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酒香螺嘬嘬菜-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曾祺在他的那篇《受戒》中,曾策动过一个很有地方色彩的用词“歪荸荠”。其实我们孩童时就常在沟塘河汊里扎猛子“歪河蚌”,只是我们家乡话将河蚌发音成“河刮子”,“歪河蚌”也就成了“歪河刮子”。夏天我们在水里闹腾够了,便比赛踩河蚌——稍稍在水底烂泥里用脚一歪一扫,嗯,一个圆溜溜的疙瘩,脚趾头勾一勾,屁股一撅扎入水底,用手一抠就出来了。有时摸上来的竟是一只老鳖,则会引来一片欢叫。也有的孩子专门在身后拖了一个澡盆,“歪”到“河刮子”手一扬丢入盆中,要不了一时三刻就是满满一盆。不过,这些河蚌弄回家全都是做了喂鸭子的饲料。我们那块圩里到处是丰盈的水面,正经的鱼虾多得都吃不过来,螺蛳河蚌只在清明前后那几天才上上饭桌。
十二、我自识得菜花蚬
我们喊的蚬子,不是长在近海浅水滩上的,而是江南所特有的河蚬。早先,河蚬大量生长在南方的湖泊池塘和沟渠内,不少地方把河蚬喊做“各子”,其实,“各”是福州话音,福州人念蛤(读音隔)为“各”,但蛤是蛤,蚬是蚬,蛤比蚬大,蛤的外壳上有花纹,又称为花蛤,过去装蛤蜊油的盒子就是蛤的壳。蛤生长在海边,蚬子海水里有,淡水里也有。“打赤膊吃蛤,穿棉袄吃蚬子”。这是一句福州民谚,意思为炎炎夏日是吃蛤的季节,天寒地冻是吃蚬子的季节,因为只有这时候它们才肉质饱满,味道鲜美。其实我们这里水乡也有民谚,叫“菜花蚬子清明螺”,蚬子和螺蛳一样,都是到了油菜开花时近清明天气,味道才好。
我的朋友黑白,在自己那本书《文人的美食》中专门讲到蚬子,他说:“……蚬子一般长在荷叶的反面或河蚌壳上,是寄生的贝类……池塘边多的是,用手在荷叶上捋一下,便是满满一把蚬子。”这倒有点把我给弄糊涂了,在我的印象里,只在有泥沙的水域才长蚬子,蚬子通常都是把自己埋在沙中,所以蚬子又被喊做“沙蚬”,也有地方喊“沙河蚌”,江河沙滩上常能看到许多被水浪冲洗得发白的蚬壳。沙蚬怎么会一起结伙跑到“荷叶的反面”去了呢?或许那是另有的一种蚬子。看过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原来通晓好多世情的汪老先生也是这样写的,他甚至说蚬子“只有一粒瓜子大”。
蚬子到底有多大,我想我是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的。蚬子像蚕豆那般大小,壳顶鼓胀突出,或略呈三角形,玲珑又丰满。蚬子属淡水双壳贝类,壳面有光泽,呈黄褐色或黑色,以黄色者为佳,肉最鲜嫩。蚬子确实喜欢结伙群聚,要是运气好,碰到蚬子窝,那是最令人开心的事,一下子可以扒出大半筐蚬子。
我们在酒店食府常会吃到一道菜蒸鸡蛋,鲜美的蛋羹中夹有许多带圆壳的小蚌,若是蚌壳小到只有纽扣大,那就有可能是蚬蒸蛋了。沉没在蛋羹里的蚬子,壳都已大开,有仰着的,有反扣着的。有时候,你伸出汤匙舀来却是几个空壳,你便有点悻悻然。但是你心里清楚,这些壳里一定都是有肉的,只是在沉入蛋羹里的那么多蚬肉中,你已找不出哪个是它们曾经的元配了……好在蛋羹因为有了蚬的加盟,滋味便深长了许多。
蚬子确实是一道水乡美食,剥了壳的蚬子肉炒韭菜,算得上是过去清苦人家的一大美味。捞回来的蚬子放在水盆里,让它们悄悄地张开嘴,一夜吐尽泥沙,再放锅里用沸水一“哈”,一个个小扇子似的壳全都张开来,用手轻轻一抹,蚬肉就下来了。蚬肉除了炒韭菜外,烧豆腐,炒鸡蛋,炒蒜苗,炒青菜头,都是有着说不出的妙味。要是将蚬子连壳洗净煮沸,煮到一只只都张开了嘴,露出雪白腴嫩的蚬肉,加上姜、葱、盐、味精以及酱油、糖、黄酒、麻油一拌,嘬一个放嘴里轻轻一吸,肉就鲜鲜地落舌头上了。这煮蚬子讲究火候,煮嫩了,蚬子门户紧闭,吃起来不爽,蛮咬硬啃地弄开,里面半生不熟,鲜味明显没提上来。要是煮过了头,蚬壳大开,鲜味全都溶到水里去了。只有煮到蚬壳刚开一条细缝,作料渗得进,鲜味跑不出,蚬肉色泽晶莹,口感一流,才是恰到好处。
