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女皇之路-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矗峁菸罅苏交⑹纺呛芈车靡蕴哟堋6蟊菱蝮瞥牵泻顺鼋担跷亩染∩敝制洳疲讨谧魑魉б丫薹ǹ刂凭置妗U绞陆崾院螅跷亩茸泌绰傻敝铮呐谐讨谟捎诙毫舨唤幻夤佟�
葱山道行军总体上算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没有什么战绩可言,然而高宗会突然启用一位年近古稀、远离沙场已久的老将出征,颇耐人寻味。从整个过程来看,命令收军、造成逗留不进的是副总管王文度,主要责任并不在程知节,且王文度得以控制程知节的原因竟然是“假传圣旨”,身为大将的王文度岂会不知假传圣旨的后果,竟可以这样有恃无恐的利用假圣旨来挟制主帅,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了。从事后的处理来看,王文度假传圣旨,其罪当诛,高宗却异常宽大地仅判以“除名”,且旋即启用,显庆五年苏定方平百济之后,唐廷置熊津等五都督府,首任熊津都督即王文度,这距显庆元年冬葱山道行军结束仅仅三年多的时间。而并不负有主要责任的程知节也照样被免官,之后再度启用,也是远离京城,外放做岐州刺史。程知节于是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立刻得到批准,一直活到麟德二年,以七十七岁的高龄而终。
王文度何以胆敢假传圣旨?程知节何以会任他胡来?高宗的行事又何以如此费解?这背后就关系着当时的政局了。程知节为秦府旧将,一直深受太宗信任,贞观十七年确定太子之后,他出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也就是负责宫廷枢纽玄武门的保卫工作。而玄武门是否在掌握中,关系着宫廷政变的成败;唐代前期四次成功的宫廷政变者,无不抢先夺取玄武门,陈寅恪先生对此有极精辟的论述。程知节能负责把握此要塞,足证他的确是太宗的心腹。时至永徽六年,他不再担任检校北门屯兵,但仍任左卫大将军,掌宿卫宫禁,负责守卫正殿诸门,宿卫内厢,并防守皇城四面。'2'而长孙无忌作为策划玄武门事变的头号功臣,与参与此事的得力干将程知节,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据程知节的墓志铭记载,当日太宗病逝于京城郊外的玉华宫,长孙无忌为免引发恐慌,封锁消息,密召6000禁军飞骑护卫太子先回京,诸事安排停当之后才宣布太宗死讯,太子登基。而统领这6000飞骑、“从今上先还”的禁军首领,正是程知节。
高宗要对付长孙集团,虽然已经得到了以李绩为代表的军方支持,但如果长孙无忌心一横,联络昔日同僚,借用程知节统领的禁军之力,再策划一次玄武门之变,兵谏逼宫,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程知节的左卫大将军之职决不能保留。因此,高宗才会派遣这位在京城养尊处优已久的老将再临沙场,并安插王文度故意破坏程知节的行动,找岔子剥夺程知节的兵权。所以王文度并不是假传圣旨,而是确有密令在身,苏定方作为小角色不知道其中内幕,年老成了精的程知节却是清楚得很。自己年事已高,早已无复昔日锐气,更不想临老还参与这种政争内斗,所以他会任由王文度胡来。对方既然如此识做,高宗也没有必要做得太绝,本意是把他外放,远离京城,让长孙无忌找不到援手就算了,程知节干脆请求告老还乡,安度晚年,高宗也就顺水推舟,不再折腾这位伯父级老将了。程知节去世之后,高宗对他还是很不错的,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也算极尽哀荣。'3'
由上所述,葱山道行军从头到尾不过是个圈套,高宗虽然借皇后废立事件成功除掉了元老集团的骨干褚遂良,但还不敢发动正面的攻击。解除程知节禁军统领的身份,是高宗瓦解元老集团的关键一步,此后,长孙无忌已经基本没有什么资本与高宗抗争了。不过,高宗想免去程知节的职位竟然会如此大费周章,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虽然君臣之间彼此攻守形势已经易位,高宗对长孙无忌这位执政多年足智多谋的舅父还是相当忌惮的,此番布置称得上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了。也正是因为长年郁结在心的这份畏惧,日后高宗才会不满足于仅仅将舅父撤职软禁,而一定要将他杀掉才能安心吧。
