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纳粹德国史 >

第109章

纳粹德国史-第109章

小说: 纳粹德国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函件来往的结果如何呢?现在,希特勒从张伯伦那一方得到了一个庄严保证说,一旦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就要投入战争。而首相从元首方面得到的回答是:这不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但是,此后紧张的8 天中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在8 月23日那一天,他们两个人谁也不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对方的话已无转圜余地了。

希特勒尤其是这样。来自莫斯科的好消息使他大为振奋,他相信,尽管张伯伦刚刚写了那封信给他,在俄国转了向之后,英国一定会重新考虑是不是要履行对波兰的义务的问题,而在英国之后,法国也会重新考虑。因此,这位元首在8 月23日傍晚当汉德逊飞返柏林的时候,决定了向波兰发动进攻的日期:8 月26日,星期六,拂晓4 点30分。

“关于发动进攻的具体日期和时刻,将不再发布命令,”哈尔德将军在日记中写道,“一切都将按计划自动进行。”

但是这位陆军参谋总长没有说对。8 月25日发生了两件事,使希特勒在他的部队按计划应当突破波兰国境之前不到24小时的时候从灾难的深渊边缘缩了回来。一件事发生在伦敦,另一件发生在罗马。

希特勒在8 月24日回柏林欢迎了从莫斯科归来的里宾特洛甫,听取了关于俄国人方面的情况的第一手报告,然后在25日这天上午给墨索里尼发了一封信。这封信就他何以未能把他和苏联谈判的情况及时通知这位轴心伙伴的原因作了事后的解释。他说他“没有想到”谈判会进展得这样快,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他说,苏德条约“必须看成是轴心方面所能取得的最重大不过的收获”。

但是,这封已从缴获的文件中找到原件的信的真正目的,还在于先向这位意大利领袖打一个招呼,告诉他德国随时可能对波兰发动进攻。不过希特勒并没有把他所定的确切日期告诉他的盟友。他说,“波兰方面如果发生令人不可容忍的事件,我将立即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预言下1 个小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希特勒没有明确要求意大利给予援助。因为根据意德同盟条约,意大利自动给予援助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他在信中仅表示希望获得意大利的谅解。虽然如此,他仍然盼望立即得到'548' 一个答复。这封信由里宾特洛甫亲自从电话中口述给德国驻罗马大使,于当天午后3 点20分送到那位领袖手里。

在这期间,元首于午后1 点30分在总理府接见了汉德逊大使。他摧毁波兰的决心毫未动摇,但是他比两天前在伯希特斯加登同汉德逊谈话的时候更加急于作最后一次努力,使英国置身于战争之外。据大使发给伦敦的报告,他发现元首“十分冷静和正常,话也说得非常认真,显然流露出诚意”。尽管有着过去一年来的切身经验,汉德逊甚至到了这个时刻还看不透这位德国元首的“诚意”。因为希特勒要说的话是十分荒唐的。他对那位大使说,他“承认”英帝国的存在,他个人准备“亲自保证英帝国的继续存在,并且愿意用德意志帝国的威力来达到这一目的”。

他希望' 希特勒解释道' ,对英国采取一个其性质同对俄国所采取的行动一样具有决定意义的行动……元首准备同英国缔结协定,不仅要在一切情况下' 只要涉及德国' 保证英帝国的存在,而且如有必要的话,还愿意保证不论英帝国在哪方面需要援助,德国都将给予援助。他补充道,他“还准备接受一项合理的军备限制”,并且把德国的西部国境看成是最后的疆界。据汉德逊讲,希特勒说着说着又像惯常一样,开始唠唠叨叨地说起一些矫柔造作的话来,虽然这位大使向伦敦发出的电报中重述那段话时并没这样说。元首说:他的天性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一旦波兰问题解决以后,他就要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作为战争贩子了此余生。