那年油菜花金黄时,我在吴江吃过一回蚬子,是产自元荡里的所谓黄蚬,像烧高汤螺蛳那样烹饪出来,鲜、嫩、香、辣,风味绝佳。就是将蚬子配以红尖椒、姜、蒜、豆豉、盐、糖等作料,猛火翻炒到蚬口张开,再喷上料酒,搁点猪油,入一勺高汤后勾稍许芡,香鲜袭人,味道浓郁。黄蚬很容易熟,受热过度肉质就会缩小变老,所以一定要大火快炒。有人说蚬子最好的吃法是蒸着吃,原汁原味,保留了蚬的浓鲜。只是蚬子入锅前一定要提前洗净从水里捞出,沥干水,要不然,入锅后会渗出来很多水,那就很难有浓郁的味道了。蚬子是腥物,清蒸少了醋辣压不住阵脚,故姜葱要舍得放足,加上一些陈皮丝,起锅时橘香四溢。
蚬子煮汤也很棒。以丝瓜、冬瓜什么的配上蚬子,煮成乳白的一盆汤,微腥里透着甜丝丝的鲜香,一气能喝下大半盆。一盆蚬子汤喝完了,桌上留下了一大堆的蚬子壳。想到此前伸筷子在汤里捞蚬壳,捞上来有的附了肉,有的却空空如也……就如同我们做着每一件事情时的那份结果之于希望,你不知道哪些会怎样,哪些又会怎样,但却不会放下筷子。犹似行走在这人世间,无论事业还是情感,在打捞时,都有着一份长与短、执与弃之间的坦然拿捏。
在我早年的乡村岁月里,最惯常的吃法,就是蚬子肉炒咸菜。饱吸了咸气的蚬肉,个个缩得紧紧的,比黄豆米还小,却又如同胶饴一样软中透着一股绵长的咬头。那时的蚬子,和螺蛳一样命贱,都是根本不值钱的东西,有时白送人家都不要,河里太多了嘛。春天到了,通着长江的小河里会进来许多捞蚬子的小船。船尾都拖着一张钢丝焊制的勺形蚬网,在有沙的河段里慢慢贴着河底往前抄行,隔一段,起一下网。有时船会在某一处河湾泊下,下来几个穿着那个年代笨重防水衣的人,端个铁畚箕样的物件,像淘金沙那样一畚箕一畚箕地淘着河蚬。他们忽而弯腰,忽而挺身,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辛苦劳作,一兜兜的蚬子倒入船舱,再装进半人高的竹篓中。当地人都认为这些下江佬是为了得到蚬壳运回去做纽扣,没有谁相信这么多的蚬子肉会卖得出去。哪里不长蚬,为了吃点蚬肉,至于如此一番折腾吗?
眼下的长江边,河蚬几乎绝迹,沙滩上,再也看不到那一个个白生生的纽扣般大的蚬壳了,十来岁的孩子已不知蚬为何物。要吃河蚬,只有往太湖边去……我们真的早已喝干了自己的那碗蚬子汤吗?又至油菜黄到天边的时节,想来,真有隔世之感。
十三、初夏的水果
【野杨梅】
在水果里面,一向喜欢杨梅这名字,觉得它同湿润的江南很有渊源牵连。后来知道,古时誉称杨梅为“吴越佳果”,江南确是杨梅的发源地。
夏至杨梅满山红。杨梅,标识了六月的江南。
杨梅紫红,果肉如丝,呈放射状包紧果核,看起来就像一颗血丹,煞是诱人。都说余姚、仙居、常熟和萧山的杨梅最好,又大又紫,拈一颗放入口中,轻轻咬开内里红嫩的果肉,一股酸甜的梅汁,就立即把你包围了。不要眼馋鲜红的杨梅,鲜红的杨梅尚未熟透,你只挑那些乌紫但依然硬扎的往嘴里投,牙齿一磕剔下果肉,扪嘴啜足一口甜味,吐出核,另一果随之纳入,一颗接一颗,不须消停,直到吃倒了牙。“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这是李白的诗句。多年前,有朋友从上虞给我带来一筐二都杨梅,说是市场上罕见的水晶杨梅。其果大而色白,晶莹如玉,味清香鲜甜,肉脆爽无渣,果然是闻名遐迩的珍品。难怪当年苏东坡品赏之后要留下“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二都杨梅”的感慨。
那年梅雨初夏,我带队领着参加省副刊会的一批人去婺源采访。在婺源城里,看到街边或蹲或站着许多卖杨梅的男人和女人。那些装在竹篮里的杨梅,水灵灵红艳艳的,因过分熟透而饱满黝黑,散发出一种妩媚妖艳的香甜气息。我们有人馋不过,十元钱买了三斤带回宾馆,用自来水冲洗后,几个人一气猛吃,吃得两手都是紫红黏稠的果汁,抬眼一看,有人白衬衫上果汁斑斑,暗红浅绛,活像是从战场上血拼归来。更要命的是,因为太甜,吃得多了,舌头一舔,发觉牙齿又酸又软,晚餐怕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次日上午,小雨初歇。