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他的家庭背景也非常好。听说,他的父亲是滨城陆军学院的副院长。
想到滨海路军学院的“站一小时不动、坐两小时不倒,跑五公里不掉队”的作风,对这位团长的素质,杨文斌就可想而知了,那是刮目相看啊。
他迅速的迎上前去,敬礼,然后,报告说:“团长同志,步兵第447团炮兵营榴炮二连哨兵正在履行职责,请指示!排长梁文斌”。
“继续履行职责!”团长还了礼之后说道。
看到哨位上站的是一名少尉排长,韩团长很是满意。
团长问:“你们营都是干部在帮助战士在站哨嘛,很好很好!你叫什么名字啊,学什么专业的啊?”
杨文彬一一据实回答。
“哦,地方大学生干部啊!好好干,前途无量。”韩团长勉励了几句之后,转身离开,朝下一个哨位的方向走去。
大概到了一点左右的时候,营长全副武装的走了过来。
“对不起啊!”营长说道,“刚要出来接哨,政委到了营里,慰问值班的干部,我陪同了一下。现在他走了,我赶紧过来接哨。”
“没关系”,杨文斌,说道,“如果您实在忙,剩一个小时,我接着站下来也行。”
“不用不用,你去休息吧!”营长,站在哨位上,挺直了腰杆回答道。
杨文斌没再说什么,敬了个礼,转身离开了哨位,回到了连队。
第四十八章 过节,就是“过关”()
听周副政治指导员说,团里要求各连要制作彩门,要书写具有浓郁军营气息的春联,正月初一当天要评比。
为此,春节之前,杨文斌绞尽脑汁,寻找了几副说得过去的楹联。
“贺香港回归:一场激电惊雷,撼岳摧山,飘摇宫阙,恨昏君庸吏,割港求安,含奇耻百年,残缺金瓯常待补;
两制远略深谋,求同存异,恢复香江,喜邓老江公,回天创业,固神州万里,团圆母子永不分。
赠空军海军:出世横空,八千里路云和月;惊涛骇浪,三十功名海与天。
赠军事院校:取真经,只需军校三年两载;归正果,还是基层春夏秋冬。
赠三军将士:横舟沧海,立马昆仑,信手轻摩千里月;极目高天,抒怀世界,凭空独揽一天星。
大丈夫,沥肝披胆,笑傲边关倚利剑;真君子,出生入死,争先虎帐亮长缨。”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汉族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0世纪末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楹联按用途分为: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团里所要求写的对联,应该就是春联了。同时,也可以写成行业联。
初一的早晨,看到各连队的春联都已经悬挂出来了。杨文斌信步来到其它营,去欣赏有特色的楹联。
看汽车连的:车轮滚滚,行遍白山黑水,保一方幸福;马达声声,响彻九州方圆,为万家平安。横批:无冕先锋。
再看通信连的:电波指挥雄狮铁甲;银线织就军队神经。横批:人民通信兵。
警侦连的:战士情情连情情涌钢铁长城;干部心心连心心系绿色军营。横批:巩固国防。
坦克营的:夺金牌,扛红旗,战车驰骋天下;抖英姿,抒神采,将士义勇护山河。横批:爱将尊兵。
还有文艺范儿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连的:世人瞩目中华盛圆千年梦;神州扬眉大地春绣万象新。
二连的:辞旧岁,迎新春,上下同乐,凯歌齐奏唱;抓管理,促两防,官兵携手,再创新辉煌。
三连的:报国从戎献身国防披肝沥胆苦中乐为九州昌盛;爱军习武扎根军营金戈铁马辛里笑图万家团圆。
四连的:上尉中尉少尉都是祖国侍卫;上士中士下士,都是人民战士。
五连的;能过太平年,卫国靠边陲儿女;莫怨家务事,操劳有模范爹娘。
六连的:迎新年盼团圆,更盼国泰民安;庆佳节思亲人,先思国威军威。
七连的:人非草木,谁不愿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尽享天伦之乐?国事家事,我自能在两者的天平上掂得出哪头轻哪头重。
八连的:热爱祖国保卫祖国,让祖国固若金汤;肩挑山河守卫山河,使山河壮丽辉煌
九连的:老战士,安心军营多奉献,树雄心誓把青春献祖国;新战友献身国防壮志酬,立壮志,甘撒热血沃中华。
榴炮一连的:冷了妻子,苦了孩子,伤了身子,丢了票子,少了路子,该该该!
