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综同人)[综]渣妈走开 >

第26章

(综同人)[综]渣妈走开-第26章

小说: (综同人)[综]渣妈走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乘着还有一口气,把账都了了。
    尚书大人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这才是忠臣,绝对的忠臣啊!他执掌户部这么些年,看多了那些不拿国库银子当银子使唤的人,第一次发现,世间还是有正义的,啊,不对,是世间还是有讲道理的人的。果然欠债还钱还是有市场的,还有人遵循的,真是太不容易了。
    这老头一激动,连银子也不去看了,挣扎着就要往宫里去,给皇帝上奏去,边上的侍郎拉住他,劝他等清点完了再去,可人家老尚书就是不干,人家说了,这贾家两位国公是什么人?是忠臣!这会儿都把银子送过来了,你怎么还能怀疑人家缺斤少两了?这是对贾家人的侮辱,是不信任,这是不对的!
    这一顿的上纲上线的喷啊,把侍郎的脸那是喷的一脸的唾沫,可当着贾家人的面,侍郎还不能回嘴。你难道能说人家贾家不是忠臣?不是信人?人家还银子了,这就是最大的实证啊!在这之前,你看到别家还银子了?
    只是他也不能什么都不说,要不实在是太没有面子了,所以只能好声好气的解释道:
    “我这也是为了稳妥,大人去了宫中,陛下必然会问询清点情况,如今咱们先做好了,银钱入账,如此一来,咱们户部也算是手续完整,贾家也算是还款完毕,这才是整套流程。大人说话底气也足些。”
    这话确实有理,做个生意还讲究钱货两清,兄弟之间还要亲兄弟明算账,确实是点清楚了最好,那老尚书也是一时激动的很了,如今被这么安抚了几句,回了神,自然知道自己太过激动就进宫,说不得还容易让皇帝以为自己不够老成,要死了,人头发都白了,要是在以为自己不老成,自己还有脸在户部呆着嘛,所以不过是哼哼了几声,就假装有些气短,索性在一边坐下了。
    那侍郎也是有眼力见的人,不然也不至于爬到这个位置上,看到老尚书这个姿态就知道是准了自己的话,忙指挥人加快速度清点。
    贾家人那是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来的,这银子哪里会出错,再加上户部的人,别的不行,这点银子什么的,实在是拿手的绝活,不过是三下五除二,一会儿的功夫,这银子就点清楚了。
    “大人,清楚了,荣国府七十万两,宁国府五十万两,一文不差,正好对的上账,欠款全清了。”
    负责清点的那个小吏说着这话的时候,语调都高了好几个音,隐隐有点尖锐,能不尖锐嘛,这会儿他心里正惊得浑身颤抖呢,要死了这些勋贵还真是有钱啊,这么多的银子,居然说还,就还了?他们可都是世家勋贵,家里不可能不留下存银,不可能还了银子不过日子了,那么也就是说,这些世家,最起码家中备下的银子,足足有百万之数了,不然这样的大数目不可能一下子全拿出来,若是在加上田产什么的,这些人家底到底能有多厚实。
    这样的想法也就想想而已,因为贾母也好,贾代化也好,早就料到了这样大张旗鼓全还上会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所以他这里刚汇报完,那里贾赦就开始按照贾母的指示开始说话了。
    “我爹我娘存了足足十五年,加上家中老库的存银,才存够的银子,每存一次,就会数一遍,自然是不会错的,为了这个,每隔上几年,家中还要放些下人,缩减用度,就是前些时候,家中还放了好些下人呢。”
    “这些银子里,还有祖父当年打仗时候得的,都是老银子,自然不会不足称。若不是父亲实在想在他活着的时候清了账,不给后辈留下负担,也不至于连祖父留下的家底也给抬出来。”
    边上的贾敬也跟着说了几句,那眼神还往那银箱子上看了好几眼,两人这么一说,那几个原本还暗暗在估算贾家家产的小吏们,一个个眼神暗了下来,隐隐有些羞愧,为自己原本的心思有些不好意思了,人家那是十几年的积蓄,是因为想要人死债消才一次性全拿出来的,自己却只想着他们家底厚实,没有看到他们别的方面,人家那是家中一个死了老爹,一个老爹快死了呢,真心不是什么值得幸灾乐祸的事儿,他们那么兴奋,实在是有些不厚道。
