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公卿 >

第207章

一品公卿-第207章

小说: 一品公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炫耀卖弄,去青楼酒馆吟诗作赋的显摆,也不可能真正的把全部心思都用在读书上。

全日制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个时代的“业余选手”而言,拥有天然的优势。心无旁鹜一心求学,把全部心思和时间都用在“学”上,一个月的功夫足以相当于普通人半年的努力了。

在众恩义学堂的学生们回到各自的籍贯所在地去考试的时候,几乎没有感觉到什么压力,就轻轻松松的过关斩将,拿到最初的功名和社会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连小生初”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无法顺利过关的话,估计林三洪的义学堂也就没有很大的存在必要了。

巨大的优势汇集起来,一个个童生聚集在义学堂之后,才会显现出实力上的差距。

府试并不限制报考的名额,但是绝对会限制录取的名额,就好像后世的公务员考试一样,几百几千人竞争一个职位,虽然比府试要残酷的多。却也有府试的影子了。

义学堂里出来的学生和零散的各的学子完全不同。

因为府试的档次高级一些,参加考试的生员人数不会很多。那些富贵子弟多是鲜衣怒马仆役成群的伺候着,四处寻找好的宿处和酒店。而真正贫寒人家的穷学生则是极力掩盖身上是寒酸,蜷缩于府学之外,或是做出不忿的模样故意显露自己的卓尔不群,或是神色忐忑的惴惴不安,充满对未来期待和畏惧……

而林三洪带着的这些学生足足有一百多人,个顶个都是在当地的县试当中脱颖而出的精锐。一百多个高中生在后世绝对是不值一提的小局面,但是在当时,光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让学政衙门重视了。一百多个童生聚集在一起,是一个学校出来的,由一个统一的“校长”带领着,在当时也算是骇人听闻的大事了。

尤其引人注目的还在于,林三洪带着的这一百多人穿着统一的“制式服装”拎着样式完全一致的小篮子。处处显示着他们来自于一个共同的集体。

统一的着装和庞大的规模,让众恩义学堂的这些学生们十分自信,根本就不没有什么忐忑之心。归属感和集体感是一个很让人安心的东西,这也是林三洪用了一点小心思所追求的效果。

进场之前;少不得要有“阵前鼓舞”之类的举动。

和那些殷切希望的随性人员不同,林三洪鼓舞士气的话语简单至极。却又霸气凛然。

安北侯面对着这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很平静的说道:“其实考不考对我而言都无所谓,因为本次府试做录之人必从你们当中选出,无论选的张三还是李四,都是咱们义学堂的子弟。至于其他人,,嘿嘿,我不认为他们是你们的一合之敌。所以,你们是在和自己竞争。是在和你们的师兄弟竞争,不要想别的,去把功名给我拿回来。”

全日制的教学方式,职业化的学生队伍,最正规最严谨的师资力量。等等这一切都会转化为巨大的优势。以压倒一切的力量直取本次府试。要是连岖余选手的干不过的话,众恩义学堂干脆解散算了。

第一日的考试之后,林三洪根本就是不闻不问,考题是什么林三洪不知道,考的怎么样也根本就没有问过。之所以刻意的表现出这种目空一切的绝对自信,就是想给这些年轻的学生们表达一个信念:在众恩义学堂面前,那些业余的家伙不值一提。

经过数日的考试,府试完毕之后。林三洪并没有象那些革草学子一样等着放榜,而是直接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回到众恩义学堂。理由同样

单:

“你们,你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会在半年之后的春闱当中摘取科举功名,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为了义学堂,为了你们自己的前程,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做到心无旁鹜。抓紧时间学习,”

待到放榜之日,真正做到了让世人膛目结舌的效果。

在学政衙门的秋闱录取人员当中,光是众恩义学堂的入选的人数就达到了总名额当中三停中的两停。光是众恩义学堂,就拿到 一之二的名额。蓝个效果绝对具有轰动效果。仿佛一夜迅间,众恩义学堂声名鹊起。

以为明朝对于府试入选者格外优待。只要过了这一关,以后就可以不受限制的持续参加会试,所以这也就算是真正的得到了功名。更为重要的是,只要过了府试,就算不再参加以后更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也有可能被举荐进入仕途。也就是说。众恩义学堂已经有了一批潜在的官员大老爷了。

