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留下名。
满屋的烤肉香和一家四口享受美味地欢乐,是我在多年劳累之后最好的收获和最大的幸福。
可就这样最低限度的幸福也会有人打扰。
木门“吱”的响了一声,却没有被推开,我在里面用绳系上的了。
接着是敲门声。我一听就知道是风余。木驼拍门的声音比这要大得多。
已经有点沁骨的冷风随风余一起进了门,但风余却是满脸的喜色。
“族长,姜氏派人送牲畜来了!”
姜氏不是打仗去了么?怎么会有牲畜给我送过来?他们不是自己还很困难么?虽然获得一年地丰收,但也不至于送了粟米又送牲畜啊?
跟着风余到畜栏区,族里属于宗庙和军队使用地公共畜栏里。正不断涌入姜氏族人驱赶进入的牲畜,没有仔细计数,但两三千只是一定有的,这相当于一个小型部落的全部牲畜了。
姜巨代表姜由来的,看我到场,一张笑得鲜花烂漫地丑脸立刻凑了过来。原来姜由已经打了数场胜仗,俘虏了5个敌人的部族,现在已将俘虏赶入姜氏的城内,牲畜则挑选了一部分给太昊送过来,按姜巨的说法,是“过年的肉”。
我看了一下,也的确基本七都是公的,看来说是肉食也说得过去。
“伤亡大吗?”我问得胜回来的姜巨,这小子吃了一年多的饱饭,一身的肉又鼓了起来,比木驼还要壮实得多!
答案让我放心多了,这一次他们出征的战士一共有1500多人,由于有隐们提供的十多匹马,姜由每次都能提前一天在敌人的小部族外设伏,再以少量的战士将敌人引入圈中,一鼓成擒,最后就只剩下捆人和驱赶牲畜的工作了,几仗打下来,双方的伤亡一共还不到100人。
这已经是我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了,甚至比我预期的还要好得多。
看来姜由的目的也不在多所杀伤,而是尽可能地多掳获人和牲畜。
现在姜氏城中已经多出了1000多人口和上万牲畜,姜由的日子应该比以往还要好过得多了,这招“以战养战”还是做得不错的。
但听姜巨的语气,真正强大的敌人还没有碰上,现在所做的都是为了激怒那个强大的部族,让他们主动出击,所以真正的大战还没有到来。
为此姜由甚至故意放走一部分敌方小族的长老,让他们给敌人报信。
姜由的敌人究竟有多强大?
姜巨不肯说,我就不好追问了。
相信太昊三年的大年,姜氏人会比太昊族有更好的理由狂欢。
由于在太昊族呆了一年多,少数的姜氏长老们也掌握了太昊历法,甚至学会了如太昊般过大年,以及在新的一年来临时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今年的太昊,祭祀活动会有一点新意。
“工业村”那边送来了祭器!
第一百一十二章 … 太昊牛车
我手里拿着一个“铜盆”,仔细研究了一番。
看得出来,在我离开以后“工业村”的技术人员已经不满足于按我的要求大量生产铜钱,而是已经在琢磨怎么样生产出实用的器具o
这个铜盆明显是模仿陶盆的铸的,而且从外观看,尽管技术人员已经做了打磨工作,仍能看到浇冒口都在铜盆底部,将铜盆放在地面上,看不到明显的瑕疵,表面甚至还有淡淡的红色光泽,铜的纯度有所提高,浇铸的质量也已经比较不错了o
按骑兵的说法,技术人员要求用这口“锅”炖一锅肉,用于祭祀太昊祖神。
我哑然失笑,这是不是“鼎”的由来?