去里坑时,路遇塌方,我们不得不中途下车,转进附近的一个有着一大片典型徽式老旧古宅的山村里观光。我们都存心想找一点古董,所以就喜欢往人家光线不太亮的厅堂后面跑。我发觉那些人家室内都有一种好闻的水果发酵的气味传出来,先不明就里,直到有一户男主人自野外归家,把一只挂在身上的背篓卸下来,倒出一堆沾满莹莹雨水珠的杨梅,里面还杂有不少新鲜树叶,我才明白了原来那都是杨梅的香甜气味。斑驳的绿叶反射出晶莹的光亮,红红的杨梅愈加饱满欲滴。见我们一个个露出向往的神色,热情的主人便一再邀请我们随便尝尝,说这都是山上摘来的,野生的,又不花本钱。看看那些杨梅,虽是只有指头大,个头明显偏小,但红艳得近于紫黑,罩着一层山野的清亮光泽,一个个如此生动新鲜又一往情深。我们都是平生第一回见识野生的杨梅,想象着置身于青山绿野、徜徉在滴红流翠的野生杨梅林间,心里很觉有趣,所以也就没了太多顾忌,尝了几个。初入口,甜中窜出一股酸劲,有点令人龇牙咧嘴……稍后,一股津液自舌下漫出,在唇齿间游走、穿荡,直入脏腑,方觉得那真是未曾尝过的甘醇!随后抓了一把在手,一气猛啖。
此时,村头传来喊声,是我们的车子重新发动了。于是我们好说歹说丢下了二十元钱,还有一包作为感情回赠的未拆封的牛肉干,将那些杨梅统统扒进一个方便袋里,喜滋滋拎往车上去了。
【宅边的杏子】
杏子非江南所独有,但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却把杏同江南联系在一起。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诗中描绘出了南宋时江南农村优美宁静的情景。江南五月的天气里,我们和诗人嗅到的是一样的果香,看到的是同一片风景啊!
春天,小桥流水边的杏花,只是白色略带羞涩的粉红,到了五月,南风初起麦子黄熟,一树树的杏子就带雨黄透了。微凉的清风迎面吹来,夹带着淡淡的雨雾和丝丝甜醇的气息,这里一树、那里一树坠满枝头的杏,晶黄得像玛瑙,让人望一眼舌下便生出津液。
有些枝条茂盛的老树就长在房前屋后,推开窗子,果香扑鼻,触手可及的水灵灵的杏子,黄中透着红,闪着诱人的光泽,在枝头微微颤动。周遭的景色也因此而生机勃勃起来,鲜亮的果色映衬的也是一份田园生活的情趣啊。端架梯子上到树上,随便想吃哪颗、想吃多少都可以。通常,朝南一面接受阳光多的枝头上杏子,更大更甜更橘黄温润一些,一口咬下去,酸甜的汁水会溢满唇齿间。若是一大片连绵不尽的杏树林,在果熟时节,那该有着怎样繁盛的场面,怕是连空气里也浸满了浓得化不开的果香吧!
有一种俗称“五月黄”的小山杏,比一般杏子都要娇小可爱,先诸果而熟,繁星一般缀满枝间,洒洒洋洋,妩媚而又淳朴,谁见了都忍不住诱惑。摘一颗放手里擦擦,撕去果皮,含在嘴中,牙齿轻轻叩开果肉,再以舌尖抿住,剔出小小的果核,清清爽爽的甜,平平缓缓的微酸,在口中漾开,真的是美极了……仿佛就是早年邻家的小妹妹咬住你的耳朵,哧哧地笑着说悄悄话,那种滋味很难向外人道出。
万缕丛中点点黄,千般朱唇疑带津……有时禁不住想,生活在麦黄杏熟的五月江南,一个遍地氤氲着果香的地方,真不啻是一种福气啊。
若是年成好杏子收得多,一时吃不了,就把杏子对半掰开,摊在阳光下晒成杏干,便是自制的果脯。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杏核也是好东西呢,拿砖头砸开,取出杏仁,嚼在嘴里,那股略带苦味的特有的清香,令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三潭枇杷】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五月底,六月初,正是江南名果三潭枇杷满山遍野黄熟的季节。这次,我是沾了几位画家的光,跟随他们去新安江山水画廊赶枇杷节。
我们先从歙县县城驱车赶到深渡,再由深渡弃车登船,逆流而上。深渡的下游筑坝蓄水,千峰竞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