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双木缘(红楼)-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的。”
“说的极是。听说林大人的家眷昨日也到府衙了。若是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务必请林大人开口说一声。”郭守义是个知情人,笑容满面地拍林如海的马屁。
不等林如海说话,桂枝出来禀告说:“老爷,宾客差不多都到齐了。”
“开席吧。”
林如海拱手让高仁先进去,高仁笑眯眯地谦让了下,先行踏进门槛,坐到宴客厅中间东边的位置上。郭守义见状,很知趣地随在林如海身后,心道:这高仁真是个粗人。人家林如海不过是谦让下,他还真把自个儿当根葱了。也不想想,林如海虽说是遭到贬责的七品小官,但人家前科探花,几年盐道御史的身份摆在那里。他也配坐在人家上位。心里边这样想,郭守义面子上却不露出来,依然笑得跟庙里的弥勒佛似的,憨态可掬。
酒过几巡,面热心酣,林如海微微一笑,举起酒杯,站到厅中央,眸光淡淡扫过一室的宾客,停在正前方的碧纱橱透明的窗纱上,定定心神,朗声说道:“今日本县请诸位前来全是为了一件事。而这件事的重要性,相信诸位也晓得的。本县在这里恳请诸位慷慨解囊,暂时缓解城里断粮的危机。”说着,他的目光投向坐在上位的高仁,大声说道:“高大人,请你率先表个态吧。”
高仁没提防林如海胆敢头一个逼他表态,咯咯一笑道:“粮食是有的。但不过,这粮食不属于我,是朝廷打击南边海上倭寇的军粮。容不得我私自开仓放粮。”他依仗着官职比林如海大,一点也不把他的话放在眼里,心道:你林如海后台再硬,也硬不过朝廷南边的匪祸。
林如海在江南官场上混了多年,岂会被他的小伎俩唬到,依然笑得温文尔雅的回道:“高大人此话差矣,朝廷备粮食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如今洪水暴发,百姓流离,这桐城县里几日来接连着冻死了百来人,今儿更是听说,有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商议着,要到粮库来抢粮了。高大人你倒是说说,是千里之外的匪祸重要,还是在眼前的民变要紧?”
他的话一出口,所有人的脸色大变,桐城县里聚集着十余万灾民,再加上本身城里的百姓,足足过了十五万人。倘使真的聚集起来造反了,这城里一无兵丁镇压,二无外援支应,他们这些人不都成瓮中的鳖,任由人宰割了。
“不行。这粮食是朝廷打倭寇用的军饷。若是动用了,不但我的脑袋保不住,林大人你一家老小的命也就挂在这上头了。”高仁深知此事厉害,断不肯依允开仓放粮的事。宁可这回得罪林如海,也不轻易弄自个儿的身家性命玩笑。
“就是啊。林大人你可要好好考虑下家人的安危那。”郭守义见局面僵持住,笑着打圆场。
躲在碧纱橱内的黛玉和林融看到事情一触即发,不禁倏然起身,想要出去助爹爹一臂之力。紫鹃从旁见到了,惶惶不安地跑上去,伸臂拦住两位冲动的小主子,苦苦相劝俩人不要冲动行事,坏了老爷的大事。
林如海将手一摆,高声说道:“那我问高大人借呢?我以五钱一石的价格向高大人暂借五千石糙米,这法子可行?”说罢,他命桂枝笔墨伺候,大笔一挥,写下某年某月林某某以五钱一石向朝廷买粮食多少,用来赈济灾民的借条,送到高仁桌上。
高仁看也不看面前的借条,打起官腔,哼声道:“林大人是在说笑了。如今这年份,哪还有五钱一石的石米?今日你即便是当场拿出一万两银子来,我也不能把粮食借给你。”说罢,他兀自起身,准备离去。
“那我把这个压给高大人。高大人你是借还是不借?”林如海淡然一笑,取出女儿交给他的代表东平郡王正妃的玉佩,往高仁面前一送。
“你——”待看清面前代表东平郡王府身份的玉佩,高仁又急又怒,气得浑身发抖,脸孔涨成猪肝色吼道:“好你个林如海,居然敢摆我一道。”
“高大人请签字放粮吧。”林如海根本不理会他咬牙切齿的吼声,一派儒雅风范的拿起雪狼毫湖笔递给认为他是有预谋的高仁。
