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隐龙惊唐 >

第236章

隐龙惊唐-第236章

小说: 隐龙惊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亮起。

    虽然倭军看到战场惨烈,已经士气大减。

    可毛野形名还是下达了全军进攻的命令。

    一万骑兵在前,三万步兵在后,五千弓手分成左右两部,掩护全军进攻。

    毛野形名亲自率骑兵向唐军发起了总攻。

    当如同蚁群的倭军骑兵进入三百步距离时,垛墙后的掷弹筒开始弹射。

    每轮数百颗的炸弹,在倭国骑兵头上炸响,成千上万的铁蒺藜扫荡在战场的上空。

    倭国骑兵如同被镰刀收割一般,齐刷刷地一波接着一波倒下。

    神机卫士兵在堡垒、垛墙上的弓弩再次射击,收割着幸存者的性命。

    可就算如此,还有成批的倭军骑兵冲过塌陷垛墙的缺口,冲入城墙内。

    与早已严阵以待的神机卫将士发生了激战。

    可因垛墙而失去速度的倭军骑兵,如何能抵抗神机卫士兵手中的天雷呢。

    大部分的倭军在冲入垛墙的那一刻,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此起彼伏的爆炸声,让后续前进的倭军步兵渐渐慢下了脚步。

    看得越来越清晰的爆炸现场,一块块撕烂的血肉和一只只残缺的手脚。

    当有个倭军士兵一脚踩到一团血糊的内脏,发出一声“哔叽”声时。

    倭军士兵终于失控了。

    他扔掉了手中的长枪,疯一样地奔逃。

    恐惧是一种传染病,越来越多的倭军士兵加入了奔逃的队列。

    以至于三万倭军最终止步于墙外一里,不敢踏入一步。

    当最后一个冲入垛墙的骑兵,被砍下头颅时。

    毛野形名横刀自杀了。

    他至死也想不通,三万大军竟会在城墙前一哄而散,明明骑兵已经冲入城中,将胜利捏在手心的战局,怎么就迅速溃败了呢?

    毛野形名永远无法明白,有些不对称的战斗,不是仅靠勇气和人数就能赢得胜利的。

第422章 与有荣焉() 
ps:感谢书友“就呢个”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这场战役的胜利,预告了至少短期之内,倭国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了。

    李沐第一时间,令李师率骑兵营扫荡敌军弓兵,并下令全军出击,追捕溃散的倭军。

    自此,石见之战,结束了。

    此战,全歼倭军骑兵一万人,弓兵五千人,俘虏倭军一万二千余人,战马四千匹。

    缴获军械、粮草无数。

    对马海战、石见之战,两战两败,损失之大,足以震动倭国朝野。

    超过十万军队的覆没,让倭国上下,再无一丝与唐军交点的信心。

    反而对唐军生出一丝崇拜之心来。

    田村倭皇在征得苏我虾夷的同意之后,派人前往长安,向使团传令,答应大唐的要求,以租借方式让渡石见的使用权,但指令使团将租借期更改为五十年。

    同时,由苏我虾夷为代表,向占领石见的唐军交涉,停止战争,握手言和。

    以期望石见唐军不再向东进攻。

    。

    当两战大捷的消息传到长安。

    长安城内沸腾一片。

    百姓们自发地以各种形式庆贺着。

    做为大唐子民,百姓与有荣焉。

    李世民下令长安城所有百姓每户赏酒一升,肉两斤,以示天下同贺。

    可朝中有些人,在听闻了两次大捷后,竟心中有了更多期望。

    长孙无忌等人建议李世民倾全国之力,继续战争,一举征服倭国。

    长孙无忌的用意很简单。

    既然不能阻止你窜起,那就送你上天。

    到了位极人臣,功高震主、赏无可赏时,你就会摔得无翻身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长孙无忌的态度无疑很好地阐述了这句话的意境。

    当然,这个斗争方式是消极的。

    但在这种战争形势下,文臣都得为武将让路。

    长孙无忌无法也没有机会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沐构成任何威胁。

    而此时的李世民还不昏庸。

    长孙无忌如果真要进谗言,还不足以迷惑李世民。

    所以,长孙无忌改变了斗争方式。

    可这次李世民却非常果断,直接否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

    并下令尽快与倭国使团达成条约,结束这次战争。

    当天夜宴之后,李世民留下房玄龄、李孝恭二人。

    在承庆殿奏对。

    李世民脸上还残留着兴奋。

    可兴奋中难抑那一抹忧郁。

    就算是父子,功高震主这四个字,盘旋在李世民脑海中挥之不去。

    李世民是过来人,这四个字何尝不是陪伴自己,一路走到玄武门之变的那一天?

