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话间,有个女孩从里门走了出来,一看满屋的男人,立刻是满脸通红的低下头去,那店铺老板扭过头,把那些伙计都是赶出店去,他低着头也不敢抬,在那里大声的喊道:
“你这个死婆子,不是让你好好招呼颜小姐吗?”
晚明的女子风气颇为开放,不过年轻男女总归是有些不方便,李孟虽然接触不多,可大概的规矩还是知道,瞥了眼就准备扭头,可看了一眼后,李孟顿时是屏住了呼吸,他见过这个女孩子,就是那次背盐进城在河岸边,见到的那位穿着粉色比甲群的女孩。
距离那次见面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李孟时常会想起这个女孩,想起这个女孩漫步在河岸上,倩影行走于柳枝之中,那种古典女子的美丽和婉约,让李孟总是感觉到十分的神往。
他也知道在这个时代不确定和突发事件太多,本没有期望过再次的相遇,没想到今天却鬼使神差的在这瓷器店里相逢。
知州的女儿颜小姐也是低着头,轻声的说道:
“方才听这位先生说到青玉观音,想必也是懂瓷,能否和小女子讲讲这青玉的光泽……”
李孟除了方才那句“青色的水凝结而成”之外呢,你叫他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形容来,实在是说不出了,总不能说你去首都博物馆看看就知道了,而且懂瓷的人说光泽必然有专用的语言,方才说的还有些文采比喻,再说可就露怯。
第六十二章 济宁 青盐
那颜小姐低着头,却觉得周围一片安静,心想方才那人说瓷器的时候,明显是个懂瓷的文雅人,怎么自己这么问,却没有回答呢!
大着胆子抬头一看,却发现对面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正在呆呆的看着自己,这年轻人看穿着也是个平民,面目良善,下颌有些胡茬,不过看这个模样,怎么也和文雅二字挂不上钩,未出阁的官家小姐,大着胆子向男子问话已经是很了不得行为。
看到和自己年纪差不多大的年轻男子如此大胆的盯着自己看,稍微一怔,李孟能看到女孩从脖子到脸颊都是变得通红,颜小姐轻叫一声,转身急忙进了里院。
那边的瓷器铺子掌柜一直是扭着脖子,直到小姐离开才转过来,瞧见李孟还是直勾勾的盯着里院的门看,心里面哀叹一声,巡检李二郎和知州老爷,我是谁也得罪不起,你就不要这么看了。
听到身后有人咳嗽,李孟这才是反应过来,一时间脸上也有些发热,刚刚的举动确实是让人尴尬了些,也是不好意思多呆,和瓷器铺子的掌柜说了声过一个月过来拿货,转头出了店铺。
济宁州是大运河进入北直隶之前的最后一个枢纽,又是河南,南直隶,山东三省交汇附近最大的城市,这里在明朝前期开始就是整个山东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甚至超过了济南府城,河道巡抚的衙门也是设在这里。
济宁城中商铺,货栈,客店,青楼,酒楼都是众多,南来北往的货船和客商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无尽商机和财富。
许多明人的笔记都是提到:济宁之富,不逊江南。
致仕退休的高官,各地的豪商,还有河道衙门,山东盐政衙门都是设在济宁城中,这些人都是腰缠万贯,生活奢靡的富豪。既然是富豪,生活诸般细节都是讲究无比,正如现代的有钱人什么都是讲究原产地和环保自然,要比平民用的上个档次。明代的这些有钱人也是要求精良。
这也不光是济宁一个城市有钱人的习惯,南北两京,各个的省府大城,还有江南苏松常,杭嘉湖,这些地方的人们,都是因为晚明工商业大幅度繁荣而带来的巨额财富,消费习惯变得和现代非常的接近。
比如说清洁牙齿用的盐,都讲究陕甘青海那边出的精盐,美其名曰青盐,可是闯王和闯将的八大营纵横于陕西,山西,河南,四川之间,朝廷大军或者是围堵,或者是紧随其后,厮杀不锈,这种情况之下,不要说是行商,就连行人都没有,陕西和西域的特产都无法进入中原内地,
物流断绝,那边过来的货物价钱都是飞涨,比如说羊皮,羊毛毡还有青盐。
济宁市面上的青盐在快要进入腊月的之后,已经是涨到一两银子一斤,这还只能是有权势的人家在相熟的货栈中才能买到,同时,几乎具有同样功效的各地精盐也是有销售,但就是卖不上价钱。
不知道谁说过,有钱人需要一种方式来表明他们的富有,在崇祯六年的九月份开始,富人彼此相聚的时候,总是有人有意无意的提起,自己是用青盐漱口清洁,还故作渊博的说道:
“这青盐可就是比鲁盐的清新提神啊!”
