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三十万斤军粮支撑十天,越州府的三十万斤正好接上,可以支撑二十天了。
李沐对长史沈乐文、司马郭义道:“孤有事要烦劳二位。”
沈乐文、郭义起身拱手道:“殿下吩咐。”
“沈长史带府衙胥吏,前往各县乡绅处筹粮,告诉乡绅,这是孤向他们借的,有借有还。”
“下官领命。”
“郭司马带一千贯前往扬州购粮,钱由本王出,多多益善。”
“下官领命。”
“苏将军去向神机卫将士说明此情,即日起神机卫所有人都参与引水渠修筑,争取早日完工。”
“末将领命。”
“诸位的任务都已明确,那就各司其职吧。”
“是。”
满满一堂的人瞬间散去。
只留下了李沐、魏征、李师三人。
“水渠经过的路线,就劳烦魏公率衙门里当地的官吏制订了。要快,尽量绕过不易开挖的区域,最好离民居越近越好。”
“臣领命。”
李沐不免有些得意,向魏征问道:“魏公以为,孤今日处置如何啊?”
魏征翻了翻白眼道:“殿下以一己之力为杭州百姓造福,臣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臣想问问,殿下可以如此处理钱塘府五万百姓,可如果是天下数百万人受灾,殿下该如何处置?莫非殿下也有私钱以救百姓乎?”
李沐听了魏征的话,顿时如同淋了一头冷水。
李沐没好气地怼道:“那不是还有朝廷吗?”
“可就算上报朝廷,这一来一去之间,就算朝廷下旨救灾,当地百姓恐怕早已饿死。”
李沐哑口无言,怒视着魏征,心道这老头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不想魏征突然改变语气道:“不过臣还是很欣慰,殿下小小年纪心中就装着百姓,行事果断,不受人谗拢,有此一点,足矣。”
李沐试探着问道:“魏公这是在夸我吗?”
不等魏征回答,李沐立即道:“我就当你是赞我了。”
魏征哈哈大笑道:“臣自然是在夸殿下,从政的经验可以慢慢学,可人之天性与生俱来,殿下有此心性,必能成就大事。”
李沐这才展颜笑了起来,谁不爱听好话?
“不过,殿下眼下最要紧的是,培植一批应手的人才,否则殿下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成事。”说着,魏征斜了一眼李师道,“象他们这样的武人只能征战,不能治国,殿下还是多注重一下文人吧。”
李沐一愣,突然笑道:“魏公说得在理,沐谨受教。这样,衙门外等候的一百学子,就交给魏公了,孤三个月之后,要看到一批能为我所用的文臣。”
不等魏征说话,李沐拉着捂嘴偷乐的李师夺门而去。
留下魏征愣在里面,一丝声响都没有。
来到衙门外,李沐冲着等候的一百余学子道:“诸位随孤南下,为得是什么?孤以为无非是建功立业,可如今钱塘府旱情紧迫,孤已决定,引钱塘湖水入城。孤希望诸位能在此次抗旱救灾中展露出自己的才能,也好让孤量才使用。诸位可愿意随孤打此一仗?”