“很好。很好。林如海,你等着。我立即上奏朝廷,不整倒你,我就不姓高。”
高仁磨牙狠笑,劈手夺过毛笔,刷刷签下自己的大名,“啪”的一声折断毛笔,掷到青石地上。其他人见强硬派的高仁也服气了,秉着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纷纷出言说愿意借粮帮助林大人度此难关。
林如海见好就收,微微笑着说,为避免夜长梦多。他要先把粮食发给挨饿受冻的百姓们,才安得下心来。转过头,将借据交给早已跃跃欲试的潘季驯,令他先去办妥此事。高仁见此,冷笑不止。郭守义暗叫不妙。
躲在碧纱橱内观看全部过程的黛玉和林融看到自家老子威风的模样儿,相对一笑,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俩人俱坦然受之。
☆、摘印罢官
话说林如海拿出代表东平郡王府的玉佩问本城守备高仁以五钱一石的价格,强行借了糙米五千石。其他应邀赴会的乡绅见此光景,纷纷“慷慨”解囊,你一千,我几百石的弄出来,不到半个时辰,林如海便搞到了足足一万石的粮食。
高仁坐在太师椅上,冷笑着看眼前一幕,心里边盘算如何才能越过东平郡王这尊大佛,搬倒林如海这只“小猢狲”。他定下心神来细细回想方才林如海拿出来晃了一眼的玉佩,心里边总觉着有些不大对头,那玉佩好像不是小郡王挂在腰间的那块,想着想着,他猛地想起,那玉佩应是一对。如果说林如海拿出的玉佩是真的,那只说明一件事,那玉佩并非是代表东平郡王的,而是代表郡王正妃的玉佩。
想到这里,高仁嘴角的冷笑逐渐变成狞笑,这可是一个上好的把柄。能够轻易将林如海全家送到地狱里吃茶的好机会。一无媒妁之言,二无父母之命,三无朝廷旨意,代表东平郡王府正妃的玉佩如何会落到你林如海的手中呢?难不成是你家的小姐与小郡王私相授受,得来的?为了保住自个儿一家老小的性命,高仁不介意先下手为强,提前一步向朝廷弹劾此事。
为防止夜长梦多,林如海安排潘季驯拿着借条,带了二三十个衙役推着车子去搬粮食,与此同时,他又派林修善领着几个小厮敲锣打鼓地沿着街道走一圈,通告本城守备大人高仁体恤城中灾民挨饿受冻,愿意以顶上人头为保证,向朝廷借粮五千石,开仓放粮赈济大家伙。而城里的乡绅们也在高大人义薄云天的号召下,纷纷捐粮捐物,誓与全城百姓共进退。
“林大人开仓放粮了!”这消息在百姓中间不胫而走,马上通过酒肄、茶馆等地方热热闹闹地传扬开来,不到一刻钟,整个桐城县的百姓都晓得了这个从天而降的好消息。原本打算午夜时分去抢粮的百姓们,纷纷跪在地上感激涕零,感谢林大人的这场及时雨。要不然,他们一个个基本是有去无回了。虽说林如海是打着高仁和乡绅们的旗号放粮,但城里的老百姓又有哪个不知道,倘使没有他力挽狂澜,以命相搏,那些个吃人不眨眼的黑心肠岂会想到他们这些个快要饿死的贱民。
这一夜,林家三口忙了一晚上,俱没合眼休息一会。黛玉盘点了下手头上剩余的银两,命雪雁召集府衙里各处伺候的奴才,当场升起炭盆,烧掉卖身契,一人给了二十两银子作为盘缠,遣散了。
一家做事一家当,实在没必要拖着其他无辜的人陪他们一家三口受即将到来的牢狱之灾。
只奈相思她们几个是郡王府里送过来的,黛玉手上并无她们的卖身契,而紫鹃原是贾府的丫头,黛玉同样无权决定她的去留。
等人走得差不多时,黛玉仔细清点手上可以用的人,发现一个令她苦笑不已的事实。在剩下来十来个奴才中,郡王府里送过来的奴才居多。自个儿家里的除了老子跟前的桂枝黄连,弟弟近身的甘草半夏,雪雁和林修善小夫妻,再无其他。
而更可悲的是,她身前竟无一人可用。面对这般人情凉薄的现实,黛玉不得不感叹,共富贵易,共患难——比天上落太阳雨的辰光,还要少见。
在林家三口忙碌的同时,高仁回到仓库里奋笔疾书,慷慨陈词,将林如海弹劾得狗血喷头,一钱不值。他的奏折很快通过门路递到了上头,二十多天不到,上头的行文发回来,同时来一个摘印官孙礼,按规矩摘掉了林如海的官帽,罢了他的职。
听闻林如海被卸任免官了,当地的乡民奔走相告,一时间群情激奋,郭守义看形势有利,出头煽动义愤填膺的书生们联名为林如海伸冤鸣屈。