暖了千家,甜了一代,富了人民,筑了长城,长了军威,值值值!
……
用老人家的话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才还真是蕴藏在人民中间啊,这么硬的词,要让杨文斌自己写,他感觉,肯定没有人家的楹联写的这样对仗、这样丰富、这样贴切!
有个领导说了句话,叫,“战士过节,干部过关”。
这句话还真的有一定的道理。
部队的假期,和地方的假期,时间的长短上差不多。
但是,部队的休息时间,是要坚持一日生活制度,按时做饭,开饭。官兵要参加团队组织的各类迎新春活动。
与此同时,还要组织节日战备。
每天,团里指定,一个建制连为团里的战备值班分队。师里指定某一个团的一个建制营,为师的战备值班分队。军区则指定某个军、师下面的某一个团,作为军区的战备值班分队。
战备分队,按照战备“三分四定”的要求,完善战备工作方案,并组织进行战备演练,做到一有命令,立即出动,并按照战备预案进行处置。
春节前,连长召开了连务会,班长以上干部骨干参加,对节日战备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节日战备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方案。想定是,营城市部分地区发生了社会秩序混乱,地方政府请求部队出去,帮助地方公安维护社会稳定。
这时,连队作为团里的战备值班分队,需要携带行李,连队配发了制式背囊:里面有被子、大衣、雨衣、挎包、水壶,这些是个人物品。每个人在背囊里面还要携带一条防暴棍。
同时,以排为单位携带,由一排来携带铁锹十把,由二排携带铁镐四把。
二是护林防火方案。想定是营区内或附近村镇林区发生了火灾,地方政府请求部队出去,帮助地方扑灭火灾。
这时,连队作为团里的战备值班分队,需要携带铁锹十把,由二排携带铁锹十把,斧头五把,锯子两把。
三是抗洪抢险方案。想定是营城附近河流发生了洪灾,地方政府请求部队出去,帮助地方抗洪抢险。
这时,连队作为团里的战备值班分队,需要携带铁锹十五把,铁镐四把。
杨文斌私下觉得,这个抗洪抢险方案,冬季用不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四是抗震救灾方案。想定是营城附近发生了地震,地方政府请求部队出去,帮助地方抗震救灾。
这时,连队作为团里的战备值班分队,需要携带铁锹十五把,铁锤二把,撬杠四把。
各班分工到人,器材要准备好,一旦下达号令情况,在七连的位置登车。
上午9时刚过,“叮铃铃”连部的电话响起,营部来了电话,接团预先号令,各连按维护社会秩序方案,紧急集合。
连长接到通知后,马上命令连部通信员叫所有干部及司务长来连部开会。
各值班干部马上来到连部。
连长传达了上级了命令,要求各排及炊事班按照预案,迅速准备物资,携带个人物资及工具,准备集合。炊事班根据战备要求,携带生活物资。
杨文斌立即回到一楼,通知各班长在七班集合,
待人到齐后,杨文斌传达了连长的命令,并要求各班立即准备,听紧急集合号响起到,立即带出集合。
战备演练开始了。““””
第四十九章 拜年,该怎么拜呢()
这几天,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杨文斌,那就是,如何给领导拜年的问题。
中国人过年讲究礼尚往来。
杨文斌小的时候,没到春节之前,奶奶都会交代给他一个任务。
拎上两瓶酒,到村西头儿的大爷家,和村北头的大姑家去送礼。
奶奶说,这两户人家,在咱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帮了咱们家,是对咱们家有大恩大德的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了他。
长大了,杨文斌慢慢地从奶奶和阿爸阿妈的口中听说,村西头大爷家,在奶奶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奶奶一家。
原来奶奶家,原来在东山的一处山坳里居住。由于,阿爸十八九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本家的大爷、大娘,经常欺负奶奶这孤儿寡母的。
那时爸爸在上学,叔叔还小,还在上学。奶奶日子过得很艰难。
但是她又很有志气,他领着叔叔,挑着一箩筐的家当,把家搬到这所山村,投奔他的大姐家。
而村西头的大爷,就是,奶奶的姐姐,我的大姨奶的儿子。
而村北头的大姑,则是因为在杨文斌小的时候,大姑,特别照顾他。
特别是,当杨文斌出生的时候,因为是寒冬腊月,而且又不足月,出生的时候又瘦又小,邻里都以为这个孩子要夭折了。
但是,大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