但是这位独裁者却是用另外一种调子结束他的发言的。

元首重复强调' 据德国人拟给汉德逊的口头声明说' ,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这是他最后的建议。如果他们' 英国政府' 拒绝他所提出的这些意见,那么就会发生战争。在会谈的过程中,希特勒不止一次地指出,他对英国提出的“慷慨而又全面的建议”附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一建议只有“在德波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生效。汉德逊一再表示,除非这意味着德波问题的和平解决,否则英国将不能考虑他的建议。希特勒的回答是:“如果您认为我的建议毫无用处,那您就不必把它发回去。”'549' 但是,这位大使刚刚回到威廉街上离总理府没有几步远的大使馆,施密特博士就带着希特勒那番谈话的书面副件' 其中颇有删节' 扣门求见,同时还带来元首的话说,元首请汉德逊敦促英国政府“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一建议”,并且主张这位大使亲自乘飞机把建议送到伦敦去,德国政府可以派一架飞机供他使用。读者已经读完本书这么多章节,自然就会知道,要想看透希特勒那颗狂热的脑袋中的那些离奇古怪、异想天开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在8 月25日提出那个荒唐的“建议”,说要保证英帝国存在,显然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的杰作,因为两天以前在他和汉德逊讨论张伯伦的来信以及就此复信的时候,连提都没有提到过这么个建议。即使说这位独裁者神经有点失常,也难于相信他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像他对英国大使提出时那样认真。再说,当时张伯伦根本连信也来不及看,纳粹军队就要在第二天拂晓冲进波兰' 这位元首此时尚未更改他原定的发动进攻的日期' ,试问,又怎么能够指望英国政府像他所要求的那样“十分认真”地看待这个建议呢?但是在这个“建议”的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认真的打算。希特勒显然相信,张伯伦和斯大林一样,也希望得到一个借口,能让他的国家置身于战争之外。”两天以前,他付出一笔代价,让俄国人在东欧方面“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整个地区内自由行动,已经买得了斯大林的善意中立。难道他就不能向英国首相保证第三帝国永远不会像霍亨佐伦德国那样成为英帝国的威胁,以此为代价买到英国的不干涉吗?可是希特勒当时没有认识到——同样斯大林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使得他后来付出了可怕的代价——现在终于睁开眼睛看清了现实的张伯伦认为,德国称霸欧洲大陆对英帝国来说是一切威胁中最大的威胁。其实,对于苏俄帝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早已说过,若干世纪以来,英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单独称霸欧洲。

午后5 点30分,希特勒接见了法国大使,但并没有对他说什么重要的话,只是再一次重复“波兰对于德国的挑衅”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说他不会进攻法国,但是如果法国竟然参与冲突,他就要和法国拼到底。谈到这里,希特勒就从椅子上站起来,对法国大使表示送客了。但是考伦德雷对这位第三帝国的元首却还有些话要说,而且坚持非说出来不可。他凭军人的荣誉向希特勒担保,他毫不怀疑,“一旦波兰遭到攻击,法国将以全力'550' 支持波兰”。

希特勒的回答是:“想到不得不同贵国交战,是使我感到痛心的事,但是问题不决定于我。请把这个意思转告达拉第先生。”

这是柏林时间8 月25日午后6 点钟的事。首都的紧张气氛在这一天里有增无已。从中午刚过一会儿的时候起,同国外的一切无线电、电报以及电话联系,都按照威廉街的命令被切断了。前一天晚上,最后一批英法记者和无官职平民都已经匆匆奔向最近的国境线。25日是星期五,在那一天里,人们都知道了德国外交部已经用电报通知驻在波兰、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叫他们要求德国公民选择最快的路线离境。我在8 月24日和25日所记的日记到今天还能使我回想起当时笼罩着整个柏林的紧张气氛。天气闷热,所有的人都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这个大城市里,到处支起了高射炮,轰炸机群不断地从头顶上掠过,朝着波兰的方向飞去。

24日晚间我在日记上匆匆忙忙地划了这样几个字:“已是一片战争景象。”第二天,我又重复了一句:“战争迫在眉睫。”我还记得,在那两天的晚上,我们在威廉街上看见德国人窃窃私语相互传告:希特勒已经命令部队在第二天拂晓开入波兰国境。