    只有那侍郎之类的高官们看的更清醒些,他们是不管这二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只要还上了就好,哪怕他们家还有金山银山呢,也不是他们该去想的,当然同样的,要是倾家荡产也和他们没关系,只是人家既然这么说了,那么等到老尚书去宫里的时候,免不得也要提上几句,人家都让你户部减轻负担了,也该说几句好话,回报一二才是正理。
    这一边老尚书在清点完成后,终于能兴高采烈的进宫去了,而另一边,因为这清点的地点到底是在这户部正堂,所以这贾家还银子的事儿也开始流传了出去,听到消息的京城勋贵们,一个个都有些傻眼,这是什么节奏?这贾家人怎么能不和他们商量就自己自说自话当忠臣去了?这把他们其他人放在哪里了?实在是当不得人子。
    只是后来又听到了贾赦和贾敬在堂上说的话,那些人倒是有沉默了下来,有的人同贾代化他们是一般的老头了,年纪大了,想的更多些,也更能体谅贾代化的心思,细细揣摩了一下,终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道:
    “都是为了儿孙啊,这贾家两兄弟也算是费尽心思了,如此一来,等贾赦那小子袭爵的时候,只怕爵位还能高上一些,那贾政也能得个好差事,就是贾敬,也能在朝堂站稳了,这银子确实还的很是值得。”
    也有人不平自己被瞒在鼓里的,愤愤不平的说:
    “这可好,咱们全成了背景了,成了撑托他们忠义的道具了,真是没有义气,先说一声也好啊,老子也跟着还上一二万的,好歹也能挣个好听点的名头,沾点便宜。“
    还有人心下鄙夷贾家讨好皇帝的行为,说道:
    “就他们有银子,加在一处一百多万两,说拿出来就拿出来了,也是,谁让他们是武将家呢,当年打仗可没少抢,咱们和他们家能比嘛?咱们家能有多少家底?这倒是好,让他们得了好,把咱们倒是顶在了杠头上,上下不成的,以后还怎么办?“
    只有皇帝那个高兴啊,自打听到老尚书那么一说,整个人都精神了好些,忍不住又唏嘘了一下贾代善,
    “还是代善啊,不辜负当年朕对他的信重,看看,就是人没了,还记着这些,贾代化也是个好的,贾家一门忠良啊!如今这天下,多少老勋贵们,都忘了当年开国时候的艰难了,一个个只记着自己安乐,却没替国家多想几分,欠着那么些银子,真的当朕不知道?只是不想这些老臣难堪而已,只想着他们若是懂事,自己也该知道怎么办,想不到这么多年,也就是贾家那两兄弟还知道本分二字。“
    这话可就重了,这是真的把贾代化他们两兄弟当成了官员道德标杆来看了,唯一能说一个不字,提出质疑的也就在场的老尚书,可老尚书能说不好听的嘛?不可能啊!他每天都为了国库的银子不够用发愁,这会儿有人解了他的难题,他正高兴呢,怎么可能顶撞皇帝,说不中听的?顺着说好话都来不及。
    于是自然是把这贾赦和贾敬的话又学了一遍,说的这贾家两个国公府第那真的是十多年勤俭持家,简朴过日子这才能及时还上一样。弄得皇帝都觉得这银子收的有点亏心,毕竟他也知道这里头有大半可是他和他老爹花用的。心下越发对贾家看重了起来。
    当然老尚书也不是那种棒槌,捧了一个,得罪一帮的,他把贾家说的困难些,一来是替贾家说好话,二来何尝不是为了其他那些借钱的人家,还银子很难,这是把基调钉上了,如此一来,那些没还钱的,也能有理由说这是家中实在开销太大,他们又不怎么懂得经营,这才一拖再拖,不是他们不对皇帝忠心,不是不想还。或者是不能全部一下子还上,也算是给其他人圆了一下场面,不至于大家太难看罢了。
    老尚书是官场的老狐狸,他这是用几句话,平白的得了所有人的感激,别以为皇宫内院说话,外头就没人知道,这又不是什么军情大事儿,也不是在避开人的地方说的,这些人里头,自然会有往外头卖消息的人在,只要这些人往外头一说,一传,他人情那是赚的大大的,多好。还平息了其他人对于户部的怨气,如此他的官才能做得安稳自在。最重要的是,也给外头传了一点信息,那就是请好大都还上一些,让他也好和皇帝说话。只要他们领悟了自己的意思,大家都撑撑场面,那么欠钱的人能混过去这一遭不说,他这户部银子也能再增加一些,这才是皆大欢喜呢。
