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同人)盛唐之情深不寿-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处,虽然也讲究君臣有别,但是就感觉人家在和你交心,真把你当自己人看待。
而对于李清而言,他在国子监学到的不只是书面上的知识,更是与人相处的奥妙所在。不同的人你就要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
比如像闫文席这样明显怀着恶意接近自己的,李清最多就是无视他,绝不会给他机会近身;
而对于其他自己平常会接触到的人,李清尽量做到正视他人。要知道再小的人物也有他存在的理由,你今日与人为善,不求他日有什么回报,但来日也不会平白遭人敌对。当然,这个度还是要把握好的。你没到那个度,别人感觉不到你的真心;可你过了那个度,别人就会忘了你尊贵的身份,真要做得太过了,说不定还会有人觉得你伪善呢!
李清毕竟是一个脑子正常的皇子,他做不出像还珠里那个NC五阿哥一样自降身份的傻事。在他的观点里,如果今天别人来求助他,即使他觉得帮助这个人有利可图,也要查清楚来龙去脉再帮。这样做不是矫情,而是时刻警惕,确保不会掉进别人的陷阱。
李清喜欢交朋友,但不喜欢被人利用!
同样,李清知道自己的身份,他知道要是自己做一个错误的决定,带来的坏影响会有多大,所以这七年他活得很小心翼翼,才可以像今日一样受到别人的认同。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交代完男主幼年发生的事情了!接下来就可以今日全文的快速发展时期了!
给自己加油!
还有啊,我真心希望这篇文的评论多起来,就算是觉得我写的不好的也可以,这样我才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啊!
而且我现在越写越想要修改主线,就是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喜欢我的故事安排!
我也挺希望要是有读者对这个文有什么想法,可以和我交流一下,有助于我安排情节嘛!
☆、七年变化
当然,和李清最亲的除了自家母后、姐姐以外,就是早年就获得他认可的三个小伙伴。
这些年,张勤这小子已经被他那个退下来的爹扔进了军队,这个才刚十六的毛头小子,在河南道蔡州那里的驻守军中当一名普通军士,现在连从九品陪戎校尉都还不是;
至于王虎晨,他也已经考取了进士功名,虽然只是个二甲的进士,可是他爹还是把他安排在了礼部,做个从七品书令史。
至于裴桓芝,他现在可不得了。已经十九岁的他两年前就成家立室了,当时他大哥裴光庭已经接替张说成了中书令,所以他娶的妻子也是刑部尚书家的嫡次女。
光家室不说,就是这个人他自己也本事,当年便能看出并非是池中物,结果后来真的考取功名,成了开元十七年的探花,进了户部,接着慢慢向上爬了三年,如今已经是正四品户部侍郎了。
现在这个局面是四个人多年谋求才得来的。张勤在军队,虽然现在位子不显,可是军队是最好往上爬的,只要你军功够,做的官职自然就涨了,没有文官系统里的那些弯弯折折;
而王虎晨虽然没有进他父亲的根基所在——吏部,可是他爹王泉给他找的岳家却是自己曾经的老下属,现在的吏部侍郎家;
裴桓芝就更不用说,他惯会经营,凭着自己的本事在户部和刑部都留下了人脉。
如此说来,六部之中只有兵部和工部两部,是李清这个小团队不熟悉的了。可是兵部向来受皇帝陛下看重,没那么好进,工部又太小透明,而且李清手上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送进去,也就罢了。
你也别看现在这些小伙伴的位子都还太低,可是配上他们显赫的家事,还是能够多少探听到大唐这台国家机器每年的走向的。
张勤自不用说,就王虎晨,往大里说,他在的礼部负责每年的大型国宴,哪个附属国最依赖大唐,哪个附属国疑似有反心,他礼部最清楚;往小里说,哪家宗室娶了哪家姑娘,哪个藩王受玄宗重视,王虎晨在礼部都可以通过细枝末节看出来;裴桓芝贡献也不小,你想啊,户部可是管钱的,他虽然不是尚书,可在里边三年,国库有多少银子,每年收上来多少国税,银子又怎么花,他心里大致也有底。至于他岳丈家,和他关系也很好,要是有哪个官员犯了错让刑部给拿了,裴桓芝也能最早知道出了什么事。
除了这三个小伙伴,李清还招了几个寒门出身的依附者,不过这些人出身不高,即使考了进士,想要做官也得等国家分配。
