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第4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反,背后肯定有不少重臣掺和。大哥一人,还须小心背后冷箭。”
李沐呵呵一笑道:“他们不敢。只要一天没看见朕的尸体,他们就不敢。朕之所以封锁一切消息,就是让他们难受,憋不住了跳出来。然后朕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
“臣听说程知节死了,他也在谋反之列。”
“没错。”
“陛下也小心程家的子嗣,也小心程处弼,毕竟他们是父子。”
李沐摇摇头道:“朕相信程处弼,这么多年了,要反早就反了。真正在背后作乱的,还是那些追随李世民的旧臣。虽然被朕强势压制着,夹紧了尾巴做人,可他们的心里,依旧在想着当年的荣光。”
第930章 也是个怕老婆的()
ps:感谢书友“hugo”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李沂啊,我这还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李沐突然叹道。
李沂一愣,“陛下有何事,尽管吩咐就是。”
“你还记得小蛮吗?”
“记得,长孙县主身边的丫环。怎么了?”
“长孙明月恳求朕,圆了小蛮数年来的梦。”
“什么梦?”
李沐眼睛一瞪,“早几年怎么就没看出来,你还有拈花惹草的本事啊?”
李沂这时才反应过来,赶紧喊冤道:“陛下明察,臣可从来没有打过她的主意。”
“怎么,你嫌弃她是个婢女?”
“啊?那倒没有,只是她一直陪在长孙县主身边,臣从来没有敢往那处想。”
李沐叹道:“该想了,一转眼,九年过去了,你我都已为人父。小蛮和朕亲口说了,愿意嫁于你为妾,她一个妙龄女子,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不该再耽搁了。”
李沂呐呐道,“这这恐怕不妥吧?”
“为何不妥?”
“陛下知道的,臣一直领军在外,家里有个明达。”
“怎么,李明达还不许你纳妾不成?”
“那倒不是。明达与臣说了数次,让臣纳个妾侍。只是臣想再晚些时候没得委屈了小蛮。”
看着李沂吱吱唔唔的表情,李沐心中顿时恍然。
什么叫没得委屈了小蛮?
笑骂道:“敢情,你还惦记着国公之位?”
李沂老脸一红,分辩道:“明达说了,有一日臣封国公,才可纳妾。”
李沐手指点点,“你小子,真没看出来,竟也是个怕老婆的主。”
“臣不是怕明达,只是觉得她说得对。”
李沐笑道:“朕打算让太后收小蛮为义女,到时封她一个县主,如此也不枉她喜欢你这么多年。”
李沂道:“臣代小蛮谢过陛下隆恩。”
“哟,刚还说等封了国公,才考虑纳妾,这一转眼,替人家小蛮谢上了?”
李沂脸色通红,道:“陛下都说话了,臣敢不应吗?”
“活着回来。”李沐收敛起笑容,“多想想你儿子,多想想娘,回来朕封你国公。”
李沂眼睛湿润,应声道:“臣谨记。”
次日,李沐与李孝恭、李沂率大军开拔,去往陇州。
邠州城被李沐留下的禁军封锁。
在陇州,与李孝恭另一卫会师之后,分成两路,一路向北,一路向西。
李沂率领原段志玄麾下那两卫向西。
李沐与李孝恭率两卫和李沂带来的两万神策卫骑兵向北。
。
如今的长安城,气氛非常诡异。
连房玄龄、李靖一个首辅,一个辅弼都不知道李沐究竟是生是死。
派去的信使被李沐的禁军强硬挡回。
房玄龄、李靖有心亲自前往查探,却被太后一言否决。
其实太后郑观音心里也是没底。
这么十来天过去,说她不担心,那肯定是假的。
可她很清楚,如果李沐活着,那就肯定会回来。
如果李沐真死了,那么,这死讯能多拖一天,就好过一天。
郑观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疲惫。
李沐要是真没了,这大唐天下还是大唐天下吗?
才过了一年多舒心的日子,难道上天真就这么残忍吗?
哪怕是当年夫君和膝下五子暴猝,也仅仅是一天的功夫。
可现在,她每天都要承受心灵沉重的煎熬。
皇长子,实在太小了。
小到让很多大臣,无意识地忽略了他的存在。
郑观音天天守着皇子和五位后妃,她担心这种沉重的压力,会使得后妃产生不该产生的想法。
特别是对二崔妃,她更看得死死的。
在郑观音看来,象闻香、秦玉这样出身的女子,更能让人放心。
可二崔妃则不同,她们身后是博陵和清河。
这样的日子,可谓是度日如年。
好在,常绿云回来了。
可看到常绿云身上的白服,郑观音瞬间晕厥过去。
当郑观音悠悠醒来时,身边仅有常绿云和孙华在侧。
常绿云跪拜道:“太后宽心,陛下安好。”
郑观音精神一振,“噌”地窜起,问道:“此话当真?”
“当真。”
“那你为何穿着孝服,你你太放肆了。”
常绿云道:“回太后,臣这是尊陛下旨意。”
“是陛下吩咐的?”
“是。”
“为何?”
“陛下说,朝中依然有居心叵测之人,若他回来,那些人出于恐惧,就隐下去了。只有如此,那些人才会跳出来,方可一网打尽。”
郑观音明白了,这又是一个局,她是怎么也无法想象,是怎样的心思和经历,才能让那个还未及冠的天子,有如此深的城府。
郑观音嗔道:“他倒是自在了,可有想过哀家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常绿云于是将当日发生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对郑观音说了一遍。
郑观音听了倒吸一口凉气,想到在那种千钧一发的时候,皇帝还在耍弄着他的诡计,郑观音勃然大怒。
“皇帝疯了,你也跟着疯?”郑观音一巴掌扇在常绿云的脸上,“常护卫,你太放肆了。”
大唐朝野,还敢称常绿云为常护卫的人不多了,就两个,李沐和郑观音。
但李沐从不称常绿云为常护卫。
所以,其实只有一个。
常绿云挨了郑观音一记耳光,但她不生气。
爱之深,则恨之切。
常绿云心里反而高兴,高兴于郑观音的大怒。
“太后容禀,臣劝了,可太后应该知道陛下的心性,臣实在无能为力。”
郑观音急喘着道:“那你就不会将他硬拉出城?”