不 过,这 次 战 事 也 带 来 一 个 意 外 之 喜,在 葱 山 道 行 军 中 表 现 出 色 的 苏 定 方 得 到 了 高 宗 的 青 睐,显 庆 二 年 破 格 提 升 他 为 伊 丽 道 行 军 总 管,再 击 西 突 厥。苏 定 方 大 发 神 威,连 战 皆 捷,一 路 追 亡 逐 北,冒 着 平 地 二 尺 的 大 雪 昼 夜 兼 程 狂 追 不 已,最 后 生 擒 阿 史 那 贺 鲁,西 突 厥 汗 国 灭 亡。显 庆 五 年,又 为 大 唐 扫 平 百 济,韩 国 电 影 《 黄 山 伐 》 讲 述 的 就 是 这 次 战 役 , 但 里 面 对 苏 定 方 的 形 象 很 是 丑 化, 这 点 让 人 很 不 满 意。 不 过 他 的 运 气 真 是 很 背, 不 知 怎 么 的 得 罪 了 民 间 艺 人,在 中 国 的 俗 文 学 中 他 也 一 直 都 是 以 反 面 人 物 出 现 。 苏 定 方 连 灭 两 国 , 军 功 卓 著,大 唐 新 一 代 的 将 星 冉 冉 升 起。说 来 苏 定 方 原 是 隋 末 反 王 窦 建 德 的 部 下,当 时 默 默 无 闻 , 未 见 出 众 , 归 降 大 唐 之 后 的 第 一 次 惊 艳 亮 相 是 李 靖 灭 亡 东 突 厥 汗 国 那 次 著 名 的 雪 夜 突 袭 , 他 作 为 前 锋 当 先 闯 进 颉 利 可 汗 的 大 营。 但 此 后 或 者 是 他 确 有 掳 掠 财 物 , 或 者 是 他 没 有 背 景, 沉 寂 了 很 久 才 在 葱 山 道 行 军中 崭 露 头 角 , —— 他 当 然 和 长 孙 无 忌 没 有 任 何 关 联 。 也 就 是 在 这 个 时 期 吧 , 在 后 世 小 说 和 戏 曲 中 被 传 得 神 乎 其 神 的 《 薛 家 将》 主 角 薛 仁 贵 也 开 始 逐 步 得 到 高 宗 的 重 用 , 伊 丽 道 行 军 中 他 还 是 苏 定 方 的 部 下 , 出 征 高 句 丽 的 战 役 就 已 经 开 始 独 当 一 面 了 。 薛 仁 贵 勇 冠 三 军, 霸 气 横 溢 , 为 后 世 留 下 了 “ 将 军 三 箭 定 天 山,壮 士 长 歌 入 汉 川 ” 的 浪 漫 传 奇,和 苏 定 方 正 是 两 种 风 格。将 帅 争 辉,照 亮 了 大 唐 的 天 宇,谱 写 出 又 一 段 神 话 般 的 故 事。
至此,文武两方面的新旧交替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发动最后攻击的时刻终于到了!高宗在剥夺了程知节的禁军统领之职后,已经再无任何顾忌,遂于显庆二年三月再度贬黜褚遂良为桂州都督,揭开了大清洗的序幕,现在,轮到许敬宗和李义府粉墨登场了。
(本节未完待续)
注:
'2'张国刚:《唐代官制》
'3'琅玡弓月:《论程知节与唐高宗永徽显庆年间朝政的关系》
http://。tanghistory。/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
许敬宗在立后之战中表现是很积极的,但事后并没有捞到太多的好处,也就是提升到礼部尚书而已。七年以前高宗刚登基的时候,他便以高宗东宫旧班底的身份担任此职,可惜位子都没有暖热就给人弹劾,发配到弘文馆坐冷板凳去了,然后兜兜转转一大圈,又做回礼部尚书,李义府却已经做上中书令了。许敬宗眼热之余也急着立功挣表现,看到皇帝不理韩瑗的请命反将褚遂良再度贬黜,揣摩上面已经有了进一步动手的意向(这有个专有名词叫“希旨”),便于当年七月,也就是褚遂良被贬数月之后,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潜谋不轨”,勾结桂州都督褚遂良以为外援。因为桂州为用武之地,作为都督褚遂良可以总管该州军事。不过桂州远在广西桂林,离长安何止千里万里,连兵府都没有几个,不知道怎么引为外援起兵造反?但群臣早有王义方事件的前车之鉴,不敢再不识相地跳出来质疑真伪,高宗也很干脆,连派自己人调查一下做做样子的环节都省了,直接将侍中韩瑗贬为振州刺史(今海南三亚),中书令来济贬为台州刺史(今浙江临海),终生不许入朝;年逾花甲的褚遂良则再度被贬为爱州刺史(今越南清化,当时越南还是大唐的领土)。此外,已经被贬为荣州刺史的王皇后舅父柳姡б裁挥斜灰磐宦拗胱镌俦嵛笾荽淌罚ń窆阄飨笾荩馕抟墒浅鲎晕浠屎蟮囊馑迹康氖遣蝗猛趸屎蟮娜魏吻资粲蟹淼幕帷4诱饫镆部煽闯鑫浜蟛斡氪耸录睿κ前缪葑懦瞿被摺⒓岫ㄐ判牡木巧桑韭砉馊衔砭醋诘奈芨媸恰跋;屎笾肌保溆形咦诳阎猓浜笃鸬淖饔孟嗟敝匾κ俏蘅芍靡傻摹6嘁槐幔偈笨粘隼词讨泻椭惺榱盍礁鱿辔唬狩碇畛嫉内橛诎嗽率蝗障麓铮鼋鏊奶熘螅砭醋诒阋话亚拦勾藕ヌ逦碌奈蛔樱錾狭嗣畔率∽罡咝姓す偈讨校曷さ牡却「「〕脸粒⒕∷崽鹂嗬保盏萌敫蟀菹唷6浠屎蟠又欣倘〉暮么σ膊簧伲唤霰说蹦曛穑谥惺槭“膊辶死钜甯畔率“膊辶诵砭醋冢橐芽伤忱赝ü惺椤⒚畔拢窈蠼徊骄鹑≌ǎ蛲酥凉刂匾囊换贰�
