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公卿 >

第79章

一品公卿-第79章

小说: 一品公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更多萧萧之气:“我自十四岁就跟随太祖皇帝南征北战东挡西杀。说是身经百战也不为过。当年多少生死同袍。或是战死疆场。或是埋骨异乡,也没有剩下多少。纵是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又能如何?还不是下场凄惨?遥想当年的生死弟兄,到如今也就剩下我一个。了。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做个小小的城门守,新朝一到还不是吃尽挂落?若不是我散尽家财上下打典,连一家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

好男儿大丈夫。于马上取功名于刀下建功业。“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我本堂堂汉儿郎,岂肯世代做马羊”的歌谣已经远去。沸腾的热血早就四处泼洒。多少仁人义士慷慨赴死,终于成就了今日的大明王朝。而这些大明朝真正的饰造者已经为世人所遗忘。

经过多少年的战争,又经过朱元璋的一次次清洗,当初的老兵还能剩下几个?就算是郭弗烈这个,一个小小的九品城门守,也受到了池鱼之殃,搞成现在这样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

“东家问起蒙古之事,我就知道东家的心里还存着富贵功名之心。”郭姊烈语气平和的看着林三洪:“做官也不一定就好,做民也不一定就不好。东家刚刚从官位上下来,心中肯定不忿,想着找机会再次崛起。要我说呀。罢了吧”

林三洪被再次罢官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所以郭姊烈好意提醒:“东家在湖产闹的挺大,我也听过一耳朵半耳朵,若是本事,东家的本事也不可刻,是看不破富贵二字”林三洪举着一杯酒笑二山司郭沸烈!“郭老哥少年从军,征战一生,当年也度带自贵功名才走上这条路的?”

“富贵?哈哈,什么富贵不富贵的。那时候就是想着打跑了蒙古人。咱们好好的过日子。若说别的心思,最多就是为了混一口饱饭而已,至于什么功名富贵,真就从来没有想过”

“然”林三洪端着酒杯遥敬郭姊烈:“我就如你郭老哥一般。也不全是想的什么富贵功名,既是生为男儿,这一辈子总要有所为,不好白白在这世间走过一回!”

富贵功名能有什么尽头?生而为人,自是耍有所为,也不枉这一生一世。

“大丈夫当有所为!”也只有郭姊烈这样经历过沧桑之人才能通透的理解“有所为”这三个字的含义。举着酒杯和林三洪对饮:“东家说的好,看来我郭某人真的是老了。

虽然时至今日是这个,个结局,可也无怨无悔。哈哈,”

“老明,好好体会东家的胸襟,我希望能见到你有所为的时候。”郭弗烈抄起桌子上的半只鸡:“多谢东家的款待,家里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肉了。这半只鸡我带回去”

林三洪笑着包起几样菜肴递给郭四妹,送郭家父子出来”

漫天星斗,半月如钩,如水如银的月光泼洒下来,看着确实皎洁无比。可也照不亮什么,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朦朦胧胧当中,,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丰隆昌像丝作坊的基础设施完备之后,林三洪开始着手对作坊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管理制度革新。

任命十几个各有所司的基层头目,对完全手工化的缥丝流程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改革,正式施行奖励金制度

对于强丝的具体细节,林三洪知道的并不多,也不可能事必躬亲的去做所有琐碎之事,就捡着办事稳妥的任命了十几个头目,给予这些人不分权限,让他们督促和指导一些生产环节。

而把一体化的绳丝工艺细细拆分成九个流程,每个流程都做重复而又简单的操作,可以避免技术工匠不足带来的弊端。因为不必完全掌握每一个技术细节,只要熟悉了其中最细微的一个环节即可作为熟练的技术佣工。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其实就是借鉴后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用在完全手工操作的缥丝作坊里,几乎用不了几天就可以诞生一大批“工匠”通过这些“伪技术工匠”的批量化制造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然后就是奖励金制度的实施。