“陛下所言有理,当时出城,必被叛军追上,到时身处野外,就真无险可依了。”
郑观音心知,常绿云所说在理。
她冷哼道:“亏得苍天护佑,否则,这一屋子的孤儿寡母,叫哀家怎么去见先皇?”
常绿云起身,轻轻地为郑观音抚背。
半晌郑观音问道:“陛下可有地说他要何时回来?”
“陛下说少则两月,多则三月,只要安排妥当对突厥作战事宜,便会回京。”
“与突厥作战?”郑观音一怔,“与突厥作战何须他去?”
常绿云低声道:“陛下要的,不是击退突厥,而是灭亡突厥。”
第931章 当然得留下。()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替新书汉明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难道他疯了?”郑观音惊叫起来。
吸了一口长气,郑观音压低声音道,“如今朝堂之上,人心浮动,他不想着回来稳定朝局,反而去征讨突厥,这这真是荒唐!”
常绿云不敢接话,沉默不语。
郑观音冷哼道:“他以为这样就能瞒过那些人精?你回来,就没有人问你陛下的情况?”
常绿云答道:“臣一回到京城,内阁、军机阁诸臣就将臣堵在朱雀门外询问,只是臣有陛下手谕,除太后之外,可以不答任何人的询问。陛下没有认为能瞒过朝中大臣,陛下想要的,只是让他们猜测、难受、不安,然后憋不住,跳出来。”
郑观音眼神一闪道:“这么说,哀家就不必再理会宫外之事,任由着他们去胡闹?”
常绿云揖身道:“太后尽管放心,既然臣已经回来,有长林卫在,他们,反不了天。”
。
李大亮和李师重复地看着手中的密信。
眼中流下了欣喜的眼泪。
陛下没事,就好,太好了!
城外的突厥军队,已经增加到二十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加。
这个时候,再没有比接到李沐的信,更能让二人欣喜的事了。
十天以来,唐军伤亡已经过二万人。
但二人率唐军终究顽强地顶住了突厥大军轮番的进攻。
可二人的心中,却是虚悬的。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冰冷的机器。
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想很多与战争无关的事。
他们会想到,如果李沐遭遇不测,那么新君登基之后,他们会有怎样的结局。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前途尚在其次,关键在于,今日的战功,或许将成为来日的罪证。
政斗从来不分对错,只论成败。
站错队,功劳也能成为罪过。
可现在,他们不自禁地挺起了腰杆。
李沐在,那么就算一切成烟,亦可重头再来。
李沐给李大亮的信中说得很简单,只有一句话,“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一个月后,朕在凉州相候。”
李大亮初时不解,李师也很不解。
陛下既然安然无恙,为何不率大军来援?
西北军团明明已经抗住了突厥人轮番的进攻,只要援军一到,突厥人就会感到胜利无望,这场战争就会结束。
可皇帝却不派援军,反而要让大军且战且退,退至凉州?
为什么?
舍弃西域十余州之地,要知道,这两年以来,大批的唐人向西域移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甚至唐人比原住民还要多。
为什么?
李大亮和李师都不解。
但李大亮深信,李沐不是那种荒唐之人。
李李大亮眼中,李沐更象是个商人,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不做,亏本的生意,免谈。
他的眼睛看向作战地图。
皇帝说一个月,这一个月皇帝要做什么?
什么事,值得皇帝用八州之地和数十万西域唐人的利益去换。
李师也在看地图。
当他的手指划过昆仑山一线,划过图伦碛一线时,李大亮和李师几乎是同时惊呼出声。
天哪!
二人面面相觑,惊呆了,这太疯狂了。
除了疯狂二字,李大亮再也想不出更能表达心中感受的词了。
辗转数千里,这可不是大唐疆域内的直道,而是荒芜人烟的沙碛。
去的人少了,根本无济于事。
去的人多了,非战伤亡将到达一个惊人的数字。
皇帝,是真疯了。
可李大亮不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认为这险该冒,如果真以数万唐军的生命换取大唐灭亡突厥,这将是大唐之福,天下汉人之福。
从今往后,唐人再不用担心每年秋冬,胡族人南下劫掠了。
李师也不认为这是错误的,他从追随李沐的那一天起,就被李沐的无状所熏陶。
战争本就是突发的,无规则可寻。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从古至今,奇袭往往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死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人之后,结局是不是值得。
李师认为,这个方略,值得。
李大亮从眼神中领会了李师的心思,二人相视微笑起来。
想到今后的历史,将在他们共同的参与下发生改变,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血脉贲张的呢?
李大亮、李师随即头抵头,趴在案上,对着地图研究起来。
既然认可了皇帝的战略。
接下来就是如何完成皇帝布置任务的战术安排。
其实这个时候,二人心里很清楚。
要想完成皇帝布置的任务,就得有人去死,不是几个人,而是很多很多人。
多到数不清,多到无法估算。
唐军与突厥两军之间,已经胶着。
想撤,就得有人殿后。
而殿后者,还不能太少,太少瞒不过突厥人的眼睛。
骗不了突厥人,那所有付出的一切,就将白费。
李大亮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李师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李大亮头也没抬,直接说道:“李师,看来你得留下。”
李师头也没抬应道道:“末将遵命。”
随意、干脆,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