比如当年那个扬名苑的学霸李硕,也在考了进士却没官做的那群人里面。还好人家不是真的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还知道官场的一些诟病。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李清。李清觉得这个人就是个制度维护者,他维护的自然是国家应当严格遵守的法典。这个人用好了说不定就是另一个清官海瑞。于是李清便给他这个机会,替他运作了一番,让他到岭南道桂州永福县做了个县丞。
不过这个李硕初入官场自然是只知其便面,不知其内里。他到永福县的头一年,是真心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好好的整顿了一番当地的恶霸土财主,也没和人说自己和十八皇子有关系。结果反而被人整得很惨,差点就没官做了。
还好李清知道后把他捞了出来,但是李清也对他的能力打起了嘀咕。可是想清楚官场黑暗的李硕自己却没有被击倒。他心中的信仰没有变,可是人变得圆滑不少。他把自己的决心用书信的方式表达给李清看,才使得李清最后再帮了他一把,把他调到了岭南道乐州的平乐县。李硕也没有辜负李清的期望,经营了两年时间,便已经是乐州的长史了。
说了这么多小伙伴们的变化,再来看看李清自己。这七年里,李清一边在国子监学习,一边也没有断了与郭子仪的联系。随着他的成长,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事也慢慢向他开放。玄宗又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即使这几年后宫中陆陆续续也有不少皇子出生,但总归最受宠的还是李清。
每年国子监的院士来向玄宗汇报皇子们的学习状况时,玄宗总是要特意问问他们对李清的看法。李清自己也争气,整个一“别人家的小孩”,搞得玄宗一天到晚的向臣子们炫耀自己的宝贝儿子。
现在已经周岁十二的李清也快要离开国子监了,玄宗早就在考虑再过两年就让这个宝贝儿子到哪里锻炼锻炼,他初步的考虑是让李清到吏部熟悉一下大唐的官员制度。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没有确认下来。
对于玄宗对李清的喜爱,大臣们都是有目共睹,看在眼里的。一开始,还有些自诩卫道士的官员极力反对玄宗不顾太子,宠信其他皇子的行为。其中领头的就是检校中书侍郎张九龄。
可惜不管官员们有多反对,太子自己也没有任何表示,玄宗更夸张,直接无视这些奏折。慢慢的大部分反对者也就消停下去了。
可是张九龄却不服输,依然活跃在对抗的第一线,甚至还鼓动太子站出来支持自己。但到底他也没能如愿,反而惹恼了玄宗。
要说张九龄也是大唐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历史上他被誉为是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可是他与玄宗的关系却一直很紧张。
这个人为官的始末也很有争议,他是张说的宗族兄弟,刚入官场的时候是依附于张说一系的。张说那时候也愿意支持这个有才干的族弟。
可惜后来两人意见出了分歧,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张九龄不理解为什么张说要支持李清而放弃太子。随后两人分道扬镳,等到张说被罢相又一度复起,张九龄也慢慢爬到了工部侍郎的位子,成了张说敌对的一系。最后张说主动辞官,张九龄靠着与张说不同的政治观念渐渐入了玄宗的眼,被提到了中书侍郎这个位子。
而这个中书侍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中书令的继承人,只等现任中书令下台就可以被扶正成为三大宰相之首。
可是现在玄宗被他惹恼了,张九龄想要被扶正估计还得等不少时间罢!
再来说说太子为什么不敢站出来。原因很简单,玄宗已经知道了太子做的那些好事。先是陷害嫡母,后是把亲娘推出去顶罪,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玄宗怎么忍得了?这个在政治上杀伐果断的皇帝当即就将太子的势力拔出了,虽然没有做到最后一步——废太子,可是也彻底厌弃了这个儿子,权当他不存在似得过日子,双方的关系恶劣到除了年关时节,玄宗根本不见太子李鸿,东宫上下却都是玄宗派去的眼线。
就是在这样又有机遇又充满危险的复杂情况下,李清要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还不能被玄宗厌弃,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还好他主要培养的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安插的位子也不高,不然早被人弹劾了!
