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通过在太昊宗庙里的激烈讨论,最后的改革方案终于出台,实际上这个方案并不只在宗庙内讨论,大量的部族和族人通过宗庙内的长老,已经充分地表达了他们对改革的意见,这也是我在太昊以来推行的改革中,意见征求最为充分的一次。
改革一:从太昊13年起,各部族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每一位族人,每一个家庭的土地一经分配,便不再改变,按目前的太昊人口计,每家人约可拥有60至200亩土地。此后若是家庭中的人口增加,部族不再进行土地调整,除非出现一个家庭整体迁往外城,或者意外地全家死亡,所遗留下来的土地才通过部族长老会议分配给人口相对较多而土地相对较少的家庭。未出现这种情况前,多增加的人口若不能养活,则只能由有需要的家庭在现有土地之外新开垦土地。
改革二:族人每年的收成中,10%交给宗庙,15%交给部族,其余的由族人自己拥有。
改革三:完善太昊的“社会保障制度”,凡家庭中失去劳动能力,不能耕种土地的老弱妇孺,则一律由公共机构养活,所需要的支出由部族和宗庙各承担一半,具体实施由礼部在城中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这些家庭的物资发放。
改革四:基本生产资料(如犁、锄等)按家庭分配,部族不再集中使用,但大型的生产物资(牛车、牛)则仍由部族共管,在大生产(春秋两季)生产需要时,以“里”为单位分配给族人使用,平时归族长和长老们使用,族人若有需要,可向长老或者族长申请借用或租用。太昊城内也有专门的租车行和养牛场,可以向族人提供牛或牛车。
以上方案,已经是太昊城内能达成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了。
此后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第三百二十六章 … 国事访问
第一轮分田地的高潮在一个月以内结束,到10月底,近15万亩土地分到了各个小家庭头上。这里头也不免掺杂了一些族长或者长老们的私利,却并不很让我反感,本来这也是族长和长老们应用特权的难得机会。
凡是最靠近太昊城的土地,都优先分给了各部族的族长和长老所在的家庭或者近亲,但鉴于还有近5万亩地根本就没有族人肯要,那些分得较远土地的族人无一例外地都得到了面积上的补偿,有的一家五口人就分得了150亩地,比靠近城区的人均土地多出不少。
最让人眼红的却是那2000亩稻田。本来由于种稻所面临的风险,我只让风氏在他们部族的地里试种稻子,却没想到获得是还不错的收成,这片稻田花费了风氏族人不少精力,在最后分配时也成了香饽饽:谁不想拥有能够产出稻子的田地啊!何况通过今年的试种,太昊稻在城中已经产生了极佳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还不是米饭的影响,而是太昊米酒的口碑。
太昊酒坊通过交换,从太昊宗庙得到不足五吨的稻米,酿出了一批米酒,这难得的原料,特别的口感,再加上酒中全部掺上了蜂密,这批“太昊特酿”差点成了酒坊的“非卖品”。尝到滋味的长老和族长们差点要用青铜币把酒坊老板砸死,才如愿得到可怜的几瓮佳品。
其他的酒都被太昊宗庙包了下来,这是当初的条件之一,太昊酒坊得到其中一半的酒,另一半提供给宗庙,而梓烨因为提供蜂蜜的关系,也在蜂蜜价钱之外得到数坛特供酒。
在我的协调下,这批酒主要用于太昊的“接待用酒”。在宗庙内对付各城即将来献礼的诸族和诸城宾客,还有少量的则作为礼物,由客人带各城去,让城主、长老和族长们尝个鲜。
这种处理方式也间接地扩大了稻米在族人中的影响力。以至于在分到土地以后,凡是所得土地靠近水源的族人,都开始在向风氏打听年前建设稻田的技术和投入,富有余力的几家人往往愿意共同投入劳动力,建设数亩试验田,以检验是不是可以用稻取代粟。
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宗庙农部的长老开始限量向族人出售一些稻米,这东西当初可是风氏用于抵税的作物,现在宗庙完全有权处置。风声放出去以后,风氏族人是最积极响应的,特别是那些分到稻田,而今年又参加了种稻的族人。甚至太昊酒坊的老板也找上宗庙,想用高出其他族人两倍的价格,收购宗庙愿意出售的所有稻米。农部的长老将这笔账细细算了一遍,感觉换回来的青铜币多得能让牛车累趴下。
“不行!绝对不行!”我笑呵呵地答复农部的长老,从他的眼里我能看到铜币在闪光。
从11月开始。陆续有其他城和部族的客人前来进供,太昊宗庙接待客人的除了“太昊特酿(内部接待酒)”,还有喷香地稻米饭。
这东西可是比粟米饭口感好得多了!在吃惯了粟米的客人眼里,我看到了饥饿的光芒。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姜氏和公孙氏的长老代表团获得了太昊宗庙的少量赠米,但在梓烨的管理下,最多也不过送给一个部族200来斤。还想要?行!拿东西来换!牲口和盐、铜都行!太昊诸城基本上都得到了500斤左右的回赠,但若想多要,仍得按价格交换!