只要能在府试中被点中,该学子的身份已经凌驾于乡伸之上,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个,自然为很多人眼红心热。

甚而至于有一些自认眼光前的乡仲富户,已经托人守在义学堂之外给这些成功人士或者即将成为成功人士的学生们提亲了,

追赶着学生们提亲的闹剧偶尔上演。而真正有眼光的人已经开始琢磨了:

中恩义学堂的中举概率太高了,怨不得林三洪敢放下“把功名给我拿回来。的豪言。且不说义学堂能不能学到东西,光是可以以更便捷的途径接近功名和仕途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人疯狂了。

天底下想当官的人远比淡薄名利的世外高人要多一百倍,瞅见了中恩义学堂的实力之后,纷纷表示愿意拿出钱粮资助义学堂。当然,现在的这种资助和义学堂创立之初的那种无条件捐献要复杂了一些,带着**裸的功利色彩。比如某某乡伸富户愿意捐献五百两的功德,或者是愿意资助众恩义学堂师生的被服衣裳等等,都附带了这样那样的条款,最常见的就是安插自己的子侄晚辈进入义学堂读书求学。

众恩义学堂的老师傅们都是当世宿儒哪一个不是从科举的千军万马之中厮杀出来的“悍将”?有好几个曾经官居翰林,甚至有一个还进入过中枢成为阁臣,他们教授出来的学生绝对比那些家里请的私熟先生要强的多。

虽然当初很多有钱人用“老穷酸”来讽刺这些落了毛的凤凰,可是这些“老穷酸。们用自己的心血和精力证明了他们的实力:先是他们太熟悉一级一级的科举制度了,再就是全心全意心无旁鹜的教学,自然比那些所谓的“读书人”要强悍的多。

一时间,托门子走路子,想要进入义学堂求学之人比比皆是,原因太简单了:

只要进如义学堂学习几年,哪怕是不能在最后的殿试中高中魁,哪怕是根本就没有殿试的机会也不要紧。只要过了府试就足够了。

义学堂过府试如探囊取物,仅仅凭借这一点就绝对值得。过了府试就有进入仕途的可能,就有可能成为高人一等的官老爷。虽然也有花钱捐功名的说法,可买来的贡生于一路考上来的举人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待遇也有天壤之别。否则这个天下所有的官老爷早就都姓“钱”了。

尤其是众恩义学堂是林三洪这个安北侯一手创立,林三洪是谁?当今太子爷的铁杆死党。按照一些无知之辈比较夸张的说法,没有林三洪太子爷就还是汉王呢。林三洪明着是开办义学,其实就是为了太子爷网罗人才。等到永乐皇帝百年之后,这个天下还不都是太子殿下的?到时候最先启用最为重要的肯定是自己的嫡系。一朝天子一朝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等到朱高煦把“殿下。这个称呼改换为“陛下。的时候,肯定要大为提拔自己的亲信嫡系”,

前景真是太好了!说来说去,还是利益的驱使。

无数人捧着银子要送自己的子侄进入众恩义学堂的时候,才现这个不要钱的义学堂并不是那么好进的。

先那些教书的老师傅们就很反感这些个抱着银子想要砸开义学堂大门的富贵士仲。在这些守旧的老翰林眼中,“肉食者鄙”是一个很传统的观点,这些脑满肠肥的纨绔子弟能不能耐受义学堂清苦而又残酷的环境还是一个问题呢。而现在义学堂的这些学生们都是从各地的低级义学中走出来的,他们对于求学的热情和执着绝对不必怀疑。众恩义学堂和各地零散的小型义学堂本就具有传承关系,属于林三洪早期创办的那些义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在扬州任上的时候所创办的那些数目众多的义学应该算是扫盲班,而众恩义学堂才是真正具有系统性和传承性的高级学堂,招生的时候自然会面对各地义学

好的师傅难寻,好的学生也不那么好找吧?

