紧的衣服,对身体百般约束,长大后很少能有健美的身材,尤其是女孩子。
——学会游泳
孩子长到了能够游泳的年龄,而且又有人教他的话,理所当然地应该学会游泳。会游泳除了使人获得一种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外,对于健康也十分有益。
——多进行室外活动
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对身体大有好处,尤其是成长中的儿童。越多地在户外活动,孩子就长得越健康,适应力就越强。
——让孩子自然地成长
很多父母过早地就规定“男孩子不能玩布娃娃”、“女孩子一定要文静”等家规,这种情形可能会把孩子的某种潜力的萌芽毁掉。如果家长用性别的枷锁把孩子禁锢起来,把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都限制在各自的性别范围之内,这很容易使孩子的思维活动变得僵硬。
——清淡的饮食
洛克认为孩子最好吃清淡的食物,少吃肉,如果孩子非吃不可,每天也只能吃一次,一次只吃一种肉,最好是清淡的牛肉、羊肉,肉里不要加太多的调味品。
早餐晚餐给孩子吃牛奶、酸奶、稀粥、面包、蔬菜最合适。需要注意的是,每种食物都要清淡,最好不要放糖,一切刺激性的、能使人兴奋的东西最好都要尽量避免。孩子的所有食物中,盐都不可多放。
洛克主张三餐时间最好不要固定,而应当每天都变换。如果孩子在正餐之外还要吃饭,那就准备好新鲜的干面包。
洛克认为水果应当在饭前或者在两顿饭之间吃,孩子还可以把水果当早餐吃,但要和面包一起吃。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吃成熟了的水果。
——规律的睡眠
睡眠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儿童最应该多多享受的。孩子在幼小时多睡觉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可以爱睡多久就睡多久。但长大后,就不该再放任其睡懒觉。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益于健康。
孩子睡的床应该是硬的,不要铺过厚的褥子,睡硬床有助于孩子身板长得挺拔。
——不要轻易吃药
不要用给孩子吃药的方法来预防疾病,这个建议比各种补药和食品要好得多。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千万不要看到孩子身体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请医生,滥用药物。
第三部分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最有效的奖惩方法
很多家长把身体上的痛苦与快乐当作奖惩手段支配孩子,这种方法是不恰当的,当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洛克主张一定要用温存的语言,耐心热情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劝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的习惯,切记不可声色俱厉、简单粗暴地责备和训斥他们,以免伤害儿童脆弱幼嫩的心灵和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他提出的奖惩方法具有一种力量,一旦发挥作用,效果是永久性的,下次你就再也不会因此而苦恼了。这种奖惩方法就是使孩子知道羞耻和光荣。孩子一旦懂得了受尊重与羞辱的区别,尊重和羞辱对他们的心理就成为一种最为强有力的刺激。家长一旦能让儿童爱惜名誉,惧怕羞辱,就等于使他具备了一种真正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会永久性地发挥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件事看上去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们花费一番精力去探求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绝对值得的。这是洛克教育上的一大秘诀。
——孩子比成人更爱面子
儿童对于赞扬是极其敏感的。他们在比我们想像的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具有这一敏感。他们觉得,自己能被别人看得起,尤其是被父母或者自己所依赖的人看得起,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所以,假如做父母的看见孩子的行为得体或表现良好,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几句赞扬;看到孩子表现不好或者做了错事,除了父母,孩子身边其他的人,也都用冷淡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能感觉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这种办法如果能坚持下去,收到的效果要比贸然地吓唬或者打骂他们要好得多。威吓或者打骂用多了,孩子就会对它失去恐惧。如果孩子的羞耻感没有被培养起来,使用暴力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家长应该禁止用暴力教训孩子的方式。
——让孩子懂得优秀的人可以得到可爱的东西
使孩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受到尊敬是值得喜悦的,而遭到羞辱是应当感到耻辱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会在心灵上约束孩子的行为。当孩子不同的行为和表现值得受人尊重或者应该遭到羞辱的时候,各种使孩子感到可爱的或者讨厌的事物,应该紧紧跟随其后到来。
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孩子的表现或好或坏,所以特意地去加以奖励或惩罚。而是家长或孩子周围的人对孩子的举止、表现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应,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值得尊重或只能遭到奚落,伴随着不同的行为必然会到来的结果。用这种自然得体的办法去教育儿童,就能使他们明白:凡是行为良好、值得人尊重的人,他们必然会被每个人所喜爱。自然而然地得到各种可爱的东西。相反,如果有人表现不得体、被人瞧不起,自己不爱惜自己的名誉,他就无法避免遭受别人的轻视和冷淡。结果他喜欢的和能使他获得满足的一切东西,他都不可能得到。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样一条规律:惹人喜爱的事物只有品行优秀的人才可以得到,才可以享受。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儿童自然的欲望,达成一种积极的效果,借助合理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行。如果父母懂得利用这种方法,使孩子们闻过而知耻,使孩子乐于被人尊重,爱惜自己的名誉,他们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有德行的人。