这里我不打算渲染失败者韩瑗被贬到当时称为天涯海角的海南省的悲惨结局,——个人对韩瑗没什么好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有一大堆的政绩和特长,足以让人原谅他们个性中也有自私和保守的一面;来济文章人品俱佳,很提了些好建议,最后的结局也很悲壮;韩瑗给人的感觉却只是个含银钥匙出生但没什么具体建树的贵族,几次直谏也颇有出于私心之嫌。倒是因此拜相的许敬宗,这个《新唐书*奸臣传》中排行居首的大奸臣,引起了我的兴趣^_^
许敬宗在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是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他的父亲在江都政变中被叛军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作为儿子本来是逃不了的,可是他为了保命,奴颜媚骨地苦苦哀求留在杀父仇人的手下任旧职,这即使在乱世也不多见,曾亲眼见过此事的封德彝以“蹈舞求生”来形容许敬宗当时的丑态,从那一刻开始他的名声就算毁了,“无行文人”这个标签便象蜗牛的壳,从此跟了他一生一世。但我觉得为了活命而哀求几句就算举止夸张点也可以原谅吧。 生命和尊严究竟哪个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交出一份符合世间伦理的答卷。许敬宗文才出众,学富五车,对自己的才华深具信心,虽然德行遭人鄙薄,仍然深信自己有朝一日必能出人头地。
隋亡唐兴,秦王世民为与太子建成争夺储位,开文学馆延揽人才,其中出类拔萃的十八位海内名士受到特别优待,被称为秦府十八学士,其中就有许敬宗。能和房玄龄、杜如晦、一代大儒孔颖达等人并列,便可以看出许敬宗的文才有多么出色。他的眼光也很不错,秦王果然当上了皇帝,他被任命去修国史,当时心里很高兴,美滋滋地说:“仕宦不为著作,无以成门户。”那自负的模样颇有点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_^ 哪里知道太宗皇帝心中另有打算。太宗认为,乱世当唯才是用,不给政敌以可乘之机;而治世提拔人才便需要德才兼备,严格把关。他欣赏许敬宗的文才,利用他好献媚的性格让历史按自己的提示书写,但心里又看不起他,并没有给他多少发挥自己抱负的机会,根本就把他当御用文人看。在太宗而言,他这样做是物尽其用,但对于许敬宗而言,那可就大大不是滋味了。眼看看一个个后起之秀都做上了宰相,他才做到中书舍人,爬得比蜗牛还慢,他是小人,但小人也是有理想的,也想做出一番事业不是?
倒霉的事儿不止这一桩。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百官服丧悼念,率更丞欧阳询也在其中。欧阳询,就是那位出名的大书法家,我们现在练的欧体就是他独创的风格,可他同时也是出名的相貌丑陋,长得三尖八角,俨然孙大圣再世,此刻再穿上丧服,更是丑得惊心动魄,不类人形。别人看了,忍不住都会指指点点,遇到飞扬跳脱的许敬宗,哈哈哈哈哈哈哈,一通狂笑,声震四方,当场把他头上的乌纱帽震飞。太宗皇帝刚死了老婆,心里正不痛快,许敬宗竟敢在国母的葬礼上大笑,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立刻把他打回原形,好容易到手的中书舍人之位就这么没了,又得一点一点地从基层做起。不偏心地说,这事儿真是欧阳询的不是,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居然害别人丢官,估计许敬宗一定恨死他了。初唐有无名氏撰写唐传奇《白猿记》,里面说有只大白猿强抢民女,云雨一番生下个儿郎便是欧阳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