“我等愿意。”学子们大呼道。
“好。如此就好,你们现在可以进府衙向魏刺史报到,具体需要做的,魏刺史会为你们安排。”
学子们“轰”地涌进衙门。
李沐与李师捂着嘴偷乐。
这时听见魏征的咆哮声传来。
李沐想象魏征那唾沫横飞的模样,笑得更欢了。
。
李沐带着二百轻骑和李婉顺等人,随着李师去了军营。
如苏定方所言,军营建造在宝石山脚下。
前后三层,围成半圆。
为李沐建造的住处明显比较大。
由正堂、后院,左右各两间厢房组成的院落。
李沐将李婉顺三姐妹和秦心安置在后院。
自己则在离正堂最近的厢房里安置下了。
次日一早,魏征率衙门八参军从事和上百学子,共同绘制的钱塘县六条水渠线路图便出来了。
虽然粗糙,但这本不是什么精细的活。
魏征选用的还是那时建造水渠的方式。
先开挖出两尺宽的渠沟,然后用瓦片铺底,上面铺设竹管引水,然后在渠沟上覆盖石板。
既用不影响土地使用,也能方便日后疏通。
沐想了想,将瓦片、竹管摒弃,选用石板铺底,上面抹平水泥。
如此既免除了日久竹管腐朽引起的堵塞,也能使水流更大。
同时这样的方式,会使得进度加快,毕竟水泥找平来得更容易些。
钱塘县征集的民夫有四千多人集结完成,其余七县的民夫也正向钱塘而来。
百姓们生活拮据,如今干旱引起的粮价飞涨,让百姓买不起粮食。
一天三斤米的工钱,足够让一家人吃饱。
所以,百姓对征集民夫之事,十分踊跃。
征集的民夫总数远在一万之上,据负责此事的别驾黄晟禀报,大约有一万五千人之多。
虽然这是好事,可以令进度加快,人多力量大嘛。
可面临的难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粮食的消耗速度也加大了。
民夫加上神机卫,一天的粮食消耗就在六万斤。
三十万斤军粮只能支撑五天时间。
但李沐没有令黄晟去回绝百姓,而是选择不再等,直接下令开挖水渠在城中的六个储水池。
七八千人分成六个区域开工了。
或许是因为这次工程是符合百姓利益的善举,钱塘百姓们都自发地前来工地帮忙,或送水或帮忙做饭。
第385章 借粮()
一时间,整个钱塘城沸腾起来。
仅一天的时间,到晚上收工,六个方圆十丈、深约三丈的储水池顺利完成。
这不仅使得李沐信心大增,连百姓们也是深受鼓舞。
可俗话说得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负责在八县筹粮的长史沈乐文晚上回来,向李沐禀报,只筹措到十五万斤粮食。
八个县,才十五万斤粮食,这也太可笑了吧。
一个县连二万斤都不到。
“是各县乡绅不配合?”李沐皱眉问道。
孙乐文道:“这倒不是乡绅不配合,殿下为钱塘府建造水渠之善举,乡绅们还是拥护的。”
“那为什么孤向他们借粮应急,才筹措了区区十五万斤?”
孙乐文回道:“如今天气干旱,粮价飞涨,如果将粮借于殿下,倒不是怕殿下不还,而是几个月后,粮价回落,乡绅们虽然没有损失粮食,可实际上损失了至少五成以上钱财。”
李沐听明白了,这些人囤粮居奇。
可李沐有钱,不在乎这点。
于是道:“孙长史,你去和他们说,孤不错了,就按现在两文一斤的价格,向他们买就是了。”
孙乐文应道:“是,下官这就去办。”
可仅仅一个时辰之后,孙乐文就灰头土脸地回来了。
“殿下,下官只向钱塘城内乡绅讲了殿下购粮的要求,便被他们一致拒绝了。”
“这是为何?”
“乡绅们的意思是,每次旱灾到来,粮价都是打着滚的往上翻,如今旱灾才刚刚露头,粮价才翻了一番。况且,如果将粮卖给殿下,那粮价就会迅速走低,损失的还是他们自己。所以他们不卖。”
李沐原以为一倍的暴利,足以能让乡绅满足。
没想到人之贪欲是无穷无尽的。
可心底里,李沐还是佩服这些乡绅的。
他们这是打算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啊。
利用一次旱灾,囤积粮食,打算卖出十倍甚至更高的价钱。
李沐有种暴走的冲动。
如果不是想把杭州打造成一个根据地。