要执行这种办法,要排除的一大困难就是对儿童的溺爱和无原则地让步。儿童犯了过失,遭受到父母冷漠之后,不应该让他们从这种无知的、无原则的抚慰中找到安慰,否则,其结果必然是父母费心给他们培养出的品德全都给摧毁了。当孩子确实犯了过错,父母给他冷淡的脸色的时候,其他人都应该一致地对他表示冷淡,不能够给他同情。直到儿童自己真心实意地承认过错,请求原谅,并真正地改正了过失,才应该让他恢复名誉。假如能够把这种方法坚持执行下去,相信根本就用不着去对孩子呵斥或打骂。孩子出于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的本能,自然而然地很快就能学会用正确的言行去博得大家的称赞。至于那些遭到别人反对的言行,他们会很明白自己一旦做了就会让自己难受,哪怕你根本不去打骂或者吓唬他们,他们自己都会避免这类事情。这种方法的关键就在于,让孩子养成谦虚知耻和从善如流的心理,他们对于那些自知做了会使自己被人瞧不起的事情,自然就会避之唯恐不及。
第三部分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建立平等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起码的尊重,这种尊重表现出来就是双方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哪怕是在家庭内部,父母与孩子中间也应该存在平等。
有一次洛克去英国旅游,在一个饭馆用餐时曾目睹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姐姐先坐到了一个位置上而不高兴,站在那里不愿坐另一个位置。孩子的妈妈便蹲下去对他说:“这两个座位其实是一样的,对吗?既然姐姐已经坐下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她那个呢?下次再有机会让你先坐,好吗?”孩子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确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后来,无论在朋友家里,在儿童游乐场,还是在公园散步,看到大人们与小孩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一个水平上。还往往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对望着,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们也似乎都很懂事,眨眨眼睛,频频点头。
后来,洛克与一位英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谈起这件事,专家解释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太小,还没有长高,只能是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说话,我们从小父母都是这样同我们说话,否则怎样能平等地交流呢?小孩也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应当受到尊重。我们常看到父母抱着孩子向别人展示,自己满面笑容,孩子却不高兴,因为他可能想睡觉或者想自己去玩,而我们成人却往往凭自己的兴趣任意安排他的生活。
父母认为应该出去散步了,即使这时孩子正在高兴地玩耍,父母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硬是打断他的活动,把孩子打扮一番就带他出去了;孩子正在从事一项工作,例如把小石子装到桶里去,这时,母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她,于是,母亲要求孩子立即把散乱一地的石子收拾起来,然后孩子被带到客厅见客人……
父母不断地突然闯进孩子的环境之中,去打搅他们,并且不跟他们商量就操纵他们的生活。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父母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
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要因为自己的关心而过度频繁地打断孩子玩耍的兴趣,置孩子自身的需要于不顾。这是父母自私的一种表现。在孩子反对时仍坚持成人的立场,完全无视孩子的权利,这样必然会导致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父母和孩子是可以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关系的,这种与未成年的、尚未独立生活的,但却几乎成熟了的孩子们的亲密融洽关系,是共同生活的理想方式,而它的形成,要靠双方的努力。
如果我们要做出一项与孩子有关的决定时,持公平公正态度的父母会尽量遵循或者至少要考虑到孩子的意见,他们会充分与孩子进行讨论和交流,听取孩子的想法,然后谨慎地作出决定。
一个孩子的话值得我们记取:“我时常能感觉到父母尊重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尽管很清楚最后到底谁说了算数——他们说的算数,但他们仍然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意见是有价值的。”
另一位母亲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我让女儿和我们一起吃饭,把她和大人同样对待。吃饭时的谈话也是选择她能懂的话题,平等地与她谈话。有的家庭,吃饭时不让孩子说话,有的甚至不吃饭时,孩子也必须畏畏缩缩。这样做,孩子就不会有任何自尊心。”
当然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讨论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必须说明理由。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是“你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逼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性。如果孩子很小,听了可能会真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威胁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