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

第2章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2章

小说: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中药的配服。(见附注3)

(5)有人说中药好,没有副作用,对吗?此说有对有不对。说对,是指它在辨“证”明确而且复方使用时,确是如此。(“复方”,中医术语,指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子。)因为如前所述,中医讲“辨证论治”,讲调整全身综合反应,又讲不断辨证“改方”,这每次改方的过程就有纠正副作用的过程。仍以上述失眠病人为例,如服药之后,说饭少吃了,复诊时一看满口白苔,复诊的中医就要说“上次的药太寒了”,复诊时就必纠正。如不纠正,就是“药不对证”,是医生没有水平,不合格。一改,不寒不热,病也好了,医生才放心——这才是合格的中医。因为中医学里,历代都要求辨证论治,要求“药必对证”,而且成了一种守则,大家都这样做,最后就少副作用了。所以说只要是“辨证论治”准确了的复方,就少副作用。

至于单味中药,用得不恰当,同样有副作用。古语说“是药三分毒”,这“毒”就是副作用。例如:鹿茸、肉桂、附子都是温热药,用于经辨证、体质属“寒”的人,用得适量,就无副作用。如不经辨证用于一般人,量又不大,可能也无副作用,但如瞎用在体质“热”的人身上,副作用就大了,轻的全身自感发热难受(但体温不一定高);重的可以鼻子、齿龈等处出血,中医叫“血热妄行”,这就是明显的副作用了。因此一般重视“辨证论治”的中医都喜欢用复方汤剂,因为它能随时加减,随时“对证”,这样才能调整失去平衡的“全身综合反应”的“证”而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单味药(也含“单方”)则只用于针对个别症状,即“治症”而不治“证”,疗效不全面,所以少用。例如人参,常用的补养药,真正用于治病,尤其是复杂的慢性病,单独用的情况较少,都夹在复方中使用,比如人参养荣汤、参苓白术散、人参胡桃汤等等。最少的也拉上附子拼成“参附汤”,也常只用在“虚脱”(相当于“休克”)时,抢救一成功,就接用复方了。所以单一人参一类的药,一般只作保健药用,靠它单味治病就不常用。正如小说里赵子龙百万军中单骑救主的事,到底是少见的。就是这样,只用单味人参,中医学里也还不忘辨“证”,例如其中园参(人工栽种的)中的红参药性偏“温”,用于偏寒的人,生晒参药性“平”,普通人均适宜。西洋参,则药性偏“凉”,用于有“虚热”的人。……总之都有讲究,不能乱用,一句话:就为无病保健,也请中医看过,说明服法,才能保你的“健”!

(6)有人说“急性病找西医,慢性病看中医”,有无道理?

此话大部分有理,因为一般来说,急性病大都是致病因素突然袭击人体所致,比如急性感染、外伤出血等等。西医的特点是能对疾病准确定位,并定性定量,再加电脑一算,点滴无误。比如大出血了输血;缺氧了吸氧;休克虚脱了升压;中毒了洗胃;骨折了X光一照,准确复位;细菌感染了,抗菌消炎……针对性强,给药途径又快,所以是立竿见影、起死回生的,所以确应首先选用。如果疾病急性期已过,机体因病害长期侵袭而全身失调的各病——比如肝炎病人,当它肝部的炎症已消,肝功能等已正常;急性肾盂肾炎病人的尿中细菌“阴转”(即化验细菌阴性,找不到了)等等——此时既无炎可消,也无须输血吸氧了,局部针对性的疗法已作用不明显。这时中医特有的全身调整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但是也非绝对如此,有时也要结合进行,因为中医也有治急性病的方法,比如“温病学说”、“温病论”等内容就是专讲急性“时病”(流行病)的,有的内容目前也在采用,而且证明疗效很高;西医也有根治慢性病的方法,特别是新近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等更是治本之法。

(7)又有人说“老年病,看中医”,对吗?这话也对一半,在慢性期,看中医是对的,有优势。因为人老了,病就多。这病那病,有的人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心脏不好等等,都沾一点。如用单打一地治疗,逐个对付,常是顾此失彼,效果不全面。而中医的辨证论治,讲全身调整,互相协调,作用就全面些。但遇急性发作期,则西医的方法针对性强,疗效快,应该首选。

说老年病,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即心理因素。老年心理,最常见的是无病怕生病;有病更愁病。有的人一坐下来,说老说病,没完没了,病本不重,但心病却重。老、病相邻,人老了,易多病,是事实,但如何对待大有区别。态度不同,后果也可不同。从悲观角度看,如果你对着所买的书本生搬硬套,则上面所说的病病都可通险途。比如伤风感冒,小病而已,但书上说它可继发肺炎,肺炎失治误治便可丢命,这也是事实。你如不看治疗及时的良好效果,只往坏处想,心里就不轻松了。又如高血压,老人常见病,只要注意调养治疗,绝大部分都可无事。但书本上又说,它可与中风偏瘫相连,也是事实。如果你又盯着这点,心里已够紧张了,又加一些骗钱广告,天天大叫:“此病危险,必须吃我的药!”结果吓得你不敢不吃他的药,但是血压还是下不来……这种悲愁心理,影响很大。又有的人,病本不重,甚至没病,亲友相见,作为问候,有的会说“嗬,你是老了,瘦了,该好好养着,吃点补品”,等等。这原是见面的客套话,正如常人见面说“饭吃了没有?”一样,敏感的人却当了真,回去一照镜子,好像真的瘦了老了,于是心病更重了。此事虽小,但许多人就败在人们无意说的这句话上。

好,以上说了个开头,至于详细内容,特别里边一些问题的“为什么”,请看后面各节。

一、什么叫中医、中医学?