    但是李世民现在还没有将李沐一巴掌拍死的打算。

    在他看来,李沐的年纪还小,还可以继续引导和教化。

    至于如何行事,这是他留下房玄龄、李孝恭二人的用意所在。

    房玄龄的大局观加上李孝恭对半岛战场态势的熟稔。

    应该可以为自己分忧解难。

    李世民轻弹着手指,“如今百济、石见战场大局已定,倭国恐怕已经无力反击,答应租借石见国应该不难。朕想问问二位爱卿,该让谁去主掌倭国石见?”

    李孝恭道:“回陛下,按理李沐占领石见,且神机卫如今正驻扎在石见,一事不烦二主,以臣之见,自然由李沐主掌石见大局。”

    李世民不置可否,心里却暗叹,自己这个族兄弟,上战场行,可正治上却过于幼稚。

    房玄龄却能体会李世民的心情。

    “河间郡王所言差矣,以嗣王之尊,远驻海外,屈尊一个小小县治,岂不有伤我大唐威名?”

    李世民问道:“那依玄龄之见,该当如何?”

    房玄龄略一思忖,“嗣王一意占领石见,想必是志在必得,若朝廷另选他人去接管,恐怕会遭到拒绝,同时也伤了前线将士之心。依臣看,不如让嗣王提名人选,由朝廷任命。如此既可让嗣王南下,也不至于让将士寒心。”

    李世民自然不会在乎区区一个悬浮在外的小小令制国——石见。

    他所要的是将李沐调回杭州,并削弱李沐的影响力。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通讯完全靠吼。

    这指的不仅是民间互通有无,官府也一样。

    一件事情如果在民间口口相传,那么官府就算想去抹平它,基本是无能为力。

    这也是朝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原因所在。

    而现在,李沐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形象已经在长安妇孺皆知。

    这对于靠受命于天的神秘感来维持统治的皇室,无疑是一种挑战。

    想到此,李世民点点头道:“玄龄所言有理,此事就这么办。那朝廷应该授个什么官职为妥呢?”

    这确实是个问题,石见在倭国是个令制国,可所占之地对于大唐来说,不过与大点的县相差无几。

    给大了不妥,给小了更让人笑话。

    房玄龄想了想道:“既然是以租借的方式统治石见,那就以总督军政之名授以官职。官阶嘛,以下州刺史平级,为从五品。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总督?”李世民闻言点点头道,“那就依卿所言。只是,李沐此次平百济、与倭两次大捷之功,又该如何封赏呢?”

    房玄龄也沉默下来,李沐已经是嗣王,虽然低配为会稽郡王,但依战功,晋升亲王爵都不足彰其功。

    可问题是,如果李沐以功受封亲王,那朝中的势力格局就会起很大的变化。

    人心向背,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李世民的皇子虽多,嫡子也有三个。

    可他们的亲王爵是萌封。

    是皇子就能封亲王爵,不过是大国、小国之区别罢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亲王爵就有了争嫡的可能,虽然机会很小,但给出的信号,无疑会给一些心思从龙的人另一种选择。

    朝堂局势就会变得微妙起来。

    一个手掌大军,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难免不会让人浮想联篇啊。

    见房玄龄沉默,李孝恭眼神一闪,突然说道:“陛下,以臣看来,嗣王虽然战功显赫,但未经朝廷旨意,擅自出兵倭国,亦为大罪。朝廷可封赏其功,也须责其罪,是为赏罚分明。”

第423章 倭皇乞和() 
ps:感谢书友“丘比特的死对头”投的月票,感谢书友“炎焱若邪”的打赏,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李世民闻言眼睛一亮,房玄龄也迅速回过味来。

    二人眼神交流,脸上浮现出一抹微笑。

    李世民摇摇头道:“李沐擅自出兵倭国,确实有罪,可瑕不掩瑜,这点小过在灭国之功面前,算不得什么?如果朕以此掩煞其功,岂不让天下耻笑朕赏罚不明?”