奖励金其实早就有了,在两淅的很多作坊里都有这个。佣工们若是表现好,或者是额完成生产任务,可以得到数目不等的奖励。诞生两淅的那些奖励金并不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奖金,更多是体现在赏赐这个程度上。

比如某个佣工额完成生产任务,那么作坊主或许会主动奖励点钱粮。或许不会奖励。从本质上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赏赐,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奖励金,更远远没有形成一种必须执行的制度。

就好像朱林在大明朝可以无视祖制和既定律法一样,作坊主在自己的作坊里就帝王,也同样可以随意支配很多东西。

而林三洪把奖励金以制度的形势确定下来,形成一种必须遵守必须执行的规矩,最直接反应就是可以极大的刺激生产积极性因为佣工们可以通过奖励金制度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仅是在给东家干活,干到一定程度就是在给自己赚钱!

看起来几个。影响很大的举措,其实根本就不必下多少本钱。这个时代的人工便宜的出奇,设备和基础设施和不贵。绿丝作坊里的真正需要占用大量银钱的是库存!

因为这个,行业天然就受季节性的影响,不可能常年收购原料  蚕虽。所以就需要在原料充沛的季节大量采购,只有充盈的原料库存才是常年开工的保障。再有就是成品的积压,骡丝不是来料加工,不论生丝还是熟丝,都不可能生产出来立刻就销售一空。即便真有这样的机会,作坊也不会卖空自己的库存,除非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否则每一个。绳丝作坊都会保留一定的成品库存数量。

相对于管理制度的改革,只能算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这种截流的方式不是直接的利润体现,真正要实现盈利。还要依靠林三洪的后续手段。

“要说技术,我不行。可是要说去营销。嘿嘿,,估计可以于我比肩的还没有几个,吧?”像丝这个行业的透明度太大,现在已经可以基本预见很多东西:“明年春天。一定可以实现盈利了”

与丰隆昌级丝作坊开始走上正轨相同,大明朝也在经历明显的变动。

先是两个。皇子直领六部中的两部,朱林开始正式插手行政系统的执行权。进一步录夺内阁和六部所剩无几的权利。整个大明朝开始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

在半个。多月之前,早已在京城“享福”迟迟没有回到封地的几个藩王也出现截然不同的待遇。

周王、氓王等几个早在建文时期就被削除的藩王,在诉说完了和皇上的“亲亲之谊”以后,终于复藩,风风光光的回到封地继续做王爷。

而齐王则被往凤阳圈禁起来,至于他的藩个和封地,朝廷只给出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解释:因罪,除!

至于齐王到底犯了什么罪,也就没有人追问了。

几个边王也开始上书“恳请”朝廷委派军中属官,在经过两次装模作样的“恳请”和“退让”以后,朝廷派遣的属官总算是到位,解了几个边王的“燃眉之急”

在朱林正式插手边军以后,大明王朝的改变已经十分明显了一  权出一人!

第123章 都是为了能生娃娃

永乐二年,甲申。

永乐朝开科取士,其中一甲三名。二甲九十三名,三甲三百七十四名。

同月,在直沽设卫,置指挥使领兵兵五千六百。因靖难之初朱林曾率兵从直沽渡河奇袭沧州,为当今天子车马渡河之处,所以赐名天津。置天津三卫,并且命工部尚书亲往天津,考察营建天津的各项事宜。

同时,因战功略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并简拔为内官监太监。领钦命出使朝鲜、日本、邃罗”,

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近来朝廷的大动作多是出自礼部和工部,而且每一项都蕴含深意。

开科举取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提拔上来一批新人,看起来平常不过的举动放在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寻常了。朱林虽然是大明皇帝,其实名声并不怎么好,远远不如建文。

尤其是在士林当中,朱林被很多人在暗地骂为残暴之君。开科取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这不是为了皇权的稳定,而是为了整个帝国内部的平衡。提拔上来这些新人做什么?绝对是要放在基层为官的。大明朝的官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上来一批新人。那些旧人如何处置?也许很多人还看不清楚这一点,林三洪却明白的很,,