我们现在知道,给他们的命令是要在8 月26日星期六拂晓4 点30分进攻。而直到25日那天下午6 点,所发生的事情都不能使希特勒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发动侵略的决心有丝毫动摇,汉德逊和考仑德雷两位大使关于英、法两国一定将履行对波兰的义务的个人保证肯定也没有发生这种影响。但是到了下午大约6 点钟,或者说6 点稍过一点的时候,来自伦敦和罗马的消息使得这位看起来是意志不可动摇的人犹豫起来了。

德国的秘密档案和威廉街官员们战后的证词,都没有清楚地说明希特勒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得知英波正式条约在伦敦签字的,这个条约把英国对波兰的单方面保证变成了一项互助协定。但'551' 在哈尔德的日记和德国海军记事册中有一些证据表明,威廉街在8 月25日中午就得到了这一条约将于当天签字的风声。参谋总长在他的笔记中说,中午12点,他接到最高统帅部的一个电话,问他进攻计划推迟执行的最后时限。他回答说:午后3 点。海军记事册也说,有关英波条约以及“意大利领袖的通知”的消息是在中午收到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根据德国人在墨索里尼的信上所作的标记来看,送到的时间不会早于“午后6 点钟左右”。希特勒一直要到那个时间前后才可能知道英波条约在伦敦签字的消息,因为签字直到午后5 点35分才举行——而且那个时间距离波兰驻伦敦大使爱德华·拉仁斯基伯爵接到本国外交部长授权签字的电话的时间也仅仅15分钟。

无论是什么时候收到的——午后6 点钟左右是个正确可靠的推测——总之,伦敦的消息使希特勒动摇了。这很可能是英国对他那个“建议”的答复,那个建议的内容这时一定已经送到了伦敦。这就是说,他企图像买通俄国人那样买通英国人的打算落空了。报告送到时施密特博士正在希特勒办公室里,据他后来回忆,元首看完报告之后,就坐在书桌旁沉思起来。

墨索里尼临阵胆怯

他的沉思很快就被罗马传来的同样不利的消息打断了。据施密特博士的描写,这位德国独裁者整个下午都怀着“毫不掩饰的焦躁情绪”等待着意大利领袖的复信。下午3 点钟,汉德逊前脚刚走,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后脚就应召来到总理府,但是这位大使只能告诉元首,他还没有收到罗马方面的回信。这时候,希特勒神经紧张到了极点,他叫里宾特洛甫去用长途电话找齐亚诺谈话,可是外交部长没法找到他通话。于是,施密特说,阿托利科就被“不大客气地”打发走了。

若干天以来,希特勒不断收到罗马方面传来的报警消息,说他的轴心伙伴可能在他进攻波兰的紧要关头抛下他不顾。这个情报不是没有根据的。齐亚诺在8 月11日到13日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举行了那场使他幻想破灭的会谈后,一回去就着手撺掇墨索里尼抛弃德国人,他的这种活动没有逃过罗马德国大使馆严密监视的耳目。这位法西斯外交大臣的日记,详细地记载了他力图说服意大利独裁者认清大局,及时避免被希特勒拖入战争的种种经过。8 月13日,齐亚诺从伯希特斯加登回来,当天晚上马上就去晋见领袖,这一条约附有一份秘密议定书,其中声明,条约第一条所提到的两国如遇需要实行军事互助以对付其侵略的那个“欧洲强国”指的是德国。由于这一规定,才使英国政府在苏联红军与德国人合谋侵入波兰东部的时候不致于有必要采取向苏联宣战这一严重的步骤。

向他报告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谈的经过之后,'552' 就试图说服他的上司,“德国人已经背弃了我们,欺骗了我们”,并且“正在拖着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冒险”。

领袖的反应变化无常' 那天晚上齐亚诺在日记里写道'。起初,他同意我的看法。隔了一会他又说,为了信誉关系,他必须同德国人并肩前进。最后,他表示他要把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作为他的一份战利品。

8 月14日——我发现墨索里尼忧心忡忡,于是便毫不迟疑地想尽一切方法极力挑起他心中可能对德国人抱有的反感。我说他的威望已减,他所扮演的是个次要的二等角色。最后,我给他看一堆文件,证明德国人在波兰问题上对我们言而无信。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