本来按梓烨的意思,连谷子都不打算送出去,只能提供一些成品稻米,却在我的强行干预下,不得不送出一些稻种。
本来我就寄希望于这东西能够推动北方的稻业发展!
不过最后公孙氏带给我的另一项礼物让公孙氏获得了比其他部族更多的稻米:公孙干正式邀请我访问公孙氏,并让长老捎来口信,公孙氏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切都要感谢太昊族和太昊族长过去的多次慷慨支援,以及在技术和知识上的无私指导,因此包括公孙干在内的公孙氏合族人都希望能邀请到太昊族长。在公孙氏神山下的有熊城中向太昊族长致谢!
显然,我也不能空手而去,带上太昊特产是基本的礼仪。而从公孙氏长老们表达的愿望看,如果能够带上一些稻谷,则是时公孙氏最好的礼物。
“爸,我都没搞清楚,公孙伯伯是邀请您呢,还是想多要一点稻米!”梓烨一边不甘心地安排族人为我准备稻米,一边语带歧义地评论。
“这丫头!不要把你公孙伯伯想得跟你一样小气,估计邀请我的事情是他先跟长老们讲好的,只是这些长老们尝到了米饭,才想多要一点稻米罢了。”想来这些长老还没法子向公孙氏这么快地汇报太昊稻米的事吧,在这个方面,太昊才是唯一拥有鸽书优势的部族。
不过想想也是有好几年没到北边去了,自上次打得翟族人落荒而逃以后,大河诸族在武力上拥有对翟族人的阶段性优势,一时间翟族人还没法子危胁到诸族的发展,我也落得清闲,好一阵没有去理会北方的发展了,这一次也是不错的机会,让我可以借机去看一下姜氏的姜由族长,还有运城和大夏城,反正也是跑一趟,以后这种机会还真不一定很多。
这一年,算下来我也有38岁了,虽然明显不如太昊的长老们衰老,自己也能感觉到体力和健康状况在下降,说不定哪天就不能再远行了呢!
儿女都已经长成,都开始能够独当一面时,也是父母衰老,并退出部族发展中心舞台的时候了。
姜氏现在怎么样了?公孙干呢?木驼的儿子以前我也见过,不过那时还在他妈妈怀里抱着,以后就再没有看到过了,现在长大了吗?
老一辈兄弟们纷纷成为了“长老”,人也变老了,虽然在健康方面已经远胜过当年我到大元时的木青他们,却仍然不如后世的中年人,按说这个年代全是绿色食品,也没有什么不得了的疾病在传播,但就是看上去衰老得太快。我也无法解释这里面的所有原因。我自己为鉴,可能我在生活习惯上比其他族人更接近后世一些,但这就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吗?