【问】什么叫中医、中医学?什么叫西医、西医学?

【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中医——①中国固有的医学。②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见《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765页)。因此,“中医”二字的含义包括:

(1)中医学,指中医学这一门学问和科学,比如说某某人在研究中医,意思就是说某某人在研究中医学这一门科学,但是这里却强调了一点,就是说一定要是“中国固有的医学”。固有者,传统是也。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医学,以示与后来传入我国的西医学相区别。中医先生们为什么这样固执小气?不说“传统的”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后来知道,这传统的中医学和后来传入的西医学是各自属于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千万混淆不得,一混了,便会越弄越糊涂而生出许多麻烦来(道理详后述)。因此一般对内又称“祖国医学”。

中医学、西医学,都是医学科学,但它们各有自己的起源和历史,各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术语、概念、标准等等,这不同的一套就叫不同的理论体系。举例:一个咳嗽,中医学里是先看病人的神色形态,然后看舌头舌苔,再是仔细地诊脉(也叫摸脉、切脉、号脉、搭脉),最后得出诊断。比如说诊得是中医里的“风热外感”了,接着就开了叫“疏风清热”的中药给你治疗,这是一套。那么西医学呢?它用听诊器、化验室、X光机、B超、CT等等给你检查,最后比如说你得的是“上感”(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了,然后开给你消炎、止咳之类的西药治疗,这又是一套。结果上面的中医和西医都把你的病治好了。但它们两者的说法、方法、理论等等都是不同的——这就叫做“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

(2)“中医”,又是“中医生”的简称,但词典同样也强调必须是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就是诸如口谈阴阳五行、阴虚阳虚……手举三个指头切脉,看舌头舌苔等治病的医生。否则,哪怕你是道道地地正宗的中国人,满口之乎者也,也不能称你为中医或中医生。道理还是一个:中、西医学不能相混。

再说什么叫西医、西医学。顾名思义,西者,西洋也,当然是指从西洋传入我国的医学了。因为这西医学是以现代科学,如生物学、进化论、理化学、现代数学等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又称“现代医学”。因此“西医”也应该指用西医学的理论方法治病的医生。他们手拿听诊器,利用显微镜、X光机、B超、CT、磁共振仪查病、看病。否则,不管你是正宗的西洋人,还是西装革履满口洋文的中国人,都不能称你为西医或西医生,理由还是一个:中、西医学不能相混。

后来,由于中、西医学的互相渗透,在我国又有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医生。就是说一个医生,他既懂中医又懂西医,因此,他可以同时或先后为同一个病人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治病,这种医生,就叫“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早期又曾叫“西学中”医生。这个结合,按内容又大致可分“临床应用上的结合”和“理论研究上的结合”。(“临床”,医学术语,指医生给病人诊疗疾病,是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的。)临床应用的结合比较容易而普遍,内容也视医生水平层次的不同而异。现在正规的中、西医生大多能不同程度地结合应用,比如同一个感冒,医生既给你用阿司匹林、病毒灵等西药,又给你服银翘解毒片、桑菊饮等中药,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结合,既易行又普遍;遇到疑难大病,共邀中、西医生会诊治疗,则是难度层次较高的结合。

至于理论研究上的结合,在早期,人们也曾认为不很困难,只要中医学点西医,西医懂点中医,名词术语互相解释移用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用西医方法验得是“贫血”了,便说全等于中医的“血虚”;中医方法诊得是“肝胆湿热”时,便说全是西医里的“肝炎”;中医里的“内障”眼病,便说全是西医的“白内障”等。后来发现,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因为事实不断证明,中、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科学,如要真正在理论上结合,就要从各自的理论基础做起,不能互相“凑合”或“拼合”。因此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是不易当的。他们必须在临床上理论上都熟练精通中、西医两套本领,然后经过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升华,最后达到理论上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论,这就困难复杂多了,这种就叫“高级理论上的结合”。后来证明,这是个艰巨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所以大家还在不断摸索探讨之中,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果,而且也已出现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名家。这是我们中国医学,也包括西医的整个中国医药学界的骄傲!是很了不起的。在早年,初次开办西医学习中医时,毛泽东同志就曾说希望中国出几个优秀的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家,指的就是这些人。

【问】什么叫中药?什么叫西药?

【答】笔者认为它们的定义也应该是: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和中药材(包括植物类、介壳类、矿物类等);

西药:在西医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包括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药物提制而成。

有许多药物,原材料的来源可能是同一种植物,但可以因为制作方法不同,既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西药。举个例:植物药“麻黄”,在中医学里,它去节后的生药生麻黄(未作人工提制的原药)或用蜂蜜炒后炮制而成的熟麻黄,用于中医说的寒痹“伤寒表实证”及“风寒束肺证”等等。什么叫伤寒表实证和风寒束肺证?这就要懂中医理论的一套了。如果你不懂,乱用在“伤寒表虚证”或“风热灼肺证”时,那就会适得其反,严重时甚至可以出现中医的“亡阳虚脱证”(类似西医的休克)而造成事故。所以非照它的理论使用不可。

再说这麻黄,也是西药。它可以经过西医理论的药理分析、化学提纯等手段制成一种叫“麻黄素”的西药,主要成分是一种生物碱,用于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一类的病,主要作用原理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它有更严格的应用范围和机理,用错了会出事故。什么叫支气管?生物碱?平滑肌?这药如何分析、提纯?等等,这些就要懂西医理论的一套比如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药理学等等。因此说,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一定要在各自理论指导下使用。否则,小则药不见效,笑你医生没本事,没水平;大则误了病人性命!人命关天,不能不慎!

另外,还有“草药”者,或叫“民间草药”。有的也见奇效,但它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