    房玄龄立即奏道:“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是为赏罚分明。天下岂敢耻笑陛下?如果陛下认为嗣王确实功大于过,可额外赏赐。依臣之见,嗣王为会稽郡王,不如加授越州,如此也可名至实归。”

    李世民浮现笑意,嘴上却问道:“这二位爱卿认为妥当乎?”

    房玄龄、李孝恭一齐躬身道:“臣等以为妥当。”

    李世民这才点点头道:“既然二位爱卿都作如此考量,朕也以爱护李沐计,就这么办吧。”

    “李孝恭。”

    “臣在。”

    “你携朕旨意返回百济,向李沐宣旨。”

    “是。”

    “令他安排妥当石见之事后,即刻返回杭州,不得拖延。”

    “臣遵旨。”

    房玄龄道:“如今百济战事已平,朝廷还须安排善后事宜,加上大军长期驻扎辽城、百济,也需要撤回,臣想请问陛下可有考量?”

    李世民突然看了一眼李孝恭道:“按李沐所说,百济的消亡对大唐并无益处。百济王已被新罗所杀,朕的意思是,在扶余王族中另选一人,册封为百济王。”

    房玄龄道:“臣无异议。只是朝廷是否在百济驻军,还须陛下决断。”

    李世民道:“驻军是题中之意,只是这人选嘛。”

    说着眼神飘向李孝恭,意思不言而明。

    李孝恭突然道:“臣愿意领军驻扎百济,为陛下和朝廷分忧。”

    李世民呵呵大笑道:“卿果然是国之栋梁,那就辛苦你了。”

    “臣不敢陛下言辛苦,身为皇室一员,当为陛下分忧。”

    “如此,卿便兼领安东都督之职,领兵二万,驻扎熊津城,监管百济。”

    “臣领旨谢恩。”

    。

    李孝恭退出永安门后,脸上浮现出一抹诡异的笑意来。

    他微微摇头轻叹,两个加起来都一百多了,竟被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玩得团团转。

    李沐竟然连二人给出的反应都预料到了。

    这让李孝恭心中震惊。

    可也正因为如此,让李孝恭下定决心,踏上李沐的战车。

    将自己与李沐捆绑在了一起。

    。

    而李孝恭退出之后。

    房玄龄道:“不知陛下为何要选河间郡王为安东都督?”

    李世民对房玄龄道:“李孝恭此人,朕还是信得过的。加上方才李孝恭谏言治李沐擅自出兵倭国之罪,心意一目了然。”

    房玄龄点头道:“陛下说得是,如果今日李孝恭所谏,传到李沐耳朵里,二者之间就算不至于翻脸,也会产生隔阂。况且李沐毕竟是晚辈,以河间郡王都督百济,等于在杭州和石见之间埋下了一根刺。”

    李世民不置可否,眼神望向殿外。

    。

    在大唐,大臣是个统称,称呼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

    可在倭国,大臣是个倭皇之下的官名。

    大臣统领百官,下设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

    不过大臣一般都有一个封号。

    有些类似于大唐亲王称呼前的封号,“魏王”、“江阴王”之类的。

    苏我虾夷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他的大臣名前,也有特定的前设——丰浦大臣。

    他此次代表倭皇前来谈判,主要的目的便是希望唐军不再东进。

    要知道,此时如果神机卫继续东进,倭国恐怕会有灭顶之灾。

    这不夸张。

    此时倭国的疆土并不包括现在的九州和北海道,两处还是蛮荒之地。

    总人口仅五百余万人。

    如果算上登陆百济的五万倭军,这短短一个多月,倭国已经损失了十五万大军。

    这可都是壮丁啊,虽然有相当一部分逃回了家乡,可阵亡和被俘者占了大部分。

    以神机卫的战力,只要补给完备。

    攻下飞鸟冈本宫是极有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