这话说出来,你要不是用这盐清洁口腔都不敢张嘴了,当然真正的权贵富豪之家是不屑于如此的炫耀,可管家对采买的家人盯的很紧,一定要买青盐。
其实这东西作假也是简单,可各家各户买的买的,都是互相盯着,谁要是作假必然被别人抖搂出来,那时候,买盐的无脸见人,卖盐的更是砸了招牌。实际上,这市面上的青盐还剩多少,都在谁家,大家都是盘算的清清楚楚,反正早晚有用完的一天。
这是一股歪风邪气,连带着济宁城的药店和大夫郎中们都是把这青盐当作了提神静气的必备药物,开药时还要特意叮嘱病人“一定要用青盐啊,要是淮盐或者鲁盐可就不管用了”。
进入腊月之后,从济宁城文如商行的孟掌柜那边传出来消息,说是河南巡抚玄默和山西巡抚戴君恩前后夹击乱贼,在九月截获一批反贼的赃物,就地发卖被某商人买下,运来山东,因为半路也不太平所以换走水路,走走停停差不多就要到济宁的码头,据说是一批青盐。
这个消息一传出,济宁城的青盐价格顿时跌了三成,这文如商行的掌柜大家是十分信服的,虽然不知道背景如何,可却从来没有官府刁难,而且许多消息都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想必背后所靠的很不简单。
腊月初五船到码头,一大早,各个商行货栈的掌柜采买都是在那里等候,济宁这里也是通衢大邑,京师和南直隶的大商家都是在这里设有分号,而今这中原纷乱,这青盐其他地方也是缺货,而且不管是淮盐还是长芦盐,盐商们都不愿意多花功夫去熬制精盐,觉得太费功夫,既然替代品也是不多,那还不如高价买卖这些原装的青盐。
所以这商家既有济宁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商家分号。
十几艘货船缓缓的靠岸,看到这么大的船队,已经有掌柜的让自己伙计跑回店里让自己店里的青盐降价,这么多的青盐盐货,市面的价钱肯定就要跌价了。
为首的那艘船头站着一个高大的汉子,身上穿着千总的战袄服色,那汉子看到文如商行的孟掌柜,船还没有停稳,就躬身施礼下去,口中高声的喊道:
“孟掌柜,这次就要多仰仗您照顾了!”
一口的北方官话,掌柜的有那精细的,心里面信了一两分,这时候突然有青盐过来,要不是这孟掌柜德高望重,说话有些份量,怕是这些人早就以为是假冒,可看着船头这军官,倒还真是玄默身边的人。
第六十三章 炒作
消息灵通点的人都知道,玄默起家是在北直隶,亲兵中大部分都是北人,这千总的气派应该不会有假,这时候,后面有人上前在孟掌柜耳边小声说了几句,孟掌柜点点头,笑着说道:
“李千总,济宁的诸位同仁都想看看船上的货物,不如你把篷布打开,让大家看看,也做个评断!”
船已经是靠在码头上,水手船家上岸把缆绳拴在石桩上,那边的李千总已经是吆喝着船上的护兵开始掀开苫布。
在码头上的众人都是吃了一惊,在船上的不是预想中的盐包草袋,而是码放的整整齐齐的瓷罐,天气晴朗光线充足,这些瓷罐都是陈旧异常,有人索性是凑近了看,那些瓷罐的罐子口都是用蜡封着。
有人很是疑惑的问道:
“这位校尉,罐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X他娘的,装的是细盐,那些混帐的贼人贩运什么不好,说是在陕西那边打破了几个大庄子,挖地窖挖出来的这些盐,娘的,怎么不那些绸缎金银。”
哦?大户人家的地窖窖藏,陕西那边可都是吃青盐啊,为什么这么郑重的封在罐子里面,埋在地窖里,可那千总骂骂咧咧的说不明白,越是这样大家的心里就越有许多的联想。
那千总回答的不耐烦,直接把个罐子拿到码头上,抽出刀把蜡刮去,打开了盖子,确实是白雪细沙一样的精盐。
传说是巡抚衙门的货船,传说是缴获贼人的盐货,传说是在陕西发掘大户巨室的地窖,一切都没有确认,不过在场的诸位商人却都是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济宁城,这运河码头上的消息流传的都是最快的。
想必刚才这些事情已经是被许多人看在了眼中,事后也会有人来了解究竟,这消息几乎可以肯定是越传越玄,现在济宁城中流传的青盐凝神静气的消息,是谁传出去的,大家心里都有数。
今天这军汉和这盐几乎是送上门来了,那精明的正在琢磨的时候,就听到那千总扯着嗓子喊道:
“四千罐盐,都是上好的青盐,俺还带了十船散盐,都是在贼人手中缴获,都说这老盐好,新盐差,俺就把这瓷罐的盐掺进散盐里面去,按照市面的公价卖掉,俺们老爷还等着钱发军饷呢!”