还有一层不那么好言明的心思。其实这也是很多老师傅的通病:教贫不教富。

天地君亲师,这五个简简单单的字眼代表当世最神圣做威严的从属关系。天盖地载之恩。比较笼统就不必说了;君王是世俗当中的最高者。其权威已经被纲常礼教所确定了千百年,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后面那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的就是这个亲字了;至于最后的那个“师”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还不足以说明一切么?

师承干系是绝对不能动摇也不可动摇的权威,在这个读书可以改变人生的时代,改变一个贫寒的学生的命运,可以让这个学生的一切人际关系都彻底偏向到老师这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一个学生等于是又多一个儿子。那些纨绔子弟对于命运的改变或许不是那么敏感,但是时代贫寒的人家,忽然因为读书的关系出现一个人物,这就很了不得了。会对恩师表现出最大的感激和顺从。

教贫不教富是一个潜规则,也同样耳以运用到考场上。

如果两个成绩难分高下的学生摆在考官的面前,考官绝对会点中贫寒者。以为贫寒者会更加珍惜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会多座师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感激,一旦进入仕途,必然成为唯命是从的铁杆死党。

黄真素等老师傅很直白的表达了这口层意思:众恩义学堂是传道授业

。万小之地不能为铜臭所玷污,宁可呕心沥血的教授三扯,赞于生。也不愿把心血和精力浪费在一个纨绔子弟身上。

林三洪基本赞同老师傅们的观点,仅仅是象征性的招收了几个富贵家的学生,而且对于这几个学生加上了很严格的入学考试。最后还一再叮嘱那几个富户士仲:

“诸位能送子侄到我众恩义学堂,是对义学堂的信任,我们自是不敢误人子弟”

误人子弟?这绝对是林三洪的客套话。众恩义学堂要是误人子弟的话。天地下恐怕就没有哪个学堂有脸面继续开办下去了。

“侯爷您这是客气呢,孩子能进义学堂也是他们的福分,”

林三洪很严肃的说道:“想必诸位也听说了,义学堂学风严谨,以峻法治学是所有师傅立下的铁规,便是我也不能左右。若是学生们不肯用心,轻则戒尺重则顶灯罚跪,断断是不会轻了

“好说,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既然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就是指望能求到功”学问。师傅们当视学生为己出,打也打得骂也骂的。若有违逆打死勿论。”

“打死勿论”这句话是当时家长经常对先生们说到的一句,但是在绝大多书的富贵之家,教书先生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打骂,至于打死勿论也就彻底沦为一句空话了。

林三洪可没有把这句当作空话:“既然诸位都这么说,我会如实转告学堂里的先生和师傅们,先试学百日,看看能不能经受得住,若是真心向学则好说,若是身娇肉贵顽皮懒散,则一律逐出学堂”

虽然这些地方士仲拿出了不少钱粮来资助义学堂,但是学堂里的生活依旧贫寒清苦。

每日两顿碎米饭,拌饭的则是萝卜青菜,除非是年节,否则连块豆腐都见不到。整个义学堂严禁荤腥。不论求学的学子还是教书的先生。从一开始就深信“自古英雄出贫寒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认为学生就应该“寒窗苦读”所以严禁一切肉食锦衣的行为。无论三伏三九。都不可避暑畏寒。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黄真素的教学理念。

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上,有些顽固的老先生们刻意追求“吃苦”二字。是对是错还不大好说。但是在和求学有关的事情上,则表现出了极大的慷慨。

无论酷暑严寒,不管刮风下雨。夜读都是每日必有的课程。在夜读的时候,学堂里点起无数蜡烛。蜡烛这种很昂贵的奢侈品完全取代了油灯,将学堂照的犹如白于笔墨书纸等物,则是选择最上等的货色,一点也不曾吝啬过,,

月朗星稀的夜色之中,众恩义学堂连绵成片的烛火显得份外显眼,遥望之下仿佛已经融入天地星光之中。

“黄老先生,您也是桃李遍天下的老师傅了,当年的学生里头 可还有能堪授业传道大任者?。黄真素须半白,精神却好的出奇,这些日子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让这个“退休”的老翰林很是兴奋,教书的劲头也和高涨。听到林三洪想要再找些老师过来教:“安北侯想要扩建义学堂?”

“谈不上扩建,至少这两年不会扩建”以为众恩义学堂主要是从各地的小型义学中招收学生,而分散在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