下一次我来教他们铸一尊真正的三足两耳的“鼎”,让他们开开眼界o
但我还是让风余找大元过来的教师,将这件事记入太昊的史册,并嘱咐陶工制作陶板,将此事烧制在陶板上,供入宗庙。
尊重知识,同样尊重技术,希望能一改后世中国的积弊吧,中国曾经有很多年在各项技术上都居于世界的顶端,却因为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得不到应有的应用和发展,让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水平推迟了很多年才达到应有的高度o
通过供入宗庙祭祀的方式,形成一种惯例,让后世的太昊子孙牢记和尊重这些发明创造者,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相信后人能明白我地苦心o
但这时我开始认识到,铜的应用需要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才有可能在我之外,形成一个熟练掌握铸铜、制铜技术的人群o
“让贸易城给铜山的匠人送去更多粟米,并定期将产出的铜送到太昊城,在太昊城内建一个铜作区。”
我给木驼下达了最新的的指示。
匠作区的面积太大了。尽管其他行业的匠人尽力修房,仍有近70%的空间是闲置地,只有靠近宗庙那一片要繁荣一些o
铜作区包括了炼化与打铜两个部分,铜锭要在这里重新炼化成铜汁,通过浇铸成为我所需要地形状,以及通用型的铜条、铜片和铜钉。至于货币么,再等一下。看是先采用铜币,还是其他的货币形式。
太昊四年正月初一,用铜“锅”炖肉祭过祖神,铜作区正式开工了。
炼化区不需要很大型的铜炉。只需要能熔炼铜锭的火塘就行了。但打铜所需要的面积就大得多了,对铸出来的铜器和标准的铜条、铜片进行打制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器具,比较纯的红铜的所具有地良好延展性,在纯金以外几乎没有其他金属可以比拟。
为了一项意义非常重大的铜制品的诞生,我特意让人通知大元城地土鲁赶到太昊城来。在他的协助下,我相信这项发明会非常顺利获得成功。
牛车就要诞生了。
我还没有奢侈到用铜来制造整根车轴,所以找了一根坚固地青杠木作轴。
车轴的直径大约15厘米,但连接车轮的颈部只有10厘米左右,外面包上铜片。成为一根铜皮木芯的“准铜轴”。
土鲁赶到以后,看到我做的车轴。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估计他一路上都在想,我会让他做什么高难度的东西。
毕竟上一次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车轴承不##,其他的东西都难不倒他。
两轮牛车的车辕比较长,伸出车厢的部分都达到了2米多,可以伸到牛的前肩处,让牛的肩部承载部分的重量,并保持车身的平衡。
为了增加车身的牢固程度,我特意“大方”了一把,用才产出的铜钉加固了厢壁和辕的联接。
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土鲁一见我使用的铜钉,就两眼放光——这可以省掉多少时间去做榫头联接啊!而且还非常牢靠!
为此我汗了一把,铜钉的联接和铁钉是没得比的,不过现在条件达不到,只能将就了。
真正让土鲁叹为观止的是铜轴承的打造。
我用一块厚度达到一厘米左右的铜片,在加热后放到石砧上,用石锤敲打成一个圆筒状,再套到铜车轴上敲打,直到圆筒和轴间隙变得很小,开始有一点转动困难了才满意。
接下来是将圆筒的两头向外分开敲打,形成一个圆槽,形状有一点像一个装风车线的转轮。
这个圆槽是用来安装车轮的。
车厢和木轴是紧密联接在一起的,不能相对转动,只有“铜车轴”和铜轴承之间才会相对转动,以铜的强度和耐磨性,应该可以承担这个任务。
车轮还是采用的实心圆盘,以增加强度,否则会增大对铜材的消耗,我还不想用太多的铜去做辐条或加固车轮。
车轮是用拼接的木板切割下来的圆形,对半分开以后中间挖了一个直径和圆槽一样的孔,将两半圆卡到圆槽上以后再用木板联接,铜钉紧固。
车轮做好以后卡到铜车轴上,将车轴伸出轴承外的那一部分敲得向四周翻开,车轮就牢牢固定在轴上了,可以转动,却不能左右移动太多这项工作完全结束是在2月中旬,第一辆严格意义的牛车终于出世!
展示的时候到了o
在宗庙前的广场上,我让风余召集了所有的长老和各部族族长,在宗庙门前摆放了用木箱装的400斤粟米。
牛车拉到广场上时了起了一阵轰动,土鲁坐在上面,拉着牛缰,得意非凡。
为了强化作秀的效果,我让四名装劳动力将装粟米的木箱抬到广场边上,距离大约有150米的地方,结果抬了20多米就不得不放下来歇气,加上木箱就有近500斤重,一般的人是抬不动的。
最后是8名战士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接下来是牛车表演了。
土鲁下车,将牛牵到广场边上,让另外四名战士将木箱抬到牛车上。
铜轴处轻微地“吱”了一声,土鲁朝我笑笑,示意让我放心。
实际上昨晚我们在匠作区就已经试过这一招了,当时拉的石头应该不会少于600斤也只是将铜轴磨得亮了一点。
表演正式开始!