长者已矣!无论如何,这一次也给我一个机会,可以去看一下兄弟们的后辈成长得怎么样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 函谷锁钥
太昊12年11月中旬,经过简单的筹备,总算踏上了北行之路。
这时的太昊城已经不需要我事必躬亲,在梓烨和风极的管理下,加上风林的辅助,太昊城完全可以在我离开的情况下管理得很好。我必须得带上的,只有鸽子和“第一夫人”。不管怎么讲,这也是近年的大建设之后,太昊族长的首次应邀出访,梅梅也有必要出去会见一下其他族长的夫人。
虽然这都是后世的礼仪,却得到了长老们的支持和梅梅的积极响应。
开玩笑,梅梅生来就是跑路的命,无论在哪里呆的时间长了,对梅梅都不是一件开心的事。
从去年回到太昊,梅梅最乐意的事情,除了每天跑到城外的蜂房里照看蜜蜂和收割蜂蜜,就是带着风林、梓烨两口子出城狩猎。太昊的宗庙工作时间目前是每十天休息两天,梓烨是最热衷于义务加班的一类人,却仍拗不过梅梅的坚持和风林的跃跃欲试,每到休息日,至少有一天得陪着梅梅出去散心。
所以能够到北方去一次,看看“脸上画得很难看”的翟族人,还有“满湖都是盐”的奇景,对梅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这也是自太昊马车推出以后,我第一次舍弃骑马,改为乘车的长途远行。
结果到出行的时候,队伍的庞大还是让我大吃了一惊,毕竟不是后世的帝王出巡,在我的计划里。最多不过像以前那样,有20骑战士为我护卫,一路上不至于遇到狼群或虎豹就避之大吉。但这次风林坚持要陪同我出行,连梓烨都表示全力支持。
这下子有点复杂了。
风氏地长老认为。公孙氏的长老来了多次,作为太昊宗族,是不是也应该派遣长老团回访一下?
匠作区的匠人也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匠人,说是负责路上维修可能出现地车辆故障。
最后为了运送包括稻米、铜器、陶器、书籍在内的大堆礼物(有一部分是给姜氏和北方诸城的)。我还得带上大队的运输队伍。
所以到11月17日出城门时,随行地太昊族人达到近200人!
看到一个长长的车队,我只能悄悄摇摇头:这里头每个人都有一定得去的理由。
第一站我们走的是函谷关,现在已经建成的函谷关完全达到了我原来设计的初衷,从姜氏、公孙氏到太昊以北地广阔平原,完全受到了函谷关锁钥之地的辖制。只是在目前大河诸部的祥和气氛中。这个关口的军事作用并没有得到任何发挥,却已经成为了姜氏和公孙氏连通太昊的要道,经过太昊族人地修缮,函谷关已经能够顺利通行牛车和马车,为公孙氏和姜氏族人提供了一个到太昊的中转站和休息站。
但太昊族的战士或者已经有所体会:函谷关内外。基本上已经划定了太昊族与公孙氏、姜氏的地盘,姜氏和公孙氏若想像当年大战时一样,在大平原上放牧,可就得考虑是不是要经过太昊族长同意了!
当然,对于姜氏和公孙氏现有的人口规模来讲。他们地地区也已经足够发展了,现在应该还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考虑到数百年以后的事情。
远远看到函谷关上飘扬的墨龙旗,我和所有的族人一起发出了欢呼。而这时守关的族人显然早已经看到我们的大旗,一个骑兵小队如风般卷出关口,迅速向我们接近。
“恭迎族长!”
数十骑在接近我们的队伍还有百米左右时,战士们都勒住了马,并恭谨地立在路旁,等着我们的车驾通过。
我在车上向这些族人挥挥手,也抑不住有些激动:函谷关只要在他们手里,太昊族应该还可以平静地发展数百年!
梅梅只在车里陪我坐了两天,就实在耐不住颠簸,加上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的确不符合她出行的初衷,所以早早地就加入一到骑兵的队伍中,这时毫不客气地一马当先,往关口奔去。
入关之前,我注意到,在关口外近两里的范围内,处处是割剩下的粟茬,看来守关的族人除了完成防御任务以外,还大力推动在这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并取得了不错的收成。
“怎么样?在这里的族人还习惯么?今年的收成够不够吃?要不要我从太昊城里调点粮食过来?”守关的城主叫风原,这时已经随我坐在车上了,我们一边通过谷底,一边交流这里的情况。
“这里还好,就是天气比太昊城要冷多了,头两天还下过一次雪,只不过很快就化了,没有在地上积起来,太昊城可是从来没有下过雪,说起来,第一次看到雪的族人都还很高兴呢!”风原笑笔着说:“粮食也够,从太昊带来的粮食还没有吃完,今年的收成足够我们用两年的,族长可以不用担心了!”
“这里你可得小心了,函谷关是我太昊今后数百年命运所系,不仅是一个通道而已,它必须紧紧掌握在太昊族手里,所以我不只是要你在这里养活数千族人,更要为太昊把守好这道关!”我郑重地向风原交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