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西游之大唐荣耀 >

第33章

西游之大唐荣耀-第33章

小说: 西游之大唐荣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纵横洪荒的上古巫族,也是根据血脉传承主修九转玄功的。巫族因为得天独厚,几乎每一个巫族一出生就有相当于九转玄功第一转的修为;每一个巫族都能够随着岁月增长,在成年之时就能够达到九转玄功第三转;还有一些天资出众或者是血脉浓度较高的巫族能够修行到九转玄功第五转,成为传说当中的大巫。

    而十二祖巫因为盘古遗泽,一出世就有九转玄功第七转的修为,战天斗地几乎所向无敌。上古巫族虽然天生肉身强横无匹,能够吞天噬地、操纵风水雷电、天山移海、改天换地,可却不修元神、不参大道,不能发挥九转玄功真正玄奥,即使是十二祖巫最后也只能止步第八转。虽战力无双,可不成圣终为蝼蚁,最后在巫妖大战之中几乎死散殆尽。

    一个第三转的成年巫族相当于天仙;第五转大巫就相当于道门的金仙道果;第七转的祖巫进入混元,也就是现在广成子所求的准圣之境;积蓄了无量量劫法力的第九转能够以力证道,证得混元道果,成就圣人业位。李泰有些明白了,自己只相当于一个上古巫族的小屁孩,放在洪荒时代,自己连上战场当炮灰的资格都没有。

    忽然有些沮丧的李泰,也看了看一旁好奇的打量着自己的广成子,心情莫名的好了许多。这广成子的修为应该相当于九转玄功第六转吧,自己好像也不是太差,最起码已经赶上了上古巫族和那些先天生灵的脚步。

    不过李泰估摸着自己只要再努力努力,随着身体成长,在成年之时,三转成就天仙应该问题不大。现在的问题是,这天地灵气虽然不算少,可与满大街都是天材地宝的洪荒时代相比,可就天差地远。上古巫族就算不修炼也能够将九转玄功练到第三转,也不看看他们的生活条件,吃的是那些大补的洪荒妖兽,喝的都是天地灵泉。

    不就是一些天材地宝吗?自己可是一个穿越者,还能被这么一点小事给难住?

    不过这西游之行还真必须去了,难道还有比跟着唐僧更容易遇到妖怪的方法?那些妖怪来吃唐僧肉,反正都会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不仅可以坐享其成,而且浪费可耻,还不如给自己补充补充营养。系统不是说了嘛,妖吃人、人吃妖都只是最简单不过的天地循环,只是好像有些对不起东皇太一了。

第六十五章 渭水河畔() 
第六十五章

    “驾~驾驾!!”长安城十几里外的渭水河畔,一群衣甲鲜亮的骑士吆喝着挥鞭加速,道路两旁青翠的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农夫们纷纷直起腰,抬起头好奇的张望着。

    一身劲装的李泰一马当先,正畅快的纵马驰骋着,仿佛没有察觉到那些好奇探究的眼神,缰绳一提、两腿一夹,身下的高头大马直接就越过了一条引水的沟渠。看着李泰那不惜马力飞奔而去的背影,那些乡野村夫们纷纷开口赞叹,真是好一个少年骑士!

    此时距广成子上门和元始天尊下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李泰也终于适应了自身暴涨的力量,静极思动之下,带着十几个侍卫出了长安城,尽情的策马扬鞭,释放着自己明显过甚的精力。

    因为突然暴涨的修为和力量,即使不存在什么根基不稳的事情,可李泰在一时之间也无法完全控制住自己已经脱胎换骨的身体,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窝在王府里,不断的做着适应性练习。除了李世民登基那天,李泰这个大唐秦王殿下出了一趟门,进宫参加典礼以外,其余时间不是练习太极就是在跟侍卫们学习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就连一些休息时间也在和广成子学习三千道藏,与李淳风和袁天罡论道,日程排的满满的,一点空闲都没有。

    这一段时间可真的差点把李泰給憋坏了,自己愿意宅在家里和被迫待在家里完全就是两码事,一个是享受,另一个完全就是跟坐牢一样。更何况本来李泰还想用那桶黑火药好好的装逼一下,可事与愿违,也只能命魏徵进宫献宝了。

    不过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本来对《武经总要》上关于一些热武器的记载还不以为然的李世民和军中悍将们,在亲眼看到那一桶近百来斤黑火药将一段宫墙炸飞之后,无不瞠目结舌,对于李泰上奏的关于火药武器制造研发的一些建议,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热情。震精之余纷纷表示,有如此攻城利器,大唐必定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此奠定大唐王朝不朽的万世基业。

    前几天,李世民已经正式登基为帝,开始了他千古一帝的人生征途,虽然现在的大唐的年号仍然是武德,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也幸好这段时间宫里宫外都忙坏了,不说新帝登基的相关事宜本来就已经是千头万绪了,李世民和长孙氏还要接见笼络各方人士,将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梳理清楚,也没有人注意到李泰的些许异常。

    即使李泰这段时间非常低调,可他和秦王府还是出了一个大大的风头,因为李世民登基的祭天典礼是由广成子亲自主持的。自那以后,全长安城都知道秦王府住了一个真神仙,这几天秦王府可谓是风光无限。即使李泰一直闭门谢客,可还是低估了围观群众看热闹的心情,秦王府周围不仅多了无数闲杂人等,而且就连附近的地价都连连上涨,无数凡夫俗子都想要粘一粘仙气。