    你要说皇帝对于贾家还银子的动机一点都不清楚,那也不可能,他能掌控朝堂这么些年,怎么可能对于这些官员们的心思一点不知道,可是人家毕竟是当了一次出头鸟,毕竟真的是举家还债了,就这一点,就值得他回馈一二了。树立一个典型不容易啊!还是一个心甘情愿给皇帝当靶子的典型,他就是在明白他们这是用银子来换孩子的前程,换一个阖家安生,他也必须把这个靶子立起来。好让其他人明白,只要你们老实,听话,知道给国库解决困难,知道还钱,皇帝还是爱你们的,会给你们好处的。
    说来这皇帝他也憋屈,明明他才是债主,可偏偏为了脸面问题,不能当那讨债的黄世仁,这真是太憋屈了,冤大头这角色,真心不好干。可你说要是不外借?怎么可能!说起来这借钱的里头有大半还真是有困难的人多些,像是那些刚来京城的小官,寒门出身的新进士什么的,想要在京城立足,不借钱怎么买房子,怎么度过刚开始的那几年?要是新进士什么的,在京城饿死,住破庙,那才是有伤朝廷的体面呢。
    所以这借钱的事儿,是不可能不进行下去的,这也是连续了好几朝的仁政之一了,是官员福利的一种,他不可能取消,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户部给力点,收账什么的能及时些,或者指望这些官员的人品了。
    可偏偏户部点银子是好手,这收账却不行,或者不是不行,而是不想得罪人,人品什么的,又有些信不过,毕竟谁都想银子在自己手里,于是时间越长,这欠银子的就越多,慢慢的有些都成了呆账。
    如今有了贾家带头,皇帝也反应过来,这绝对是收账的好时机,哪怕不能全部收回来,好歹也能把这呆账减少一些。所以立马很是配合老尚书的话头开始奖赏了。
    “荣府在守孝,原本是想着等他们出孝了,再给他们下旨意的,如今看来,不赏却是有些不厚道了,还是一并给了吧,来人,笔墨。“
    一个秉笔太监闻声立马进来,准备好了案台,听着皇帝口述。
    “贾代善是国公,是原爵承袭,这贾赦毕竟无功于朝,原爵承袭已经不合适了,降三等袭爵的常例又有些过了,毕竟是为朕解忧的,这样降一级,袭一个侯爵,准许荣国府国公府邸的匾额在国公夫人在世之时不用取下,那个贾政,朕想想,似乎听说是个书呆子?那就去礼部好了,给个从五品,贾敬也是个好的,贾家第一个进士,去翰林院吧,升一级,给个六品,不,算了,给个五品,准许将来贾敬降一级袭爵。如此也算是重赏了。另外让御医去一次,给贾代化看看,如今这样的老臣不多了,尽力治好。“
    说完这个,皇帝突然忍不住笑了起来,对着老尚书说道:
    “如此恩典,老尚书,过些日子,只怕你那里倒是要热闹起来了。“
    老尚书听到皇帝如此说笑也跟着笑了起来,可不是,就为了这么一个降一等袭爵,估计也会有大把的人跟着开始换钱了。按照规矩,除了那些世袭罔替的爵位,其他勋贵的爵位那可是降级三等的,一般人家,要是没有功勋,往上再爬一爬,三代下来,基本上就要开始泯然与众了。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可以止住下降速度的办法,他们还不赶紧抢名额?是人都知道,越是还的早,越有可能凑上这一波的好事儿,越是晚了,越是没有希望,哪怕他们都知道这事儿不一定,或者有可能最多降两等袭爵,甚至只是口头一个称赞呢,他们也会赌一赌的。如此一来,可不就是户部吃饱,国库足用了嘛。惠而不费的事儿,谁都想做,皇帝更想呢,只是话不能说的这么明白就是了,所以老尚书只是笑着说道:
    “朝中大臣们都是国之柱石,自然知道怎么为国着想的,如今还有了如此典范,自然更明白该怎么做才能为国尽忠。“
    这话说的,皇帝哈哈大笑起来,拍着手边的案几,
    “你啊,好了,最是高兴的只怕就是你了,如此一来,你可算是能睡上几日好觉了,对了,正好,明儿把边军粮饷先划出来,免得到时候又不够,这边疆大事儿,总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