第一百一十三章 … 牛车时代
##在众人关注下启动。
在略有点刺耳的“吱吱”声中,牛车轻松地前进了,数分钟就走到了庙门口,但土鲁显然不满足于这个成绩,一拉牛缰,绕场转起了圈子,围观的人群先是惊讶,后是欢呼,再后是尖叫。
牛车的时代正式来临!
不!等一等!
牛车的时代明天才能来临!
土鲁得意之极,一扯牛缰,想将车停下,向观众致意,谁知牛是停住了,车却没有,巨大的惯性推着牛向前走了几步,那牛收不住脚,往地上一跪,车身向前一倾,竟将土鲁摔了出来。
广场上一片惊呼。
还好车厢没坏,不然装粟米的箱子压向土鲁,太昊就会损失一名优秀的木匠了。
我扶起土鲁,确保他没有摔坏,才去检查牛和车子。
车没有问题,牛却“因公负伤”,牛膝处破皮流血。为了表彰它对发明工作所做的贡献,我让族人带它去上药了o
回过头我和土鲁连忙商讨问题在哪里。
实际上我当时就看出来了——没有刹车!
刹车安在哪里?怎么安?
后世的牛车好像也看到过一个刹车,应该是靠近一侧的车辕处,有一个杠杆结构,具体怎么做的忘了,但有金属结构是肯定的。
那个东西做不出来也就罢了,我想知道的是,牛车上的刹车究竟应该在哪里制动?
如果在车轮处制动,那么刹车应该尽可能地靠近轮沿,以最小的作用力产生最大的阻力矩,阻止车轮转动。
但这样的结构需要向车轴施加一个附加轴向力矩,说不定就会在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的车轴处产生结构破坏。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车身其他地方增加一个可以收放自如的磨擦件。让它和地面之间产生磨擦,以快速消耗惯性产生地动力。
后一种方法对车轮是安全的,所以成为我和土鲁的优先选择方案。
选择了一番,我在车的两根直辕间加装了一根横辕,成为一个H型的辕结构,将一根木棍拴在车前的横辕上。平时木棍靠放在车板上,需要刹车时将其一端放在地上,驾驶人用手压木棍高出横辕的那一头,杠杆原理作用下。木棍的下端会和地面剧烈磨擦,产生足够的阻力,将车停下。
最后是给土鲁做了一根牛鞭。补偿他为“牛车革命”所摔地那一跤。
太昊牛车正式上路了。
第一趟长途运输是为姜氏送去一批陶器。
“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夫子们还没有生下来。这话我先借用着。估计到了后世,这话应该编写在太昊版的《论语》里。
太昊仅有的三辆牛车全部上了路,我和几名骑兵们跟着护航。车上是上百件大小陶器,要是在以前,这些陶器得出动五十名以上地骑兵作运输队。
20公里的路。我们走了大约六个小时,中途歇了一次,让牛吃了点草。
姜由早在数公里外就出来迎接了,一路上对我谀词如潮,双眼却从来没有离开过那辆车——这小子见利忘义。
直到我提出可以送一辆给他,那张宽大地丑脸才变得花儿一样红,知道我看出了他的那点子小小的心思o
姜氏新城建设得越来越好了。##排水通畅,连路面也下了大功夫,牛车跑在上面居然不太抖动。土鲁也没有觉得有一丝难受。我骑在马上却看着土鲁一身的汗毛都在颤动,想像要是我坐在上面。对木板地减震效果一定是要腹诽的。
但显然不能影响到土鲁的兴致。
不出所料,太昊牛车在姜族引起了又一波轰动,全族老小都围在道旁,土鲁坚持要驾走在前面第一辆车,一路不停地向姜氏MM们致意。
这小子有做秀的天份,让他表演“牛车秀”的那一跤没有白摔。
走遍全城,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俘虏营。
姜由将所有的俘虏都分别归入了各小族,成为姜氏地族人。这让我觉得新鲜——难道族人没有意见?姜由傻笑,坚决不回答这个问题。
临走时,尽管土鲁很心痛,我还是将一辆牛车送给了姜由。
看着土鲁一脸沮丧,我附耳低声嘀咕了几句,土鲁瞪着我,愣了一下,随后开心大笑起来,“驾”地一声长喝,催牛车向草原奔去了。
我说的是:“姜由会不会想要第二辆车?车坏了要不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