    最后戒备森严的秦王府成功超越了东西坊市,成为了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本来就有些烦躁的李泰实在是不胜其扰,甚至有些后悔亲自出面请广成子出山主持祭天仪式,即使是其中的好处十分显而易见,而且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要不是今天广成子被太上皇李渊请到深宫大院里求仙问道,无数吃瓜群众尾随而去,李泰才没那么容易出门呢。

    不过李世民的登基也意味着离西游的开始又近了一步,而且新生的大唐王朝的一场劫难也已经悄然而至。今天,李泰之所以会来到来到这长安城西郊的渭水河畔,除了散心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查看一下地形,看一下能不能够逆天行事。

    在地球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得知唐帝国的权力变更的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最终突厥大军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京师震动,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人心惶惶。

    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渭水之盟虽然避免了大唐王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大唐王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也是大唐王朝实实在在的耻辱。

    而且对北方草原加紧侦查之后,也已经发现了突厥部落的异常活动,一场大仗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兵部已经开始从南方抽调精兵强将,以护卫京师。李泰虽然提前进行过一些示警,可大唐王朝才刚刚平定南方,调动大军不易,时间也十分紧迫,能及时赶到长安城的只是少数。对于来势汹汹的突厥大军来说,只是一些杯水车薪,作为名义上的大唐军方最高长官,李泰对此当然是一清二楚,可一时之间也无法找到应对之策。

第六十六章 天灾人祸() 
第六十六章

    任由胯下坐骑慢腾腾的挪动着,李泰也不催促,纵马狂奔,好好的发泄一下之后,第一次离开长安城的兴奋劲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这时的李泰也想不起现在应该让马儿歇一歇,他完全已经被眼前的大好河山迷住了,真不愧是传说当中的“八百里秦川”啊,虽然只是田野阡陌,可也是风光无限好!

    泾阳县位于长安城以北的渭河平原腹地,因渭水的最大支流泾河而得名,这里最为著名的就是泾渭分明的奇景。自古以来,这一带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大秦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又号称“八百里秦川”。

    “天府之国”的美誉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指秦国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关中即秦中,这个地方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在战国策秦策记述了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这富饶的关中平原不仅造就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更是强汉盛唐的立国之基。昔日汉高祖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功夺取了关中平原,有了挑战霸王项羽的资本。李唐王朝也是在夺取长安之后,才真正成为了一方诸侯,自立为王、逐鹿天下,最终有了光辉灿烂的大唐盛世。

    思绪纷飞的李泰缅怀着古人的丰功伟绩,心中也是豪情万丈,自己这个华夏子孙居然能够来到中华文明最为光华璀璨的时代。属于大唐的历史画卷才刚刚展开,无数英雄豪杰已经陆续粉墨登场,而且自己现在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员了。即使这里不是地球,甚至自己现在已经不在有银河系那个宇宙之中,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丈夫岂能碌碌无为,定不负来此世间走一遭。

    此时正是冬小麦播种的时节,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沃野之中被马蹄声打扰到的农夫们也只是抬头奇怪的打量一下李泰一行人,随后又纷纷弯腰低头忙碌起来。虽然知道这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家伙都是贵人,不上前见礼于礼法不合,可天大地大不如自己一家的生计大,播种可是头等大事,这可是全家一年的希望所在,管你什么贵人不贵人的。

    而李泰则好奇的观察这一切,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就连这旷野里的空气也比长安城里的更让人觉得舒服。只是这里的安宁也许保持不了多久了,突厥大军随时可能南下,或许现在已经南下了,一切都可能会被打破。看着这些汗滴禾下土的老农们,李泰的心情忽然有些沉重,他们劳累一生可能还求不到一个温饱,好不容易等到天下定鼎,可还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无法避免的战争又来了。

    二十万大军列成队都能绵延几十里,破坏力十分可怕,更何况这里还可能是未来的主战场。就算大唐王朝与突厥最后停下了全面战争的脚步,可渭水两岸也许还是会民不聊生,毕竟大军过处必定是鸡犬不宁,而且现在还是农忙时节,要是误了农时,真的要听天由命了。而李李泰看着这些质朴的老奴,也只能感慨命运的不公,有时候无知是福

第六十七章 内幕重重() 
第六十七章

    过了好一会,李泰才收回自己的思绪,摸了摸马脖子上的汗渍,又看了看远处渭水河畔的村子,轻声吩咐道:“到前面那个村子歇息一下吧,别把马给累坏了。”

    “得令!”一名衣着和其余几位稍显不同,只落后李泰半个身位的骑士立即应道。只见他手一挥,跟在后头的一名骑士立即挥鞭加速,催动马匹越过了队伍,快速离去,看样子应该是去前面打探情况的。

    刚刚就这么一会,明显魂不守舍的李泰差点没把紧随其后的侍卫们给吓死,这可是骑着高头大马啊,要不是速度忙,李泰骑得也很稳当,他们早就惊呼出声了。现在见李泰这位小祖宗好不容易回了神,那位领头的护卫为了自己身家性命,硬着头皮上前搭话道:“殿下,前面这个村子守着一座便桥,是北方几个县与长安城的必经之路,应该有一些不错的客栈,可以在此歇息。”

    “过了渭水,就是泾阳县了吧?”李泰轻声问道。

    “殿下,过了渭水,不远就是汉阳镇了,然后再往北走个几十里,还要过了泾河才是泾阳县县府所在。”那个领头的侍卫连忙介绍道。

    “泾河?”听到这个名字,李泰好像有些印象了。

    “殿下,这泾河在东面几十里外与渭水相汇,好像有一个泾渭分明的说法,据说还是什么奇景。”那个领头的侍卫连忙说道。

    “泾渭分明可是在许多书籍上都有记载,你啊,现在也算是有品级的武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