李沐真有率兵抄了这些乡绅的想法,囤粮居奇、待价而沽,发灾难财,仅凭此点,李沐就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可如果这么干,李沐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当地乡绅操纵的舆情就对李沐不利,毕竟纵兵抄家,和明抢没什么区别。
这些人和家族罪不致死,总不可能抄了家还灭族吧。
一旦做了,不仅在道德上是个污点,而且仇恨这东西,可以令人记一辈子。
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个世道便是世家豪门当道,一时无法改变,如果李沐真在杭州行打土豪分田地之事,就算朝廷不怪罪,恐怕天下世家豪门就要群起而攻了。
谁不怕下一个轮到自己家啊。
所以,李沐深思熟虑之后,还是选择了怀柔。
“孙长史,你马上列出一个各县乡绅的名单交给孤。”
孙乐文大惊,还以为李沐真要行抄家之事,连忙劝阻道:“殿下息怒,如果真刀兵相加,恐怕杭州就会大乱,到时殿下的善举便成了恶举了。”
李沐无奈地摇头道:“放心,孤不会纵兵抄家,只是让孙长史连夜知会各县乡绅,明日一早,孤在州府正堂恭候,要与他们谈一桩大买卖。”
孙乐文这才半信半疑地去办事了。
顺利拿到了第一天工钱——三斤粮食的民夫们,在第二天干活的精神头更大了。
对于一个正常的五口一户,三斤粮食配上些别的,或许还有些盈余。
这对如今价钱高企的粮价来说,李沐征集百姓修筑水渠,无疑是雪中送炭。
所以,第二天来工地的民夫又多了一成。
李沐不能下令回绝这些来修筑水渠的百姓。
一是因为这些民夫身后都有一家子人要养活,如今高企的粮价,足以毁灭本无存粮的家庭。
二是如果回绝,就会有官府已经无粮可分的谣言传出来,这会引起人心浮动。
三是李沐也想速战速决,尽快挖通水渠,也能解除钱塘旱情的警报。
治了根才能痊愈不是?
粮食的消耗加快了。
李沐最头痛的是各地乡绅,到了午时才到了一半,许多距离远的乡绅还正在赶来的路上。
这理由让李沐没话说,毕竟如今天气炎热嘛。
乡绅们都一把年纪了,真要有个好歹,也不是个事。
所以,只能等。
李沐还得安排招待已经到了的乡绅们吃午饭。
不过好在等了一个时辰之后,基本上到齐了。
由黄晟一一为李沐引见,其中一个相当富态,年过六十的老者进入了李沐的眼睛。
此人姓沈名界,号称沈半城。
倒不是他家的土地有半城,而是他的声望可以号令半城。
经过一番寒喧引见之后。
李沐没有兜圈子,而是直接就抛出了今日的主题。
“今日将诸位乡绅大老远请来,只为一事。”
乡绅们哪会不明白,可心里不乐意,相互交流着眼神,也不搭话。
“想必诸位都听过,甚至用过京城李家庄制造的铁器。想必诸位也知道,李家庄是本王的产业。”
咦,不对啊,怎么不是说粮食吗,怎么说起铁器来了?
京城李家庄的铁器在江南可是一件难求啊,听说都被北方五姓世家全部兜圆了。
这一下,所有人的眼睛亮了起来,看来今天还真没白来,如果能从工坊中分一杯羹,那也不虚此行啊。
李沐笑了笑:“看来诸位乡绅对铁器确有兴趣。孤南下时,朝廷已经取消了铁器的管制禁令,如此一来,民间就可以私人兴办铁器工坊了。”
闻言众乡绅窃窃私语,敢情还真不知道禁令解除之事。
其中一人起身道:“敢问殿下此言何意?是否要让我等开办铁器工坊?”
李沐一看,正是钱塘府最大的乡绅,沈界——沈半城。
“沈乡绅说得没错,孤正有此意。”
沈界不解道:“若殿下只为此事,那也不必传八县乡绅共聚一堂啊?莫非殿下还想让各县都开设铁器作坊不成?真是那样,恐怕同行相争,再好的铁器也挣不到什么钱了。”
第386章 许之以利()
李沐微笑道:“沈乡绅所言极是。不过孤今日想说得是,要么不办,办就要办全大唐最大的铁器工坊。”
“殿下的意思是,要比京城李家庄的还大?”又一个乡绅站起来问道。
“正是。”
“可殿下此举,岂不是断了自己的财路吗?江南办如此大的工坊,必会影响到京城李家庄工坊的生意。”
“诸位放心,京城工坊的产量远达不到民间需求,况且,朝廷已经与北方新罗签订出售铁器的协议,未来至少五年的时间里,单就供货新罗,就足够支撑起江南铁器工坊了。”
李沐此言一出,乡绅们全都喜形于色,这是凭空掉了个大馅饼啊。
当然其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