前朝如此形势严峻,后宫的争斗也是如火如荼。七年前高力士进献的四个美人如今只剩下三个了。其中那个江采萍异军突起,坐火箭似得不断往上升位分,最后玄宗还特地封她为梅妃。另外两个裴君珂和林妙悠倒是也颇受宠,两人依附武皇后,一个成了正二品馨昭仪,一个是正二品妍昭容。
不过就是可怜高力士白白辛苦一场,到最后,成功的果实却被武皇后摘了。为什么?你看梅妃虽然得宠可是最看不得那些宫廷争斗,自然不会让自己成为高力士的传声筒;馨昭仪裴君珂心眼最多,看着李清得宠,当机立断依附武皇后,自然也不会帮高力士;至于妍昭容,她和死去的莫雨琦关系最好,所以始终记恨着当初没有帮莫雨琦一把,间接害死她的高力士。于是她就跟着裴君珂到了武皇后麾下。
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武皇后和高力士的关系早就不复以前的和谐了,要不是李清现在形势不错,高力士早就在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
而李清能知道这些事还是武皇后告诉他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眼光逐渐都放到了前朝,对于后宫的事除了关系到德福宫的,他很少主动去关心。
不过现在有件大事却是李清必须关心的,他姐姐咸宜公主今年已经十五了,及笄礼也就安排在两个月后。武皇后早就在给自家女儿相看对象了,今日就是找两个儿女来看看她选的哪个比较适合。
武皇后挑的三个人里一个是长宁长公主的嫡次子杨洄,一个是正二品光禄大夫周庆嫡长子周元杰,最后一个是张九龄的侄子张珏。
这三个人每个都有自己的优势,杨洄是长公主之子,生来就属于统治阶级,出身高人一等,在贵公子圈里很吃得开,长得是三人中最俊美的;周元杰出身书香世家,今年刚下场考取功名,已经是个探花了,走的是文臣路线,前途大大的有;最后一个张珏可能是三人中优势最不能明显的,可是他和张九龄有亲,把咸宜嫁给他有助于拉拢张九龄,对李清很有帮助。
武皇后把这三人的优点一一列了出来,然后问李清和咸宜公主的意见。咸宜公主自然是一句:“但凭母后做主!”羞红了脸,李清却认真思索起了这三人的为人。
作者有话要说: !!~~
☆、谁是未来姐夫
咸宜公主甘愿当个透明人,于是屋里就只有武皇后和李清开始讨论咸宜的婚事。
依武皇后的意思,她最中意杨洄。因为杨姓是继李姓和武姓后最大的姓氏,而且这个杨洄又在圈子里吃得开,从身份上来讲他与咸宜最相配,咸宜嫁过去至少不用担心如何维持生活。
可是李清却不这么认为。李清虽然不太清楚杨洄历史上做的事,可是就平时的观察来看,杨洄妥妥的是个墙头草,两边倒。几年前这人还是□□呢,现在却围在他身边打转,这样的人收作下手尚且不放心,又如何让李清安心把姐姐交给他?
如果李清知道历史上杨洄确实帮助当时的武惠妃扳倒了太子李鸿,可是在武惠妃死后立刻转变立场不搭理失宠的李帽。估计李清现在就会把这个人划入黑名单。。。。
可是要让姐姐为自己牺牲嫁给张珏,以拉拢张九龄,这是李清更忍受不了的。
若是张珏这个人自己也有本事那李清还可以考虑看看,可是这丫的就是一个普通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与学习一道也没什么前途,连个进士说不定都考不到。人长得也就那样,李清还记得上次小军子在说到张家的事的时候,还提了一嘴说这个张珏最爱贪小便宜。要姐姐嫁给他那真是太跌份了!
思来想去,只能先观察一下武皇后挑的最后一个人选——周元杰,若是这个人还不能让李清满意,那只能重新挑选了。
对于儿子不认同自己的眼光,武皇后心里多少还是会有点不舒服,毕竟她会挑这三个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都是为了帮助李清在前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