孙礼在府衙里住了几天,与林如海说了好些天的悄悄话,在第五天早上,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府衙,回京中复命去了。
在他走后不久,林家三口也打包好行李,在全城百姓的啜泣声中,登上船只回姑苏老家去过平淡的日子。在登上船的瞬间,黛玉心里边一阵恍惚,仿佛她期盼已久安宁来到了。但她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
林家三口走了不到三天,慕辰满面风尘地匆匆赶到,待下了马,得知林家早在三天前就乘着船回姑苏老家了,顿觉心里空荡荡的无所寄托,他抬起头,看着府衙门口墙上因好久没人鸣冤告状,落了厚厚一层灰的堂鼓,以及空空的官靴盒子,忍不住叹息一声,他筹划得再好,也比上局势变化得快。原以为林如海到了地方上会过得顺利点,谁料,一场洪水,一场粮荒,便把他苦心经营的一切全毁了。
“爷,我们要不要赶去姑苏那?”牵着马跟在后头的二管家张益民看了看主子不大好看的脸色,试探着问道:“以我们速度,说不定会比林老爷他们一家早赶到姑苏也不定。”
“不用了。”慕辰手一摆,翻身上马,扬起马鞭,正色说道:“我们先回京中去。把这件事的后续打理好。好一个高仁,仗着有那家做靠山,不听劝告。既是如此,小王也不念往日的情分了。”说着,他加了一鞭子,催着马儿出城去。
张益民见状,紧跟着上马追去,心里明白主子这回着实动怒了,那个高仁恐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大概没预料到主子一发怒,即便是忠顺王府的那个老王爷也会让他三分。可叹那高仁真是武莽出身,官场上混的时间也不算少了,竟连这么点浅显的道理都弄不懂。
因慕辰着急赶路回京中去,遂舍弃了车马仪仗等,乔装成上京赶考的举子模样,带了两三个贴身的侍卫和二管家张益民快马加鞭,只花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便赶回了京中。
回到府中,他匆匆梳洗过后,与焦急等候在一旁的玉竹嬷嬷说了一声“小王先去宫里复命。有什么事,等小王回来再说。”话还未完,他人已到十米外,玉竹嬷嬷怅然地望着他疾步如风的背影,心下一阵担忧。
林家遭此大难,只怪她动作忒慢,京中也闹粮荒,等收好两万石糙米,已是两个月后的事了。欲待雇人送去桐城县里赈济灾民,谁晓,粮食是有了,却寻不到愿意送粮的人。求爷爷告奶奶找了很久,令大管家钟诚寻了不少与郡王府交好的人家,一个个俱推诿,不肯出头。
在迫不得已之下,她厚着脸皮送帖子去北静王府寻北静王水溶相助。那小郡王倒是个爽快人,一听此事,立即动用了自家府上的人押送粮食。只是等粮食到了,林老爷的官也被罢了。
玉竹嬷嬷仰起脸注视挂在廊檐下闪烁着橘红色光芒的灯笼,看着微弱的烛火在寒冷的风中颤巍巍地跳跃,廊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黑乎乎的地面上,愈加显得周围的孤寂冷清。
看到此,她禁不住凄然落泪,原指望林家的姐儿早点嫁进来,给冷冰冰的郡王府带点人气出来。但他们家落到现今的田地,两家若还想顺利联姻,难上加难。且以她在宫里探听来的消息,有人一再婉拒赐婚的动机并不单纯。
慕辰换了衣服,连夜坐着轿子往宫里去复命。一路上,他默默思索对策,想以尽量婉转的陈述,促使皇帝重新考虑对林如海的发落。
进入深秋,天色阴重得很,也比夏日黑得早些,再加上洪灾造成的粮荒,朝廷早在一个月前下了宵禁,大晚上的不许酒肆、茶馆、戏园子等处营业了。遂街道两旁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店家一律早早上好门板,困觉去了。
偶尔路过一两个卖烧饼、豆腐脑的小担子,听着清亮寂寞的叫卖声,慕辰隔着轿子的窗帘望去,瞧见挂在担子前头的灯笼忽明忽暗,在这寂静的街道里如同鬼火似的飘忽着,显得凄凉无比。
忽地,一阵扑鼻的香味飘过来,勾起了他腹中的饥饿,慕辰停住轿子,唤人起买了几只红薯装在纸袋子里,塞进怀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