至于兴建天津。完全不是朱林所言的那样“因此地靠近海口,利于通商、周转之便”而是在为经营北方做准备。

命郑和出使海外,是为了确保在大明周边构建一个稳定平和的环境。朱橡绝对不希望在对付北元这个心腹大患的时候身边再出什么乱子。这还不是历史上著名的下西洋

朱林直接下命令,然后由两个儿子去执行,用意颇深!照这么下去。用不了十年二十年的光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就会改变。士大夫阶层将被皇权排挤出决策层面,大明的天下将成为皇帝一个人的天下在很多人心目中,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天下就是皇帝一个人,其实从来就不是这样。但是。现在,朱林好像真动了这样的念头。

天下是谁的林三洪并不怎么关心,这个不是自己一个人所有的绳丝作坊正慢慢走上正轨,哪里有心思去关心朱林?

在开春以后,丰隆昌缥丝作坊有过一次分红。

既然有分红,就说明作坊是赚钱了。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自从去年初冬进行了管理制度改革以后,绳丝作坊的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这种程度的改变远不足以使作坊进入盈利状态。而林三洪依然拿出了银钱分了一次红。

这次分红的总量还不到一百贯钱。折合成银子也就是大几十两的样子。那些零散的股东大多分到几十枚铜钱,也就是这样了。

分红虽然不多,但好歹也算是赚钱了。人们开始一哇声的念叨林三洪的好处:林大人是有后台的,作坊经营了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已经分红了,来年的时候林大人肯定赚的更多。

亏还是赚只有林三洪自己心中清楚,至于金子焕和黄万里这两个大股东根本就不过问经营状况。他们之所以入股并不是为了赚钱。

所谓的赚钱,完全是停留在纸面上。

要是查账的话,缥丝作坊确实没有亏。因为库存的原料和成品都可以折算成现钱,场地和设施一起折算进去,从账面上看不出什么。可林三洪明白,这个缭丝作坊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原料还没有生产完毕。部分成品还积压着,这些都是亏着的……

辛辛苦苦经营了大半年,费心费力什么的都不算,其实还贴着银子呢,,

好在过去的这大半年里,缘丝甚至是整个丝织行业都很平稳,没有什么大的起落,只要用心经营,赚钱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前景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糟!最起码的来说,以现在这种情形还可以经营下去。

现如今作坊里的基础设计已经齐备。看工厂的架势了。尤其是管理制度的完善,让林三洪信心满满,,

偏偏在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到了,还带来了吏部的委任行文一林三洪被任命为知扬州事,而且是即可到任。

对于这个任命,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林三洪并不怎么满意。

知府一职,其实并没有定制。大明朝的府级行政单个很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为大、中、小三等,相关的知府这个官职也略有不同。扬州府地处繁华人口密集,赋税也多,自然是一等一的大府,相应的知府也是正四品。

林三洪虽然早在半年多以前就被革去官职,可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走走过场,如他这种立下大功为朱林打开局面的人物肯定会得到重用。正四品的知府是地方官,完全以品级来论的话,放到京官里头比正五品要稍微一点点,但是在地方上。是绝对的中坚。

但是朱高煦的本意是想把林三洪按照在京中,无论是都察院继续供职还是去往别的衙门,互相之间都可以照应到。尤其是现在汉王已经领了礼部,最希望的就是把林三洪安插到礼部衙门,这样的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方便很多,在礼部当中安插一个正五品上下的自己人进去。不敢说架空这个。衙门,起码可以让自己的影响大幅增加,从而达到独当一面的效果。

而现在的朱高煦,最想要的就是独当一面的机会。

如果把林三洪放到地方上,显然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也等于是间接的削弱了汉王的实力。

“皇上钦点的我?”

“嗯,是父皇点了你的名,交给礼部会商之后才有此任命!”

这就更加的不对了。

按照体制,官员的任命根本就是吏部的职能。任免官员的人选是由吏部提供,然后交给皇帝朱批生效。当然皇帝可以同意也可以驳回。若是驳回了吏部的任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