一听这个众人都急了,盐在瓷罐里面和拿出来那是不一样的,要是拿出来,价钱完全就跌下去了,炒卖也没有概念。
岸上的掌柜的一叠声劝解,说是这盐在罐子里的是在罐子里的,散盐是散盐,这盐罐子我们高价来买,散盐按照公价就是。
大家知道孟掌柜和这军汉也是熟识,价格上占的便宜不会太大,只求按照比公道价格略低买下来就是,到时候肯定不会少赚,在这码头上,这军汉已经是把噱头做足了,大家一吆喝,价格就哄抬起来。
那船上也有算帐的先生,在那里和军汉合计了一会,李千总又是大声喊道:
“瓷罐的盐六两银子一罐,散盐六两一担!”
这价格要真是青盐的话,还真不算是太贵,那瓷罐本就是说不清楚的东西,价格可高可低,不过那千总既然是把价钱喊出来了,那就是给大家讨价还价的界限了。
码头上又是纷纷攘攘半天,还有临时赶来的商户,文如商行的孟掌柜也不说话,大家知道他是避嫌,不过看到如此,忍不住又是多信了一分。
最后定下的价钱是瓷罐五两一罐,散盐五两一担,十船将近三千石,加上四千罐盐,居然三万五千两白银的买卖,但这济宁城的税赋虽然收不上去,可商家的银子却是不含糊,大家当场验货称量。
由商会和几个大商家分配,按照货栈的大小确定份额,各家调来伙计工人,马车船只开始分装,人多银子多,力量也大,盐在天黑前就是搬运完毕,那瓷罐都是一罐罐验过称量,还真是不含糊,每罐都是十斤上下,而且都是上好的精盐。
银货两讫,接着那千总做的事情让很多人真是瞠目结舌,他居然拿出来了这些盐行销山东的盐引!
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是私盐贩卖,不过盐政废弛,在码头上这些都有官家权贵的背景,谁还在乎,谁想到这盐居然是合法的,一看那盐引居然还真是盐运使转运司的发出来的真凭证,看来这真是资助军饷的盐货。
大家信了四五分的心思,又是多信了几分。
这天天黑之前,有些消息灵通的大户人家已经是知道城内到了一批上好的青盐,纷纷找相熟的店家购买,一看这古色古香的罐子,还有码头上渐渐传开的流言,更是人人踊跃,结果上午进的盐,到天黑打烊的时候,居然就以十两一罐的价格卖出去了一千多罐,而且很多晚知道消息的人,都是过来预订。
这济宁城中也就是有两千五百罐左右,其余的都被外地的那些商号买走,大家一边感叹自己的买卖做的值得,一边决定第二天提价。
腊月初五那天,济宁城中外地商行分号所购买的瓷罐装青盐都已经起运南北,而且随着货物的都有一篇好像是市井评书,浅显易懂的说明,也不知道是那位商家起头,有人雇佣济宁城内的破落文人写了这说明。
没有什么华美的辞藻和严谨的对仗,只是说这青盐是乱贼发掘于西安府周围的豪门大户地窖,被朝廷官军截获,然后带到济宁府发卖,还有盐引的拓片附上,并且说这青盐窖藏一段时间之后,不光是有凝神静气的功效,还可以除毒清心,实在是养生养颜难得的佳品。
怀疑的人不是没有,可还是相信的人更多些,距离到货这才过了三天,每罐青盐的价格都已经上涨了三两银子,也就是说当时是五两银子买的,反手卖出去就是十两的利润,这等好买卖谁人不做。
第六十四章 收获 河边
已经有济宁本地的商户埋怨当日商会给外地的份额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